基于教材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整合的路径研究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21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科学地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最大化地发挥教材功能的前提条件,从而让品德课堂更灵动、切实提高教学实效,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此理念下,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条途径去实践:解读教材,关注整体,系统把握教材的内容结构体系,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利用教材插图突破学习重难点,利用教材留白,引导学生融入课程,从而充分激活教材;开发教材,通过“加减法、替换法、挖掘法、拓展法”合理创造,让教材资源更丰厚。如此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让孩子在最优整合的课程活动中受到教育,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整合;路径
  我们都知道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面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资源,我们有些迷茫,究竟哪些资源可以进入课堂,并能为教学目标服务,实现课堂教学资源应有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个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从而懂得以“教材”为主力去整合课程资源。具体路径如下:
  一、解读教材,整体把握
  有效地解读教材,是预约精彩课堂的先决条件。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一)系统把握教材内容的结构体系
  拿《品德与社会》来说,本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其中“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教师只有深入理解和钻研课标,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的各个部分在整个学科、学段、单元或课时中所处的地位,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优化处理教材资源,有效实施教学活动。
  下面以我县品德协作组活动中一位老师执教的课为例谈谈如何解读教材:
  一位老师老师执教的《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这一课属于“我是中国人”这一主题。《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东西南北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册教学内容从第一单元了解社区開始,将学生的认识范围逐步拓展到了解家乡(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第三单元)、了解人类的共同家园——地球(第四单元),是对学生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意识的形成打下基础的良好载体。
  在第三单元前两篇课文《我国的行政区》和《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学习基础上,学生了解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域,也认识了祖国长城长江、黄山黄河等壮丽河山,激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第三篇课文《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在这种情感的基调下继续延伸,在知识内容上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感受香港;第二部分:走进澳门;第三部分:遥望宝岛台湾。本课时是第二课时,上的是第三部分——遥望宝岛台湾。就教材而言,以“望远镜”为标题,隐含了台湾与祖国隔海相望,海峡两岸尚未统一的事实。“望远镜”中呈现了阿里山、日月潭和阳明山大型自然公园的美丽风光。“智慧泉”要求学生通过收集、了解台湾美称的方式认识台湾的物产和环境等情况。余光中的著名诗歌“乡愁”,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海峡两岸尚未统一带来的痛苦和人民对两岸统一的期盼。
  (二)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们既要把握学段的目标,又要把握单元主题的目标。《56个民族是一家》属于大板块“我是中国人”这一主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民族”这一概念是在二年级上册《我爱您,祖国》一课中,《我爱您,中国》这一课的学习,孩子们知道了我们的祖国很大,幅员很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初步感知了藏族、傣族、蒙古族、高山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在此基础上,《56个民族是一家》所要达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则是要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包括服饰、文化、礼仪、语言等,在了解的同时学会尊重,增进民族团结。在课堂设计上,有一老师对该主线的整体把握非常到位,她以“手拉手,一家亲”为整堂课的活动主题,以活动为明线,以落实情感为暗线,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中明线、暗线交叉,体现同一主题内容、认知程度的螺旋上升。
  不管是哪套教材,在课文中总会有一些能提示本课主题的关键词和提示语。我们浙教版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课文中也有提示语和关键词。这些提示语文字虽然不多,但它体现了一个单元或一课教学内容的精髓,仔细研究这些提示语和关键词,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单元教学目标。如《56 个民族是一家》一课的提示语是:“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各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进步。”关键词则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大团结。”二者十分清晰地提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整个磨课的过程中,就可以紧紧扣住这一提示。
  总的来说,解读教材,从宏观层面上说,要了解和把握教材的内容结构体系、编写特点、呈现方式等;从微观层面上说,主要是对具体教材内容的理解,对教材编写意图及其承载的教学目标,所体现的教学理念的把握,对教材提供的话题和范例的认识等等。惟有系统地解读,教师对于教材资源的激活才能实现与教材的充分同构,而不至于出现游离于教学目标的异构现象。
  二、利用教材,充分激活
  新教材的主要功能是“激活”,成为一种“活性因子”,以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机能。教材“激活”的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利用教材插图,突破学习重难点
  编者在编排教材时,所运用的插图往往与教学的重难点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如果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插图,把他们作为解读重难点的突破口,将插图和文字有效结合起来,就能化难为易,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直面灾害”这一主题。第2课《生命的突围》的教学重点设为:在灾害面前树立一切以生命为重的生命意识,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教材中的一些插图按在家里、在学校、在室外三个方面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在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避险方法。每幅图下面还配有简单的文字说明,这样参照起来看,非常清楚明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什么是“生命三角”,这一点教材中也配有插图。然后指导学生看懂介绍避险方法的插图和文字,印证“生命三角”的说法,接着从现实的生活环境中寻找“生命三角”,并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真正学会自护自救的方法。灵活运用形象直观的插图来辅助学习,学生易于理解,教学重难点的落实,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利用教材留白,引导学生融入课程
  新教材与传统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新教材都留有或多或少的“空白”,这种“留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留白的各种统计表、调查表等,也有让学生写写画画的留白,还有引发学生思考的“……”。不同形式的留白,起到不同的作用。如《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教材中有多处留白:“你能像下面一样写几个有关台湾的美称吗?”;“请把香港、澳门、台湾的风景照片或图片收藏起来。动动脑筋动动手,比比谁的收藏更丰富,也可以把相关的故事记下来。”在第一个留白处,老师启发孩子结合搜集的资料,猜猜台湾还有哪些美称,学生的兴趣非常高,猜得也非常到位。由此可见,教材中的留白既是对教师组织活动的提示,也引发学生对自身生活经验进行总结,值得我们细细推敲。
  三、开发教材,合理创造
  创造性使用教材可以说得很简单、很容易,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并非易事。在实践中,大多数教师表现出的是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片面理解。到底该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让孩子在最优整合的活动中受到教育,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呢?
  (一)加减法——给教材做做“算术题”
  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它包含着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使用加减法,是指教师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取舍,有增加也有减少,而主要活动环节则保持不变。如《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这个活动,教材以“香港、澳门和台湾”这祖国领土上三颗璀璨的明珠为主线,让学生“感受香港”、“走进澳门”、“遥望台湾”。项老师在设计这课时,找准切入点,将活动重点着眼于“遥望台湾”这一板块,老师通过资料的收集查证,增加了解历史上台湾名字,让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的领土;引入温州的南麂岛和台湾的南麂村的联系资料,让孩子感受统一的期盼,体会团圆的渴望。这一切都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可能无法理解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统一的心情,作了教材重组。
  (二)替换法——为教材注入“新鲜血液”
  新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教学情境,是编者从大千世界中精心挑选的,但书上的情境并不都适合所有地区的学生,同样需要我们创造性地使用。因此,教师在开展活动前,要针对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学习个体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替换,为教材注入“新鲜血液”。第一位老师的《56个民族是一家》在了解各民族服饰这一个版块,(出示课文插图),教材书上引入了藏族、满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蒙古族服饰。老师重点选择了藏族、维吾尔族两个民族的服饰介绍,但是书上的图片都是成人的图片,老师非常用心地找到了各民族孩子身穿民族服装的图片。另外,老师还补充了苗族孩子穿银饰的服饰,大大调动了孩子的兴趣。
  同样在前不久刚结束的温州市2012年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改领航”活动中,在《让我们来寻根》一课的执教者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第三板块:“思根归根“这一环节是这样安排的:
  千里寻根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补充,问:这些海外华人为什么要归根?他们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孩子归根?
  出示:百度搜索的字眼,宋楚瑜西安机场的讲话。
  思根梦难圆
  曾经有多少身在异乡的炎黄子孙虽然日夜思念着祖国,却始终是情深梦难圆。
  最后在这样的氛围创设下老师激情结题:所以,孩子们,請珍惜我们拥有的幸福吧!我们生长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我们的根就在这里,将来,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一定要记住——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根在中国!
  这样的巧妙安排处理,对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的培养目标也就在润物无声的行动中得以落实。
  (三)拓展法——让校内资源成为一座挖掘不完的“富矿”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把学校资源当成一座富矿进行挖掘。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了不起,家乡人》中的认识身边的家乡人环节中,就将学校百年庆典的校庆纪念册加以充分利用,走进校友,了解校友孙大业院士、了解朱垟的画家黄嘉善等,尤其是孙大业在母校活动照片的出示,学生感觉一下子就亲近了,原来名人就在身边,另外朱垟的学生,自豪感更是油然而生。于此同时,王老师还充分利用学校的名人墙以及学校的旧址永昌堡博物馆更进一步走进名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那如何让校外资源成为一片葱茏满畦的自留地呢?记得在一次省级的公开课中,一位绍兴的老师,上《寻访大师的童年》这一课时,就做得很到位。她大胆地选用了鲁迅的故居这一校外资源,以家乡特色乌篷船为主轴,以故事为主要内容,让孩子们摇着乌篷船跟老师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一摇摇到外婆桥,通过听和看的形式了解小鲁迅在外婆家发生的故事,并联系个人经验回忆自己在外婆家的快乐时光,让孩子们深切体会到童年小鲁迅和我们一样也是调皮爱玩的,找到了相互的共同点,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二摇摇到百草园,通过采访的形式了解小鲁迅在百草园发生的有趣好玩的事,去发现一个好奇、爱观察的小鲁迅,寻找到他身上的优点。三摇摇到三味书屋,通过看视频、听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从中感受到小鲁迅的勤奋好学。也正是因为如此,这小小的乌篷船也开始摇出绍兴城,摇向中国,摇向世界。该教师利用鲁迅童年的故事,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方式呈现,引导学生发现大师与自己的相同点,也进一步去发现大师的与众不同之处:原来大师也并非生来就是天才,他们和我们一样,但他们从小好奇、好学、好探索,从而把在学生心目中被神化的大师形象,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可以探究的、可以学习的与儿童零距离接触的人物形象,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说,这位教师从校外找资源为品德课开辟了一片葱茏满畦的自留地。
  综上所述,惟有科学地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教材的功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让品德课堂演绎得更灵动、释放出无限的课堂活力!
  参考文献:
  [1]骆晓昂.让低年级的《生活与品德》课堂更富有动感[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4)
  [2]谭顺长,如何让小学《思品与社会》课融入学生生活[J].《考试周刊》,2013年06期
  [3]高峡、赵亚夫.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4期
  [4]陈光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 第5期
  [5]高德胜.用“生活德育”引领儿童的成长——苏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评介[J].《基础教育课程》,2006
  [6]张茂聪.试论《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1期
其他文献
合同是保护当事人双方正当权利、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在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合同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完备性进行审计,做好合同管理审计工作,促进合同的规
在建党85周年前夕,我来到西柏坡参观学习,回顾党的光辉历史,牢记领袖的“两个务必”。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是太行山区一个普通而静谧的小山村,依山傍水,松柏林立,因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省委提出了开展“三创三强”活动,根据“三强”的要求,加强 T
我是河北交通音乐广播电台的编辑、记者,从事交通安全宣传有八年了。广播不同于电视、报刊。电视是画面、声音一起“送达”,报刊则图文并茂,还能持久保存,都有较大的“冲击波
文章针对高职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开展依托本地区产业优势资源开发的花炮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能够帮助特殊教育专业学生
上海市自来水市北有限公司党委牢牢把握“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维护和谐稳定大局、服务党员职工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要求,坚持从企业实际 Shanghai Municipal Part
摘 要:研究阐释了陈鹤琴为我国儿童教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简要介绍他的生平,接着详细论述了陈鹤琴对儿童认知、情绪、学习动机、挫折克服、健全人格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如何开展儿童心理教育的思想。  关键词:陈鹤琴;儿童;心理;教育  陈鹤琴(1892~1982),是是我国五四运动后的第一代儿童心理学的开拓者,他毕生潜心钻研,躬身实践,在理论上、实践上为建构中国儿童心理学的完整体系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为我国儿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教师为本,我国是农业大国,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发展。  大家都知道。天外有天,现在是科学知识时代,水平的高低不能限制于眼前的能力。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力量还是很划算。  远程教育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用互联网和远教网分享教育资源的新式教学概念。无论是“分享”还是“复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知识视野,给我们民族地区的教育带来了天下难以找到的好
豫政办[2016]81号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2016年河南省促进食品农产品出口行动计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推动力。课堂提问既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手段,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多年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运用好课堂提问,应从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