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学·探究·反思”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自学辅导、探究交流、训练反馈三个环节组成。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类型,使学生进行自学、讨论、探究和反思;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建构知识体系;通过强化训练,内化学生的知识深度并形成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在课堂上起帮助、促进作用,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一、自学辅导
学生自学不是无师自通,而是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或者把它理解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但这里所讲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过去完全不同,过去把“教”作为“注入”,作为“灌输”,而现在的“教”应该理解为“设疑、启发、善诱”,换句话说,“教”是“辅导”,是对自学的辅导。
学生自学不是漫无目的,而是要带着问题进行,是教师“引”的过程。问题的设置可以有以下几种:
1.情景体验法。教师在课前根据学习内容运用小品、漫画或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办法,创设问题情境,然后要求学生带着情境所显示的问题进行自学。
2.调查法。教师提前一至两节课时,根据下一节的教学内容设计调查提纲,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找出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问题进行自学。如在学习《影响家庭消费水平的因素》时,我就设计了一份调查表要求学生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家庭收入状况、家庭成员数量、物价水平变化和消费观念的变化等,这些都是与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的。
3.习题法。教师根据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导学题”,要求学生边自学边完成“导学题”。“导学题”一般是比较基础的题目,旨在让学生把握概念和原理,原则上不出运用题。这与生本教育的“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行为观是不谋而合的。
二、探究交流
探究式教学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一种教学法。它体现教师的“引”(自学阶段)与学生的“探”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运用有关教学资源(教科书、课外书、网络和社会生活等)进行探因究果式的学习,以达到使知识内化成学生的体验并形成能力的过程。
探究交流环节重点把握好三个步骤(以高一《正确维护消费者合法权利》为例):
1.小组讨论,初步探究。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对要学的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对“消费者应享有哪些权利”“维护消费者合法权利的途径是什么”等问题有了大概的了解。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人数6—8人为宜)里相互讨论、探究,提出自学中感到最困难、最不好理解的问题,问题也可以由教师设计。
2.组际交流,再次探究。为了让每一组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要求各小组推举一名代表参加组际交流。交流的问题可以是小组初探时认为最值得提出来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设计给小组探究的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始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首先,对组际交流后仍有争议的问题,要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再次探究、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扩展知识。如在学生讨论“如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利”问题时,引导他们进一步深思“目前,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原因是什么”。组与组的交流更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3.教师点评,总结归纳。首先,教师对各组的发言给予恰当点评,肯定成果,同时指出不足之处,使学生既看到成绩,又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既能在整体上对知识有面的把握,也能在点上有突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书面表述能力。
三、训练反馈
训练的形式主要是课堂训练,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调查访问和社会实践的课外训练。课堂训练包括自学环节出示的“导学题”和学生总结归纳后发给学生训练的组题。实施课堂训练环节要把握好几点:(1)训练的时间占调节课的20%—35%。(2)训练的组题要做到:①难易结合,深浅适中,既有比较基础的题型,也有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的题要;②题目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开放性;③课堂上训练辨析题和论述题,主要是要求学生写出答题思路。对于现实性比较强的或在认识上比较模糊的问题,可布置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或社会实践。如在学习“财政与税收”内容时,我就布置学生对当前在农村实行的“税费改革”进行调查。
责任编辑 郑蔼娴
一、自学辅导
学生自学不是无师自通,而是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或者把它理解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但这里所讲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过去完全不同,过去把“教”作为“注入”,作为“灌输”,而现在的“教”应该理解为“设疑、启发、善诱”,换句话说,“教”是“辅导”,是对自学的辅导。
学生自学不是漫无目的,而是要带着问题进行,是教师“引”的过程。问题的设置可以有以下几种:
1.情景体验法。教师在课前根据学习内容运用小品、漫画或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办法,创设问题情境,然后要求学生带着情境所显示的问题进行自学。
2.调查法。教师提前一至两节课时,根据下一节的教学内容设计调查提纲,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找出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问题进行自学。如在学习《影响家庭消费水平的因素》时,我就设计了一份调查表要求学生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家庭收入状况、家庭成员数量、物价水平变化和消费观念的变化等,这些都是与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的。
3.习题法。教师根据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导学题”,要求学生边自学边完成“导学题”。“导学题”一般是比较基础的题目,旨在让学生把握概念和原理,原则上不出运用题。这与生本教育的“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行为观是不谋而合的。
二、探究交流
探究式教学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一种教学法。它体现教师的“引”(自学阶段)与学生的“探”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运用有关教学资源(教科书、课外书、网络和社会生活等)进行探因究果式的学习,以达到使知识内化成学生的体验并形成能力的过程。
探究交流环节重点把握好三个步骤(以高一《正确维护消费者合法权利》为例):
1.小组讨论,初步探究。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对要学的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对“消费者应享有哪些权利”“维护消费者合法权利的途径是什么”等问题有了大概的了解。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人数6—8人为宜)里相互讨论、探究,提出自学中感到最困难、最不好理解的问题,问题也可以由教师设计。
2.组际交流,再次探究。为了让每一组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要求各小组推举一名代表参加组际交流。交流的问题可以是小组初探时认为最值得提出来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设计给小组探究的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始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首先,对组际交流后仍有争议的问题,要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再次探究、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扩展知识。如在学生讨论“如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利”问题时,引导他们进一步深思“目前,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原因是什么”。组与组的交流更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3.教师点评,总结归纳。首先,教师对各组的发言给予恰当点评,肯定成果,同时指出不足之处,使学生既看到成绩,又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既能在整体上对知识有面的把握,也能在点上有突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书面表述能力。
三、训练反馈
训练的形式主要是课堂训练,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调查访问和社会实践的课外训练。课堂训练包括自学环节出示的“导学题”和学生总结归纳后发给学生训练的组题。实施课堂训练环节要把握好几点:(1)训练的时间占调节课的20%—35%。(2)训练的组题要做到:①难易结合,深浅适中,既有比较基础的题型,也有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的题要;②题目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开放性;③课堂上训练辨析题和论述题,主要是要求学生写出答题思路。对于现实性比较强的或在认识上比较模糊的问题,可布置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或社会实践。如在学习“财政与税收”内容时,我就布置学生对当前在农村实行的“税费改革”进行调查。
责任编辑 郑蔼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