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舞蹈编创源于生活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wuju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经过历史的流转,社会制度的变迁到今天,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古代舞蹈艺术的精华部分,在舞蹈的思想内容、形式特征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新中国建国以来,走过了几十年的峥嵘岁月,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惊涛骇浪!在这个推翻了封建统治、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期,新时代,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时代精神,艺术走向都是向前迈进,继往开来的。
  新中国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是在道路崎岖的艺术领域中,不断地吸收、学习、了解新的舞蹈艺术和包容、发展、继承古代舞蹈精华部分的伟大探索。伟大的舞蹈家们本着传承,弘扬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文化的目的,一步一步的对少数民族舞蹈进行编创,既不离少数民族舞蹈传统文化艺术又借鉴,引进新时期,新环境下的“新鲜血液”。带着少数民族人民最真实的思想情感,生活方式,挖掘新的亮点进行巧妙地编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少数民族人民真正的文化,这便是继承与弘扬中国民族文化的真正意义。新中国舞蹈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于少数民族舞蹈的编创来说,贴近少数民族生活是尤为重要的。
  一、如何正确的编创少数民族舞蹈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可以称之为是一切艺术的基础,也是检测一个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杠杆。作为少数民族舞蹈的编导,我们不是少数民族舞蹈的编创者,我们只是生活的搬运工,是生活的记录者。一个成功的少数民族舞蹈是有意境,有思想的艺术传达,要有典型的环境,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形象,要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些要素往往是与编导的深切生活体验和感受有着密切的关系。编导要在生活中通过观察、体验,找出自己需要的各种形象和舞蹈相关的各种素材。这些舞蹈素材都需要经过编导深入少数民族生活,从中获取灵感,进一步加工,提炼然后上升为独特的艺术形象。编导艺术家们要面对各种不同的生活,对生活充满热情,有独立的见解,乐观积极的去认识人生,在生活中与时俱进,不顽固刻板。用细腻的情感去刻画每一个从生活中提取来的生动人物形象。
  作为一名编导,要想编创出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作品,就是要敢于探索,敢于创新,不重复别人的路,也不走自己的老路,就在生活中发现一条精彩的新路,只有在不同的生活中去提取,发现,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编创风格,才是一名合格的编导。首先要脚踏实地的深入少数民族生活,向社会学习,向民间学习,向少数民族人民学习,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积累越多,根底越深,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比如,著名编导李仁顺在编创《宝石花开》舞蹈中,三次深入祖国大西南,连续几个月与地质勘探队的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正是这样的生活探索才让他找到了舞蹈《宝石花开》的灵感,而且因为舞蹈贴近生活,也得到了观众的共鸣与喜爱。还有贾作光老师在内蒙古生活期间,逐渐同内蒙古人民有了緊密的联系,对蒙古族民间舞蹈艺术有了深刻的了解,他创作出的《雁舞》《木马舞》等作品获得广泛的好评,甚至内蒙古人民都承认他的作品是真正的蒙古族舞蹈,并且亲切称呼他为“我们的贾作光”。他们的优秀作品都足以证明,他们在少数民族舞蹈创作中,不停地学习,探索少数民族民间的生活,正是生活赋予了他们如此精湛的编舞能力。
  第二节、舞蹈来源于生活
  舞蹈是人类最早发生的艺术形态之一,它来源于人类最初的生活的一切活动中,并深深根植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沃土之中。人们劳动、生活、狩猎、娱乐、祭祀、战争等等重要活动都可能通过舞蹈来表现。舞蹈同时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真实表现,是宣泄情感,表达美好愿望的需要。是生活给予人生命的真正意义。
  在古代,舞蹈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他们随性而舞,大多伴着酒宴进行,在酒宴过程之中人们往往伴着酒意乘兴而舞,或自娱自乐,或畅情抒怀,这样没有事先准备,随着人们心意变化舞蹈形式与内容的舞蹈称为即兴舞;他们以舞表意,他们在舞蹈时不光表达感情,通常会利用舞蹈披露出一些不能表达的心迹;他们以舞为乐,跳舞就是他们生活中表达愿望,释放情绪,排除生活压力的良好方式。
  人们在生活中,把一些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利用肢体语言,通过思想的加工,展现出来,那就是人们在生活中最真实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就如古人对大自然的崇拜,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敬畏自然万物,于是就出现一些部落种族用肢体模仿动物、植物、神灵等形象的舞蹈,以此来表达对万物的尊敬。又如没有与蒙古族人民生活过的人,没去过草原,牧区就永远不会理解蒙古族舞蹈中的摇篮步一样,因为蒙古族马背上得天下,马是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他们对马的爱和尊敬,使得他们创造出“摇篮步”这样模仿骑马的动作。编创舞蹈就是这样,没有生活的人胡编乱造出一些舞蹈,毫无理论依据不说观众也根本不会理解,这样的舞蹈是不成立的。换言之没有生活来源的舞蹈,失去了舞蹈本身的意义。
  第三节、在少数民族舞蹈的编创中抓住生活的重要性
  生活就是创作的源泉。这是一条简单又实在的真理,要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要刻画出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就要奋力游向生活的海洋之中。艺术是根植于生活的,如果一个编导对生活不熟悉,那么就只能抓到一些“细微琐碎,平淡乏味”的东西,只有生活的根基越稳,掌握的素材越多,才会更好的进行创作,在平凡中看到不平凡的亮点。
  如果一个少数民族舞蹈的编创者长期脱离生活,将必然走向形式主义,创作出为创作而创作的敷衍的,单调的作品。我们要创作一个好的作品,就必须经常深入生活,脚踏实地的去“采风”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付出行动,付出艰苦的劳动,这样才能真真实实的收集到最有价值的舞蹈素材。并且不轻言放弃每一个从生活中得来的创意灵感,就算用不到也要将它孕育着,放到生活中再去提炼,积累着经验。每一个编导在孕育一个舞蹈作品时,都会有想象与现实的碰撞,其实这两个是贯穿在生活之中,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所谓想象不是天马行空,不是胡编乱造,而是要扎进生活之中。著名编导李仁顺老师说:“所谓想象就是在复杂的客观事物之中,通过人的脑子被提炼,并且在有意无意中加之上一种新的事物”。[1]那么,如果没有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的积淀,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没有事实依据,作品就没有说服力和吸引力。所以想要编创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作品,就一定要在生活中闯荡,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从中体验、探索、研究、提炼,从而有效地提高创造能力。
  就如前苏联舞剧编导罗.扎哈洛夫所说“灵感——不是不可捉摸的范畴,也不是降幅与舞蹈编导的天意,而是经过艺术家们认真研究人们生活中使他发生兴趣的素材,从而通过真实现实的主义的艺术形象再现出这种生活方式;不止是再现,更要预见它所再现之后的发展进程,灵感就是这样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艺術家们巧妙表达生活的一种特殊能力。”[2]对于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创作和研究就是这样,必须投身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之中,依靠勤奋扎实的劳动和生活积累去从事舞蹈编排工作,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空洞的灵感上面。
  只有贴近现实生活,坚守根本,兼收并蓄才是真正的艺术史诗,才能创造出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真正价值,我们的舞蹈编创,必须是在讲少数民族人民说的话,表达少数民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大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财富。正是因为生活赋予舞蹈人的感情,思想。所以舞蹈才会多姿多彩,形式各异,绽放绚烂的艺术火花。在创作一个好舞蹈作品时就是要带着:肢体在舞蹈的同时,也是在重新演绎着人生活的每一个精彩瞬间的思想去进行创作。
  注释:
  [1]见李仁顺《舞蹈编导概论》
  [2]见中国舞蹈网-舞蹈编导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万年村隶属于九龙县七个彝族乡之一的子耳彝族乡,位于甘孜的西南边缘与凉山相邻。是一个彝族小聚居区,拥有着丰富的彝族口头传承文化。将万年村作为田野点。对其拥有彝族口头传承文化的部分进行梳理,调查现状、分析原因,给出建议。  【关键词】:万年村彝族口头传承;现状调查  第一章 萬年村彝族口头传承文化内容  彝族口头传承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特色。彝
期刊
【摘要】: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艺术设计运用中,已经不单单是表面上运用一些传统的符号、元素,将老的东西拼贴重组。王澍与隈研吾作为中国和日本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他们的建筑设计都从传统文化出发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但从他们的作品中都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传统建筑文化的神韵。中国的文化丰富绚烂,城市的记忆也十分丰富,如何将这些财富很好的运用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使得设计充满文化内涵,但又不失现代感是我们值得深
期刊
【摘要】:音乐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双重属性的学科,它研究与音乐相关的人的行为与社会,音乐作品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是音乐艺术民主化、大众化、商品化的产物。本文旨在音乐社会学的视野角度下,以古琴音乐为例,从音乐社会学的学科特点、社会学视野中古琴音乐商品化的表现形式及传统音乐发展趋向等几个方面,探究音乐逐渐商品化的进程,以体现传统音乐商品化更加宽广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音乐社会学;传统
期刊
网络上曾经有一段时间对“路痴”这个话题调侃得火热,其中一段甚是有趣:  有人曾在电话中询问友人,“你在哪儿?”  对方却回答,“我在一朵云下面。”  以往此类笑谈,大都莞尔已矣,而这次,却有一个奇妙的想法在我的脑子里闪现:某个以后,我定要开一家叫做“一朵云下面”的小店,煮煮咖啡,卖卖蛋糕。以便有意休憩于此的三两好友相约时可以打趣道:“你在哪儿?”“我在一朵云下面。”  言歸正传,被这一段话吸引的不
期刊
“人家”在现代汉语人称代词中是十分活跃的一个,用法灵活多变,含义丰富。“人家”用作第三人称代词是其基本语义,相当于“他”或“他们”,用作第二人称代词,指“你”,即具体语境下指称受话人,还可以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指“我”,这种状况多为女性使用。本文旨在说明“人家”的三种指称性功能及其在语用效果上的差异。  1“人家”指代第一人称代词  “人家”用作第一人称,泛指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这个意思与“别人”相
期刊
【摘要】: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寡妇群体的不同认识,影响了寡妇们在当地的語境下的不同社会角色和社会对待。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寡妇们的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本文主要是依据受访人提供的案例以及当地现实,通过对当地寡妇角色的分析来对比当地语境下,人们对寡妇群体的认知情况①,以此探究这个群体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透析女性意识的逐步苏醒及妇女解放的艰难道路。  【关键词】:寡妇群体;差异对比
期刊
【摘要】:群众文化工作是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撑,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文化工作既要面对市场竞争,不断寻求自我的生存和发展,又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公益性文化的责任,发挥其自身功能。要通过文化生活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真正做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本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人们参与其中,接受各种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全民素质,推进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进步。
期刊
【摘要】: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陕西关中地区明清書院的文化建设。其一,关中地区书院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其二,关中地区书院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关中地区;明清书院;文化建设;现代性意义  陕西是中国书院的发源地,无论是古代的传统书院还是近代加入西方新式教育的书院都首先产生于陕西。陕西的书院起步早且发展迅速。唐代陕西蓝田的瀛洲书院是文献已知中国最早的民间书院,宋代陕西有关学创始人北宋张载
期刊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型超市越来越受消费者的喜爱,由于品种齐全,消费有保障,到大型超市购物成为消费者首选。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方式与心理值得研究。本文以校园华洲超市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等方式了解基本信息,运用市场营销学知识对其地址选择、市场营销环境及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进行4P分析。  【關键词】:华洲超市;经营;产品;价格;利润;大学生消费  一、华洲超市的选
期刊
作者简介:陈曦,(1992—),女,汉族,河南灵宝市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國语大学日本文化經济学院2015级日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近代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