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深层阶级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b39274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摘 要:鲁迅先生曾将《世说新语》称为“名士的教科书”,但作者刘义庆在展现魏晋名士风貌的同时,也在书中为女性留下一席之地。《世说新语》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女性形象尤其突出,其闪现的熠熠光辉不容小觑,即使是魏晋名士群体也不能全然掩盖。本文即针对《世说新语》女性群体展现出来的特质,着力分析构成其特质的原因。  关键词:女性形象;群体特质;成因  作者简介:田睿,女,1997年生,汉族,宁夏银川人,上海
摘 要: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万年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盛唐时期,边塞战事频繁,“边塞诗”这一文学的创作形式在这一时期的成长蔚为大观。王昌龄的诗歌题材和数量虽不及同期其他诗人,但因其亲戍边疆,切身体会到了边塞生活的悲苦而创作大量反映边塞生活及将士心理的诗歌,所以其边塞诗颇具独到之处。王昌龄笔下的边疆将士有血有肉,在其“边塞诗”中,对将士的情感描写深入細致,将士们的思乡柔情,英雄气概及悲凉没落展现得淋
摘 要:中国典籍历来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文化典籍译本的发展并不乐观:文化典籍界定不明、对外译的考察标准不足、翻译工作认识不足等主客观因素都在影响着中国典籍外译的质量。我们译者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播出去,走向世界。本文旨在帮助文化典籍译者梳理清楚某些典籍的种类,提出一些具体的,比较常见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目前,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典
作者简介:明阳,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学、东北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6-0-02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民族,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和孕育出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满族说部内容包罗万象,被称为“百科全书”,满族的很多生活习俗在满族说部文本中均有不同的体现,特别是对祭祀仪式的描
期刊
摘 要:认知诗学理论源自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文学评论、认知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理论所共同构建的交叉学科。本篇论文运用认知诗学理论对唐诗《春江花月夜》做了细致深入的解读,并尝试着还原了作者的创作心境,及再现了读者阅读本诗时的心境变化过程。希望能够对这首经典唐诗的赏析语玩味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认知诗学理论;春江花月夜;图形-背景理论;故事性思维理论  作者简介:刘珊珊(1980-),女,汉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6-0-02  宋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整个社会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体现在审美方面较之魏晋和唐代都有历史性的进步。在生活领域,人们作为审美主体的意识提高,生活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在生活方式和艺术创作上注重艺术化、审美化意蕴。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城
期刊
摘 要:《西洲曲》收录在南朝乐府民歌,其中充满浓厚生活气息和感情色彩,同时拥有者纯熟的表现技巧和民族特色,属于最长的抒情诗篇。《西洲曲》的出现,将南朝民歌推向了更高层次,客观反映了当代艺术水平,尤其是《西洲曲》中四句一组的结构,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通过“变”与“不变”有机组合排列,季节的推移,并且随着女主人公活动内容变化空间不断变化,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在《西洲曲》整部作品中,“不变”贯穿于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