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顿收藏,走进伦勃朗与他的时代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认知一位美术史上的大师,总离不开深入了解他的生平轨迹、人际交往、师承脉络乃至他所处的大时代背景。收藏亦如此,一对美国夫妇因钟情于荷兰绘画大师伦勃朗的绘画作品,并以伦勃朗的家乡莱顿为中心,收藏范围延及他的弟子及同时代的荷兰画家作品,构建了丰厚而又独具时代特色的收藏体系,同时,他们也热心地与公众分享他们的收藏成果。
  6月17日,“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荷兰黄金时代画作展,作品出自美国商业巨头的私人收藏——莱顿收藏。该展今年还将在上海龙美术馆,以及卢浮宫阿布扎比分馆相继展出。这次来华展出,实为一次近距离欣赏荷兰黄金时代艺术的难得机会。
  众所周知,在西方美术史上,伦勃朗是荷兰最为著名的艺术大家之一,他在艺术上的创造力不仅深刻影响过一个时代,其不朽光辉至今犹存。展览以伦勃朗为中心,以他一生的艺术经历和所在的时代背景为依托,延伸出其弟子及同时代艺术家的解读。展览分为六大部分:“荷兰艺术的黄金时代和莱顿收藏”“伟大的开端,伦勃朗·凡·莱因在莱顿”“黄金时代的中心,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莱顿的精细画,格里特德奥和弗兰斯·范米利斯”“对荷兰共和国人们日常生活的描绘”和“历史经验与道德故事”。
  黄金时代,荷兰画派诞生的摇篮
  展览的开头以时代背景切入,交代伦勃朗所在时代的概况。所谓荷兰的黄金时代,就是指公元17世纪,荷兰通过反抗西班牙统治后获得独立,发展成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依靠强大的工商业、金融业、远洋运输业迅速发展成为了“海上马车夫”。其政治、经济、军事、贸易上都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继而带动了荷兰绘画艺术的大繁荣。除了伦勃朗,哈尔斯、维米尔当一大批西方艺术史上的巨匠均诞生于这一时期。
  处于黄金时代的荷兰,社会财富多被中产阶级掌握,这使该时期绘画艺术摆脱了宗教和宫廷的束缚,得以更加广泛地面向世俗生活。与此同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绘画成为商品流入市场,“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些注重写实、淳朴,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便日益受到追捧,那时的荷兰画家不再沉醉或反复描绘上帝或神明,雍容华贵的贵妇、意气风发的绅士、乃至平凡市井生活的点滴都可以是画家们创作灵感的源泉。这一切使得当时的荷兰绘画艺术在欧洲独树一帜,在风格上与当时欧洲大陆流行的巴洛克风格大相径庭,成为被后世推崇的“荷兰画派”。
  至于此次展览藏品的提供者——莱顿收藏(TheLeiden Colleciion),由美国收藏家托马斯·S·卡普兰博士(D Thomas s Kaplan)与妻子达芙妮莉卡纳第卡普兰(Daphne Recanati Kaplan)于2003年创建,拥有250幅艺术珍品,是目前全球拥有17世纪荷兰艺术画作数量最多、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之一。莱顿收藏馆得名于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画家伦勃朗的出生地莱顿,也体现出收藏家的收藏方向。自创立之初起,莱顿收藏便是唯——家可供出借经典大师画作的“借阅图库”,至今已向欧洲、美国和日本的主流博物馆匿名提供艺术作品借阅支持多达170余次。其主要的藏品展示了伦勃朗艺术生涯初期在莱顿和阿姆斯特丹的经历,以及以他为中心的许多艺术家和艺术观念。而此次展览是莱顿收藏的首次全球巡展。
  本次展出的70余件展品分为肖像画、历史画及风俗画三大主题,其中伦勃朗绘画就有11幅,还有天才艺术家维米尔首幅在北京展示的作品《坐在维金纳琴旁的年轻女子》。此外还将着重展出来自“精细绘画”的创作,包括伦勃朗的首位学生格里特德奥以及他的两位杰出弟子弗兰斯·范·米里斯和戈特弗里德·沙尔肯等人的多幅艺术佳作。全面重现了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盛景。
  艺术历程,从莱顿到阿姆斯特丹
  展览第二和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伦勃朗的艺术经历。伦勃朗·凡·莱因1616年出生于莱顿城,这是个纺织中心和大学城。他的家庭背景一般,父亲是位磨房主,但伦勃朗却最终成为了17世纪荷兰乃至艺术史上最重要、最具开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在17世纪20年代早期曾在莱顿当地的一位画家手下接受初步艺术训练,此后便与阿姆斯特丹历史画家彼得·拉斯曼(Poeter Lastman)共同度過了对他影响深远的6个月。此次展览也展出了彼得拉斯曼的作品《大卫将约押的信交给乌利亚》(1619年)。伦勃朗从拉斯曼那里学到了作为历史画家的重要原则——描绘古代神话和《圣经》的复杂场景。同时伦勃朗与他年长一岁的朋友和竞争对手——艺术家扬·利文斯(Jon Lievens),两人的竞争对他的早期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莱顿收藏馆收藏的伦勃朗和利文斯的绘画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早期的风格。他们对于自画像、穿着外国衣饰的人像、光与影的极致使用,使我们能够领略其艺术尝试与开拓的过程。这次展出了伦勃朗的作品《感官的寓言》(1624-1625年),这也是他最早期的画作之一。这几幅作品让我们看到他对于听觉、嗅觉与触觉的描绘。
  伦勃朗于1631年离开莱顿,前往经济繁荣的文化中心阿姆斯特丹。他加入了艺术商亨德里克·范·乌伦博格(Hendrick van Uylenburoh)的工作室,并依靠为阿姆斯特丹市的名人画肖像而挣得了第一笔酬金,他很快在这里站稳了脚跟。
  要了解伦勃朗的一生,其贯穿一生的自画像可以是很好的载体,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似乎古今中外,无出其右。初到阿姆斯特丹时,伦勃朗也画了大量的自画像,他不断地探索各种各样的面部表情、异国服饰,不断变换光影在自己脸上的效果。这一部分展出了幅伦勃朗在1634年创作的自画像,当时他刚刚加入乌伦博格的作坊。脸上充满着自信,贝雷帽的波浪状帽檐给他的双眼蒙上了阴影,他似乎在看着观众,似乎又有所掩藏。处于椭圆画框之中的伦勃朗身着毛皮滚边外套和贝雷帽,这让他透出一股传统的学者风范。
  年少得志的伦勃朗在这段时期可谓意气风发,就在同一年,他与乌伦博格的侄女沙斯姬亚·凡·厄伊伦比格结婚,年轻貌美的妻子自然也成为了伦勃朗常用的模特。他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书房中的女神密涅瓦》就把爱妻描绘成古代神话中的密涅瓦女神,这幅作品将—位当代荷兰女性与古代神话中的形象联系起来。密涅瓦不仅是掌管战争的女神,同时也是智慧与知识女神。这样融合的技法使伦勃朗成为17世纪历史画家中的翘楚。
  英才辈出,与伦勃朗同时代艺术家
  除了伦勃朗大师的真作引人瞩目外,策展人还把伦勃朗的“继承者”们和同时代艺术家作为一个群体呈现,展览第四部分进一步向观众展示了这一时期艺术创新的深度与广度延及,包括伦勃朗的第一位学徒,格里特·德奥(Gerrit Dou),以及弗兰斯·范·米里斯等德奥的主要学徒的作品。
  而展览的后两部分则更大程度上展现了黄金时期荷兰社会风貌、人文风俗,尤其是第五部分维米尔的作品《坐在维金纳琴旁的年轻女子》,尤为珍贵。维米尔以历史画家的身份开启职业生涯,他现存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风俗画,数量相对较少,已知的只有34幅。这幅油画是唯一由私人收藏,代表其成熟风格的作品。
  总的来说,此次展览在布局和编排上甚为细致周到,以伦勃朗的作品为突出重点,同时又兼顾同时代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由大师到流派,再到范围更广的社会环境,层层递进,让观者站在时代背景的衬托下,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荷兰黄金时期的绘画作品。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这个展览也许仅仅是撬开西方美术史的冰山一角,而有趣的是,伦勃朗及其所在的17世纪,也正是中国与荷兰认知彼此的开始。
  (编辑/雷焕昂)
其他文献
“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1。离开“实现共产主义”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2 ,也就是背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但是 ,共产主义由“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3到作
本文主要研究了高全同聚1-丁烯的合成、晶型结构以及影响力学性能的因素三方面。 (1)考察了在相同的聚合温度下,不同合成条件对聚1-丁烯等规度和特性粘数的影响,并用DSC和偏
期刊
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提高大学生的美育素质是其中的重点。这既是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需求。在高校美术开设美术鉴赏
2009年,国家文化部出台了《省级图书馆评估标准》,并以此为依据,组织了对全国省一级图书馆的评估定级工作。论文将2009年省级图书馆评估标准与2004年的评估标准对比,找出其异
书品与人品一直是一个书法界里永恒的话题,我们从书法自觉开始时期就有了这方面的讨论,至今仍然是一个争论,众说纷纭。中国的艺术与西方的艺术不同之处,除了哲学基础存在不同
本文鉴于此,设计合成了三个系列化合物:1)通过9,10-二氰基-2,6-二(二乙基磷酰甲基)蒽和4,6-二(N,N,N’,N’-四(2-乙基己基))胺-1,3-苯二甲醛的witting反应,合成了新型可溶的主链含电子
文学作品是文化形态的经典产物,带给过人们巨大的精神财富和享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演变,现代传媒以多元的方式和全新的体验给予了文学作品发展的活力和机遇。两者在不断地结
高铁酸钾是一种集氧化、絮凝、杀菌、除臭为一体的新型多功能水处理剂.本文探讨了湿法制备高铁酸钾的生产工艺;研究了一些表征高铁酸盐的方法和影响高铁酸根离子在水溶液中稳
军事摄影对许多人来讲是极具神秘色彩和挑战性的摄影领域。新华社目前是编发国内题材的军事摄影作品的主要新闻机构之一。带着诸多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从事摄影编辑工作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