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学期伊始,学校语文组里听课活动又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开课老师在每堂课都努力体现出语文的课改精神。认真听课之余,真让人受益匪浅。可大家在评课时也发现存有偏离语文课改精神的问题,存在剑走偏锋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文本解读、研读的缺失,或者说是对文本语言本身品味的忽视,的确值得反思总结。通过阅读教学书刊发现,当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抛弃甚至贱视文本(课文)教学的倾向。这种对文本的解读、研读的缺失,大而言之,即是语文课堂里的语文性的丧失。改变此不良现状,那就是要防止矫枉过正,强调语文课堂的语文性,重点表现在重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甚至是提倡“咬文嚼字”。
何谓语文性,它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特点的高度概括,借语文研究专家李海林老师的话说:“即在语文教学中,当以理解课文的表达形式恰切性为最终目标。再明白说就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要掌握这篇课文的‘表达式’(包括‘篇章表达式’和‘言语表达式’),而要掌握它则必须从理解‘表达式’与‘表达内容’的关系入手(表达式的奥秘,在于表达内容的联系上,表达式的标准,就在于表达内容的恰切),也只有在这时候才需要对课文涉及的内容进行教学。”
下面拿高一新课文《我若为王》来例说此番道理。该文被选入教科书时具备双重价值,一个是它的原生价值,即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另一个是其进入教材后在原生价值的基础上生发了教学价值,即学生要学习的“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的价值。而其中的教学价值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着眼点。一般而言,学生阅读之后所获取的信息是聂绀弩先生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批判,因为“语言是如此透明,以至可以说,它融化在本身的意义之中了,我们根本不觉得有什么特征明显的媒介”(鲍桑葵语);而引起语文教师关注的,恐怕不仅在于作者批判了什么,而是杂文——没有媚骨的散文——批判的艺术。而后者才是《我若为王》的教学价值所在。
可是观照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现实,语文教师要么是以教会学生理解语文内容为最终目的,并且追求讲深讲透,也就是对文本的原生价值的不懈追求。却没有引导学生领会如何运用语言这语文课根本任务上来,要么追求新课标倡导的人文熏陶教学,教师抛开课本上语文课,轻视文本教学,致使学生没有很好地阅读文本,存在着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语文文本内容还是陌生的现象,更不用说语文素养的发展了。两者都是矫枉过正走向极端的做法。诚如语文教学专家王荣生所言,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脱离现象普遍存在。这可谓是做无用功的语文课堂,不能真正培养语文素养的语文课堂。还是引用李海林的话:“语文课堂的内容教学不能脱离课文的‘表达式’,语文课人文教育也不是‘语文表达式’之外单列的另一项内容,而是通过‘语文表达式’的教学来实现对‘语文表达式’本身所内蕴的人文精神的一种领悟,否则就不是语文的人文教育,就不是合适的语文教学。”
在下面,本文主要就教师们在新课改实践中轻视文本学习,因而偏离语文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来展开论述的。
1、忽视文本阅读
在一些教师的意识里,一节公开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课堂形式有无出彩的地方,形式大于内容,热闹重于一切。所以,经常看到有教师在处理文本时或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只概述一点内容;或只重文章技法的点拨而忽视文本内涵的理解。表现为教师没有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完全文,就匆匆忙忙地引导学生进入研读、鉴赏语言上来。学生根本没工夫读完全文,没有整体的感知,没有阅读体验,哪来的下边的阅读鉴赏评价呢,恐怕老师能做的也只有架空分析了。
2、泛用合作学习
新课标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主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于是,有些教师每堂课必安排合作学习的教学环节。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常有老师未留给学生足够阅读的时间就抛出一个问题,之后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在学生没有充分地自主学习形成自己观点时就叫学生讨论,怎能有效开展深入讨论,交流各自观点呢?另外,就在小组合作学习阶段,也存在时间不足问题,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徒有其名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不认真读书敷衍了事的不良阅读习惯。
3、滥用多媒体教学
从教学实践来看,我对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持保留态度。我曾观摩一次优质课比赛,有四位教师执教《斑羚飞渡》,其中有三位都运用动画影片,播放“飞渡”的整个过程,画面制作、背景音乐非常优美,可谓是“美的享受”,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然而,教师却让学生只围绕着这个动画展开讨论“斑羚具有怎样的精神”,这种做法忽视了对文章字词、语句的品读,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实,理解不透,又何谈情感培养呢?
这里想起某省教坛新秀上的《我与地坛》一课,这堂课据说是他成名之作。上课开始老师利用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导入,课中老师采用跳读的形式研读课文,课末调动学生感情,让学生说说各自母亲,一边放歌手满文军的歌曲《懂你》,学生说到动情处,边说边流泪。教学效果似乎相当好,听课老师几乎一致称赞。而后由钱梦龙老师评课,钱老认为那是一种失败,原因很简单,学生是为自己对自己的母亲有愧而流泪,不是因为阅读文本被文中形象史铁生的母亲感动。这种急于引入课外学习资源,在学生对课文语言未能深入阅读,甚至还只是一知半解,就追求课堂的人文性和教学过程的情感培养,似乎增大了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但同样是不可取的,同属忽视文本教学的不良倾向。
还有过分强调综合、自主甚至课本剧表演的现象,进而把语文课上成了综合课、表演课和自由课等。
这种语文课堂过于注重形式的浮华,对生活体验的反复引入,或者呈现给学生更多的是视觉的冲撞,而非实实在在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可见这些做法把情感培养和文本学习脱离开来,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造成“语言的缺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没有血肉的躯壳。
新课标大大拓宽了课程教学资源,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理念,倡导了在生活中学语文和用语文的理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目的是为了把语文课上得更好更活,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的基石或说其核心资源还是实实在在的文本材料,其他资源的介入应该只能起到辅助功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清醒地认识到教科书(课本)是主要课程资源,要特别注意发挥教科书的使用,防止主要课程资源的泛化。主要课程资源泛化的后果,只能是“课内损失课外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很明显,文本阅读不仅是培养语文素养的一方面,而且识字、语言积累和写作,都离不开文本学习。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人文素养直接来自他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其中,阅读是基础、是关键。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与心灵的沟通。从文本的言语中去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感悟言语世界的奥秘,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优秀作品其魅力很大程度上在语言文字之中,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文本,才能真正感受领悟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理解其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才能真正吸收其艺术营养。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树立起语文课程意识,想想我们应该教什么,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语文”教学内容,注意所选定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实现教学目标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展开的课堂师生活动必须是指向教学目标的。不管教学手段是传统或现代、是听说或读写、是自主阅读抑或合作探究,我想其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有足够机会接触语言材料,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认读(包括朗读)、积累和体验,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章主旨,揣摩作者思路,品味语言妙处,复述与整理,质疑、探究与拓展,从而展开有效的语文课堂“对话”过程,促进学生在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真正培养语文素养,而不是其他。
翻阅特级教师课堂教学实录,不难发现他们都很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进行品读,甚至是“咬文嚼字”般的从品味语言入手来分析言语主体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对文中语言的反复充分品读中,进而教学生整体把握言语主体的价值观和言语风格。只有深入文本的语言中,才能体验更深、感悟更多。正如钱梦龙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说道:“我国传统的民族语教育的经验,概括地说,主要凭借对范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语的感悟能力和热爱民族语的感情,并使学生在掌握民族语的过程中受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那些试图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来培养学生情感,提升学生价值观的做法,无疑偏离了文本阅读的一般规律。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语文课堂就不成其为语文课堂,极可能演变为思想品德课、音乐欣赏课、美术课,不伦不类,迷失语文的“自我”。只有“牢牢抓住语言这条缰绳”,实施语文教学,才能实现新课标指出的:“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书目:
《紧紧抓住语言这条缰绳》 王尚文论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王荣生著
《言语教学论》 李海林著
《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4年第10期
《语文教学通讯》 2005年第11期
《基础课程课程纲要解读》 钟启泉、崔永郭、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何谓语文性,它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特点的高度概括,借语文研究专家李海林老师的话说:“即在语文教学中,当以理解课文的表达形式恰切性为最终目标。再明白说就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要掌握这篇课文的‘表达式’(包括‘篇章表达式’和‘言语表达式’),而要掌握它则必须从理解‘表达式’与‘表达内容’的关系入手(表达式的奥秘,在于表达内容的联系上,表达式的标准,就在于表达内容的恰切),也只有在这时候才需要对课文涉及的内容进行教学。”
下面拿高一新课文《我若为王》来例说此番道理。该文被选入教科书时具备双重价值,一个是它的原生价值,即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另一个是其进入教材后在原生价值的基础上生发了教学价值,即学生要学习的“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的价值。而其中的教学价值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着眼点。一般而言,学生阅读之后所获取的信息是聂绀弩先生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批判,因为“语言是如此透明,以至可以说,它融化在本身的意义之中了,我们根本不觉得有什么特征明显的媒介”(鲍桑葵语);而引起语文教师关注的,恐怕不仅在于作者批判了什么,而是杂文——没有媚骨的散文——批判的艺术。而后者才是《我若为王》的教学价值所在。
可是观照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现实,语文教师要么是以教会学生理解语文内容为最终目的,并且追求讲深讲透,也就是对文本的原生价值的不懈追求。却没有引导学生领会如何运用语言这语文课根本任务上来,要么追求新课标倡导的人文熏陶教学,教师抛开课本上语文课,轻视文本教学,致使学生没有很好地阅读文本,存在着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语文文本内容还是陌生的现象,更不用说语文素养的发展了。两者都是矫枉过正走向极端的做法。诚如语文教学专家王荣生所言,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脱离现象普遍存在。这可谓是做无用功的语文课堂,不能真正培养语文素养的语文课堂。还是引用李海林的话:“语文课堂的内容教学不能脱离课文的‘表达式’,语文课人文教育也不是‘语文表达式’之外单列的另一项内容,而是通过‘语文表达式’的教学来实现对‘语文表达式’本身所内蕴的人文精神的一种领悟,否则就不是语文的人文教育,就不是合适的语文教学。”
在下面,本文主要就教师们在新课改实践中轻视文本学习,因而偏离语文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来展开论述的。
1、忽视文本阅读
在一些教师的意识里,一节公开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课堂形式有无出彩的地方,形式大于内容,热闹重于一切。所以,经常看到有教师在处理文本时或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只概述一点内容;或只重文章技法的点拨而忽视文本内涵的理解。表现为教师没有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完全文,就匆匆忙忙地引导学生进入研读、鉴赏语言上来。学生根本没工夫读完全文,没有整体的感知,没有阅读体验,哪来的下边的阅读鉴赏评价呢,恐怕老师能做的也只有架空分析了。
2、泛用合作学习
新课标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主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于是,有些教师每堂课必安排合作学习的教学环节。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常有老师未留给学生足够阅读的时间就抛出一个问题,之后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在学生没有充分地自主学习形成自己观点时就叫学生讨论,怎能有效开展深入讨论,交流各自观点呢?另外,就在小组合作学习阶段,也存在时间不足问题,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徒有其名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不认真读书敷衍了事的不良阅读习惯。
3、滥用多媒体教学
从教学实践来看,我对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持保留态度。我曾观摩一次优质课比赛,有四位教师执教《斑羚飞渡》,其中有三位都运用动画影片,播放“飞渡”的整个过程,画面制作、背景音乐非常优美,可谓是“美的享受”,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然而,教师却让学生只围绕着这个动画展开讨论“斑羚具有怎样的精神”,这种做法忽视了对文章字词、语句的品读,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实,理解不透,又何谈情感培养呢?
这里想起某省教坛新秀上的《我与地坛》一课,这堂课据说是他成名之作。上课开始老师利用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导入,课中老师采用跳读的形式研读课文,课末调动学生感情,让学生说说各自母亲,一边放歌手满文军的歌曲《懂你》,学生说到动情处,边说边流泪。教学效果似乎相当好,听课老师几乎一致称赞。而后由钱梦龙老师评课,钱老认为那是一种失败,原因很简单,学生是为自己对自己的母亲有愧而流泪,不是因为阅读文本被文中形象史铁生的母亲感动。这种急于引入课外学习资源,在学生对课文语言未能深入阅读,甚至还只是一知半解,就追求课堂的人文性和教学过程的情感培养,似乎增大了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但同样是不可取的,同属忽视文本教学的不良倾向。
还有过分强调综合、自主甚至课本剧表演的现象,进而把语文课上成了综合课、表演课和自由课等。
这种语文课堂过于注重形式的浮华,对生活体验的反复引入,或者呈现给学生更多的是视觉的冲撞,而非实实在在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可见这些做法把情感培养和文本学习脱离开来,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造成“语言的缺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没有血肉的躯壳。
新课标大大拓宽了课程教学资源,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理念,倡导了在生活中学语文和用语文的理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目的是为了把语文课上得更好更活,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的基石或说其核心资源还是实实在在的文本材料,其他资源的介入应该只能起到辅助功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清醒地认识到教科书(课本)是主要课程资源,要特别注意发挥教科书的使用,防止主要课程资源的泛化。主要课程资源泛化的后果,只能是“课内损失课外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很明显,文本阅读不仅是培养语文素养的一方面,而且识字、语言积累和写作,都离不开文本学习。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人文素养直接来自他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其中,阅读是基础、是关键。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与心灵的沟通。从文本的言语中去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感悟言语世界的奥秘,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优秀作品其魅力很大程度上在语言文字之中,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文本,才能真正感受领悟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理解其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才能真正吸收其艺术营养。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树立起语文课程意识,想想我们应该教什么,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语文”教学内容,注意所选定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实现教学目标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展开的课堂师生活动必须是指向教学目标的。不管教学手段是传统或现代、是听说或读写、是自主阅读抑或合作探究,我想其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有足够机会接触语言材料,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认读(包括朗读)、积累和体验,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章主旨,揣摩作者思路,品味语言妙处,复述与整理,质疑、探究与拓展,从而展开有效的语文课堂“对话”过程,促进学生在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真正培养语文素养,而不是其他。
翻阅特级教师课堂教学实录,不难发现他们都很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进行品读,甚至是“咬文嚼字”般的从品味语言入手来分析言语主体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对文中语言的反复充分品读中,进而教学生整体把握言语主体的价值观和言语风格。只有深入文本的语言中,才能体验更深、感悟更多。正如钱梦龙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说道:“我国传统的民族语教育的经验,概括地说,主要凭借对范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语的感悟能力和热爱民族语的感情,并使学生在掌握民族语的过程中受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那些试图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来培养学生情感,提升学生价值观的做法,无疑偏离了文本阅读的一般规律。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语文课堂就不成其为语文课堂,极可能演变为思想品德课、音乐欣赏课、美术课,不伦不类,迷失语文的“自我”。只有“牢牢抓住语言这条缰绳”,实施语文教学,才能实现新课标指出的:“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书目:
《紧紧抓住语言这条缰绳》 王尚文论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王荣生著
《言语教学论》 李海林著
《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4年第10期
《语文教学通讯》 2005年第11期
《基础课程课程纲要解读》 钟启泉、崔永郭、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