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下的求索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guai1981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小说《金色的耶路撒冷》中的女主角克拉拉被普遍认为是具有反传统意识的新一代英国知识女性,极具叛逆性格,并能够在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中为自己的幸福谋出路。这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对克拉拉谋求个人出路行为的肯定,缺乏更深入的分析。实质上至小说结尾时,克拉拉已经深深陷入意志困境而无法自拔,如果没有走出意志困境,将无法真正感受生活的乐趣,而这也正是小说作者玛格丽特·德拉布尔要传递给读者们的信息。
  关键词: 意志哲学 《金色的耶路撒冷》 克拉拉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是英国当代颇受欢迎的杰出女作家,从20世纪60年代首部作品《夏日鸟笼》发表以来,多次获奖。她以善于描写新时代知识女性的生存和心理状态而受读者喜爱。《金色的耶路撒冷》中的女主角克拉拉被普遍认为是代表了具有反传统精神的新一代英国女性,极具叛逆性格,并能够在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中为自己的幸福谋出路。笔者认为,这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对克拉拉谋求个人出路行为的肯定,缺乏更深入的分析。笔者拟用叔本华的意志哲学来步步解析克拉拉的意志成长道路并指出在小说结尾时克拉拉已经深深陷入危险的意志困境而无法自拔,而这也正是小说作者玛格丽特·德拉布尔要传递给读者们的信息。
  1.被压抑的意志
  克拉拉是个聪明漂亮的女孩,但是她的生活环境令她倍感压抑。她的家乡,诺瑟姆,是一个位于英格兰北部破旧荒凉的工业区郊区的小镇,在克拉拉眼里,这个地方简直就是不毛之地,没有大都市的繁华。贫瘠破败的外表令对生活充满了美好幻想的克拉拉厌恶之极,更令克拉拉深感恐惧的是她的亲生母亲,毛姆太太对她的冷酷态度及整个冷漠的家庭环境。父亲中年早逝,母亲和两个哥哥与克拉拉的关系并不融洽,尤其是母亲毛姆太太,处处打压克拉拉,面对克拉拉小时候表现出的智力超群的天赋,不但没有褒奖她,反而更加嘲笑和歧视她。在父亲的葬礼上,母亲不但没有穿丧服,没有眼泪,没有一句悔恨的话,反而很直白地表示:“啊,他走了,但我不能说我很难过。”[1]24而后便投入到对棺材的价钱和质量问题的无休止的讨论中。此外,母亲的生活习性也令克拉拉厌恶不已,她口口声声地说自己讨厌毫无实用价值的维多利亚时代的饰物,可是她满房间里却摆满了这些小物件,她认为自己注重实用性,而饭桌上尽是些根本用不着的粗俗的东西,克拉拉对此厌烦之极,并因此多次和母亲争吵。在克拉拉眼里,母亲是“极其反复无常的”,“没有朋友”、“孤僻冷傲”,“处处都显示她的与众不同,这也看不上,那也看不惯,凡是让她看不起的人几乎立刻就成了罪人和坏人”[1]40-41。
  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中长大的克拉拉总觉得倍感压抑,相比之下,克拉拉更喜欢在学校里度过的时光,虽然那是一所二流学校,且外表衰败、寒酸、沉闷,但是克拉拉觉得学校“有无限乐趣,令她兴奋”[1]32,因为克拉拉学业成绩突出,得到老师们的偏爱,学习知识让她获得满足感,而在家里却备受打击和冷落,这样强烈的反差致使克拉拉在幼小的心灵里就萌生了一个强大的愿望,即“希望将来有一天,这种天赋会让她成功,让她出人头地。所以她悄悄地,但很固执地培养着自己的意志和爱好”[1]2。叔本华认为意志是身体一切现象的本质,是盲目冲动的力量[2]60,克拉拉一旦在心里埋下了意志的种子,就会尽其所能使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浇灌这颗意志种子的水正是来自J.M.尼尔的圣歌:
  “金色的耶路撒冷
  我们用牛奶和蜂蜜向你祝福
  在你的凝视之下
  我们敛声潜心
  我不知道,啊,我不知道
  尘世有什么欢乐
  有什么荣光四溢
  有什么光明无比”[1]28
  克拉拉从小就养成了通过幻想的手段来躲避对现实的不满,而这首圣歌能够激起她对美好生活的意象:在真正的人间尘世里有个天堂似的地方,在那里,人物英俊漂亮,房舍华丽,人们谈吐高雅。并唤起她无限狂热的激情和强烈的欲望[1]29。有了这个强大动力的支撑,处在压抑环境中的克拉拉开始雄心勃勃地为自己的意志而奋斗。
  2.无限膨胀的意志
  克拉拉终于通过了自己的努力离开家乡去伦敦求学,伦敦的生活使她长了不少见识,也更加坚定了她决心毕业之后留在伦敦的信念,于是她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希望结交新朋友,创造新机遇。在一次诵诗会上,克拉拉很幸运地结识了克莱莉亚,一个艺术工作者,两人迅速成为好朋友,并大有相知恨晚之感,克莱莉亚的父亲塞巴斯蒂安·德纳姆是一位极有名望的大师级诗人,母亲坎迪达·格雷是个享有盛名的文艺批评家。德纳姆一家谈吐不凡,举止优雅,衣着打扮光鲜时尚,一家人显示出亲密无间的融洽氛围,家庭摆设也是豪华雅致,这和克拉拉心中的“耶路撒冷”——人间天堂的意象完全吻合,克拉拉对此已向往已久,渴望自己也能成为这个理想圈子里的一员。克拉拉与克莱莉亚的哥哥加布里埃尔的会面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心,在电视台工作的加布里埃尔英俊潇洒,仪表不凡,深深地迷住了克拉拉,她认为自己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加布里埃尔,并决定要与他一起感受一段缠绵的爱情,而加布里埃尔已婚的事实非但没有使克拉拉有一点的羞耻感,反而使她觉得这样的爱情冒险更加刺激,更加具有诱惑力。克拉拉貌似也已经找到她爱情生命中的“耶路撒冷”,正当她暗自窃喜之时,克拉拉发现自己“其实不是真正地需要加布里埃尔,而是要通过他来感受其他的生存方式”[1]179。而仅仅成为加布里埃尔的地下情人是无法实现这个目标的,只有名正言顺地当上加布里埃尔的正式妻子才能实现此目标,于是克拉拉又开始渴望代替菲利帕的位置,成为加布里埃尔的妻子。加里布埃尔对克拉拉也并非出于真心,他之所以与克拉拉偷偷幽会,是因为他的漂亮妻子菲利帕在与他生育了三个孩子后已拒绝与他同床,但即使菲利帕对加布里埃尔冷若冰霜,在家里也照顾不好孩子,做不好家务,但加布里埃尔和克拉拉一起时,还是时常挂念妻子和孩子,担心菲利帕与他离婚,而他心里也承认他与克拉拉之间是“合谋性的交易,各自有付出,各自有索取”[1]173;另一个原因则是加里布埃尔喜欢自己的亲妹妹克莱莉亚,而克拉拉刚好与克莱莉亚情投意合,并在刻意地模仿克莱莉亚,加布里埃尔认为正是克莱莉亚使他和克拉拉联系在了一起。在小说的结尾处,克拉拉已经摆脱了母亲的羁绊,不用再担心毕业后要回到诺瑟姆,但同时,克拉拉又有了新的目标,新的意志,那就是尽管克拉拉觉得自己不该和加里布埃尔在一起,也知道自己并不是真的需要加里布埃尔,而是另有所图,但她还是决定继续和加布里埃尔保持暧昧的关系以实现她的目标。叔本华认为身体的存在有两种方式,即直观中的表象与意志活动,身体的每一次活动都是意志活动客体化的结果,他们是统一的,身体即意志的客体[2]39,并指出意志没有最终的目标,努力是其唯一本质,意志没有终期,因此世上便无永恒的满足,每一次的满足只是新的努力的出发点[3],且“意志是第一性的,认识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它作为意志现象(即人)的工具而隶属于意志现象”[2]118。克拉拉的每一次努力无不是在她的意志指导下进行的,学生时代的努力学习是为了离开家乡;参加活动是为了结交新朋友,为自己创造机遇;情愿成为加布里埃尔的情人是为了取代菲利帕后能以加布里埃尔妻子的身份去感受其他生存方式,而在这个过程中,克拉拉的每一个意志在实现它的目标后,只是得到了短暂的满足,随即又产生了新的意志,比如克拉拉最初的目标是要离开家乡,但到了伦敦后马上又有了新的意志,那就是毕业后要留在伦敦,接着和克莱利亚一家的交往又使她产生取代菲利帕成为加布里埃尔妻子的念头。总之,克拉拉总是一刻不停歇地为她的意志付出努力。   3.陷入意志困境
  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是一种可再生的永恒的力量,它总是不断地上升,直至个体生命的消亡,这就是意志的悲剧所在。从现象上看,意志的悲剧性体现在个体的“欲求即痛苦—欲求的满足即短暂的幸福—新的欲求即新的痛苦”的存在形式中[4]144,这是个无限的循环。这就类似受诸神惩罚的西西弗,推着巨石上山,到达山顶后巨石有自动滚下山崖,西西弗又要下山推石,这样日复一日,无限循环,加缪认为西西弗虽然一辈子都要重复这样无聊艰巨的滚石任务,但他应该是快乐的,因为这块巨石唯有对西西弗才形成一个世界,而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他内心充实[5]。但克拉拉在追求自己意志的过程中,却并不真正地感到快乐,她对加布里埃尔坦言,因为自己有太多的意志而无法享受性爱,面对优秀俊美的加里布埃尔,或许克拉拉的的确确希望自己能够真心实意地爱他,但她内心的充盈的意志却阻碍了她去感受爱情。克拉拉已经陷入意志困境,这就是叔本华意志哲学的悲剧性所在。意志的悲剧性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永恒再生的意志外化为个体无止境的欲望;第二,个体对自身欲求的认识。[4]147克拉拉清楚自己因受太多意志困扰而无法真心爱上加布里埃尔,而只是把他当做能够让自己接触更多生存方式的跳板,她也因此痛苦,但却不知如何摆脱意志困扰。至小说结束,克拉拉也没有走出意志困境,她仍旧在意志召唤的道路上上下求索,小说的作者玛格丽特·德拉布尔表达了克拉拉未来可能陷入麻烦的担忧,认为克拉拉是一个自私,缺乏同情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勇往直前,贪得无厌的人。[6]
  而摆脱意志的途径是对意志进行否定,个体“只有经历意志的肯定与否定两个阶段,意志的自我认识才是完整的,其本性才能完全显现”[4]148。意志的肯定到否定的转变是由自然生命到道德生命的转变,是在逐步否定各种欲求的过程中实现的,意志的本质是痛苦,只有在对痛苦的体验和认识中,才能达到对生命本质的清醒认识,才能摆脱意志的束缚,归于内心的平静[4]154-156。德拉布尔在小说中其实早已有所暗示,克拉拉童年时代曾读过一个寓言故事叫《金色的窗子》,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在外面玩耍时,在山坡上看到一座房子,金光闪烁好似金子建成,小男孩去寻找这座房子,但发现,这原来就是他自家的房子,那所谓的金光闪闪只是反射的太阳光而已,克拉拉很清楚这个故事的寓意,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四处去寻觅所谓的美好事物,要懂得珍爱自己所拥有的,看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1]30克拉拉虽然深谙其中的道理,但却无法认识到这就是走出意志困境的钥匙,或许克拉拉在历经了各种欲望纠缠所带给她的心灵磨难之后,终有一天,能够对意志的本质有客观理智的认识,从而从容地摆脱意志的困扰,内心平静地享受自己所拥有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吕俊,侯向群,译.金色的耶路撒冷[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叔本华.董建,编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3]叔本华.刘科军,选编.得与失的智慧[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220.
  [4]黄向前.意志及其解脱之路—叔本华哲学思想研究[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加缪.杜小真,译.西西弗的神话[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87:161.
  [6]Valerie Grosvenor Myer,MARGARET DRABBLE:A Reader’s Guide,London:Vision Press,1991:54-56.
其他文献
摘 要: 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价值取向,实施人文关怀,塑造人文品格,培养“真”、“善”、“美”人格的教育活动。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修养。要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蕴、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等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人
摘 要: 文章围绕现实主义的彻底回归这一主题,评孙立的长篇小说《远方的落日》,探寻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知青文学现实主义精神受到局限的,小说表现了“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带来的灾难,塑造出了生的人物形象,并摒了个人情感,全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从而实现了现实主义的彻底回归。  关键词: 现实主义 彻底回归 《远方的落日》  知青小说一向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物,例如,在王源《知青小说审美风格
摘 要: 叶芝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他的诗反映了英语诗歌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他一生的创作实践受多个人、多种文学流派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尼采哲学思想与叶芝创作思想之间的相似之处:尼采的“酒神艺术”与叶芝的创作思想;尼采的“强力意志说”对叶芝的影响和在他作品中的反映;尼采的哲学命题“上帝死了”和叶芝的神秘主义象征体系。  关键词: 尼采 哲学思想 叶芝
摘 要: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方便快捷,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语文教学这座美丽的大观园中,又多了一股“信息技术”的和煦春风。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积极表达的愿望,能更完美地实现作文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信息技术,让作文课堂更生动,让学生表达更主动,让写作习惯更加生活化。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作文教学 有效整合    随着现
摘 要: 《米》是苏童“新历史主义”系列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特定时代背景下主人公五龙由流浪者到地方一霸的堕落生命历程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种种形态,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分析以探究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 存在 虚无 生命意识  《米》讲述了主人公五龙从逃亡贫民摆脱饥饿、打拼成为流氓头子的传奇人生,随着食欲的满足与性欲的渴求,伴着一个家族三代人的颓败,缠着乡村与都市的矛盾与冲突。五龙为“米”而
摘 要: 影片《秋之白华》是霍建起导演2011年的新作,不同于传统的革命题材影片,《秋之白华》以其唯美的画面风格,散文诗式的结构方式,营造了浓浓的江南意境,展现了我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和妻子杨之华的情感经历和革命精神。对于主旋律电影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主旋律电影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引导性和前瞻性。  关键词: 意象 人物 叙事 色彩  为庆祝建党90周年献映的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秋之
摘 要: 小学生感到作文难,语文教师感到作文教学难,这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打破现状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对策:了解学生作文动机,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教学要重视计划训练,形成序列性、系统性。训练作文教学,计划是前提,训练是关键,计划要在“察儿童之能力”的基础上制订,训练以“行基本之练习”,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这样,作文难的状况一定会得到解决。  关键词
摘 要: 中国古诗是民族的文化精华,当代学生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而读懂古诗的标志是较准确地把握古诗的情感。作者结合古诗《春望》的教学实践,探讨较准确地理解古诗所蕴含的情感的方法,如从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入手,初步掌握思想情感,由意象切入意境,把握情境;了解一些古诗抒情方法来理解诗人情感,等等。  关键词: 古诗 情感 把握方法 《春望》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诗是民族的文
摘 要: 所谓零度写作,即是在作品中,作家只是客观的描写,而不显露自己的立场。本文以苏童的两篇中篇小说,《南方的堕落》和《刺青时代》为例,分析苏童零度写作中的叙述视角背后的意图。  关键词: 零度写作 叙述者 苏童 《刺青时代》 《南方的堕落》  “零度写作”是由罗兰巴特提出来的,他说:“在脱离文学语言的同一种努力中还有另一种解决:即创造一种白色写作,它摆脱了特殊语言秩序中的一切束缚。……我们知道
摘 要: 对于幻想梦境的诠释,对于欲望的展现,对于阴暗的揭露,使得大卫·林奇的每一部电影都充斥着浓重的个人色彩,“林奇主义”也悄然诞生。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他在制作电影时对经典的尊重,对手法的创新,对叙述大而抽象情节的追求,这些无一不体现出他个人的电影理念,正是这种追求创意的理念把开始时火光一闪的想法连在一起,在电光火石之间形成了一整块拼图。  关键词: 大卫·林奇 梦境 理念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