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境域——"普世伦理"的另一种可能

来源 :道德与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243435dsfsdfq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世伦理”概念自提出以来,便一直成为伦理学界探讨的理论热点和亮点。学者们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就“普世伦理”的“可能性”问题做出了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回答。实际上,存在这种“争论”的根由在于他们并没有跳出“自我”或“同一”的囹圄,而自我视阈下的“普世伦理”正是“现代性”所造成的幻象。要摆脱这种幻象,唯有进入“他者”的境域,列维纳斯的“他者”概念或将开启“普世伦理”的新前景。 Since its introduction, the concept of “universal ethics” has been the hot and bright theoretical point of ethics research. Scholars, from their respectiv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have made different or even opposit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of “possibility” of “universal ethics ”. In fact, there is such a root cause of “controversy” because they do not jump out of “self” or “same.” However, the “universal ethics” under the self-perspective is precisely the “modern Sex ”caused by the illusion. To get rid of this illusion, only entering the “other” realm, the concept of “otherness” of Levinas or the new prospect of “universal ethics” will be opened.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分裂型人格倾向与智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国士兵人格问卷对1905名适龄青年进行检测,根据测量结果将被试分为分裂型人格倾向高危组和正常组.采用语词推理测验、数学
分配正义是当代政治哲学争论的焦点,也是中国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分配正义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配过程中实行的原则。当今时代要求把公正具体到初次分配领域,“更加注重
道德基础追问的过程,也就是道德奠基的过程。道德奠基有两种基本的思路:一是先验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解决的是道德何以可能的问题;一是经验的历史生成的奠基,解决的是道德
如何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更加科学的阐释和理解,是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来讲,由历史唯物主义可知,历史发展有一般规律,共产主义优越性主要体现在更强
安萨里伦理学是对早期伊斯兰哲学伦理学的改造,苏非虔敬精神使其伦理学体系神秘主义倾向明显.对于美德的内涵、渊源和德目,安萨里做了宗教式的解读.他将幸福解释为临近真主,
杜威的哲学具有倡导科学与民主的特色,这种特色与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标契合,当杜威五四时期到中国访问时,对"五四"给予高度评价,他也由此受到广泛欢迎。杜威在政治上停留
学界关于中国古代存在宗教宽容的看法是对中国古代宗教兼容的误读.中国古代宗教之所以长期存在多神兼容现象,乃是宗法社会、原始思维与专制政治这三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
汉儒的人性论在中国古代人性论中独树一帜,而中国古代的魂魄知识经过长期的建构,在汉代融入儒家的人性论中.本文在先秦至两汉的历时坐标中,通过比辑文献,勾勒出这一过程的形
"宗教资本"概念对理性选择理论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宗教资本"的诸多定义却常常模糊不清,或脱离于其所源出的知识构架.关于"宗教资本"概念,有两种相互独立发展的理论:其一大
服从于职业“需要”的职业道德规范,缺少对道德客体应有的人性关怀,主体的道德选择难免陷入“自相矛盾”的悖论境地。这种悖论现象的存在,模糊了“是”与“非”的应当界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