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核心肌群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来源 :新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核心肌群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脑性瘫痪患儿共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躯干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记录2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C区、D区和E区得分、10 s内从坐位到站立的转移次数和步行10 m时间,并在治疗后以问卷调查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GMFM评分(C区、D区和E区)、10 s内从坐位到站立的转移次数和步行10 m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12周后,2组上述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改善,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均< 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总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核心肌群训练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
  【关键词】肌内效贴;核心肌群训练;脑性瘫痪;运动功能
  Effect of kinesio taping combined with core muscle training on motor function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Shi Zhongyan, Tan Quanhan, Zhu Xuying.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Guangzhou Dis-abled Rehabilitation Center (Guangzhou Boai Hospital), Guangzhou 51062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u Xuying, E-mail: 2684019068@ qq. com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kinesio taping combined with core muscle training on the motor function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Methods A total of 50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recrui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n = 25) and control group (n = 25). In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receive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core muscle train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dditional kinesio taping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vention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GMFM score (C, D and E zone), the number of transition from the sitting to standing position within 10 s and walking time of 10 m were statistically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After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parents was assessed by questionnaires and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the GMFM score (C, D and E zone), the number of transition from the sitting to standing position within 10 s and walking time of 10 m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 between two groups (all P > 0.05). After 12 weeks of treatment, these parameters were all improved in both groups, and more significant effect was achiev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ll P < 0.05). Par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ported a higher degree of satisfaction abou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compared with their counterparts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Kinesio taping combined with core muscle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otor function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Key words】Kinesio taping;Core muscle training;Cerebral palsy;Motor function
  脑性瘫痪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损伤所致,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这种症候群往往伴有智力、认知、言语、行为障碍活动受限,严重危害儿童的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1]。目前有多种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的方法,但使用肌内效贴结合躯干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的相关研究较少。近年我科对脑性瘫痪患儿应用肌内效贴与躯干核心肌群訓练相结合的康复治疗方法,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广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广州博爱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50例脑性瘫痪患儿。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小儿脑性瘫痪诊断标准;②具有一定坐位、站立位平衡功能;③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④能理解简单指令并进行配合[2-4]。排除标准:①严重认知障碍者;②严重视力障碍者;③严重听力障碍者;④严重肌张力低下者;⑤不适宜进行核心肌群肌力训练者;⑥严重皮肤疾病者及影响贴扎治疗的其他疾病者。50例脑性瘫痪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60±16)月,痉挛型15例、肌张力低下6例、混合型4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59±14)月,痉挛型13例、肌张力低下8例、混合型4例。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长均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治疗方法
  对2组患儿均予常规脑性瘫痪康复治疗如运动疗法、作业治疗、针灸及按摩治疗。对照组给予躯干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了肌内效贴贴扎治疗。
  躯干核心肌群训练方法具体如下:①仰卧位,脑性瘫痪患儿仰卧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对腹横肌、多裂肌、腹内外斜肌、腹直肌进行上下左右由浅入深、有节律地按压;俯卧位,脑性瘫痪患儿俯卧于治疗床上,治疗师用食指及中指由上到下、由浅入深、有节律地按压脊柱两侧的竖脊肌。②Bobath球训练,将患儿俯卧于Bobath球上方,治疗师双手扶住患儿髋部,有节律地对球进行按压,使球上下规律运动,然后双手分别抓住患儿双踝关节,小范围地使球前后运动,或者协助患儿坐在Bobath球上,双手扶握患儿髋关节,使球在前后、左右、上下进行一定范围的摇动。③平衡板训练,帮助患儿站立在平衡板上,协助患儿双脚松开、足跟放平,双膝关节微微屈曲,骨盆伸展,躯干呈直立位。治疗师坐在患儿后方,双手扶握在患儿骨盆两侧,双足向各方向摇动平衡板。④呼吸训练,脑性瘫痪患儿仰卧位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在做以上腹部肌肉激活训练时,鼓励患儿先用鼻子吸气,再圆起嘴巴慢慢有力地向外呼气,治疗师用手感受患儿腹部肌肉最大收缩时停止,再进行下一次同样的呼吸训练[5-6]。
  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具体如下:①促竖脊肌收缩贴法,患儿保持俯卧位,躯干充分伸展,将贴布“锚端”固定于腰骶部,“尾端”以自然拉力至中度拉力脊旁向上延伸至C7部位,对侧贴法相同。②促腹直肌收缩贴法,患者保持腰后伸姿势,分别将2条I形贴布“锚端”固定于腹中线两侧肋弓下缘处,“尾端”以自然拉力延展至下腹部。上述肌内效贴的贴扎治疗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然后休息2 d,共治疗12周。
  三、观察内容
  记录2组的以下指标:①治疗前后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得分,采用GMFM的C区(爬和跪)、D区(站位)、E区(行、跑、跳)进行评定,C区最高分42分,D区最高分39分,E区最高分72分,分数越高表明患儿的运动能力越高。②治疗前后患儿从坐位到站立位的转移次数,记录治疗前后60 s内患儿从椅子上站起到坐下的次数,评定过程中不能给予任何躯体的帮助及提示,由患儿独立完成,次数越多越好。③治疗前后患儿步行10 m时间,评定时患儿穿平常所穿的鞋子,按照平时走路的方式(如使用助行具)及步态,向前走10 m,评定过程中不能给予任何躯体的帮助及提示。④治疗12周后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治疗结束后对2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20项问题,每题5分,问卷总分100分,分为十分满意(≥80分)、一般满意(60 ~ 79分)、不满意(< 60分),总满意度=(十分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7-8]。
  四、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 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无序分类资料行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治疗前后2组脑性瘫痪患儿的GMFM C区、D区、E区得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脑性瘫痪患儿的GMFM C区、D区、E区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12周后,2组患儿的GMFM C区、D区、E区得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均< 0.05),并且观察组患儿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均< 0.001),见表1。
  二、治疗前后2组脑性瘫痪患儿在60 s内坐位到站立转移次数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脑性瘫痪患儿在60 s内坐位到站立转移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12周后,2组患儿在60 s內坐位到站立转移次数均多于同组治疗前(P均 < 0.05),并且观察组患儿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 < 0.001),见表2。
  三、治疗前后2组脑性瘫痪患儿步行10 m的时间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脑性瘫痪患儿步行10 m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12周后,2组患儿步行10 m时间均短于同组治疗前(P均 < 0.05),并且观察组患儿步行10 m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5),见表3。
  四、治疗12周后2组脑性瘫痪患儿家长对于患儿治疗效果的总满意度比较
  治疗12周后,观察组脑性瘫痪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评价为非常满意24例、一般满意3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度为96%(24/25),对照组脑性瘫痪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评价相应分别为5、12、8例,总满意度为68%(17/25)。观察组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 = 6.640, P = 0.010)。   讨论
  脑性瘫痪患儿的日常活动需要四肢的协调运动,需要躯干为四肢运动提供稳定的基础[9-10]。但是,既往脑性瘫痪的康复运动治疗多关注四肢的功能训练,没有关注如何通过康复训练躯干为四肢运动提供稳定的基础。本研究显示,肌内效贴结合躯干核心肌群训练能明显提高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其原因可能为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斜肌、下背肌、骨盆底肌,坚脊肌等肌群组成,固定在腹部、腰部、胸部和背部,其作用有稳定、保护腰椎、保护内脏器官、稳定下肢、力量传导等。躯干核心肌群训练是激活患儿呼吸肌群、躯干腹部及骨盆相关肌群,改善这些肌群的力量、伸展性、弹性,调整患儿在日常活动中核心肌群的稳定性,协调性启动外部肌群的正常运动顺序以及启动四肢相关肌群的运动顺序,从而改善患儿的坐、站立和行走等日常活动功能。
  核心肌群因为位置比较深,被其他浅表肌肉以及骨骼掩盖,无论是运动幅度、范围和力量,相对体表都不明显,患儿更无法感觉到核心肌群[11]。 但是,患儿在核心肌群训练后的日常活动中,如果没有合适的感觉促进核心肌群活动,患儿长期的脑性瘫痪病程而致的异常四肢运动及姿势模式会使核心肌群不能像康复治疗时一样发挥功能,并打破了核心肌群训练所建立的躯干对位对线,因此患儿的平时康复会因核心肌群的感觉促进不足而未能达到如期的脑性瘫痪康复效果[12]。
  我们开展的肌内效贴贴扎于患儿的躯干肌肉上,利用贴布物理特性的弹力、张力和紧绷感持续给予患儿躯干肌群正确的本体感觉刺激输入,让患儿在平时的生活活动中长时间感受肌内效贴的牵扯感,加强感觉输入。患儿躯干皮肤与贴布接触,增强了患儿从认知上意识到躯干在平时活动中的存在感[13-14]。另外,肌内效贴可给予躯干肌肉较好的支撑感,可以强化或放松肌肉,调整躯干肌肉肌张力,稳定肌群,改善患儿躯干的对位对线,减少患儿的不随意运动,减少日常生活中患儿异常的运动姿势。肌内效贴还可以促进核心肌群训练,帮助患儿呼吸调整,增进腹肌收缩,从而改善患儿的站立,改善行走时患儿躯干的前突姿[15]。
  综上所述,在常规康复运动治疗上增加躯干核心肌群训练效果相比,联合肌内效贴对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治疗后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捷, 唐久来, 马丙祥, 秦炯, 邹丽萍, 王家勤. 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19):1520.
  [2] 陈文华, 余波. 软组织贴扎技术基础与实践——肌内效贴实用诊疗技术图解.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136-143.
  [3] 李玉秀, 谢洁珊, 何月明, 林卓婷, 金炳旭, 严晓岚, 张梦桃. 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在脑性瘫痪患儿家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9):1113-1116.
  [4] Rosenbaum P, Paneth N, Leviton A, Goldstein M, Bax M, Damiano D, Dan B, Jacobsson B. A report: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erebral palsy April 2006. Dev Med Child Neurol Suppl, 2007, 109:8-14.
  [5] 孙艳萍, 高艳, 李文艳, 欧博玲. 核心肌群训练引导康复护理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海南医学,2019,30(13):1760-1762.
  [6] 徐艳, 何凤翔, 谢文龙. 肌内效贴在脑瘫患儿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5):116-119.
  [7] 苗晔, 李苗苗, 王兴宏.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应用于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效果及对行走平衡能力的影响.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 32(16): 2655-2656.
  [8] 赵娇娇, 傅照华.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进展.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7, 39(3): 234-236.
  [9] 许春梅.核心肌群康复训练对痉挛性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中国保健营养, 2020, 30(12): 86.
  [10] 何凤翔, 徐艳, 谢文龙.强化核心激活结合躯干训练对小儿脑瘫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中国康复, 2017, 32(5): 358-361.
  [11] 王碧锴.肌内效贴结合运动治疗脑瘫儿童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20, 15(1): 191-193.
  [12] Ortiz Ramírez J, Pérez de la Cruz S. Therapeutic effects of kinesio taping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 systematic review. Arch Argent Pediatr, 2017, 115(6):e356-e361.
  [13] 杨哲, 傅俊青, 占星新. 肌内效贴配合运动疗法对异常步态脑瘫儿童疗效的评估. 新余学院学报, 2017, 22(6):143-146.
  [14] Dos Santos AN, Visicatto LP, de Oliveira AB, Rocha NACF. Effects of Kinesio taping in rectus femoris activity and sit-to-stand movement in children with unilateral cerebral palsy: placebo-controlled, repeated-measure design. Disabil Rehabil, 2019, 41(17):2049-2059.
  [15] Karabay ?, Do?an A, Ekiz T, K?seo?lu BF, Ers?z M. Training postural control and sitting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Kinesio taping vs.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plement Ther Clin Pract,2016, 24:67-72.
  (收稿日期:2021-03-02)
  (本文編辑:林燕薇)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探討三维(3D)打印技术在复杂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复杂主动脉疾病患者的资料,术前根据24例患者的CT血管造影(CTA)进行主动脉3D重建,将病变区域进行3D打印,选择中空透明材料制作3D打印模型并消毒,术中根据3D打印模型将支架“预开窗”并缝制铂金弹簧圈,重装支架后在体内完成主体支架的释放和分支支架的选择并释放。术后观察疗效、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 24
【摘要】丘疹坏死性结核疹(PNT)是身体对其他部位(皮肤)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一种免疫、过敏反应,其早期极易与变应性血管炎混淆,可依据病理活组织检查(活检)鉴别,也可行PCR检测明确诊断。该文报道1例淋巴结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合并PNT患者,以双足皮疹为首发表现,予脱敏、对症治疗效果欠佳,追问患者既往病史并行病理活检后临床确诊。调整抗结核药及对症治疗,门诊随访未见新发皮疹。该例提示,对疑有结核分枝杆菌
目的回顾性分析风湿性二尖瓣置换术(RMVR)术后左心室假性室壁瘤(LVPA)形成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与转归。方法检索并收集总结1980年1月—2020年10月在PubMed、万方和CNKI上发表的相关文献。结果选取符合条件的文献18篇,共15个病例。其中,女性占86.7%(13/15),中位年龄62岁(33~75岁)。以二尖瓣狭窄为主(7/15,46.7%),是RMVR术前最常见的瓣膜病变。73.3%(11/15)的患者在RMVR术中安置机械瓣,植入瓣膜直径为27 mm(25~35 mm)。73.
目的 了解甘孜县通达玛地区人间包虫病的流行特征及患病的风险因素.方法 2019年对甘孜县通达玛地区的查龙、大德、卡龙和茶扎4乡镇进行包虫病筛查,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库录
【摘要】目的 评估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结合短串联重复序列(STR) 多态性分析技术在检测孕早期(≤9周)流产物组织中潜在葡萄胎病例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行流产物组织CNV-seq结合STR多态性检测的孕早期病例,挑取部分新鲜绒毛组织进行CNV-seq结合STR多态性检测,其余组织常规固定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 共纳入782例孕早期病例,经CNV-seq结合STR多态性检测共检
【摘要】目的 探討乳腺癌内微钙化与病理类型、新辅助化学治疗(NACT)反应的相关性,微钙化的改变模式与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NACT的103例患者共106例局部晚期乳腺癌,分为微钙化组与无微钙化组,比较2组病例的乳腺密度、病灶大小,X线片内是否腋下淋巴结增大、肿瘤的分期、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病理分子分型以及对NACT反应间的差异。结果 106例乳腺癌中,含有微钙化49例(46.
目的了解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转归情况,为新冠肺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描述四川省2020-01/03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人口学特征、时间分布,分析无症状感染者的转归情况,比较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与其他确诊病例在人口学特征、临床严重程度以及病程上的异同。结果160例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通过对密切接触者主动检测、重点人群筛查以及入境人员主动检测等方式发现。其年龄、职业分布广泛,男女性别比接近1∶1;有70例随后出现临床症状转为确诊病例,时间间隔中位数为2
【摘要】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可累及机体多系统。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痫、耳聋、皮质盲及认知功能下降等。MELAS呈卒中样发作,临床易误诊为脑梗死及脑炎,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该文报道1例33岁女性MELAS 患者,其以突发头痛、视物不清为首发症状,伴有不完全感觉性失语、听力下降、不能耐受疲劳,急诊颅脑CT显示双侧小脑半球萎缩,入院后经外周
【摘要】目的 观察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胆道微生物的特征,分析胆道微生物对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了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术后1年随访的40例復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复发型组)的临床资料,以同期接受同术式术后1年随访的40例非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非复发型组)为对照。观察并比较2组胆道微生物的特征,分析胆道微生物对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影响。结果 复发型组和非复发型组的胆道微生物病原菌分
目的了解米易县法定传染病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对应的传染病提供防控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9年米易县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年度报告发病率变化趋势采用趋势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0-2019年米易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1种5542例,死亡57人,年均发病率为219.16/10万,年均死亡率为2.55/10万。肠道类传染病高发,特别是手足口病值得关注。5-7月为发病高峰期,0~4岁组的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