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歌》教学设计与评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5384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 認识田字格里10个生字,进一步学会用形声字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水多、船多、歌多的美丽景象和水乡人幸福的生活。
  3. 在田字格里正确、美观地书写三个生字“荡”“清”“湖”。
  【教学重难点】
  1. 进一步掌握用形声字的识字方法识记本课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美。
  【教学设计】
  一、拾记忆,走进水乡
  1.出示词语:菱藕 荷塘 归舟 渔歌
  (1)认识吗?
  (2)你想到了什么地方?
  2. 齐读课题。
  二、据经验,认识生字
  1.生字认识了吗?
  (1)飘。
  老师没有教你们是怎么认识的?风字旁表示意思,“票”和“飘”的读音很接近。
  (2)装。
  哪里和读音很像?哪里藏着意思?
  小结:识字小窍门:这两个字一部分表示读音,一部分表示意思。
  2.田字格里还有这样的生字吗,你认识了谁?
  (1)指名说。
  (2)有的读音和一部分完全一样,有的相近,认得对不对、读得准不准呢?拼音来验证。谁做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遍?
  (3)打乱顺序还认识吗?
  三、探秘密,朗读诗歌
  1.整体感知诗歌结构。
  过渡:看!画家用笔画出了水乡的美;听,歌唱家用歌声唱出了水乡的美;摄影家用镜头拍出了水乡的美。诗人会怎么写出水乡的美呢?
  (1)指名三人读。
  (2)提问:水乡什么多?
  (3)一问一答,体会诗歌韵味。
  2.学习第1、第2小节。
  板块一:发现词串精妙,读出“多”
  (1)你从哪些地方能感觉到“水多、船多”,再去读第1、第2小节。
  (2)出示:千条渠 万条河
  千只船 万只驳
  ①指名读。追问:真的是一千条、一万条吗?齐读。
  ②字数不多,用词讲究。
  体会“渠”和“驳”用词不重复。
  ③引读:
  水乡有天然的河,也有人工开凿的渠——千条渠、万条河
  有大的货船,也有小的驳船——千只船、万只驳
  (3)出示:处处 片片 飘满 一个连一个
  诗人写“多”不用“多”,而是用——齐读。
  (4)把这些词送到诗歌里,读出“水多”“船多”。同桌互相练习、展示。
  板块二:探索文字秘密,读出“美”
  师:诗人的笔很神奇,除了写多,他还写出了什么?竖起小耳朵听老师读,你一定有新的
  发现。
  (1)你发现了什么?
  (2)诗人写多不用多,写美不用美。这就是诗人写作的秘密。谁愿意和老师一起读出水乡的美?
  (3)配乐全班齐读。
  四、辨偏旁,书写生字
  1. 出示三个生字“荡”“清”“湖”,准备听写。
  (1)听写反馈,关注三点水的位置,写正确。
  (2)“清”和“湖”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怎么写好看?你们来教老师写。
  2.反馈点评生字书写。
  3.小结:这节课我们读了水乡的水多、船多,还有歌多。追问:诗人写水乡歌仅仅只是想写水多、船多、歌多吗?
  【评析】
  有人说:“谁真正发现了儿童,谁就赢得了真正的教育。”那么,谁真正发现了儿童与教材之间的密码,谁就真正赢得了课堂教学。本节课教学就是从儿童立场出发,以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为切入点,寻找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熟悉点和陌生处,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识字能力得到提升。
  1.指向别离,立足儿童的起点提升学力。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识字基础,课文中的生字在他们眼里未必都是生字,因此,教学时需要正视儿童已有经验,找准起点。本课教学伊始,教师以“飘”和“装”的自主认读和发现规律为点,然后以点带面,放手让学生借助形声字特点尝试认读本课生字。那些已经会认读的学生开始重新打量这些生字,获得新的体验;而那些不会认读的学生,则可以借助伙伴们的提示,借助生字特点猜读。如此,不同起点的学生在本教学环节都有进步。更重要的是,教师突破了就字教字的短期教学行为,而是借助本课均是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积累识字经验,为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人说,以别离为目的的教育才更接近生命的本质,我深以为然。在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当下,让学生识几个字,但我们又不能囿于识几个字,而要为学生识字能力的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2.留有空间,找准盲点让儿童经历过程。课堂中要想有空间让儿童充分经历,就意味着教学内容要有所选择。哪里是学生学习的盲点,哪里是他们的生长点,教者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沈老师充分认识到本文生字中较难理解的是“驳”和“渠”,字形上易错的是“荡”,于是,教有重点。对于难理解的,选择直观看图或者直接告诉的方式帮助理解是方法之一。沈老师显然没有选择此方法,而是借助多媒体先将文中对应的河与渠、船与驳两两相连,让学生意会它们之间的微妙联系,再借助字形让他们观察,接着出示相关图片验证猜想,最后通过引读发现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一过程需要的时间较直接告诉要多得多,但,我们教语文不仅是传递知识,还要点燃智慧,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更为重要。课堂时间是个常数,面面俱到,往往是面面不到。因此,教者只有分析学情,将时间和空间用在该用的地方,学生才有充分实践和经历的可能,教学活动才能变走过场为经历扎扎实实的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崇明小学/江苏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为贯彻落实《中国石油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开展了“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以下简称“三型”)机关建设活动。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形成独立思维动手实践成为了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引导与培养,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创新?什么是数学学科里的创新?创新能力对于学生具有什么重要意义?创新能力,又称其为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在面对看待问题时,打破思维惯性运用新颖多变的角度去想问题,通过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其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教育的实际目的就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