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当前时代背景下对河北民歌文化传承之创思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_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古言有云: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由此而生的情感、精神也浸透在了河北民歌的文化特质之中,形成了河北民歌特有的质朴深沉的艺术特色。在文化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河北民歌成为燕赵大地群众的情感寄托,成为了最贴近百姓生活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形成了深厚的地域文化和艺术魅力。现今,传承河北民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延续的责任,所以对河北民歌文化传承的策略探索具有实践价值。本文从开辟途径加强传承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拓展思路进行民歌资源数据库的构建、加强发展进行多元文化产业的创新融合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以期推进河北民歌文化传承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河北;民歌艺术;文化底蕴;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7-0036-02
  燕赵文化源远流长,这独特的气韵也在民间音乐的形成中得到了渗透与融合,将这片土地上民众的思想、情感进行了记录。河北民歌丰富的诠释了燕赵文化的精髓,在艺术流变中形成了自身独树一帜的风格和审美。现今,河北民歌依然在燕赵大地广为传唱,《茉莉花》《绣灯笼》《小白菜》《打枣》《小放牛》《放风筝》这些经典的民歌,不仅在民间得到了传播,同时在各大舞台中展现了河北民歌特有的意蕴。不仅保留了河北民间的原汁原味、原生韵味,同时也在现代唱法的创编中呈现出了丰富的色彩。因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河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探究,也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有鉴于此,本文结合当前河北民歌的发展现状,对河北民歌的传承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并从多方位、多角度探讨了河北民歌传承的策略,以期为推进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项目的保护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一、开辟途径加强传承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人才是传承的根基,对于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只有人才动力十足,才能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因而,对于河北民歌的文化传承,首先要保障人力资源的充足和传承人才体系的完整。由于,过去对传统音乐文化保护意识不强,在传承人才的培养上缺乏重视,使很多珍贵的民歌艺术消逝于时光的轨迹之中。这也造成了河北民歌艺术难以弥补的文化遗失,也使很多河北民歌无人再会演唱。所以,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积极引导下,河北民歌的传承工作有了新的转变,在传承人才培养的思维理念和实施方法上有了创新。积极的联合多方渠道进行河北民歌传承人才的培养工作,不仅延续了传统民歌演唱人才的培养方式,并且延伸了传承人才培养的渠道,借助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进一步强化了河北民歌传承人才的队伍建设和质量提升。
  此外,加强现代民歌传承人才多元化体系构建非常必要。因为对于河北民歌的传承,既要重视民歌的传统文化底蕴,还要在文化发展中注入时代色彩。所以,河北民歌传承人才培养也要满足民歌艺术与时俱进的发展需求,做好民歌人才的全面保障,以及专业音乐人才的储备工作。比如,相关河北民歌的表演人才培养,这部分传承人才的培养重点放在演唱的专业度上,良好的嗓音条件、专业的演唱技巧以及生动的表演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可以为将来河北民歌传唱注入专业的人才动力,同时能夠保持河北民歌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意蕴。再如,相关河北民歌创作人才的培养,这部分传承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对河北民歌的创作和创新上。传统音乐文化想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有专业的创作人才来进行新音乐作品的改编和创作,才能赋予河北民歌艺术新的时代特色。这样不仅改变了之前演唱人才兼顾创作人才的局面,也使创作人才能够从更专业的角度,去丰富河北民歌体系,也使创作出来的新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民族性,能够延续河北民歌风采,注入时代审美元素。
  二、拓展思路进行民歌资源数据库的构建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了平台。近些年,借助互联网优势进行的民间音乐资源的平台整合工作越来越丰富,也产生了显著的效果,无疑为河北民歌的创新传承拓宽了思路和视野。在此背景下,河北民歌也要对互联网技术借势借力,进行传承途径的拓展,从已经成型的民间音乐资源数据库构建中汲取经验,进行河北民歌资源数据库的构建工作。从现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展来看,河北民歌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已经是大势所趋,也必将是河北民歌保护和传承必走之路。河北民歌音乐资源数据库的构建,必须集合计算机专家、民间艺人、高校教师、民歌研究者等各种人才的力量,使资源库的专业水平和技术水平得到全面的保障。由于民歌资源数据库建设既需要互联网平台作为支撑,又需要专业的知识进行内容补充,所以需要的传承人才是全面的,只有做好人才保障,才能实现河北民歌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河北民歌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作用巨大,能够使河北民歌的文化传承更加系统。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河北民歌音乐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能够从系统性和全面性角度对河北民歌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不仅能够从理论层面进一步整合民歌资源的基础性材料,而且也能从表演实践中记录生动的演唱内容。所以,民歌音乐资源库能够将河北民歌的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进行全面的整合,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多视角呈现河北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第二,河北民歌音乐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为宝贵的音乐素材留下了可观、可感的记录。尤其是摄录技术的实现,能够将河北民歌的演唱方法、技术技巧、表演特征等,用直观的影像记录记载下来,而且能够永久的进行保留。过去由于信息技术不发达,民歌只能靠口头传唱进行传播,导致文化价值很高的民歌音乐消失,没有被保留下来。而信息资源记录手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也为河北民歌资源的记录提供了新的方法,因而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当我们再想去回顾民歌艺术的魅力时,都可以通过珍贵的影像资料来重温经典。第三,河北民歌音乐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为河北民歌资源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平台。互联网以其便捷、快速的优势,能够对需求者进行信息传递,民歌音乐资源库囊括的各种内容可以及时的分享给需求者,实现了音乐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这样,大众对于民歌音乐艺术能够通过版块查询、内容查询等方式,获取自身希望获得的信息,最终收到的反馈信息又全面又丰富,实现了河北民歌资源的共享和传播。   三、加强发展进行多元文化产业的创新融合
  民间音乐的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激发自身内在驱动力和传承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河北民歌的传承发展也必须走特色的产业化之路。在河北民歌的传承过程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是靠民众自发传播的,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下,确实也起到了显著的效果。但是,时代的快速变革,以及文化环境的转变和民间音乐生存空间的缩小,这些现实的因素都对河北民歌文化传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所以,进入21世纪以来,河北民歌的传承一直在曲折中探索新的出路。与时俱进、大胆变革,这也是包括河北地区所有民间音乐形式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文化产业以灵活的市场结构和持续的经济动力,为河北民歌音乐传承提供了生存之路。因而,河北民歌的产业化之路是进行自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仅在经济市场之中提升了产业价值,而且激发了自我创新的斗志,顺应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好、更快的调整,在市场竞争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因此可见,对河北民歌音乐产业化布局、实施、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才能使河北民歌的文化传承在产业推进中保持活力,获得经济效益、助力自身的发展。
  河北民歌的产业化之路可以结合多种渠道进行拓展,一方面要做好自身的产业化布局,进行科学的产业化路径,使河北民歌的产业化发展做出自身的特色。比如,举办河北民歌音乐节,邀请具有影响力的演唱家和民歌演唱艺人共同参与音乐节的表演活动,以现场售票和网络售票两种形式进行有偿观看。组办单位要做好河北民歌音乐节的宣传活动和组织工作,结合当前最潮流的方式进行网络直播,这样也还吸引了大批的网络付费观众,通过观众的点击量和观看次数赚取一定的经济利润,这种方式很好地打开了线上、线下產业模式,使河北民歌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最大的产业价值。另一方面,与其他文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借助互助产业优势来升级河北民歌的产业化之路,使其在多元的产业化发展中获取丰富的产业途径。比如,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可以在旅游景点进行河北民歌的表演,让游客在观赏风景的同时感受到河北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这样不仅使更多人对河北民歌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在产业融合中为河北民歌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
  四、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新的态势,在做好自身发展规划的同时,必须从全局性去探索有效的创新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河北民歌的传承方式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在发展路径方面也有了更广泛的渠道,因而深度探索河北民歌发展创新的多元之路,才能夯实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根基。同时,各界力量也要积极地参与到河北民歌的传承发展之中,贡献良策、齐心协力,加强、加大河北民歌的传承力度,能够在与时俱进中紧随时代步伐,彰显传统音乐文化独特的魅力。我们也深信,在国家、地方的全力支持下,在全民的积极参与下,河北民歌艺术必将永葆璀璨的色彩。
  参考文献:
  [1]辛紫萌.浅析河北民间音乐的流变特征[J].读书文摘,2019,(04).
  [2]马建波.河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J].黄河之声,2018,(19).
  作者简介:
  宋永全,男,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我改变的事物》是刘亮程先生的一篇散文作品,其中讲述刘亮程先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因他而“改变”的一些事物的命运。比如:荒野、花草、树木、一头牛等等。散文中所讲述到的“改变”不只停留在事物表层,而在作者的内心世界也发生巨大的改变,一个用肉眼看不到,但对人生影响深远的改变。因此,本文将通过事物外在发生的“改变”作为切入点,试图探讨作者内在发生的改变,并对其现实生活带来的现实意义进行研究。  【
期刊
【摘要】漫画、动画、游戏、直播、改编等网络虚拟文化和创作文本深受青年群体爱戴,由此,青年亚文化现象在网络世界中逐渐流行,且成为青年群体创造特有文化价值体系、构建自我生活方式、抵抗主流文化的狂欢式媒介奇观。近年来,寻求与主流意识形态共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代际鸿沟主动弥合等既往抵御风格的转向值得关注。然而,如何避免青年群体被消费主义裹挟、在虚拟世界中丧失现实价值信念,仍是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期刊
【摘要】公共图书馆是儿童开展阅读活动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培养儿童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职责。科学开展分级阅读推广工作,能够充分满足儿童的多元化阅读需求,有利于帮助儿童构建阅读兴趣和习惯。但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儿童分级阅读推广实践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及时采取相应的优化策略,不断提高儿童分级阅读推广水平。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儿童;分级阅读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城南旧事》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其在书写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城南旧事》的文本以儿童的角度和女性的角度依次表达出了乡愁、离别和成长这三大主题。其语言和文字中充满了清新质朴的气息,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文本中散发的独特魅力。从《城南旧事》中乡愁、离别和成长的三大主题进一步剖析其所想表达的真正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城南旧事》;乡愁;离别;成长
期刊
【摘要】 科伦·麦凯恩是一位爱尔兰裔美国作家。他的作品涉及苏联舞蹈家、吉普赛姑娘、爱尔兰人等。他被称为国际作家。他的作品讲述了众多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关乎人性,关注我们生活的时代。其代表作品《转吧,这伟大的世界》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语言独特,意蕴深邃。众多人物的命运被一根钢丝缠绕在一起,编织成一幅命运织锦。通过从概念功能、交际功能、语篇功能的角度分析小说语句的句子结构构型,“走钢丝”“死”这两个
期刊
【摘要】 作为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系统性文论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其“体大虑周”“笼罩群言”的文学思想对中国后世文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勰十分重视文章的体制规范,《文心雕龙》中的二十篇“论文叙笔”充分体现了他的“变体”观。刘勰认为,各体文章可以在“以本采为地”的基础上,实现“契会相参,节文互杂”之变;文章的“功能”“体势”“体貌”等构成了一类文体的基本特质,这些特质都可以进行“变体”,但不可全变
期刊
【摘要】 自古以来,“太阳”意象就出现在俄罗斯文学之中,并且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形象。本文选取巴尔蒙特、曼德施塔姆、马雅可夫斯基、阿赫玛托娃和玛丽娜·茨维塔耶娃五位“白银时代”诗人,分析他们诗歌中丰富多彩的“太阳”意象。  【关键词】 “太阳”意象;“白银时代”;诗歌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7-0019-03  “
期刊
【摘要】 唐代咏史言志和写艳色、名媛的艳诗相互结合,是唐代批判诗的一个特色。流连于声色的诗歌贯穿于每个时代的始末,而在唐代流连声乐的同时,还出现了“变风变雅”的别调,即女祸论的建构消解与批判对象的转换。安史之乱导致了女祸论的兴起,中兴失败、僖宗再次幸蜀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女祸论的消解。这种阶段性的转变,体现了唐代诗人对风骚精神的复兴。  【关键词】 唐诗;女祸论;批判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要】芭蕾舞剧《胡桃夹子》自创作以来一直备受瞩目,其中的背景音乐也堪称经典,柴可夫斯基本人选取了其中八首作品改编成交响乐套曲《胡桃夹子》,随后被不同的作曲家改编成多种版本,本文就是从演奏方面来探讨研究四手联弹版的钢琴组曲《胡桃夹子》。  【关键词】胡桃夹子;四手联弹;演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69-
期刊
【摘要】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酝酿出了无数文化瑰宝,而其中茶文化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当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同时也和很多文化体系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中最为特殊的因素在于茶文化是一种联通各个阶层的事物,上到贵族士大夫,下到贩夫走卒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和“茶”形成较为亲密的联系。这也是茶文化在现代戏剧影视文学当中频繁出现且能够让观众形成鲜明印象的原因。本文阐述了茶文化在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表现,结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