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躁的父母会养出怎样的孩子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R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一位母亲在杭州萧山街头脚踩亲生女儿的视频在网络疯传。
  看完后续报道,发现这是一个几乎将路走绝的母亲黄某。前夫每个月给孩子600元抚养费,倔强的她又和父亲吵翻了,带着孩子背井离乡,孤立无援。她怀揣最后十几元钱,到萧山劳务市场找工作,她能吃苦,可带着孩子没人愿意用她。女儿饿得直叫,她从最后的一点钱里拿出2元给女儿买了根烤香肠。不知道太烫还是不好吃,女儿一下吐出来了。她情绪突然崩溃,这一路的千辛万苦都涌上心头,大声骂起女儿,把女儿推倒在地。女儿哭起来,路人来安慰,她更火了,推开路人,一脚踩向女儿……
  世人只看到了残酷的一面,却不知道那是一根琴弦在绷断后的凄怆回音。而在没断之前,它也曾弹奏出最温柔最动人的母爱之音——在两个人最饿时,她会把仅有的半个馒头给女儿,自己灌白开水。
  我绝对相信这位妈妈是爱女儿的。但也是这样的妈妈,好多这样的妈妈,难以抵得住和平时代似水流年中的琐碎,无法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生活所带来的无处宣泄的怒火和不满,都要发泄在弱小的孩子头上。
  黄某说,每次打完孩子都会后悔,后悔得恨不能把自己的手都剁掉。悔是真的,不能自控也是真的,这与男人家暴后,自己扇自己嘴巴子,下跪求饶没什么不同。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人,就像心头长燃着一团小火苗,他们的崩溃点可能来自于方方面面,经济问题、家庭矛盾、生活困难……一切不如意累积下来,都能引发无理性的失控。很多父母因为生活艰难,抚养孩子不容易,所以总是迁怒于孩子,“要不是为了你……”常年挂在嘴上。他们喜欢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讲道理多麻烦,温柔更是没心情,还是呵斥、责备、打骂最简单,更有效。但越是这样的父母,越容易养出很麻烦的小孩。他们的小孩,可以简单分成两类,一类特别暴躁,一类不聪明。
  暴躁的,看起来和父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脾气拧,什么都反着来,整天大吼大叫,没耐心,注意力不集中。不聪明的,完全没有自信,懦弱内向,做事畏首畏尾,父母一声咳嗽,吓得浑身哆嗦。坏毛病多,怎么骂都改不掉,好似完全没有自尊,做什么事都要父母安排。所以,养了这种小孩的父母就会变得越发辛苦和委屈,就像黄某,她的女儿看起来已经十分倔强,如果她不改变教育方式,很快她就会发现,打骂对孩子也不再有效了。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里,有一种非常喜欢和稀泥的习惯,孩子长期遭受父母打骂,他们却说:“你看你妈对你多好,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带大,打你两下骂你两句怎么了?不能记仇,否则就是不孝。”好像只要动机是好的,一切就应该被原谅,被理解,甚至被感激。但孩子并不关心动机,他们也无法理解动机,只能直观的感受到好坏。
  父母的伤害有些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不过对于尚不成熟的孩子来说,两者没有不同。打就是疼痛,骂就是羞辱,爱就是温柔,保护就是安全。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不同的人?从源头上来讲,是生命早期父母对我们不同的态度,决定了我们不同的情感经历,进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最后指导我们走向不同的人生路程。有时候,童年的经历很容易被遗忘,但成年后,很多人才明白,我们终其一生所做的,不过是一次次在弥補自己所失去的,一次次在为童年遭受的伤害付出代价。未曾被善待过的灰暗与压抑,最终都在生命里安营扎寨,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将它们消灭和驱逐。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所有以不良方式对待孩子的父母,都在不自觉地对自己作恶。”是的,耐心不足、温柔短缺的父母,会缔造出生命中多荆棘和灰暗的孩子。他们在教养方式上的失误,透过孩子的生命传递过来,最终还是对自己施恶。美国心理学家内森·塞恩伯格等人,历经三十年的研究,从大量成年人的生活经历中采取回溯性和预测性的方法,得出一套十分具有实效性的心理学成果——父母的哪些表现可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1.父母镇定,善于反省,专注;2.父母两情相悦,感情深厚;3.母亲温柔、慈爱、热情并富有同情心,能够感受孩子的感受;4.父母为孩子积极的能力感到骄傲;5.父母为孩子的创造性和獨立性感到愉悦;6.父母强调纪律而非惩罚,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们会追随父母生活的脚步;7.至少在最初几年,父母应该密切关注并且参与孩子的生活。
  要想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变成自己所渴望的“别人家的孩子”,每对父母先要检讨自己给出的是什么。只有热情才能唤醒热情,温柔才能共振温柔,抛弃压抑、质疑、强迫、批判、羞辱、打骂,给出鼓励、热情、帮助、愉悦、共情、分享、关注。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其他文献
极度脆弱,是伴侣也无法理解的痛  “戏剧更多的是无病呻吟。”一天晚上,妮基·桑法勒这样对丈夫说。  那是1952年,二战已结束好几年,全世界欣欣向荣。而她,也不再只是《生活杂志》封面人物。当年11月,她还登上了法国《风尚》杂志封面。  她是国际超模,又是小女孩劳拉的母亲。年轻的她什么都有了,让人嫉妒到跺脚。她却声称讨厌既定目标了。  她的丈夫哈利,还在哈佛大学音乐系深造。她則在学戏剧和表演——她曾
期刊
有个朋友说,每个令人朝思暮想的女人身后,都有一个烦透她的男人。以为是他的经验之谈,却是某部电影的台词。  总有些台词恰如其分,像电影《爱你九周半》里就有一句很有名的台词:我在你身上看到了我自己。  爱情犹如光影于水波的映照,天光云影共徘徊,总是有些变幻的。变幻得好,多彩多姿,变幻不好,差不多就破灭。  专家说爱情是个速朽之物,保鲜期差不多就是九周半。也有专家认为保鲜期长一点,不超过十四个月。算不上
期刊
一项国内网络调查显示,有34.5%的母亲选择全职照顾孩子,其中高学历女性越来越多。此外,全职妈妈上升比例逐年增加。然而现实中,并没多少人关注到全职妈妈为家庭、社会做的努力,没有意识到家务劳动究竟价值几何。  一场纠纷中,有位全职妈妈向肇事者索赔误工费,却被拒绝。为了找到认可,她官司一打就是三年,四上法庭三次败诉……  意外车祸,全职妈妈怒讨误工费  今年44岁的龚慧,家住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集贤里。
期刊
最近看到“心灵安全岛”这个词,感觉颇有新意,让人联想到公路上的“安全岛”、战争时的掩体……缓冲、修复、疗伤,然后满血复活。  尤其在移动電子商务、共享单车等新事物层出不穷,大数据、云服务等网络技术一日千变的今天,这词听来颇有疗愈心灵的感觉。时时处在淘汰、掩埋、搏杀、新生、裂变中,昨天的精心规划,今天面目全非,到明天则一无所知。身处其中,感觉身体被掏空,无奈焦灼,生怕一不小心就被时代淘汰。  如何找
期刊
在阅读越来越成为消遣,文字也不再承担更多文学要义的当下,只有直抵人心的文字才能将我们打动,散文尤其如是。  新锐女作家格致,被誉为“中国北方的玛格丽特·杜拉斯”,曾获“布老虎散文奖”“人民文学奖”“吉林文学奖”。她的散文集《从容起舞:我的人生笔记》与强调“公共经验”的散文截然不同。她既不掉书袋重复古人的经验,也不在他人文字里掘金,既不作说教状也不作深思状,而是将个人经验进行冷静提炼,从而上升到共同
期刊
最初看《卡萨布兰卡》这部经典电影时,还年幼懵懂。以为里克把两张等同性命的通行证,交给维克多和伊尔莎,是出于对伊尔莎的爱,是出于对道义对正义的憧憬。但后来我明白了,这种义薄云天,必须展示给能欣赏它的人。体会到这份牺牲之壮阔的,其实是维克多。  维克多内心强大,志向高远,是里克渴望成为的那种人。里克交出通行证,其实是在交付一种更高的爱,是表达对维克多的倾慕,是对理想之人的成全。伊尔莎只是两个男人之间的
期刊
自行打掉腹中胎儿,应该是女方侵犯了男方的生育权。可是,一名女子这样做之后,却向男方讨要生育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拍两散,腹中孩子男方拒认领  刘静怡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一个农家,现年31岁。2014年正月,经人介绍,她与同县小伙方海波恋爱。大半年相处后,在国庆假期,因父母催促,两人按当地风俗举行了婚礼,但没领结婚证,便以夫妻名义同居。  恋爱及办婚礼期间,方海波为刘静怡买了一些黄金首饰,价值
期刊
电焊是门苦差事。焊工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还要时刻保持专心致志,稍有偏差便会引发工程上的失误。与此同时,飞溅的火花还随时可能灼伤皮肤。故而大多数女性都对该行业敬而远之。但十九大代表之一、80后女孩王中美在焊工的职位上一做就是十六年。对她来讲,电焊就像用火焰在刺绣,她是带着安全帽的绣娘。只不过,她的“绣品”关乎无数人的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需要全身心投入。  焊工的女儿  王中美的父亲是一位老
期刊
F1这项顶级赛车运动,作为“舶来品”,在中国从赛车、车手,到赛车场设计,长期以来是西方人唱主角。  而26岁那年,姚启明独立设计的第一条赛道方案,就惊艳了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一夜成名后,她成为全世界最活跃的四位赛道设计师之一。  样样沾点边,成长就是触类旁通  姚启明1978年出生于辽宁营口,就读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并考上本校研究生。之后,读桥梁道路专业的她,跟随导师接触到辽宁省交通厅有关防撞项目
期刊
以犯罪谋取的利益,属于非法利益,不受法律保护。为骗保而购买的保险,在大众普遍认知思维里,就不应获得赔偿。  然而,一起丈夫设局杀妻骗保案中,受害者的近亲属却索赔天价保险金,打了一场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官司——  欠下巨债设局骗保  钱勇,江苏省灌云县人,生于1984年。读高中时,身为班长的钱勇与校花郭玉芹相恋了。2003年,钱勇与郭玉芹瞒着父母,双双辍学来到常州,开始了闯荡生涯。第二年,两人在农村办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