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关于课堂提问的探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du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提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不会提出问题,究其原因,其中就与教师不会提问,或不善于提问有关。新课程理念要求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作为历史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本文分知识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探讨了各种方法。
  关键词: 历史教学 课堂提问 探索
  
  教师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一、教师学会提问的意义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教育学的角度说,提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说,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动机、启迪思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教师的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所以,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为宗旨的课堂教学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强调教师要完成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的角色转换。
  
  二、历史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过去,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预设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往里面“钻”。如今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所以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出发进行提问。
  1.知识性的问题
  (1)直观设问法。即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发问。如“五四运动的口号有哪些?”“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提问的目的在于检查和强调应该记忆的基础知识。
  (2)综合归纳法。让学生将相关、相似内容或纵向或横向,分门别类一一说明,达到编织经纬,表现全貌的目的。如“中国古代有哪几个政治清明的统治时期?”“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的?”这种提问多用于归类复习或专题训练,其纵横交叉,是建立知识结构的基础。
  记忆性与总结性的问题是源自于历史学科的知识,在课本中可找到,是封闭性问题,难度不大,可让学习不大好的学生多多回答。
  2.开放性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设计这类问题时,要求教师关注史学界的研究动态,了解各种观点,以保证问题设计的质量以及思路点拨的恰当、到位。
  (1)层层剖析法。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以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揭示历史的本质。例如“面对民族危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采取了什么行动?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后来又如何处理的?对中国的时局有什么影响?”这样提问,事情的前因后果表象本质就一层层理清,有助于对重点问题的掌握。又如,围绕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抗战形势的变化这一史实,提出一连串问题:“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什么?抗日战争为什么会进入相持阶段?”“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何变化?”“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对中国抗战形势有何影响?”这样经过四步设问,加上教者的进一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他们就会得出有关结论,因而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2)逆向思维法。从问题的反面发问,以突出正面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进而揭示历史的本质规律。例如:讲完戊戌变法后,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假如光绪帝是一个有才能的皇帝,戊戌变法能不能成功?”这一问题,能引起学生的不同看法。通过设问,激起了学生的积极讨论,教师总结时,不要求唯一答案,只要有理有据就行。
  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时,向学生提问:“假如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一战的发生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产物,也是帝国主义两大侵略集团疯狂扩充军备的结果。如果再讲到“五四”运动时,再向学生提出“假如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还会爆发吗?”学生就会实现知识的迁移了。
  (3)对比区别法。将相类似或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以加深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理解。例如“西安事变与皖南事变有何异同?”“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有何异同?”这种提问多用于理清易混淆的概念或事物。要确定好对比项,才能理清脉络、去伪存真,达到解疑析难的目的。
  以上提问方法都是围绕着对历史的看法,是开放性问题,历史课本中无现成答案,必须在大范围、多章节中,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经过深入思索才能整理出来的问题;或是教材只提供了资料而没有结论的问题。需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帮助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加以体会与理解,难度较大,但它远比知识性问题有价值,更应该引进教师的重视。
  
  三、课堂提问时的注意事项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认为,教师提的问题应该符合以下要素:(1)围绕着教学的重点提出问题,使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2)提出的问题是明确而具体的,便于使学生领会要求;(3)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探究;(4)问题有一定的疑难性,能够调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5)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又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的,等等。这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自己的灌输代替学生的思考,历史教师要注意设计问题的语言带有启发性,做到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在学生想搞懂而搞不懂时发问。
  在提问时,要想方设法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简短而确切的评语。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只要学生的回答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当肯定。在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时,可作适当提示。学生的回答若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同,更应鼓励学生说出其理由,等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齐健编.初中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P9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第一版,P115.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叶小兵.历史老师的提问.历史教学(津).2005年11期.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目前,斯达哈诺夫生产联合企业所属矿井约有25%以上的工业储量压在建筑区域之下,其中有三座城市、若干个有城市规模的矿工新村、若干个大型工业联合公司、铁路支线网、各种用
防御素(Defensins)是生物界中发现的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阳离子内源性抗菌肽,具有广谱的抗微生物活性,在生物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用益生性酿酒酵母菌研
摘要: 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现阶段有关“错误及原因”的研究水平整体有待提高;助跑阶段内倾不够是最主要的错误,同时也是引起后续错误的主要原因;起跳阶段最主要的常见错误是“倒杆”,而“倒杆”动作又是由助跑、起跳的其他的一系列错误动作导致的;杆上没有形成很好的挺髋动作是过杆阶段的常见错误,而对于初学者来说采用积极放腿“挺髋”技术较好。落地阶段错误较少是由其整体技术特点决定的。  关键词: 背越式跳高 错
煤矿开采时,预报冲击地压和岩石冒落危险以及估计巷道移近量和煤层抽放瓦斯情况时,要根据那里由原始应力(覆岩压力和成岩构造应力)和由于开采条件造成的二次应力所构成的超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方为情境。  研究性学习是现阶段出现在中学教学中的新事物,它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了以往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充当“导演”的角色。这无疑是教学中的一
选择邻苯二甲酸和氢氧化钠作为反应物,利用液相合成方法合成了水合邻苯二甲酸钠.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化学与元素分析等方法表征了它的组成和结构.利用精密自动绝热热量计测定
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身心健康知识、技能、技巧以及品行进行培育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Physical education is a kind of soci
与人初次交往时递上一张名片,或是在结识新友时“自报家门”,无非是为了让人家了解自己的真实身份。即使一个人有多重身份也不要紧,只要这种身份真正属于你自己。然而在某些时候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