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记理论家戴季陶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hunjiang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2月12日,蒋家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天上午10点40分,国民党的理论权威戴季陶,不慎服下了过量的安眠药撒手归天。他的死,震惊了国民党朝野上下,一度引起轩然大波。他的死,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
  青年革命家戴季陶
  戴季陶原名良弼,又名传贤,字季陶,1890年生于四川省广汉县,原籍浙江吴兴,后迁至四川广汉。戴季陶幼时,家境比较贫寒。他天资聪颖,功课很好,有“神童”之称。1920年,他进入成都客籍学堂读书,遇到恩师徐炯,徐先生常向学生灌输反清思想。年仅13岁的戴季陶,在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反清的种子。他因聪明伶俐和用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才能,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却因一次聚集同学抗议学校袒护那些富家子弟而被开除学籍。
  1905年,16岁的戴季陶汇入出洋留学大潮,东渡扶桑。为资助他求学,长兄卖掉土地,凑足了700两白银。但在上海码头,钱财都被流氓抢劫一空。好在一位旅沪四川同乡也要去日本,对他很同情,就携其一同东渡,进日本大学法科学习。
  戴季陶在日本受到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和革命思想的熏陶,但他未加入同盟会。虽经济十分拮据,但他学习刻苦,留学生中,他年龄最小,而成绩却最好。为了团结中国留日学生,戴季陶与后来任《大公报》总经理的胡政元,发起组织留日同学会,得到留日学生的赞同。戴季陶以发起人当选为会长。
  由于家中经济状况越来越不好,同学的帮助是杯水车薪,难以长期支持,戴季陶遂决定回国,同学们为他凑齐了路费。这样,他终于在辛亥革命前夕,带着一腔的热血、满腹的经纶,回到了山雨欲来的祖国。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戴季陶回到上海,参与创办《民权报》。上海革命党人陈其美与钮永建起兵反清。戴季陶在上海参加起义,第二次见到了蒋介石。他与蒋介石默契合作,说动钮永建同意陈其美为沪都督,避免了一场内讧。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戴季陶积极参与“武装讨袁活动”,协助南京的黄兴调兵遣将发动起义。但不久“二次革命”失败,他随孙中山流亡日本,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兼翻译。1914年,孙中山组织了中华革命党,戴季陶任浙江支部长。1916年4月底,他随孙中山回上海,翌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戴季陶被任命为法制委员会委员长,1918年2月,他兼任大元帅府秘书长。不久,南方军阀排斥孙中山,改组军政府,护法运动失败,戴季陶又随孙中山回上海。
  1920年底,孙中山重返广州,再组军政府,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不久,蒋介石被孙中山任命为少将参议兼粤军参谋长,戴季陶多有美言。后蒋介石因受陈炯明排挤,负气跑回奉化老家。孙中山屡次电催其返粤,蒋介石均置之不理。戴季陶亲自前往奉化去劝说,结果两人闹翻,不欢而散。事后蒋介石曾致信戴季陶,表示“自愧而又可笑”。在戴季陶的敦劝下,1922年6月,蒋介石回到广州。此后,蒋介石越来越得到孙中山的信任,与戴季陶的私交也越来越深。在民国初年,戴季陶作为孙中山先生忠实的追随者和反袁健将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大革命时期的反革命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有所疑虑,他知道一些共产党创始人“后生可畏”,觉得若让他们加入国民党,孙中山等人惨淡经营的国民党会为共产党取而代之。他在与廖仲恺争论时说叫共产党参加进来,只能把他们当做酱油或醋,不能把他们作为正菜的。在这次大会上,戴季陶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部长。
  6月黄埔军校成立,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戴季陶为政治部主任。建校初期,戴季陶曾为解除校内两党之间的猜疑和偏见,做过一些工作。但是他目睹周围的共产党人的办事能力、效率都远远超过“国民党中之老朽”,孙中山对这些人持赞赏态度。他担心孙中山有被共产党人包围之势,说不定会成为“准共产党”,便产生了一种失落感,曾多次离粤返沪。他私下里与蒋介石交谈,曾流露过自己的忧虑。蒋介石劝他要耐得住寂寞,耐心等待。谁主沉浮,要看天意,要看机遇。他明白了蒋介石的心志,看到了“新的希望”。此后,他积极策划、协助蒋介石培植个人势力,控制军队,捞取政治资本。他的“戴季陶主义”更是极大地影响了蒋介石,成为蒋介石阉割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建立新军阀反动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病危,戴季陶闻讯连忙赶到北京,随侍于孙中山病榻左右。孙中山临终前,他是遗嘱的签证人之一。
  1926年10月,国民党任命戴季陶为广东大学(后改为中山大学)校务委员长,但他郁郁寡欢,不安于位。蒋介石叛变革命前夕,戴季陶积极为其献计献策,并被委派到日本活动,寻求支持。与此同时,他还目睹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备战,歇斯底里的法西斯叫嚣,矛头直指中国,“引为至忧”。出于民族义愤,他以一口流利的日语,先后在日本各地发表演讲64次,为维护民族尊严也多有抗争。
  1927年3月底,戴季陶从日本回国,为蒋家王朝建立呼号鼓吹,竭尽其力,发表了《告国民党的同志并合全国国民》一文,吹捧蒋介石一伙的反革命行径,要人们相信在蒋介石的统治下,党才有救,国才可以救。他是蒋介石得力的帮凶,是共产党的凶恶敌人。
  1928年8月,在国民党的二届五中全会上,戴季陶又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宣传部长。10月10日,国民政府5个院长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举行宣誓就职典礼,分别是行政院长谭延阖,立法院长胡汉民,司法院长王宠惠,监察院长蔡元培,考试院长戴季陶。
  戴季陶其人
  在国民党大员中,戴季陶是个怪人。他多愁善感,又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所以性格怪异,近似于神经质。身为政府要员的他,有时竟会突然像小孩一样痛哭不停。“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城内仍是歌舞升平,一次夜里,戴季陶与友人来到首都饭店,见那些达官显贵仍一个个沉浸在笙歌曼舞之中,便当场大声哭嚎,以发泄其“商女不知亡国恨”的痛恨之情。
  戴季陶的妻子纽有恒,长他4岁,被他呼其“姐姐”。这位“姐姐”是个比戴季陶还要虔诚的佛教徒。可能她误以为丈夫也和她同样笃信佛教,早已了却凡念,所以不太注重夫妻生活。这使得戴季陶大为失望。百无聊赖之际,他与一位亲戚赵文淑暗中往来。纽氏死后,他们由地下转为公开,不久便正式结婚。
  既涉及戴季陶的“私生活”,必提蒋纬国的身世之谜。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直是政治上敏感悬疑的话题。其实,蒋纬国的确是戴季陶的儿子,他与戴安国同是一母所生,他母亲叫津渊美智子,是位艺妓。当年,戴季陶、陈其美、蒋介石同在日本。3人中,以戴季陶的个性最为浪漫,文才最好,且风流倜傥,又喜作狎邪之游,尝以风流韵事为其生平乐事。其神采令美智子颇为倾心,后来他们生有二子,即戴安国与蒋纬国。1915年,戴季陶携眷离开日本,美智子有定居中国之意,但终因中国政局不稳定,且戴、蒋等人迁徙无常,她只好于1920年重返日本。直到北伐完成,戴季陶、蒋介石成为“党国要人”后,这段异国之情遂告中断。
  一般说来,声势显赫的权贵总是特别怕死,总是想千方百计地延年益寿。但戴季陶却是三番五次想自杀,而且大多想往江海里跳。
  尽管戴季陶几次自杀未遂,但最后又并非死于自杀。他长期患有神经衰弱,安眠药因经常服用也渐渐失去作用,只好不断加大剂量。1947年,他曾几次服用过量,幸亏抢救及时脱险。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风雨飘摇,他更加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所以,他不想死,他妄图硬撑着他那副病残的躯体与共产党顽抗到底。
  1948年11月,当陈布雷自杀后,他还埋怨陈布雷不该在危难之秋离老蒋而去。1948年底,他携家眷由杭州飞抵广州。他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同住迎宾馆,于右任曾责备戴氏作为老蒋的密友和智囊,对老蒋不加劝阻,还助纣为虐,应该对蒋介石的许多罪恶负责,这使他受到刺激。不久,孙科率行政院到广州,要合用迎宾馆,毫不客气地把戴季陶赶到了条件较差的东园招待所。这使戴季陶气愤不已,大骂孙科,决意离粤回川,因气候恶劣,未能成行。
  1949年2月12日上午10时40分,他因服过量安眠药而死去,为自己画了一个扭曲的终止符。
  (摘自台海出版社《百名国民政府要员的衰荣人生》 )
其他文献
涂鸦  从巴西圣保罗市机场开车到市中心大约需要45分钟到1小时的光景,我贪婪地看着车外的景物。毕竟这是我第一次踏足南美洲的土地,也是我梦想已久之旅。我对巴西的第一个印象,并不是那在香港已久违了的蓝天白云,也不是在11月份可以在空气中嗅到的浓浓初夏气息,而是沿途无处不在的涂鸦。  初抵圣保罗市中心,把车放进一个小小的停车场,然后步行到旅馆,短短几条街,不论大街小巷的指示牌,建筑物的外墙大门,报纸杂志
期刊
“我们球队的座右铭是什么?戒指。”我边说边拨弄着2002年我们赢得的那枚总冠军戒指。“戒指,这就是我们的座右铭。它绝不仅仅是单纯的金块,它是一个将所有球员凝结在一起的圆环,是对每一个人伟大的爱!”  许多球迷可能并不以这种方式来理解篮球运动。不过,在这项运动的顶级联赛中,我已经摸爬滚打超过40年了,其间既做过球员,又当过教练,仍然找不出一个更真切的辞藻来描述这种神奇炼金术——它把球员们汇集到一起,
期刊
没有人能感受那个幼年的我站在自家阳台眺望西方红色天空的心情。那是一种奇幻而绮丽的体验。  当那轮熟悉的红日照例地变大变红,我嘴角微微地露出了一丝笑意。愁云在我脸上被火红的光芒暂时吞噬,阴郁在我心头被夕阳的味道染成了幸福的味道。  这是我的幸福时光。在黄昏中,短暂而崭新。  一天中最喜爱的时段,因人而异。有人喜欢露水蒙蒙的清晨,尤其山间海边旅行的时候,晨间,窗下闻鸡后,苍茫映远林的意境,天际霞光入水
期刊
当塞尚把苹果画成蓝色以后,大家对颜色突然开始有了奇异的视野,更不要说马蒂斯“蓝色的向日葵”、毕加索“鲜红色的人体”、夏卡尔“绿色的脸”了。  艺术家们都在追求绝对的真实,其实这种绝对往往不是常态。  我是真正见过蓝色苹果的人。有一次去参加朋友的舞会,舞会上不免有些水果点心,我发现就在我坐的位子旁边一个摆设得精美的果盘中间有几只梨山的青苹果,苹果之上一个色纸包扎的蓝灯,一束光正好打在苹果上,那苹果的
期刊
当下养生信息火爆,各种养生节目、养生书籍竞相出炉,众说纷纭,让很多人不知所措。一些老人常常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做,怎么吃。  “‘养生热’反映了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但将某个养生之道生搬硬套到自己身上,就有失偏颇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杨保林说。  不能生搬硬套。现在一些所谓的养生,很多是把过去的说法拿来,冠以“养生”的帽子。杨保林说,比如老话说秋天是进补的季节,于是很多人吃狗肉
期刊
被邀参加印度婚礼  因为之前去恒河漂流,结识了向导印度小伙子Sanju,后来我们和这个热情奔放的小伙子成为了好朋友,于是他姐姐结婚的时候,Sanju便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参加他姐姐的婚礼。  婚礼举行的季节是在初冬,此时的瑞诗凯诗,早晚温差已经比较大了,但是感觉依然很温润,如春天般舒服,所以印度人也喜欢选择在这个季节里结婚。印度的婚礼全部集中在每年10月到第二年5月之间举行,因为这段时间无雨,天气晴朗
期刊
公务员工资收入是社会的焦点。一边是基层公务员为收入低对媒体大吐苦水,一边是公众对公务员优厚福利的“吐槽”。国家公务员局相关领导表示,公务员工资应该上涨,中央已责成有关部门调研,而公务员的“灰色收入”也应通过一系列措施解决。从总体上来看,新一轮“公务员薪酬改革”,是把重心放在“限高”、“提低”上。  提高普通民众收入  今年我从“北上广”到基层工作,有着真实的感触:大部分公务员工资收入确实偏低,应该
期刊
1932年夏季,为了写我的《马尔巴罗传》,我访问了他曾在尼德兰和德国打仗的古战场。我全家连同“教授”一起同行,沿着1705年马尔巴罗从尼德兰到多瑙河的著名行军路线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我们在科布伦茨渡过莱茵河。当我们一路经过一个又一个古代名城的时候,我很自然地去打听希特勒运动的事情,我发现这是每一个德国人心目中的最主要的事情。我感受到希特勒的气氛。我在布伦海姆的田野走了一天之后,乘车到慕尼黑,在那
期刊
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是老舍本人认为自己“最好的一本书”。不过,此书1948年全部完稿后,国内甚至没有完整刊登。1951年,美国哈科特和布雷斯公司出版了《四世同堂》的英译本,取名《黄色风暴》。同年,《四世同堂》在日本发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畅销书。1985年,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我国国内引起轰动,《四世同堂》才引起国人的关注。  《四世同堂》的草图  1942年6月,老舍为了创作小说《火葬》移
期刊
如果不是狱警的指引,记者无论如何也无法从一片劳作的犯人中发现那些昔日高官的身影。比如罗荫国,曾经的广东省茂名市市委书记,现正在阳江监狱里从事名为“装铜刀”的工种劳动。过去他油光锃亮的头发让许多人印象深刻,今天的他大拇指上黄色的厚厚老茧让人过目不忘。再加上原茂名人大副主任朱育英、原茂名石化实华股份公司总经理姚志方,这3位曾经的高官,被集中关押在了一起。  对于他们来说,过去成了浮云,未来,在承担惩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