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江独特的故事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qq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独龙江采访是在去年冬季来临之前,大雪还未封山的时候。
  只要大雪封山,路被积雪全部覆盖,进出都变得不可能,这里就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
  独龙江隧道马上就要通车了,我们走的是原有的老路,因为太艰险,将来肯定少有人再走,也许我们将是最后的体验者了。
  虽说进山不易,但听坚守在这里的独龙江派出所官兵们的故事,才真正体会到他们才是真正的艰辛和不易。
  从列兵到烈士其实并不遥远
  ——静静聆听所长钟家勇的讲述
  冬天来了,大雪又一次封住了独龙江通往外界的路,同往年一样,我再一次来到巴坡村,这块虽然极其不起眼、却特别值得去瞻仰的墓地——独龙江烈士陵同。看着一块块墓碑上刻着鲜红的名字,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凄凉,八名为独龙江献出生命的年轻烈士永远留在了这里,埋骨他乡,默默无闻地成为了独龙江乡的一粒微笑的奠基石。
  从列兵到烈士其实并不遥远,在陵园眺望,又一茬新来的官兵从远处带着鲜花走来,旁边跟着独龙群众和一群小学生,拔着墓碑旁的杂草、洒下一瓶包谷酒、在瓶中插满鲜花、点燃一支烟放在墓碑上,深深的一躬写满了敬意。盘膝而坐,听官兵们讲述着烈士背后的故事。“让周恩来总理牵挂的贡山独立营战士张卜,因为探查界桩阑尾炎没及时救治,逝去了年仅24岁的生命;为了百姓寻找耕牛,在雪山上坚守三天三夜,被困误食毒菌牺牲的齐当此;为了解决封山物资不足,上山买猪回来途中遭遇泥石流牺牲的年仅20岁的孔玉录;为了转移野兽注意力保护部队安全转移牺牲的邱旦史;在电话线巡查中遇到暴风雪,为群众探路牺牲的张枝繁;下乡走访中路过年久失修藤桥坠亡的刘金国;助人为乐,砍柴失足坠人独龙江牺牲的庄云;帮助独龙族修路被洪水吞没牺牲的于建辉。”他们走了,留下的事迹却激励着一茬茬驻守在独龙江畔的官兵。他们,官兵们没有忘记,独龙族群众更不会忘记。
  初次走进独龙江
  ——听警官吕玉良谈亲身经历
  记得刚来独龙江时,雪下得很大,快要封山了,沿着那条窄窄的水泥路前行,虽然九曲十八弯,但速度不减,眼望重叠的山峦向身后急速掠过,可跑了一个多小时,眼睛还没有跑出大山的怀抱,极力地寻找一片平坦,也唯有那巴掌大的那片天了。当一阵颠簸袭来,我才知道水泥路也有尽头,而这尽头仅是到独龙江乡公路的五分之一,阵阵汽油味袭来,原本晕车的我更加难受,手把着车扶手冷汗直冒,屏着呼吸压着心底的烦躁、懊恼!本想闭眼睡一会儿舒服点,可左摇右摆的汽车却委实让我很难如愿,只能眼望窗外呼啸而过的树丛无计可施。车随着山路离云越来越近,却离江水越来越远,一阵秋风,一丝凉意,胃好受了许多,才有心去欣赏路边的风景。林木耸立,直挺入云,上面缠绕的绿苔预示了时代的久远,有的昂着头直指苍穹,有的则低着头俯瞰大地。而今,离家三个寒暑了,每看到垭口的大雪就会让我回想起家乡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黑暗,刺痛了我的眼,才知我们的车已经驶进了隧道里,里面沉积的雨水刷洗着一路带来的污垢,噼噼啪啪的雨滴拍打着车窗。穿过隧道,山风凛冽,此时,我们将要远离云端奔向江的彼岸。车缓慢地前行,路更加颠簸,时不时还来一点漂移,可旁边就是万丈深渊,让人惊恐不已,眼睛注视着前方,手握紧车门的把手,冷汗淋漓,已无暇路边的美景,一路在嘘吁中度过,直到望见前面的几排木板房,才感受又回到了人问。零星的几座高楼散落,让我欣喜异常,毕竟这里还没有与外界脱轨。
  在探访方面女的路上
  ——“独龙神医”李金徽的故事
  由于每年11月到来年5月,是独龙江长达半年的封山期,这段时间独龙江与世隔绝,加上独龙族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为了帮助独龙族同胞看病,军医李金徽和卫生员组成“流动医疗小分队”,定期到各个村寨巡回治疗。
  走在探访“文面女”的路上,沿着滚滚独龙江逆流而上,穿过茂密丛林、弹下缕缕风尘,找寻那藏于脖颈之问、黏贴在皮肤上的吸血蚂蝗,挽起被水浸湿的裤腿。那背上的药箱寄托着文面老人的希望和村寨群众的殷殷重托。如果说在山外,药箱里面的药仅是运动场上跌打损伤的常备品,在独龙江它就是能拯救人生命的百宝箱。
  蹒跚走了20多里山路,随着临近文面女阿独老人的家,狗吠声此起彼伏,军医李金徽还清晰地记得被疯狗咬伤大腿的那次。一头扎进老人的家中,看着猛然出现的我们,老人灰暗的眼神闪现一片光亮,老人有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他守着老人给她按摩腰腿,临走留下了10余张狗皮膏药,解除了病痛的老人很激动,她说,如果不是你们来,我这个冬天不知道该怎么过呢。望着军医离去的背影,老人好像想起什么,拄着拐棍走到房子下面的鸡舍掏出积攒的6枚鸡蛋,连声呼喊我们,听到老人的喊声,我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赶紧往回跑,却被路边窜出的一条大狗咬伤了大腿,血流不止。老人懊悔不已,啜泣着,将鸡蛋交到我们的手上,手足无措,后悔不已。
  现在,一系列的体检、一份份的电子健康档案、一幕幕的感动,28名文面女从此有了专职的医生。
  漫山遍野追寻手机信号
  ——和教导员张维聊天引出的话题
  初春,还未开山,山枯水冷,浩浩荡荡的雨水,已漫过山川田野,雾气锁江面,云海漫山头。一群官兵从远处跑来,他们跑跑停停,手里拿着电话,寻找着卫星的方向,时有时无的手机信号是他们追寻的目标。
  又一个停电的日子,我在他们中问默默感叹,在独龙江许多年了,为了给家里人报一声平安,为了同远方的爱人说几句甜言蜜语,这样跑过来跑过去说不清多少次了。
  “呜呜……呜呜……”循着哭声望去,民警小张在号啕大哭,官兵们听到哭声,赶紧围了过去,看着哭得如此伤心的小张,我的心也纠缠着,眼泪在眼圈打转,因为,我知道发生了什么。
  就在前不久,小张接到家人的电话说他的父亲得了脑溢血,现在病重住院,可能随时有生命危险,要他赶紧回家,因为大学毕业后,他就被分到了以艰苦著称的独龙江。也许还年轻,每次探家除了与同学聚会就是应酬,从来没有想过陪白己父母的时间少,也同样没有想到刚刚步人50岁的父亲,能这么快离他而去。封山期问,道路被阻隔,他根本就出不去,只能一个一个电话打回家,了解治疗进展和父亲的身体情况。但是随着近日连续降雨,独龙江仅有的孔目电站发电机因水流过猛烧坏了,离乡里42公里远的公路路基塌方,电缆线也被压断了,对于别人来说面临的是无限的黑暗,但对小张来说却是晴天霹雳:“教导员怎么办,我父亲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怎么办啊?”在独龙江经历封山多年的我有经验,说“走,我陪你到离乡5公里外的沙场打电话,那里有手机信号”。电话打通后,小张却呆住了,沉默不语,整张脸憋得通红,眼泪流了出来,他的父亲,就这样走了,家人联系了他许多遍,电话始终打不通。作为父亲唯一的儿子,他跪在了水泊之中,“爸,儿子对不起你,对不起,对不起……”群山震颤,声音在山谷回荡着。
  花开花谢在独龙江
  ——摘自民警姚元民的日记
  两根蜡烛
  这天我和所里的干警一起出发下乡到马库,一会儿天就渐渐暗了下来,晚上忽然停电了,我们点起了蜡烛,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只见他紧张地问:“请问你家有蜡烛吗?”我们心想:你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依赖了。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我们准备关上门的时候,那个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妈妈和我怕你们住这儿没有蜡烛,让我带两根送过来。”见此情景,我们自责得满脸通红,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
  独龙族孩子的军礼
  我调入独龙江所工作第二天,和民警小杨下乡走访,临走时小杨在街道的小卖部买了许多糖果。当时,我心里突然很鄙视地想,这么大的人了还这么喜欢吃糖,工作也不忘带上。可是我这想法彻底错了。他下车后,一群孩子向他跑了过来,一个个很熟络地跟他打招呼,杨叔叔好、杨叔叔好。他从口袋里取出了糖果递给了孩子们,我才知道原来他买糖果都是为孩子们准备的。临走时,孩子们一个个敬军礼告别,看见孩子们扭曲的军礼,我突然觉得鼻子有点酸酸的,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下乡走访必带的东西,从此后我也不例外了。
  属于自己的故事
  在这里的人们总是会被很小的一件事情乐上半天,如:这朵花怎么开歪了、这云是像马还是像牛、今天我下乡捡的石头奇不奇……经过几个月的朝夕相处,了解到每名民警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怀揣各自的梦想,从五湖四海汇聚于独龙江派出所这一光荣的大家庭里。有擀得一手好面,烙得一手好炊饼,人送外号“杨大郎”的杨钰平、也有球技一流,高大威猛的“高富帅”王聪等等。每名官兵都有属于自己的外号,在枯燥寂寥的日子里,有个外号相伴也是件幸福的事情。
  在长期驻守独龙江的风风雨雨里,他们用自己的默默付出及无私奉献,践行着“贫瘠中守忠诚、艰苦中讲奉献、闭塞中谋突破、重任中显风采”怒江边防精神。
其他文献
俗话说,军营是一个大“熔炉”。随着“95后”及大学生逐渐成为新兵方阵的主力军,他们追求个性、尊崇时尚、喜爱展示自我等特点表露无遗。如何带好这些新兵,让他们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尽早适应生活,快速成长发展,是部队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日前,笔者来到武警四川省医院勤务汽车中队,了解新兵们入伍后的新变化。  “焦点访谈”——  从“心”入手端正大学生价值追求  “纪律的束缚、枯燥的训练和节奏紧张的生活,使我
期刊
江伟华的“字典”里没有退缩。2011年秋,教导队组织集训,江伟华“奉命”前往,成为学员中唯一的新兵。首次参加集训的他热情高涨、满腔斗志,但基础不牢、缺乏经验直接导致第一次阶段性考核排名“垫底”。“如果第二次考核仍然倒数,将被‘退学’。”一个少校教员“吓唬”他。  为了尽快赶上队伍,江伟华自制了一份“魔鬼训练计划”:体能不过关,早起一个小时,坚持三个一百和一个武装五公里;技能基础差,就中午“加餐”,
期刊
新兵一下连,李浩就凭借自己悟性高、善钻研、能吃苦的品质当上了给养员,调剂伙食、烹饪饭菜无一不精,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李大厨”,由于工作干得有声有色,第二年就当上了炊事班长,还入了党。  班长当了,党也入了,可李浩并不满足,第三年,他就放弃班长位置非要去学开车。勤学苦练,加上天资聪慧,5个月的课程,李浩仅用了2个半月就通过了理论和实车操作考核,还被评为优秀学员。  “只能开车,不能修,如果车坏在路上咋
期刊
说起他——  头衔一大堆: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军结直肠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军委保健会诊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辽宁医学院、山东泰山医学院、苏州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成绩一大串:两个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个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一个军队科技进步四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三
期刊
解放军生活:广州军区空军地处台海、南海两个战略前沿,请问作为战区空军装备领率机关,你们是如何有效提高装备综合保障能力的?  孟宪章:近年来,广空装备建设始终紧盯打赢目标、服务作战训练、突出质量安全、狠抓依法管装,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是持续深化事斗争装备准备。我们坚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以军事训练为中心,紧盯我区担负的使命任务,滚动修订、系统对接装备保障计划方案,形成上下衔接的有机体系,各
期刊
从地处边境的东兴边城到柳江之滨,再到京郊城外,无论是一线的边海防连队、空军的训练基地还是地处京郊的公安边防部队后勤训练基地,虽然军兵种不同,担负的任务千差万别,但是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却一样迫切。《解放军生活》杂志“送文化到基层”活动小分队一行,带着对基层官兵的深厚感情与崇高敬意,在9月金秋先后赴广西军区边防某团、广空装备部某基地、公安边防部队后勤训练基地开展了3次送文化到基层活动。  金茶花开迎
期刊
坐在我对面的石龙山,话很少,微黑的长方脸被风雪和烈阳雕琢得棱角分明。谦虚、低调、踏实,是石龙山给我的最深印象。采访中,他的故事多半是从别人嘴里讲出来的,而他对自己的评价简洁平实,“不过是做了分内的事情而已,组织信任我,也给了我很多荣誉,我要对得起这分信任”。  采访结束时,我也不由地从心里佩服石龙山,不仅仅是他默默无闻地做到了全团的明星士官,而是他如酵母一样影响和改变着身边的战士,带出了一批素质全
期刊
金戈铁马为社稷,镇守东南露锋芒。  66年的峥嵘岁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先辈们抖落的征尘,积淀成厚重的传统。  这是一幅血火交织的壮丽画卷,转战八省、举役两百、歼敌数万,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英雄史诗,军魂永驻、英才辈出、丰碑屹巍,美名远扬、威震四海。  这是一首催人奋进的铿锵战歌,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边境作战,战功卓著、扬我军威。  这是一卷续写辉煌的时代乐章,镇守八闽、巩固
期刊
见到张学杰政委时,他刚从基层蹲点回来。在与他的对话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对党和军队的忠诚热爱,对基层官兵的深情厚爱,对强军兴军的责任担当。  解放军生活:集团军成立以来,战果辉煌、英雄辈出,红色基因代代传承,请问你们是如何保持和发扬的?  张学杰:习主席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教育官兵学传统、爱传统,始终保持老红军本色。集团军部队驻守在古
期刊
十五载风雨写华章,十五载铸剑谋打赢。  从1999年1月28日,广州军区空军装备部组建16年来,部党委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以强军目标为统揽,坚持用使命作牵引,真打实备,军事斗争装备准备全面推进;  16年来,坚持勇于创新,锐意进取,按照实战需求和上级要求,逐步发展为功能齐备、系统完善的各级装备部门,装备保障转型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16年来,坚持抢抓机遇,励精图治,武器装备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