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药物地理研究的一部力作—读《历史时期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研究(618—1840)》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口腔医学的主要任务是防治口腔疾病,恢复口腔生理功能,维护全身健康。口腔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与设备、器械、材料以及不同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历次工业革命都在口腔医学领域留下深刻的烙印,科学技术进步极大促进了口腔医学的发展,先进制造、激光、微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三维打印、组织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均已在口腔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近年来口腔医学的主要进展作一简述。
期刊
2021年12月31日,正逢中国肝胆外科的奠基人黄志强院士百岁诞辰之际,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承办的"黄志强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暨黄志强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全国上线参会追忆人次达20多万,共同缅怀和追思黄志强院士的光辉一生和伟大人格。今日,我们回首黄志强院士辉煌一生中彰显大医精神的点点滴滴,以寄托后辈对这位一生献给我国肝胆医学事业、为人民健康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代宗师的怀念与崇敬。
期刊
期刊
《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是中医西传最早的波斯文译本,在中伊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具有宝贵的价值。通过对《珍宝书》所载涉及经脉和脉诊的11幅附图与相关中医古籍所载附图的比较,发现其中8幅附图来源于对李駉《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附图的摹绘;其中3幅表盘图未寻得其源,但通过《珍宝书》与明代医书所载表盘图在轮廓、名称和内容上所具有的共性来看,二者有可能参考了同一部医学古籍。
煮散法是将药物打成散末,以较少水量煎煮服用的一种药物制作与服用方法。该法始于晋代,发展于唐,盛行于两宋。随着宋代煮散法的盛行,日用器物“盏”在中医古籍中由计量服药量转变为计量用水量。这一变化具有确定具体古籍形成年代的标志性意义,从而成为我们考察相关中医文献形成时代的一个参考尺度。《金匮要略》的2种主要传本,就可以利用这一尺度比出其间的关系。
19世纪末,口蹄疫在欧洲迅速蔓延。1897年,德意志帝国政府派出科学家弗里德里希·勒夫勒和保罗·弗洛施共同研究口蹄疫,发现了口蹄疫病毒。1899年,勒夫勒在格赖夫斯·瓦尔德卫生研究所及城外的一个农场上进行实验研究。由于研究地址存在安全隐患,政府暂停了该研究。勒夫勒等经过3年筹备于1910年10月10日,在德国的里姆斯岛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病毒学研究机构,迄今已有百年历史。这所最早的病毒学研究机构现已成为联邦动物健康研究中心,对人类研究人畜共患疾病具有重大意义。
始于南北朝徐熙的徐氏世医,被范行准称之为南北朝时门阀中的世医,其世系大多仅述及隋末唐初。今从地方志、墓志、史书及有关医学史料,考察徐氏医学世家元明时期传承情况。元代自徐月翁始,徐氏后人多为地方医官;明代,徐枢、徐彪、徐伟、徐文元累任太医院使、太医院院判,其中徐伟嘉靖年间曾官右通政掌太医院事,万历年间升至太仆寺卿,是徐氏家族在元明时期品级最高者。徐氏家族在元明两代呈现官医世家的现象,与元明两代的医户制度当有一定的关系。徐氏家族至清代仍有从医者,但不再担任医官之职。清代徐氏后裔有以科举入仕途者,其中徐士芬官至
阿育吠陀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是印度等南亚国家传统医学的主体。印度学界将阿育吠陀按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分为吠陀时代、本集时代、汇编时代、近现代4个不同历史时段。吠陀时代包含阿育吠陀内容的文献有《吠陀本集》《梵书》《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在本集时代,《阇罗迦本集》《妙闻本集》《八支心要本集》“三大医典”问世,标志着阿育吠陀已发展为成熟的医学体系;在汇编时代《摩陀婆症候论》《莎朗加达拉本集》《有光》问世,被称为“三小医典”,此时还有大量注释前代经典的文献涌现,阿育吠陀不断完善;近现代以来,阿育吠陀经
《本草图经》草部、木部共有药图568幅,占总药图的60%,占植物药图的76%。这些药图可分为“原植物图”“药材图”“植物与药材图”“植物及其生境图”4个类型。“原植物图”中又可细分为“有根部的完整植株图”“有根的局部地上部分图”“绘有地面线的植株图”“无根植株图”“折枝图”5个类型。其中,“折枝图”“有根部的完整植株图”等药图的取材与今采集植物标本的基本原则完全一致;“植物与药材图”与“药材图”这两种药图类型反映出《本草图经》的编者是在依据药材市场调查或征集到的药材标本绘制的。这些药图对物象刻画细致入微,
1937年淞沪会战以后,为避战祸,同济医学院先迁上海市内租界,旋迁浙江金华、再迁江西赣州、吉安、广西贺县、云南昆明,最终落定四川李庄。6次迁徙,历时8年,在艰苦的条件下,同济医学院开始由中国人自己主持校务,仍坚持了高水平办学,培养了包括吴孟超等一批著名医学家和医界领导;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成绩,查明了李庄当地一种流行病的病因,并提出了预防方法;举办展览、创办专栏,为当地人民普及医学知识。同济医学院师生组建了红十字会医院、第五重伤医院,参加战地医疗救治。未随同西迁的德国籍教师又在上海组建了德国医学院。抗战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