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情怀与人性光辉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nananjing31306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休十余载的吴国韬先生的回忆录《雨打芭蕉》(语文出版社2013年5月版),不久前获得了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此作品亦可归于时下较流行的个人生活史写作。它记录的时间自1958年至1980年,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件,比如说“大跃进”、大饥饿、十年“文革”、改革开放最初决定性的几年等,作为底层亲历者的写实性回忆,显然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
  虽然是回忆录,但其文学及精神文化价值不可低估。看过《雨打芭蕉》的读者,都会为作者出色的叙事、刻画与描述能力所吸引。作品中,一个个人物跃然纸上,丰满而鲜活,自然山水也活了起来,生机盎然,仿佛回到了历史的境遇。不过,作为先生当年亲自教过的弟子,并且还是这部作品中的一个角色,我更为看重的,还是作品中表现的真实而光辉的人性。《雨打芭蕉》在语言及修辞上的功夫,实是作者之人格魅力及精神超越性的显现,所谓“修辞立其诚”,支撑作者杰出叙事能力的,实际上是其赤子般的情怀,是其对家园、对国家的情怀。
  作品很感人。作者对家庭、对亲人的眷顾是感人的、真实的,对自己作为美少年的那些浪漫故事的叙述也同样感人。作者的爱恋中透出了纯洁,乃是处子的心境及情怀,真实而令人回味。特别是读到作者年少身患重病时的心境,读到艰难岁月时亲人间的相依为命,那份牵挂,好男儿的细腻与柔肠,使人生出心痛与凄惶,联想到当时的境遇——一介书生本无力承担而又必须承担的命运,更是让人悲从中来。作品传达的显然不是悲情,正如作者的人生观里没有悲观主义一样,当人们在可能已经陷入某种负面或怨恨的情绪时,作品笔锋一转,不经意且确定性地把人带到一种乐天逍遥且随遇而安的境遇中。作品并没有让某种悲情或者文艺的元素侵蚀日常生活本身,而是转而让有可能软弱的生命体验服从于生命意志,并表现出积极通达的人生态度,表现为随处可见的幽默,释放出了浪漫与逍遥。生活中吃了那么多的苦头,还能笑对、直面人生,显然不只是一般的乐观,而是境界上的达观,这样的大美感人至深。
  作品写的是一方乡域,但呈现出来的俨然是一个大世界,精彩纷呈,层次多样,那个地方并不偏僻,国家的兴与难,都反映在社会生活中。作品布满乡土气息,芭蕉系恩施下面的一个乡镇,时至今日,恩施还被外面视为神奇的土地。如果剥离风土人情及其习俗上的差异,它就是活脱脱中国生活的一个缩影。作者借助把握的当代中国图景来观照芭蕉,以芭蕉之小映国家之大,也以国家之气概察芭蕉之实。在这背后,寄托的是作者的家国情怀。
  读《雨打芭蕉》时,我一直想着如何定位作者的形象。好像是书生,一种儒家与道家同时兼备的书生,一种生发于传统而又总是在与时俱进的现代书生。作品描述了一种看上去“被抛”的命运——因政治境遇的变化而被下放到荒僻的戽口,然而,作者本人却很快地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且有滋有味,不仅如此,也让家里人活得有滋有味。在学会了很多当地人的“活路”与生存技能时,作者也把自己变成了能人。作者的感觉甚至让人想到,即使不作为当地受人尊敬的民办老师,作者也照样活得有滋有味。在作者身上具有与周围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协调与平衡能力。作者随遇而安且不失豪迈地置身和融于百姓生活,但又凭借自己的毅力与才华不至于陷入碌碌无为的庸常(或者换句话说,使庸常无为的生活过得充满活力、有滋有味),并有所作为、造福一方。这正是平凡人生中的伟大。
  赤子之置于山野,照样从容而精彩,照样在其中培养家园情怀。这里,“被抛”也好,“沉沦”也罢,置身于戽口的作者及其家人,其实已经有了踏踏实实的家园感。作者及家人的眼里全是善良,将心比心,一个人从善如流,那么世界便愈加善良美好。笼罩在作品里的是礼乐有序的风气与氛围。这里面支撑的元素,还是融入日常人伦生活的人道主义精神,一种源于儒家所谓“仁者爱人”“我欲仁斯仁至矣”的精神情怀。
  时下的文学作品大都已没有能力表达人道主义精神,概因其精神生活状况已经丧失了勇气。文学丧失于精神生活的实实在在的匮乏中,精神生活的匮乏实际上又因为其迷失于物化生活的空洞形式,文学本身也堂而皇之且振振有词地宣布其终结。如此老掉牙的话语现今依然甚嚣尘上,但还是无法掩饰骨子里的贫乏与无知,仿佛一提文学,便一定意味着“文艺”而全然没有了自信。相比之下,《雨打芭蕉》不仅表达了那一个特定时代的精神状况,那一方水土的风土人情,包括特定时代里人性可能的复杂及其难以泯灭的平凡而伟大的同情心,而且实际上由此映现和穿透了当今的时代天空。
  《雨打芭蕉》注定是一部留得下来的作品。
  (吴国韬著《雨打芭蕉:一个乡村民办教师的回忆录》,语文出版社2013年5月版)
其他文献
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内容十分丰富。从形而上的层面来说,主要指语文教育理论方面,包括语文教育观、语文课程理念等内容;从形而下的层面来说,主要指语文教育实践方面,包括语文教材、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语文评价与考试等环节。这两个层面构成了中小学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基于这一认识,在本刊第4期,西南大学荣维东、上海师范大学李海林、山东师范大学曹明海等学者发文从语文教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一线教师迫切需要提升素质,补充精神营养。达成此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观摩名师上课。由于本职工作繁忙、路途遥远或经费紧张等原因,一线教师常常不能亲历名师上课的现场。于是,观摩名师上课实录视频,便成为一线教师“充电”的首选。名师的课,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话语权、制高点,具有示范性,对一线教师影响很大,很多教师争相仿效,学以致用。我就是这些一线教师中的一员。  近日,观某著名特级教师在
《用语文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一书是特级教师崔琪几十年来人生阅历以及教学经历的浓缩,它用简练、精到的语言,将崔琪老师几十年的语文教育思想以及在语文教育界的影响描绘得煞是精彩。黄华、王永红两位作者对崔老师的研究很是真实而深刻,把生活、工作中的崔老师鲜活而生动地呈现了出来。那些散落在文中的经历与思想,相信对每一个立志要在语文教学舞台上舞出精彩的人来说,都会大有裨益。  作为一位生在都市长在都市学习工作在
新加坡“母语课程检讨委员会”于2010年对新加坡母语课程与教学进行了全面检讨修订。委员会认为,华文课程仍应配合新加坡的双语政策,注重母语教学,保留传统文化,同时应加强课程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1]为了提升华文教师的评价素养,使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有依据,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母语处于2013年7月编制了《中学华文评价指导》(以下简称《指导》)。[2]该《指导》根据新加坡教育部教
一堂作文公开课,博得全体听课老师的满堂彩。成功的教学经验值得借鉴,但是,当很多听课老师集中对学生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啧啧称许时,更有必要对学生的表现做一番冷思考。  【课例】  教师选取了《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作为课堂讨论的内容: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
今年,海子辞世整整20周年了。自1989年3月26日选择以那么一种残忍的方式离开人世之后,这位生前即便在师友圈中也倍受冷落和误解的年轻诗人,迅速成了一名神话般的天才诗人。正如他的朋友骆一禾所说:“海子是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有世界眼光的诗人。”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更是说,“他已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总之,他已经被公认为当代最具独创性的一位诗人,其抒情短诗更被认为成就突出。  对一名诗人的了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外现代诗歌赏析》里收选了以色列诗人耶胡达·阿米亥(Yehuda Amichai)的短诗《葵花田》,这是一个非常有见地的选择。耶胡达·阿米亥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极高声誉,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不仅是以色列建国后最耀眼的民族诗人,而且是极少数“拥有把个人的甚至是私人化的欢乐、痛苦和爱恋转换为人人共享的经验,并把属于他自己的时代和地域高度普遍化的能力”的当代诗人之一
一、设计思路    新诗教学对香港中学老师一直是极大挑战,无论是选材、设计教学过程,还是指导学生评析作品,有的老师都会感觉无从入手。但新课程的发展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想象能力,新诗教学也的确给了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教学新诗时如果能够达到通过优美的文字、抑扬的节奏、丰富的内容,引导学生欣赏并积极写作新诗的效果,就是成功的。  若要围绕赞颂人间真情这个主题选择教学内容,歌颂母爱的作品必为首选。历来
板书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表情达意的最有力工具。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目前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而板书教学却日渐式微。为了能博采两者之长,规避两者之短。笔者近年来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用多媒体解读文本,丰富视野:用板书体味文字,把握主题。多媒体的优点之一是信息载量大,非常适合介绍教学辅助材料。它能起到扩大学生视野的功效。在多媒体教学中穿插板书
在网络时代,获取信息很方便,但静下心来品读大家的作品,几乎是一种奢侈,而且对老舍这样大家作品的品读、理解,远远不能停留在文字上。老舍的文字明白如话,特别是他那些篇幅不长的散文,现在的人们几乎都能通读下来。可是如何理解老舍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那个大时代,有名师的指点对读者而言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果。  吴小美教授的新作《老舍散文三十八讲》便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曾担任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写过多部(篇)有关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