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裸婚”的五零后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chao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50年代以来,社会的发展什么都经历过了,唯独没有经历一个正常的年代。每一代人,都会感觉,怎么苦果就落在我们头上啊?????这样的时代结束以前,几乎每个年代人都会有叫冤叫屈的心理:凭什么我们埋单啊?其实上下好几代,都付出过自己的代价。”
  
  朱学勤(1952年-),中国当代学者,上海人。1991年至今任教于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50后”的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最近刚从报纸上学到了一个新词儿:“裸婚”。
  “我觉得很诧异。印象中,‘裸婚’再正常不过了:往上数好几代人,不都是两口旅行箱放一起,单人床拼成双人床,就结婚了么?怎么现在突然成为一个很不正常的事?‘祼婚’需要有勇气去承担,承担了以后还有可能走向失敗,这让我很吃惊。我不是指责(年轻)这一代人,只是这个时代变化太快太大,这不正常。”
  
  30多年前的“裸婚”
  
  1976年,24岁的上海人朱学勤还在河南的一家工厂做工。这一年,持续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即告结束;这一年,朱学勤准备结婚,对象是在家乡念中学时认识的女子,他们一起下乡插队,一起招工进厂,共处超过10年。
  在那个年代结婚,最焦灼的问题是,“准许结婚的年龄和女方生孩子的年龄挨得很近”。根据规定,工厂里两个人结婚,必须有厂方开具介绍信。因为有晚婚政策界限——“两个人加起来满五十岁”才行,而女方的生产年龄大限在30岁,所以掌握好结婚时间是头等大事。
  “那个时候人活得很可怜,物欲压得很低。那个时候结婚还是经济上很有理性的安排。”朱学勤算了一笔账,结婚前两个人吃食堂,一个月合计40元,而其时两人月工资各为37元,也就是说,吃饭费用占到总收入的60%~70%。而婚后两人一起做饭,可节省开支,最多花30块钱。
  结婚还有一个附带的好处,就是终于可以离开集体宿舍,过有私人空间的生活。
  以上三点便是他们能够想到的结婚的主要理由。
  而结婚的准备工作,几乎只有一项,就是要向工厂行政科申请结婚住房。
  “计划经济时代,住房都是公家解决,住房压力没有现在那么大,但压力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比如你得干等,得排队,很气人,等到了也是破旧的房子。好朋友来帮忙,把墙刷一刷整一整。”在付出时间和耐性后,作为婚房的筒子楼到手。厂子又从单身宿舍调来两张单人床给他们,两床一拼,人生在这间十三四平米的小屋子里,掀开新篇章。
  朱学勤夫妇打算旅行结婚,去广西桂林。这在当时已经算是有点小特殊。
  “那时候的人一般连旅行的欲望和要求都没有。”朱学勤说。在当时他们的心中,桂林是全中国最美的地方。而这样的浪漫情结,还是来自于一位知青同学的刺激。那位同学出差广西为生产队买猪,途径“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回来后眉飞色舞地一番描述,为朱氏夫妇营造出一份巨大的向往。
  其实,“旅行结婚”也是“实惠”之举。按照规定,跟父母异地居住的青年人,在结婚前,每年都有探亲假,工厂给报销来回火车的硬座票。在结婚的当口,朱学勤和女友决定最后一次使用探亲假的机会,制定了“河南-广西-广东-江西-上海-河南”的旅行路线:去广西看风景(虽然是在2月旱寒季节);广东是夫人的祖籍所在地,回去寻根以圆其夙愿;朱的父亲在江西出差慰问知青,他们也需去探望;回到上海后由朱的母亲主持,请长辈们聚餐,算是一种婚礼仪式的替代;最后两人回到河南的厂子。
  此趟旅行兼具探亲、寻祖、蜜月、婚礼等多功效,并且其中大约有一半路费由工厂报销了。
  在上海,遵母命,朱学勤购置了一件呢子中山装,13块钱左右;还给媳妇买了一件冬天穿的短款呢子外套,40块钱上下。亲友聚餐那天,媳妇就穿着新衣服,当做结婚礼服。
  作为纪念,也为了对这对新人表示祝贺,朱的岳丈请夫妻俩在南京东路上赫赫有名的德大西餐厅吃了一顿40块钱的西餐。
  整体算下来,朱学勤结婚的花销大约在400元,相当于一个工人一年的收入。
  
  后代与时代
  
  虽然朱学勤与妻子也曾为摆脱知青身份,挤进工厂做工而恓恓遑遑地等待,虽然他们也曾对后半生的出路充满迷茫,但只要是能够招工进厂,他们极低的物欲要求就会得到满足,“也不认为工资低,也不认为给你一个13平米的房子就不公正的,物质上的欲望很快就放下了”。相形之下,那个时代精神上的压力和恐慌要更强烈更深入骨髓,害怕被告密,害怕被揪斗,写个日记都要立马撕掉或涂掉。
  在婚姻问题上,朱学勤几乎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太多的借助,不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成家乃至生存,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有决定性影响力的,不是青年人的父母,而是他们的单位。
  “‘生杀予夺’这个大权在单位手里,你看结婚也得经过它批准,这个是‘生’。‘杀’,除了特殊情况,你不是反党反革命它是不会杀你了。‘予夺’也都在它手里,它给不给你房子。”
  70年代中后期开始,“50后”逐渐步入为人父母的行列,他们的孩子降生并开始走上一条几乎全异于他们人生道路。现在他到了结婚的年龄。
  “两个人结婚在任何时代,要一片属于自己的屋檐,都是再正常不过了。”可今天的年轻人,想以自己的正常工资为自己谋得那一片屋檐,居然成了痴人说梦。“今天到这一步,确实是这个时代的问题。”
  为此,他帮儿子解决了婚房的问题。那是一栋两居室的小房子、老房子,属于部队的公房,二十几年前他因为特殊的情况离开部队时,跟单位协商保留了住房的使用权。他的儿子在这栋房子里长大,后来又在这栋房子里结婚。朱学勤觉得,作为父母,他已经尽到义务。
  “现在年轻人太特殊,住房不能靠单位来解决,靠父母帮一把,情有可原。……婚房父母已经帮你解决了,解决得虽然不算最好,但也不算最烂。以后(如果)你想改善,就要靠你自己了。”
  除了住房,他反对青年人一切形式的“啃老”,也极度反感“大办婚礼这种恶俗风气”,如果有亲友给他发来婚礼请柬,他统统拒绝出席。
  还好,在婚礼的问题上,儿子遂了他的愿。小朱的婚礼是在教堂里办的,只是教友们相聚、祝福,没有什么额外的花销。
  对于后代未来的生活,朱学勤发觉儿子并不愿意与他做过深的探讨,他也就只能无奈、尊重,顺其自然。
  “(在婚姻这场冒险中)让父母用过来人的理性帮你判断是有道理的。但是每代人都相信婚姻是自己的事。没办法,只有让他们(自己)磕磕碰碰过来。”
  他看到妹妹教育外甥女,母女俩常起争执。母亲对女儿的择偶问题常常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比如要求男方“一定要有房子啊”,“我觉得我妹妹也不是害我的外甥女,是有她作为母亲的天职。而外甥女呢,年轻人比较浪漫,说‘为什么一定要房子啊’。”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呵呵一笑,旁观,不明显表态支持哪一方。
  “因为无奈,所以我就不干涉,不干涉表面上显得很宽容,好像很站在年轻人这一边,实际上我心里不是这样的。……(可是)干涉他干吗呢?唉,(难道要)‘与上帝争夺人生的书写权’(吗?)……很多时候,人生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算了,就这样吧。”
  时间一如既往无情地做着机械化的循环流转,却更替了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心。
  “从50年代以来,社会的发展什么都经历过了,唯独没有经历一个正常的年代。每一代人,都会感觉,怎么苦果就落在我们头上啊?像我们这代就会说:为什么就轮到我们插队,我们远离父母啊,我们上山下乡,我们挨‘文革’,我们计划生育啊?那么下一代也会有类似的感觉。我觉得这样的感觉还会延续好几代人。等到中国社会结束这种极端社会的摆荡,进入一个正常化的发展以后,后面一代才不会有这样感觉。这个时代结束以前,几乎每个年代人都会有叫冤叫屈的心里:凭什么我们埋单啊?其实上下好几代,都付出过自己的代价。”
  (实习生王秋思对本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会议延期一天,疲惫充斥会场。在经历了一场马拉松式的决议表决会之后,哥本哈根会议向世人端出的,是一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What happened? America happened.”印度环境和林业国务部长贾伊拉姆拉梅什停下脚步,说完这四个词,径直走进哥本哈根协议表决会场。  就在拉梅什说这句话之前,当地时间2009年12月19日凌晨1时许,美国总统奥巴马刚刚结束了他近一小时的电视讲话
从民众拥戴的“民族英雄”和“反西方强权政治斗士”,到现在四处逃亡的“人民公敌”“独裁腐败”的代名词,42年,对于一个人和一个政权的蜕变,已足够长    在2011年8月22日这个四面楚歌的时刻,隐匿在某个角落的穆阿迈尔·卡扎菲,不知是否会想起1969年9月1日那个意气风发的夜晚。  当时年仅27岁的卡扎菲,还没有被称为“上校”,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上尉通讯连长。他领导着一个由利比亚青年军官组成的
只要郑小瑛做指挥,歌剧表演也可以是堂课。  “大家好,我是郑小瑛,演出开始的时候,请大家安静。”开场前,她面向观众,向台下做简单解释或者交代。  过去30年,郑小瑛几乎每场演出都要亲自做一番解说,关于剧情、演员、旋律,甚至最基础的礼仪。  11月21日晚,歌剧《土楼》在龙岩市新盖的剧院里上演。这个曾经因革命根据地闻名的城市位于福建西部山区。郑小瑛的祖籍是龙岩永定县,她被主办方盛情请来,为这个城市历
一位杂志主编,相信阅读需要分享;一位在读博士,在群体中品读经典的甘醇;一位自由职业者,在网络上发出“书评人英雄帖”……他们是热爱读书的普通人,也是分享阅读的实践者。  尽管阅读是一项私人体验,然而,它更需要被组织与被激励。如学者熊培云所说,“历史的波澜壮阔,无不源于日常的积累与生长”,公民自发的阅读集合,是书香社会的民间救赎力量。分享阅读,不是一种姿态,而应是一种常态。    读书会上的经典   
济公与犀利哥    似乎一夜之间,犀利哥那张目光犀利的玉照就传遍了网络世界。然而,网络上的事儿,来得快去得也快。要不了几个月,相信“犀利哥”就会和“芙蓉姐姐”“天仙妹妹”一样成为过去时了。  假如“犀利哥”早出生八百多年,或许有机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名人。  公元1148年,南宋绍兴十八年,浙江天台永宁村出生了一位男婴,名叫李修元。若干年后,这位李先生出名了,他在江湖上的名号叫“济公”,名气超过了同年
10月17日,第十九个国际消除贫困日,由国务院扶贫办和联合国驻华系统联合主办的“2011全球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京开幕。联合国副秘书长、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女士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上午论坛开幕式之后,海伦·克拉克女士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着重提到城市农民工问题,“那些到大城市来、在相当艰难环境中生存的人们居住简陋,法律权利难以得到实现,社会保障缺失。”她认为,“国家财富应该推动全民发展
少年戴维的烦恼  青 丝    上网多年,结识了不少网友。就像心理学家所说,人都是有窥私欲的,时日一久,彼此熟悉之后,不管对方是男是女,都会在私下里揣想电脑另一端的人,是怎样的一副面容。于是,顺理成章地,大家就互发照片。有网友看到我的样子后,连呼意外,因为在他的想象当中,我是9梳中分头、穿长衫、充溢着小资趣味的“五四”书生形象。按他的话说,“颇类乎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着一袭棉袍的王心刚,或者《
名下没有任何实业的卢俊卿,从普通公务员,最后成为世界杰出华商之“领袖”,重要手段之一是众多“世界”“国际”级组织的主席,以及与海内外政要的“合影”,从某种程度来讲,因“合影”成名成家,也是一种中国特色    若把所有头衔印在一张名片上,对于卢俊卿恐怕有些困难。  这位以“服务华商,造福中华”为己任的企业家不知是否还记得清自己所有的职务与名号,从杂志社长到“中国美丽经济第一人”,从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
一次无心的抢救性挖掘,开启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历史陵墓。关于曹操的众多猜测和未解之谜,或许从此逐一揭开    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的安宁被川流不息的人群打乱了。  这些陌生人的目的地是村中的两个蓝色大棚。大棚的正中悬挂着“保护文物”之类的标语。各地蜂拥而来的记者把卫星信号发射器、摄像机、照相机对准着那两个蓝色防雨棚。四周拉起了黄白相间的警戒线,入口处有背着微型冲锋枪的武警。  这块被荷枪实弹把守的地
杰米·荣格斯荣获最辣“虎女郎”    老虎伍兹的三名情妇,近日报名参加了美国一家电台举办的伍兹情妇选美赛,经过“泳装”“仪态风采”“才艺”等环节,27岁的女招待杰米·荣格斯(Jamie Jungers)最终胜出,赢取了7万5千美元的奖金。    范冰冰惊艳巴黎时装周    近日,范冰冰出席巴黎时装周,成为众多品牌争相邀请的座上宾,备受众多海外媒体关注。她百变造型中始终突出美艳复古,巨星范儿十足,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