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me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将是创造教育的世纪,社会对于人才培养和选拔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从基础教育抓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创新精神已被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现阶段中职学校化学教材中的绝大多数化学知识与化学实验教学都是预设的,是绝对正确而且永恒的,都需要强制性记忆,否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应尽可能地增加与改进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及学风,以适应目前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 中职化学实验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学大纲提出:“以探究、创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起点低,缺乏学习信心和热情的现状。要求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时尽量增加实验教学。因为实验教学既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最好实践活动,又是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过程。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做本质分析,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引导上升的过程,既是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又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把获得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过程,同样也是教师给予积极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简述如何在中职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注重演示实验,引发创新思维
  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便会伴随积极思考,它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契机。所以教师应善于利用从演示实验的现象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经过科学的分析形成概念,进一步作出判断进行推理,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例如:在讲授氯气这节课时,应当增加氯气的实验室制取,让中职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掌握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做演示实验时,应先把演示操作交代清楚,同时要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这样操作?教师先根据实验室制取Cl■气体的原理,说明为什么要采用固液反应并需加热的气体装置;第二,可以把“气体净化”列入知识内容,学生对气体的净化基本原理及其分析方法已有了初步了解,引导学生分析发生装置产生的氯气可能含有什么样杂质,再根据氯气和杂质的性质,提出应该如何除去这些杂质(即用什么试剂和什么样装置);第三,根据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说明为什么要用排饱和食盐水或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最后根据氯气的性质——有毒气体,为防止污染环境,提出解决剩余氯气处理的方法(即用什么试剂和什么样装置)。这样一来,学生容易记住实验的现象和内容,以后在遇到类似的气体制取实验时,就懂得应根据下列几个方面熟练地运用到化学实验中:(1)先根据实验原理选择气体发生装置;(2)根据所含的杂质选择除杂质和除杂质装置;(3)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从中培养了学生围绕着具体的实验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视学生实验,培养创新精神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就文化基础,学习水平和心理状态而言,是一个弱势群体,然而他们的生理机能,认识水平,思维能力,自我意识,独立倾向都有一定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也日趋成熟,情感体验比同龄人丰富,敏感,渴求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可。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创设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情境,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在考虑问题时不受固定程序所限,不局限于常规常法,而是从多角度、多方面设想,思考。教师还要教育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科学分析的态度和认真观察,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对于部分实践能力比较差学生,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动脑、开拓思路进行尝试。如:教材的第四章,《重要的金属及共化合物》可增加学生实验,利用硫酸铝(或氯化铝)溶液,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来制备氢氧化铝的实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向操作,用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铝盐溶液观察现象。这时一些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两次观察到沉淀的时间不一样呢?对此,教师应对这些学生的创新精神给予充分肯定与评价,然后指导全体学生展开讨论。这样,他们会兴趣倍增,思维活跃,并能诱发全体学生的创造愿望,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课堂上还可以增设一些探究性的协同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如在学习《苯酚》一节时,引导学生质疑,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并完成协同实验:(1)常温下苯酚在水中溶解度不大,当高于65℃时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能否用实验证明?——取适量苯酚于试管中,加少量的水,振荡,得浊液,加热,变为澄清,再放入盛冷水的烧杯中冷却,又变浑浊;(2)苯酚浊液中加入NaOH溶液后变澄清,生成了苯酚钠,说明苯酚显酸性。如何用实验证明它与碳酸的酸性强弱?——(联想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向上述所得溶液通入CO■气体变浑浊,说明苯酚酸性比碳酸还弱;(3)苯酚溶液与浓溴水反应时溴水要过量,为什么?能否用实验证明?——因为三溴苯酚可溶解在苯酚中,可向生成的三溴苯酚沉淀中加入过量的苯酚溶液,沉淀消失。
  在中职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冲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改革创新教法和学法,使课堂成为多向交互式的信息传递中心。注重启发、引导、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铸造创新精神,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求未知、开拓进取。
  三、创设实验情境,大胆改进实验,培养创新精神
  实验情境的改变,不是凭空而论的,而是根据一定的实验目的,一定的研究方法需要,从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而定的。课堂实验不仅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敢于突破,克服以往经验的障碍,摆脱思维定势,大胆改进一些实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例:演示实验——Fe(OH)■的制备,如果说按课本的方法进行实验,则结果难以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的产生,对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通过课堂演示得到满意实验效果。改进后的实验方案为:(1)取少量稀H■SO4于试管中并加入过量还原铁粉;(2)用煮沸后的蒸馏水配制NaOH溶液;(3)向上述试管中注入少量植物油;将足量新配NaOH溶液透过油层滴入下层溶液中,即可得到白色Fe(OH)■沉淀。
  又如:分组实验——钠在空气中的燃烧。如果按课本的方法,实验过程中会损坏很多玻璃管,如果选用石棉网,实验后的石棉网也不能再次使用,造成很大的浪费。为此,在实验前预习时就引导学生对实验仪器进行改进,经充分讨论,最后选用铝片做实验器。具体操作如下:把铝片剪成方形,折起四边成小盒状,将一绿豆大小的钠,吸干煤油放在铝盒中,用坩埚钳夹持小铝盒置于酒精灯上加热,钠很快便可熔化、燃烧,实验现象明显,冷却后取出燃烧产物,将铝片清洗干净擦干,以后还可继续使用。通过上述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四、精心探究实验,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中要求的化学实验不仅是为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服务,而且要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为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服务。因此在完成知识点的传授过程中,教师精心筛选有代表性的,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来进行探究,这样特别能使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景中激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
  在实际操作中,笔者提出了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①NaHCO■怎样治疗胃酸过多症,但为何NaHCO■不能用于胃溃疡病者?
  ②铁桶为什么能用来盛放浓硫酸?
  ③焙制糕点用小苏打作为发酵粉发酵的原理是什么?
  在实际操作中笔者是这样处理: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验进行探究,如,让学生往稀盐酸中投入NaHCO■药片,模拟NaHCO■治疗胃酸过多症。对于问题②要求学生取两块铁片,一块预先浸入在浓硫酸中,一段时间后把浸入浓H■SO4中的铁片取出净洗与另一块铁片同时浸入在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片发现浸在浓硫酸中的铁片表面没有变化,而另一块铁片表面析出了红色的铜。对于问题③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布置作业:用实验验证发酵粉和水或加热时产生CO■。
  因此在课堂上要经常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探究实验,使学生不仅从鲜明的感性认识中获得新知,更可贵的是获得“自我实验”,体验乐趣,领悟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克服了创新的神秘感,增强了创新的信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得到激励和培养。
  五、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创新精神
  中职学校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可通过课本上的内容及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出的实验。对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只要有新的实验改进和设想,都要让他们去试一试。例如:在学习到氮的氧化物——二氧化氮及一氧化氮的性质和制取时,要求学生设计有关二氧化氮的制取和性质的方案。这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后再进行设计:
  (1)实验室用什么试剂制取NO■气体,反应的条件是什么?实验原理是什么?
  (2)根据实验原理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性质实验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即为了达到具体实验的目的,应该选用何种仪器、设备。)
  (3)达到这一实验目的,应该经过哪些操作步骤?这些步骤先后顺序如何确定?为什么要经过这些步骤?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省略或调动某些步骤会有什么影响?(即实验操作中应采用何种组合、联系方式。)
  (4)实验室用铜和稀硝酸制取NO,能否根据上述装置和药品经改进后制NO?(可根据上述制NO■装置,将Cu、浓HNO■不加热,待产生NO■后,滴加少量水,气体由红棕色变为无色的一氧化氮;不需要加热,而且反应迅速。)
  应该注意哪些注意事项?实施某个实验步骤时应该注意做些什么或不能做什么?原因何在?实验过程可能会出现什么不安全的事故?应该如何防范?万一出现事故应该如何处置?依据何在?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经过教师审查,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同一实验习题可能会有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案,都可以让学生去实践,并相互交流,比较各自方案的优缺点,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上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从化学实验的整体阐述的,从而引发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在实际实验中应抓住某些侧重点展开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某些典型的实验探索入手,上升到一般性、规律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层次。
  最后,教师还要做好实验后的总结,指出学生实验方案的优劣,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使学生逐步掌握设计实验的要领,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从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以实验为基础开展教学。针对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比较、综合,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思维能力,获得新知识。让学生把设疑、质疑和释疑贯穿在实验教学中,并把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应用到专业学习中,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全面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化学教育展望.第142-145页.
  [2]谢昌莲,陈明志.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之探索.
  [3]郭文甫.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4.
  [4]叶平.“创新教育”评析[J].中国教育研究,1999(12):3—8.
  [5]张武升.培养创新人才是跨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用[J].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1月31—33.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技校生摆脱政治统考的束缚,原先强打精神学政治,变成无精打采学政治,而且技校生本来基础就比较差,主要倾向于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政治课容易成为一种摆设。如何提高技校政治课教学实效,让技校政治课焕发新的活力,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一个突出课题。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有了一些体会。  一、应多方面接触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般说来,技校政治课每周两节课,师生之间相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该所选育的恢复系78039与广德县农科所选育的协青早A配组育成的中、晚兼用型杂交籼稻新组合。经3年省区试,2年全国杂交中税和杂交晚税区试及1年省级
从非智力角度来讲,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能不能把学生探究物理奥秘的欲望、热情、兴趣激发出来,是中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点。同时初中生的心理主要具有好
摘 要: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拥有不同的强势智能。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应该与学生的智能特征相适应。多元智能关注课堂、融入课堂的研究进一步引发了关于如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改进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的思考。本文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高中英语教学 应用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个人的成长经历,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的不同
近年来,选矿厂的自动控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微机的应用使在线分析和载流分析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选矿测试技术,就是使用各种传感器随时地把诸如粒度等物理量或PH值等
摘 要: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在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应用,包括互联网上可用的化学资源,教学中的常用软件,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对化学教师和化学专业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化学教学 计算机 软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在化学学科中的不断渗透、不断融合,计算机在现代化学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给化学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 Internet上的化学资源
摘 要: 农村学生物理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学科特点、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生理、思维特点、原有基础差等因素,也有主观的学生学习动机等因素,应找出原因提出对策,为待优生的转化提供相关条件。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待优生 转化对策  “学习物理是很有趣的,但学好非常难”是一直困扰着广大物理教师的“老大难”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物理而言,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智力
摘 要: 作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理论根基的建构主义,它的核心观点是知识的建构,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本文从甲烷结构的确立和铜锌原电池的实质入手分析如何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甲烷结构 铜锌原电池  随着《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贯彻实施,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
棉花生长后期,其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功能明显减退,这时进行叶面喷肥补充营养。具有防早衰、防病害、攻大桃、促早熟的作用,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一、喷氮防早衰在8月下旬至9月
听广播看电视,是听觉和视觉的感知活动。为使广播电视顺畅地从传播过渡到感知,提高传播效益,不仅要掌握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还必须熟知受众感知活动的特性,研究传播和感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