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肝脓肿36例疗效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70607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无菌留置引流导管穿刺治疗肝脓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收治細菌性肝脓肿患者36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1次成功置管,并保持引流通畅,术后每天以甲硝唑冲洗两次,患者体温、白细胞迅速降至正常,最终脓腔、临床症状全部治愈。结论: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冲洗治疗细菌性肝脓肿具有简便易行、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少、费用低、疗效好,可以作为临床治疗肝脓肿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穿刺 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是指由化脓性细菌侵入肝脏形成的肝内化脓性感染灶,病死率仍高达11%~31%,死亡原因主要是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该病可由胆道逆行感染、门静脉血行感染、直接感染、经肝动脉血行感染和隐匿性感染,其致病菌中以大肠埃希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金葡菌最常见。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细菌性肝脓肿患者36例,通过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冲洗治疗,效果良好,现将诊治经验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6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48~84岁,均经临床、影像学(彩超、CT或MR)和细菌培养确诊,脓肿位于肝左叶14例,肝右叶18例,两叶受累4例。29例为单发脓肿,7例为多发脓肿。临床均表现为起病急、高热、寒战、右上腹部疼痛、肝脏肿大、白细胞计数都升高,其中28例合并糖尿病。脓腔直径4~12cm,平均7cm。使用凌捷医疗一次性无菌留置引流导管,规格7Fr型。
  方法:术前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禁食8~12小时;术前肌注安定针10mg;嘱患者术中避免用力咳嗽。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超声确定脓肿位置,测量三径线(左右径、前后径、上下径),估测脓液量,选择与脓肿距离最近处,用普通探头体表十字交叉法定位,预计进针深度。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逐层麻醉,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先用22G细针穿刺抽出脓液取样送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用开皮刀(针)在预定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小切开至肌肉层;将内芯装配入引流导管,纱布蘸生理盐水湿润导管,一手握导管末端并抵住内芯座,另一手拇指、食指捏住导管中前部,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将导管沿切口插入到至脓肿中央,针尖定位后拨出内芯针;抽吸引流液少许观察,然后继续沿内芯缓慢尽量送入导管,确认导管到达预定位置后及导管所有侧孔均进入脓腔内,方拨出内芯管;用固定夹将导管固定于皮肤上,必要时缝合;接注射器抽吸出脓液,再用甲硝唑注射液反复冲洗脓腔后,接引流袋自然引流,术毕。
  术后处理:术后平卧位,给予维生素K1及广谱抗生素治疗,待细菌培养后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观察患者血压、呼吸、体温、脉搏。引流应持续,每天更换引流袋,用甲硝唑冲洗脓腔2次/日,若发现脓液稠厚,可注入糜蛋白酶1支,闭管4小时再开放引流,保证引流通畅,注意观察引流物的量及颜色。每5~7天复查彩超以观察脓腔大小,导管位置。
  临床治愈标准: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正常;血象正常;术后复查彩超或CT,脓肿消失或脓肿<2cm,无复发迹象。
  结 果
  所有患者均1次置管引流成功,体温平均1.4天降至正常,白细胞平均3.6天恢复正常,引流管平均留置15.5±4.7天,术后住院时间11~16天,平均13.9天,最终脓腔全部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改善,无任何并发症出现。脓液培养33例阳性,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9例,大肠埃希菌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
  讨 论
  目前,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采用的是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术后辅以引流、冲洗,并配合敏感抗生素治疗的一种综合治疗。整个穿刺置管操作过程,可通过超声实时监控,引导穿刺针的进针方向,清晰显示针尖到达部位、深度、脓液引流情况及药液在脓腔内弥散情况,留置导管可反复用敏感抗生素冲洗脓腔,使高浓度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1],起到杀菌、抑菌作用,能迅速控制炎症,促进脓腔愈合。与传统外科手术的切开引流治疗相比,具有简便易行、成功率高、创伤小、治愈率高、无并发症、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等优点,所以传统的开腹手术引流已转向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引流转变[2],并成为临床治疗肝脓肿的首选方法[3]
  对于肝脓肿穿刺的时机,有人认为,一旦确诊,在应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同时,尽早进行穿刺置管引流,这样可以尽早祛除病灶,减少脓毒素的吸收[4],也有人认为,肝脓肿若未成熟,强行穿刺置管引流则可能造成大出血等并发症,故主张在彩超显示脓肿成熟有液化区时,再行穿刺治疗。目前治疗的36例患者,选择的穿刺的时机主要是根据患者入院时的血常规、血培养是否见致病菌、C反应蛋白和彩超影像检查作出的综合评定,即若发现血培养阳性、WBC 20×109/L、C反应蛋白3倍以上或彩超发现液化区中任何一项,即可立刻行肝穿刺,否则可择期肝穿刺。
其他文献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营养不良 原因  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很常见,各家报道不一,大约1/3的规律血液透析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国内报道营养不良发病率77%[1]。据报道,1年以上的血液透析患者几乎都有程度不同的营养不良,其中重度营养不良10%,中度20%~30%[2]。简单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进入血液透析前已经存在营养不良  尿毒症患者由于体内毒素蓄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腹泻等胃肠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术治疗肺结核并发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方法:对30例气胸患者行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术治疗,观察症状改善、气体吸收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30例患者中,28例治愈,治愈率93.3%。结论:置管方法简单,并发症极少,值得推广应用,特别是在基层医院,无外科开胸手术条件者。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胸腔闭式引流 气胸  2008年10月~2011年4月收治
期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感染、创伤等应激情况时,气道反应性高,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导致病情急性加重,医疗费用上涨,病死率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來沉重负担。采用普米克令舒联合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期刊
股骨颈骨折是创伤骨科的常见病,尤以老年患者为多。又由于老年患者基礎疾病多,身体条件差,所以此类患者骨折以后治疗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1999~2009年收治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108例,对其中50例股骨颈基底型骨折,采用经皮三根骨圆针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加以治疗,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50~83岁,平均67岁;左侧23例,右侧27
期刊
结核病是艾滋病的最常见和最先发生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也是造成艾滋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结核病加重了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病程发展,缩短艾滋病患者的生命,而HIV/AIDS的流行又促进了结核病的传播。随着HIV感染的流行,结核病的发病率也在回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感染结核杆菌后,结核病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30倍[1]。2007~2011年收治HIV/AIDS合并
期刊
摘要 目的:为有效清除脑卒中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探讨口咽通气管吸痰对提高昏迷患者血氧饱和度的优越性。方法:收治危重昏迷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经口鼻吸痰法,观察组采用口咽通气管吸痰法。结果:两组吸痰在吸痰量、痰液性状、一次插管成功率、血氧饱和度等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经口咽通气管吸痰1次插管成功率高,吸出痰量多、黏稠,且对气道损伤小,
期刊
2009年9月~2012年1月收治婴幼儿疝气患儿25例,均为小切口疝修补术,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25例,年龄6个月~3岁,病程0.5~3年,均为男性。  临床表现:均以“腹股沟可还纳性肿块”就诊,查体:腹股沟区饱满,可触及质软,边界清楚,可还纳性肿块,透光试验阴性。  治疗:①方法:在完善必要术前准备的基础上行“小切口疝修补术”切口一般采用腹股沟横切口(即耻骨上沿皮纹或皮下环投影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腹壁结核的临床特点、发病机理,以提高治愈率。方法:收治腹壁结核患者14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例患者均行手手术治疗,切口Ⅰ期愈合,随访1~2年无复发。结论:腹壁结核虽然比较少见,误诊率较高,但经过正规的抗癆治疗和手术,腹壁结核是可治愈的。  关键词 腹壁结核 淋巴 手术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以躯体症状为主诉的抑郁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以躯体症状为主诉的抑郁症患者26例(症状組)及典型抑郁症患者53例(对照组),采用半定式问卷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二者的相关性。结果:症状组诱因明显,躯体化因子分较高,而对照组中的HAMD总分认知障碍因子分及精神症性因分子高。结论:躯体症状为主诉的抑郁症患者躯体症状较重,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硫普罗宁对药物性肝炎的疗效。方法:收治药物性肝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进行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硫普罗宁联合治疗,对照组则进行单一的硫普罗宁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对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硫普罗宁对药物性肝炎的疗效进行探讨。结果:两组经治疗后情况均有好转,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为7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統计学意义(P<0.0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