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幼儿的心理调适与帮扶策略

来源 :动漫界·幼教365(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r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回顾
  菲菲自上幼儿园以来,每天由妈妈接送,看起来比较听话,很少哭闹。不过,自从进入中班以后,菲菲似乎出现了“小问题”。教学活动时菲菲总是坐不住,她会频繁地告诉老师:“老师,我要去厕所。”刚开始,老师会点点头,表示同意。后来,老师发现,菲菲去厕所的频率非常高,而且每次都不愿意出来。出来之后没几分钟便又想去,一次活动下来,菲菲大概要去厕所五次,而且多数时候并没有小便。考虑到菲菲可能存在生理方面的问题,老师便将这一情况告诉了菲菲妈妈,并建议她带孩子去医院看看。菲菲妈妈很快带孩子去附近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菲菲并没有任何生理问题。
  那么,菲菲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总要去厕所呢?
  二、深入探究,幼儿频繁如厕行为的背后
  菲菲出生在单亲家庭中,在她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离婚了,菲菲一直跟着妈妈生活,妈妈性格强势,对菲菲不冷不热,时不时地指责菲菲,言语间充满了怨恨。缺乏父爱的菲菲,就连得到的母爱也是残缺的。自从得知菲菲有频繁上厕所的习惯后,菲菲妈妈每次送孩子到幼儿园后都不忘叮嘱:“坐住了,别总往厕所跑。”这句叮嘱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菲菲仿佛没有听到妈妈的话一样,一脸茫然地坐着。也许菲菲妈妈从没有想过自己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每次来园接孩子时,菲菲妈妈总是一个人走在前面,菲菲悄悄地跟在后面,母女之间缺少亲密的身体接触和言语交流。
  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拜在研究孤儿院的儿童时发现,幼儿时期缺乏母亲照顾的儿童成年后出现的心理问题较多,并提出了“依恋”这一概念。他认为,依恋是婴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情感联系,它发生在婴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关系密切的成人之间。在母亲照顾婴儿的过程中,母亲的关心与爱护会使婴儿与母亲之间建立一种亲密的社会性情感联系,即对母亲产生依恋。其中,安全型依恋是最健康的依恋类型。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菲菲与其母亲之间关系淡漠,这导致她们母女之间不能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
  “菲菲自入园以来,几乎没有因为与妈妈分开而哭泣过,也从来不会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在妈妈来接她时开心得手舞足蹈。”菲菲的小班老师这么说。菲菲看上去很理智,与妈妈始终保持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呈现像镜子一样反射出了妈妈对待女儿的态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健康的表现是,能够与母亲建立起一种温暖、亲密、稳定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孩子有安全感,情绪是积极的,迁移到与同伴的相处中则表现为更加信任他人,有更多合作行为。但是,菲菲与妈妈的关系是疏远的。因此,当这种关系迁移到社会交往中时,就会表现出消极被动,甚至是攻击性行为。
  菲菲经常抢夺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打扰别的孩子做游戏,喜欢搞破坏、挑事端。在大家的眼里,菲菲是个“坏孩子”,所以也没有人愿意和她一起玩,就连班里的老师也对她失去了耐心。这样一来,菲菲在幼儿园就被孤立起来了,没有交流的对象,她的心就像一座孤岛。这些都不是她这个年龄段该承受的,她一定很渴望温暖,渴望交流,渴望妈妈能够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但年幼的菲菲根本不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她变得越来越乖张,周围人给她的依然是冷眼与忽视,这使菲菲感到惶恐与焦虑,从而想要逃离。因此,在大家开心地做游戏、进行活动的时候,菲菲总想一个人躲进厕所,这对菲菲来说便意味着逃离了冷漠,这样她才会觉得内心是安全的。
  三、对症下药,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
  频繁如厕是幼儿在无法表达内心感受时,不能自控的外在表现。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隐藏在这一行为背后的是外界环境带给菲菲的无助感与不安全感。想要解决菲菲频繁如厕这一问题,需要从解决其心理困扰入手。
  (一)不设约束,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如厕是菲菲释放内心压抑情感的一种方式,当菲菲提出去厕所的要求时,教师不阻拦,更不能大惊小怪,切忌使用带有责备口吻的话语。比如,“你怎么又去厕所啊”“你不是没有小便吗”,等等。当菲菲在厕所里的时候,不要催促她,因为催促会使菲菲原本就紧张的内心变得更为惶恐。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菲菲频繁如厕这一行为,不给她造成紧张感和压迫感。
  (二)正确引导,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对于菲菲的破坏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告诉她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比如,当菲菲从别人手里抢橡皮时,我们可以告诉她,想借橡皮要先问问对方愿不愿意,等对方同意了才可以拿来用。这样,结合语言引导,采用行为塑造的方法来帮助菲菲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让她试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社交愿望,使其逐渐融入集体。
  在菲菲能够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时,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强化幼儿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渐渐地,菲菲与同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社交能力有所增强,这使得菲菲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获得了强烈的安全感。这时,教师也惊喜地发现,菲菲如厕的次数在逐渐减少。
  (三)发掘优点,增强幼儿自信心
  菲菲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尤其对数字非常敏感。教师抓住菲菲的优点,在活动中给予菲菲更多关注,常常让她回答问题,肯定她的表现。当菲菲受到老师的表扬时,随之而来的也有小伙伴们的掌声,这让菲菲找到了存在感,自信心也有所增强。这样一来,菲菲参加活动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她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了活动上,也就不会总想着去厕所了。
  (四)家园沟通,改善家庭教养环境
  菲菲行为问题的产生与其成长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幼儿是家庭解体最直接、最无辜的受害者。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与菲菲的家长取得联系,深入沟通,使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就孩子的教育问题给出建议。在与菲菲妈妈交流时,老师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沟通。
  与孩子相处的态度。每个人都有遭遇困境的时候,但生活在继续,单亲家庭的孩子不该成为婚姻解体的无辜受害者,缺乏父爱的菲菲一定非常渴望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作为孩子的母亲,对孩子不能一味地打击和批评,要以赞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帮助菲菲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与孩子相处的行为方式。没有人会喜欢冷冰冰的面孔,也没有人愿意去听那些冷冰冰的话语,孩子更是如此。孩子会在大人的一言一行中寻找自己被疼爱的证明,如果她无法在母亲的行为中找到温暖,体会不到母亲对自己的爱意,内心就会变得孤独,认为大人不喜欢自己。因此,教师建议菲菲妈妈与孩子说话时注意语气,与孩子亲密互动,比如抱一抱、亲一亲、手拉手等,多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当菲菲犯错时,妈妈要及时指出,并告诉她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必要的时候要为菲菲示范正确的行为方式。
  通过交流,菲菲妈妈十分懊悔,她说自己一直沉浸在痛苦中,无暇顾及菲菲的感受,没想到竟然会带给女儿这么大的伤害。同时,菲菲妈妈也表示会接受老师的提醒和建议,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状态,为菲菲营造一个充满温暖和爱的家庭成长环境。在幼儿园和菲菲妈妈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学期后,菲菲频繁如厕的问题终于解决了,现在也能主动地与小伙伴一起做游戏了,攻击性行为也没有再出现。菲菲的转变,让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
  教师在自身的教育生涯中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孩子。有些孩子可能因为外界因素的刺激,表现出某种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只有当我们深入了解其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等因素之后,才会发现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所以,当我们遇到这类孩子时,一定不要轻易得出“这个孩子有问题”的结论,而是要耐心地观察幼儿的言行,深入了解其家庭背景,用心呵护,循循善诱,帮助幼儿解开心结,为其营造宽松、友爱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P
其他文献
新年到来之际,妈妈总要为家里添置一些喜庆的装饰品。今天,就让我们亲手制作一个红红火火的小灯笼吧,不仅能培养宝宝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也可以锻炼宝宝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创意之美就在我们身边!  ■时段建议  晚饭后  ■场地建议  客厅  ■主角  宝宝、爸爸或其他  家庭成员  任务卡
大多数宝宝都喜欢洗澡,洗澡给他们带来了欢乐.不仅宝宝喜欢洗澡,汽车也喜欢洗澡哦,爸爸和宝宝在家中给汽车洗洗澡,可有效增进亲子情感哦!
分享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交往技能,更是一种很可贵的美德.懂得分享的孩子,往往更受欢迎,也会拥有更多的朋友,从长远角度看,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因此大大增强.所以说,让孩子懂
对话家长再过几天就是感恩节了,宝宝有没有特别想感谢的人呢?表达心意用爱心再好不过啦!用彩色纸片剪出大大小小的爱心,让宝宝大胆地创意组合拼贴吧,可爱的狐狸送妈妈,美丽的
对话家长12月的天气又冷又干,在这个不讨喜的季节里,宝宝娇嫩的皮肤算是遇到劲敌啦.脸颊起皮、嘴唇干裂、身体干燥发痒等皮肤问题都会接踵而来,不仅宝宝难受,家长更是心疼.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