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fan0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样板戏,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文化记忆,是中国戏剧史上的奇迹与经典,它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曾经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八个样板戏主导了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审美与价值观,随着时间的流逝,样板戏正在成为一曲悠远绵长的历史文化回声。
  京剧·戏曲改革·八台戏
  京剧,又称京戏、平剧、国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京剧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
  京剧分为传统京剧、新编历史剧和现代京剧。标准的“八部样板戏”中,并不全是京剧现代戏,因此,样板戏与现代京剧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
  样板戏,又叫革命样板戏,是一个在特殊政治环境下产生的特殊戏剧样式。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并称为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
  样板戏是在京剧现代戏的基础上产生的。早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提出了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原则问题。因此在延安时期就开始了创作反映工农兵、人民大众形象的文艺作品,如《兄妹开荒》,京剧《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实际上这就是“样板戏“的最早雏形。
  1950年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对旧戏曲不良内容进行必要和适当的修改。1951年4月3日,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任院长的中国戏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主张对待京戏艺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继承。这一题词为新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年5月5日,政务院发出《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随后,一些京剧传统戏停演、修改。同时,推出了许多新剧目,如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谢瑶环》、《赵氏孤儿》、《义责王魁》等,京剧现代戏则有《智取威虎山》、《赵一曼》、《节振国》等。这一时期的“戏改”,为后来的样板戏打下了基础。
  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出现的现代戏剧还很少。1956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京剧演出大会,有约五十出现代京剧演出,标志着现代京剧主导的时代开始。这时的京剧现代戏已经在舞台上用了布景,没有了传统服装,没有行当的区分,工农兵成了主要的角色。唱的虽然是京剧唱腔,却加上了西式的和声。传统戏渐渐失去生存空间。
  1964年,北京举行了“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三十五个京剧现代戏目,并且提出京剧现代戏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要重点演活人戏,即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有利于对敌斗争的现代戏、要把革命内容和京剧艺术风格融合。在京剧艺术改革上,提出了:“创造新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性地运用并丰富京剧的板式”、“大胆吸收、溶化、敢于突破创新”。为了表现生活气息,服装、动作、道具、布景等都要改,京剧音乐方面则应广泛吸收其它剧种的音乐、民歌、少数民族音乐以及革命歌曲的元素,并提出京剧音乐工作者要深入工农兵的生活,改造思想,加强政治修养。
  1958年至1964年间出现的“京剧现代戏”,是解放区戏曲改革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新中国戏曲改革的重要收获之一。
  1967年5月23日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当天,八部样板戏在北京各剧场同时上演。演出历时37天,演出218场。1967年6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发出了“把样板戏推向全国去”的号召。于是全民开始学唱“样板戏”,上至耄耋老人,下迄几岁的孩童,不论有嗓无嗓,不论五音全不全,大都能照猫画虎地唱出几段“提篮小卖拾煤渣”、“临行喝妈一碗酒”、“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等等。可谓深入人心,形成人人皆唱,人人皆演,人人皆看。自此,样板戏开始在全国走红,开始了“八亿人民八台戏”,一直到“文革”结束,八大样板戏一直统治着中国文艺界,成为当时的主流艺术样式。
  现代戏·芭蕾舞·交响乐
  在八大样板戏中,有五部京剧现代戏,两部芭蕾舞剧,一部交响音乐。
  《红灯记》: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它的原创作者是黄泳江,是一部以东北抗日联军为背景、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电影。上世纪60年代,电影在全国上映不久,该剧便由上海沪剧团改编为沪剧,接着由哈尔滨京剧院率先搬上京剧舞台,当时剧名叫《革命自有后来人》。后此剧成为中国京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六十年代至今,众多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钱浩梁、刘长瑜、李维康、冯志孝、孙岳、王晶华、杜富珍、张岚等都曾先后参加演出。
  《智取威虎山》:1958年,上海京剧院根据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并参考同名话剧改编,最初由上海京剧院一团创演于1958年夏。同一题材的剧目,还有北京京剧团的《智擒惯匪座山雕》、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智取威虎山》等。在上海京剧院演出的《智取威虎山》,由沈金波饰少剑波,童祥苓饰杨子荣。
  《沙家浜》:它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讲的是1939年秋,新四军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帮助下同“忠义救国军”等日伪顽匪斗争的故事。1963年,由北京京剧团改编沪剧《芦荡火种》为京剧《地下联络员》,由汪曾祺执笔创作。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后经国家领导人审看,批准对外公演。剧名最后由毛泽东主席一锤定音,他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于是剧名定为《沙家浜》。   《海港》:由李晓民创作的淮剧《海港的早晨》改编为京剧。码头青年工人韩小强轻视装卸工作,在装运出国稻、麦过程中,不慎造成散包错包事故。暗藏敌人钱守维趁机将玻璃纤维放在麦包内,企图破坏中国国际声誉。装卸大队党支部书记方海珍一面教育韩小强,同时对钱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带领大家连夜翻仓,查清散包,追回错包,胜利完成援外任务。1971年12月该剧在京定稿。导演傅超武、谢晋、谢铁骊。李丽芳饰方海珍,赵文奎饰高志杨(李长春配唱),朱文虎饰马洪亮,郭仲钦饰赵震山,周卓然饰韩小强,艾世菊饰钱守维。
  《奇袭白虎团》:该剧由李师斌、方荣翔、李贵华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副排长杨育才在金城战役中的英雄事迹编写,参照的是《志愿军英雄传》中《奇袭》一文,后经孙秋潮执笔加工。此剧的初创是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早在1955年就进行了首演,1958年志愿军回国后,该团与山东省京剧团合并,遂修改上演此剧。1964年,为参加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进行复排,尚之四导演,宋玉庆扮演严伟才,邢玉民扮演韩大年,方荣翔扮演志愿军团长,殷宝忠扮演志愿军政委,俞砚霞扮演崔大嫂,栗敏扮演崔大娘。
  《红色娘子军》:本剧是六十年代根据周恩来总理关于“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指示,对芭蕾舞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1964年10月8日毛主席观看,称赞《红》剧的改革:“革命是成功的,方向是对头的,艺术上也是好的。”1994年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在国内演出《红》剧的艺术单位遍及全国。《红》剧在中央芭蕾舞剧团曾复排多次。
  《白毛女》: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同名歌剧改编。主要演员有顾峡美、蔡国英和凌桂明。后逐渐发展成大型舞剧。1965年首演。舞剧塑造了喜儿、大春、杨白劳等舞蹈形象,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融汇了丰富的中国民间舞蹈。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结合的典范。
  《沙家浜》(交响乐):是中央交响乐团根据现代京剧《沙家浜》改编而成。在当时,它的意义不仅仅是用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丰富了舞台,更在于它响应了毛主席所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口号。交响音乐沙家浜中所有的演职人员都由中央乐团的工作者来担纲。乐队由西洋管弦和京剧锣鼓四大件组成,由美声唱法改行而来的京剧演员所演绎的交响音乐《沙家浜》成为八大样板戏中唯一的交响乐作品。它既有交响音乐的庞大气势,又保持着京剧的基本风格。令当时的观众耳目一新。
  继八个样板戏之后,新的革命样板戏不断涌现,如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磐石湾》、《红云岗》、《审椅子》、《战海浪》、《津江渡》、《草原兄妹》、《新保管》;革命现代越剧《半篮花生》;革命现代芭蕾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杜鹃山》、《闪闪的红星》;革命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战台风》;弦乐钢琴五重奏伴唱《海港》;弦乐四重奏《白毛女》;交响组曲《白毛女》;交响诗《刘胡兰》;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等。
  样板戏的演出,主要是中国京剧团、中国舞剧团、中央乐团、北京京剧团、上海京剧团、上海市舞蹈学校、上海交响乐团、山东省京剧团等艺术团体。
  样板戏的题材重复现象比较多,如: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与钢琴伴唱《红灯记》、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与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与革命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与革命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革命现代舞剧《沂蒙颂》与革命现代京剧《红云岗》等。
  为了普及样板戏,解决“看戏难”的问题,至197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等,将八部样板戏先后拍成舞台电影片,在全国发行、放映。
  “三突出”·主旋律·多板式
  样板戏产生于特定的年代,由于特定的文化语境决定了样板戏的主题、样式等具有特定的模式。样板戏描写的大多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因此,在样板戏剧本创作中,为了塑造出无产阶级英雄典型人物形象,就必须遵循“三突出”的经典规范,“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样板戏的每一个发展过程都扣紧中国政治舞台旋律,其艺术性在它的政治性中得到了充分发挥,政治性又在艺术性中得以完美阐释。
  样板戏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面,借鉴话剧舞台美术形式,用西洋绘画的写实布景、道具、服装,改变了传统京剧重写意、象征的假定性特征,有层次的成套唱腔,妥善处理声与情、流派与人物、韵味与形象三方面的关系,并以交响化乐队作为京剧的伴奏,尝试运用传统和外国艺术形式表现中国现代生活。
  京剧传统戏的配器是以京胡为主,辅以月琴、三弦和武场的板鼓、大小锣等,这种配器不适合营造与现代人物、情节相适应的剧情氛围。于是,在样板戏中大量使用了中西混合乐队伴奏,增加了各种提琴等西洋乐器。这样就使京剧的伴奏丰满了许多,《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一场,悠扬深远的圆号,韵味十足,这一段配器成为样板戏中的经典,上世纪80年代末还被改编成现代摇滚乐。
  样板戏没有了传统京剧的行当区分。因为样板戏中人物形象以工农兵为主,所以就很难再循用传统京剧的行当区分。例如《红灯记》的主角李玉和,他已经不能被区分成老生、小生或是武生。现代京剧只根据人物性格选择唱腔类型,而不再将某一个人物定死为某一个行当的角色。
  传统京剧不论哪个剧目都没有主旋律(主题音乐),而主旋律在样板戏中得到了全面应用,只要音乐声一起,立刻就能分辨是哪出戏,对作品起到了烘托、提升、深化的作用。主要角色都有成套唱腔设计,以有利于人物身份、心理活动的刻画,不仅使唱段的层次变得相当丰富,也使人物的环境特征、情感变化、心理变化得以细致入微地表现。样板戏里面,经常同一旋律出现不同声腔,有时同一句旋律同时带有二黄和西皮的味道,声腔板式不纯净的韵味,形成一种样板戏特有的“杂烩风格”。如传统戏二黄腔中没有“流水板”,样板戏便借鉴了“西皮流水板”的结构创出“二黄流水板”。样板戏中把不同的声腔、不同板式进行融合,形成丰富的声腔对比,如《红灯记》中李玉和在第八场的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就用了“二黄导板”、“回龙”、“原板”、“慢三眼”、“原板”、“垛板”、“散板”等。这种把如此多不同的板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很多不同的节奏规格,在传统京剧中是较为少见的。   样板戏比传统的京剧运用了较多的念白。如《红灯记》中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中,李奶奶的说白有八十来句长。为了节奏的明快、观众易于理解和切合现代生活气息,现代京剧多用近于北京话口语的“京白”,和唱腔里的唱词一样,都较为口话化,语音和词汇都更接近生活自然形态。但为了保持其节奏和音调方面的音乐性,多数都会在句尾押韵、而且也运用了平仄、抑扬顿挫、整散快慢,上下句动势和稳定的对比循环。
  样板戏中的芭蕾舞剧,是中国人对芭蕾舞的最早认识。没有洪长青、吴琼花、白毛女这些芭蕾形象,中国人就几乎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艺术形式。《红色娘子军》从中国人的审美观出发,以中国革命历史作为创作的历史依托,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相结合,以震撼人心的悲壮情节,恢弘绚丽的场面,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岛的地域风情,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创造了中西文化在芭蕾艺术领域完美融合的世界奇迹。芭蕾舞剧《白毛女》既运用了外来芭蕾的语汇,又吸收了大量的民族民间舞、传统戏曲以及武术等素材,现实与浪漫相结合,把芭蕾舞这种纯属外来的艺术形式创造性地用于表现中国人民的现实斗争生活,并且达到了水乳相融的程度。
  样板戏里面的革命交响音乐,突破了旧式交响乐“四个乐章”、“奏鸣曲式”等程式,保留了京剧唱腔激越挺拔、高亢优美的特色,加进了京剧的全部打击乐器、我国民族弓弦乐器、弹拨乐器和唢呐等,它不同于交响乐,也不同于交响诗,而是属于中国独特的新型的民族艺术样式。
  怀旧·回声
  样板戏产生于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环境。“文革”时期曾流行一时的小说、诗歌、电影以及舞蹈,早就失去了读者观众,“文革”期间创作的一些美术作品现在也仅仅是具有作为一个时代表征的文物价值,但样板戏这种艺术至今依然还能活跃在戏剧舞台上。样板戏仍然还有其观众,原因却是复杂的。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们,审美趣味曾经一度被定格在样板戏的艺术环境里面,人们反复接受样板戏作品,使得样板戏得以在许多民众心理上留下了深刻印记。对这些人而言,样板戏是他们的一种回味或记忆。
  同声共唱样板戏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样板不在,但样板戏仍在被不断翻唱,并且被不断重新解读。
  1991年,北京京剧院复排上演《沙家浜》,当时的新闻报道是这样描述的:“有些是全家来的,有当年一同插队的知青结伴来的。大家通过这场演出怀念青春、忆旧、团聚……每当一个唱段起始,观众席里会有释然颔首的小小骚动,好像相逢的故友。”
  2007年1月2日,钢琴伴唱京剧《红灯记》和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的原创作者、首演者、钢琴演奏家殷承宗在北京保利剧院再度奏起了40年前的“中国式钢琴曲”。
  2009年1月15日至31日期间,国家大剧院与北京京剧院联手推出了青年演员阵容的“青春版样板戏”。先后上演《沙家浜》、《杜鹃山》和《红灯记》,票房一路飘红。
  近年来,在一些京剧票友大赛上,许多演唱京剧现代戏的选手也纷纷获奖。街头巷尾,各个京剧票房里,仍然不时飘来样板戏的回声。
  “非常罪,非常美”,有人这样评价样板戏。在那样特殊的历史政治背景下,样板戏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奇迹”。每一出样板戏,在那个时期都是规模巨大的系统建设工程,“十年磨一戏”,投入其中的人力物力都堪称空前绝后。样板戏开了戏曲表现程式改革的先河,对传统戏曲程式在现代生活中的表现以及对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的改革,不管最初的动机如何,但说样板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改革、戏曲现代化的成就之一,也不算为过。
其他文献
承德的围场是清朝皇帝行围打猎的地方,顺治八年(1651年)、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帝曾两次北巡塞外,见到这里山川秀丽,水草丰盛,猎物众多,而距京仅七百余里,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式在这里建立了木兰围场,同时也建立了七十二个围猎场。围场县北部和西部与克什克腾旗南部接壤的边界中,有一段长达104华里的没有正式划定边界线的争议区,这段争议区东起杨八店北梁,西至白岔河头,长达52公里。这段边界线
应用电阻抗法快速测定瓶装饮用纯净水中细菌和真菌总数,测定结果与现行的国标法比较,细菌和真菌指标的相符率分别为94.7%和90.4%,检测时间从48hr和5d分别缩短至14.5hr和44hr,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研究了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隐性孔雀石绿、隐性结晶紫的同时测定。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PbO2-硅藻土柱为柱后氧化柱,以乙腈-乙酸铵缓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档案记录和反映的是一个家庭的状况,同时也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大家族的重要门类。发挥家庭档案作用,对于传承历史、传承文明,构建和谐文明家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家庭档案和其他档案一样,是家庭及其成员在从事社会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各项实践中产生的真实记录,是民生档案体系的重要内容。每个家庭有其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别具一格的生活轨迹,家中的证书
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即国庆节。那么,10月1日国庆日是怎样来的呢?它有一个孕育、发展、形成和产生的过程。具体一点说,它是经历了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典等系列重大事件,最后由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国庆日的决议而形成的。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21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
[目的]保健食品组方复杂,氨基酸分析检测有一定困难,样品中蛋白质的水解是整个检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国家标准分析方法中使用的水解方法未能全部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保健食品的
长芦盐务档案共计33713卷,其中英文档案1828卷,日文档案964卷,排架长度约710米。档案起至时间为1749年(乾隆十四年)至1949年。由于长芦盐务档案完整、系统、准确地记录了长芦盐业管理、生产、运销、税收、缉私、出口及盐场建设等方面,并且保存了一些反应民国时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珍贵资料,长芦盐务档案于2003年10月,入选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档案分类和主要档案内容  长芦
目的:对使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产品中烷烃类、芳烃类污染物的方法进行验证,并检测三类样品。方法:通过氢氧化钠-乙醇皂化处理,用正已烷萃取,用石油醚溶解,测量萃取物荧光强
目的:建立一种适用于汽油作业场所空气中甲基叔丁基醚的检测方法。方法:用活性碳管采样,二硫化碳解吸,HP-1(100 m×0.25 mm×0.5μm)的毛细管柱分离甲基叔丁基醚后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