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独立个性,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课题。只有厘清农村大班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促使留守儿童矫正心理问题,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大班;留守儿童;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3-0027-03
农村留守儿童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这些留守儿童自然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也给幼儿教育带来严峻挑战。我们要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注意留守儿童行为特点,这样才能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要注意开拓多元教育途径,给这些留守儿童带来温暖和关怀,帮助幼儿顺利走出心理阴霾,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生活学习环境,重建幼儿自信心,培养幼儿独立性,全面提升幼儿生活能力。
一、农村大班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现象非常突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现象往往同时存在。如果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隔辈的留守老人,情况往往会更糟糕。由于监护人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教育方法存在严重问题,对留守儿童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一)人际交往孤僻自闭
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时,常常会表现出孤僻的一面,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不喜欢多说话,性格显得非常内向,喜欢独自往来,做什么事情都不够积极。幼儿需要集体生活,独立于群体之外不仅不能培养独立性,还会损害心理健康。
(二)心理情绪存在偏激
留守儿童常常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很容易陷入心理孤岛,情绪不稳定,往往会有焦虑、厌恶、怨恨、忧郁等情绪产生,平时显得沉默寡言,对其他小朋友的邀约也不屑一顾。因为太过想念父母,甚至会偷偷流泪。长期下去,坏情绪会膨胀起来,对幼儿造成的感情伤害也会不断加剧。
(三)学习能力比较低下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凸显,也会对其学习热情造成不良影响,由于对身边的事情不感兴趣,学习很容易出现困难,有了问题也不愿意向别人求助。这些学习障碍会越来越多,积累的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
(四)遵守纪律意识不够
留守儿童心理不够健康,情绪也不够稳定,常常会敌视其他小朋友,遵守纪律意识也较差,很容易与其他小朋友形成冲突,打架斗殴甚至拉帮结派。有些幼儿还会拒绝上幼儿园,或者是逃学,这也给幼儿教育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二、农村大班留守儿童独立性培养途径探讨
幼儿教育要从幼儿心理成长入手,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等意识,塑造幼儿独立性已经成为矫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选择。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俊利说的:“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向独立的道路。”
(一)给予幼儿爱心关注,提升幼儿内在动力
大班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内心出现失落感是正常的,教师要注意多给予其情感补偿,给予这些幼儿以更多爱心关注,让幼儿能够感觉教师的关心爱护,从心底产生一种情感替代,这对弥补幼儿心理情感缺失有一定积极作用。培养幼儿独立性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热心,还要注意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班留守儿童需要关心,但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要认为幼儿什么都做不好,事事代办,这对培养幼儿独立性非常不利。关心留守儿童不能剥夺他们的学习活动权利,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自由活动的空间,这样才能尽快帮助幼儿走出心理障碍。
案例一:丽丽是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她父母外出打工三年了,也就是从她上幼儿园开始,父母就没有在身边。开始孩子跟她姥姥,后来姥姥生病了,她就被送到奶奶那里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变得沉默寡言了。孩子们做集体游戏时,她常常一个人躲在一边。教师发现了她的变化,就及时和她外地的父母联系。父母也很是着急,就给丽丽买了一部手机,每天都要和孩子打电话。丽丽会将一天的活动都讲给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也会给丽丽讲外面的事情。丽丽逐渐开朗起来,也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了。
教师发现幼儿出现了精神变化,及时和幼儿父母联系,并且能够和幼儿父母进行协商,制定关怀为主的应对策略,取得了良好效果。孩子虽然不能和父母厮守,但通过电话联系,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偿情感缺失,帮助幼儿重新树立生活信心,摆脱精神困扰。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及早发现,和其父母取得联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对班级中幼儿家庭情况有清晰把握,对幼儿情绪变化有适度敏感,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设多元环境问题,鼓励幼儿独立思考
农村大班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学习经历,但心理问题已经产生,自然也会影响到幼儿的思维,教师要鼓励幼儿在面对生活问题时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所谓独立思考,就是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是幼儿生存的必备心理素质。儿童自身有比较大的发展潜力,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敢于放手让幼儿去思考、去实践。
案例二:有一个小男孩,平时很老实,可有段时间忽然变得很暴躁,经常将其他小朋友推倒在地,甚至是拳脚相加。这孩子原来由妈妈接送,现在变成由爷爷接送了,教师及时了解,知道孩子父母都外出务工了。教师针对孩子问题多次和孩子爷爷沟通,但孩子依然如故,甚至还有变本加厉的趋势。教师并没有严厉地批评这个孩子,而是发掘其良好表现,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因为教师表扬,孩子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还常常给他提供表现机会,让他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这个孩子有一股不怕输的勇气,教师越是表扬,他的干劲就越足。经过一段时间塑造,这个孩子逐渐恢复了常态。
教师对幼儿出现的情绪波动应有敏感度,对幼儿家庭变故也应有一定调查,找到幼儿情绪变化的诱因,并采用表扬鼓励的策略帮助幼儿渡过心理危机时期,这对纠正幼儿不良倾向有重要帮助。幼儿需要关心、需要鼓励,父母远离给幼儿造成较重心理负担,出现急躁情绪也是正常反应。教师要注意制定科学的引导措施,帮助幼儿尽快摆脱心理障碍。
(三)设计具体活动任务,培养幼儿独立意识
2~3岁幼儿自我意识开始建立,大班幼儿一般是4~5岁,其语言和动作也开始有独立意识。教师要针对大班幼儿心理特征设计具体活动,要求幼儿独立完成任务,这对培养幼儿独立性有重要作用。培养幼儿独立意识不可急功近利,教师要有足够耐心,随着幼儿身心成长发育,自然也会慢慢提升独立能力,从做得不像样到有条不紊。
案例三:王某某是大班中胆子最小的,一般的活动都不敢参加,动不动就会哭鼻子,教师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鼓励也没有多大效果。据了解,王某某父母常年在外,平时对孩子关心很少,王某某由姑姑照看。像王某某这种情况就比较特殊,和监护人是亲戚关系,这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孩子出现心理失衡也是自然结果。为帮助王某某形成独立能力,教师专门找几个能力很强的幼儿,和王某某结成帮扶对子,让这些孩子和王某某一起玩,一起活动,王某某遇到什么问题,这些幼儿都会主动去帮助她。教师的格外照顾,给王某某增加了不少自信。有一次,她居然自己唱了一首歌,小朋友们都给她鼓掌加油。王小妮心理情绪开始走向健康。教师制定了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让幼儿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给留守儿童带来更多温暖,幼儿的独立性自然也得到培养和历练。
(四)实施幼儿分层教育,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大班留守儿童有共性心理问题,但也存在个体差异,而且这种差异非常显著。有些幼儿会和其他幼儿一样,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也有个别留守儿童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显得特别懦弱。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针对不同幼儿分别设计。对于独立性较差的幼儿,教师不可鄙视,不可强求,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逐渐纠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培养幼儿健康独立的性格。
农村大班留守儿童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意识、独立做事习惯,创设良好幼儿生活学习环境,帮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现在的幼儿大多娇生惯养,在家庭中始终是中心和焦点,幼儿心理普遍存在强烈依赖意识,父母一旦外出打工,势必给幼儿心理造成严重冲击,产生心理问题成为必然。我们要从现实出发,从不同角度对幼儿展开独立性教育,帮助幼儿尽快建立正确和积极的独立意识。(文中幼儿均是化名)
关键词:农村;大班;留守儿童;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3-0027-03
农村留守儿童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这些留守儿童自然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也给幼儿教育带来严峻挑战。我们要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注意留守儿童行为特点,这样才能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要注意开拓多元教育途径,给这些留守儿童带来温暖和关怀,帮助幼儿顺利走出心理阴霾,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生活学习环境,重建幼儿自信心,培养幼儿独立性,全面提升幼儿生活能力。
一、农村大班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现象非常突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现象往往同时存在。如果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隔辈的留守老人,情况往往会更糟糕。由于监护人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教育方法存在严重问题,对留守儿童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一)人际交往孤僻自闭
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时,常常会表现出孤僻的一面,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不喜欢多说话,性格显得非常内向,喜欢独自往来,做什么事情都不够积极。幼儿需要集体生活,独立于群体之外不仅不能培养独立性,还会损害心理健康。
(二)心理情绪存在偏激
留守儿童常常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很容易陷入心理孤岛,情绪不稳定,往往会有焦虑、厌恶、怨恨、忧郁等情绪产生,平时显得沉默寡言,对其他小朋友的邀约也不屑一顾。因为太过想念父母,甚至会偷偷流泪。长期下去,坏情绪会膨胀起来,对幼儿造成的感情伤害也会不断加剧。
(三)学习能力比较低下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凸显,也会对其学习热情造成不良影响,由于对身边的事情不感兴趣,学习很容易出现困难,有了问题也不愿意向别人求助。这些学习障碍会越来越多,积累的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
(四)遵守纪律意识不够
留守儿童心理不够健康,情绪也不够稳定,常常会敌视其他小朋友,遵守纪律意识也较差,很容易与其他小朋友形成冲突,打架斗殴甚至拉帮结派。有些幼儿还会拒绝上幼儿园,或者是逃学,这也给幼儿教育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二、农村大班留守儿童独立性培养途径探讨
幼儿教育要从幼儿心理成长入手,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等意识,塑造幼儿独立性已经成为矫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选择。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俊利说的:“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向独立的道路。”
(一)给予幼儿爱心关注,提升幼儿内在动力
大班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内心出现失落感是正常的,教师要注意多给予其情感补偿,给予这些幼儿以更多爱心关注,让幼儿能够感觉教师的关心爱护,从心底产生一种情感替代,这对弥补幼儿心理情感缺失有一定积极作用。培养幼儿独立性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热心,还要注意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班留守儿童需要关心,但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要认为幼儿什么都做不好,事事代办,这对培养幼儿独立性非常不利。关心留守儿童不能剥夺他们的学习活动权利,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自由活动的空间,这样才能尽快帮助幼儿走出心理障碍。
案例一:丽丽是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她父母外出打工三年了,也就是从她上幼儿园开始,父母就没有在身边。开始孩子跟她姥姥,后来姥姥生病了,她就被送到奶奶那里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变得沉默寡言了。孩子们做集体游戏时,她常常一个人躲在一边。教师发现了她的变化,就及时和她外地的父母联系。父母也很是着急,就给丽丽买了一部手机,每天都要和孩子打电话。丽丽会将一天的活动都讲给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也会给丽丽讲外面的事情。丽丽逐渐开朗起来,也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了。
教师发现幼儿出现了精神变化,及时和幼儿父母联系,并且能够和幼儿父母进行协商,制定关怀为主的应对策略,取得了良好效果。孩子虽然不能和父母厮守,但通过电话联系,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偿情感缺失,帮助幼儿重新树立生活信心,摆脱精神困扰。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及早发现,和其父母取得联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对班级中幼儿家庭情况有清晰把握,对幼儿情绪变化有适度敏感,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设多元环境问题,鼓励幼儿独立思考
农村大班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学习经历,但心理问题已经产生,自然也会影响到幼儿的思维,教师要鼓励幼儿在面对生活问题时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所谓独立思考,就是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是幼儿生存的必备心理素质。儿童自身有比较大的发展潜力,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敢于放手让幼儿去思考、去实践。
案例二:有一个小男孩,平时很老实,可有段时间忽然变得很暴躁,经常将其他小朋友推倒在地,甚至是拳脚相加。这孩子原来由妈妈接送,现在变成由爷爷接送了,教师及时了解,知道孩子父母都外出务工了。教师针对孩子问题多次和孩子爷爷沟通,但孩子依然如故,甚至还有变本加厉的趋势。教师并没有严厉地批评这个孩子,而是发掘其良好表现,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因为教师表扬,孩子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还常常给他提供表现机会,让他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这个孩子有一股不怕输的勇气,教师越是表扬,他的干劲就越足。经过一段时间塑造,这个孩子逐渐恢复了常态。
教师对幼儿出现的情绪波动应有敏感度,对幼儿家庭变故也应有一定调查,找到幼儿情绪变化的诱因,并采用表扬鼓励的策略帮助幼儿渡过心理危机时期,这对纠正幼儿不良倾向有重要帮助。幼儿需要关心、需要鼓励,父母远离给幼儿造成较重心理负担,出现急躁情绪也是正常反应。教师要注意制定科学的引导措施,帮助幼儿尽快摆脱心理障碍。
(三)设计具体活动任务,培养幼儿独立意识
2~3岁幼儿自我意识开始建立,大班幼儿一般是4~5岁,其语言和动作也开始有独立意识。教师要针对大班幼儿心理特征设计具体活动,要求幼儿独立完成任务,这对培养幼儿独立性有重要作用。培养幼儿独立意识不可急功近利,教师要有足够耐心,随着幼儿身心成长发育,自然也会慢慢提升独立能力,从做得不像样到有条不紊。
案例三:王某某是大班中胆子最小的,一般的活动都不敢参加,动不动就会哭鼻子,教师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鼓励也没有多大效果。据了解,王某某父母常年在外,平时对孩子关心很少,王某某由姑姑照看。像王某某这种情况就比较特殊,和监护人是亲戚关系,这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孩子出现心理失衡也是自然结果。为帮助王某某形成独立能力,教师专门找几个能力很强的幼儿,和王某某结成帮扶对子,让这些孩子和王某某一起玩,一起活动,王某某遇到什么问题,这些幼儿都会主动去帮助她。教师的格外照顾,给王某某增加了不少自信。有一次,她居然自己唱了一首歌,小朋友们都给她鼓掌加油。王小妮心理情绪开始走向健康。教师制定了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让幼儿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给留守儿童带来更多温暖,幼儿的独立性自然也得到培养和历练。
(四)实施幼儿分层教育,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大班留守儿童有共性心理问题,但也存在个体差异,而且这种差异非常显著。有些幼儿会和其他幼儿一样,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也有个别留守儿童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显得特别懦弱。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针对不同幼儿分别设计。对于独立性较差的幼儿,教师不可鄙视,不可强求,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逐渐纠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培养幼儿健康独立的性格。
农村大班留守儿童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意识、独立做事习惯,创设良好幼儿生活学习环境,帮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现在的幼儿大多娇生惯养,在家庭中始终是中心和焦点,幼儿心理普遍存在强烈依赖意识,父母一旦外出打工,势必给幼儿心理造成严重冲击,产生心理问题成为必然。我们要从现实出发,从不同角度对幼儿展开独立性教育,帮助幼儿尽快建立正确和积极的独立意识。(文中幼儿均是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