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长度自体静脉移植对修复动脉缺损早期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c894784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不同长度自体静脉移植对修复动脉缺损早期的影响。将兔自体耳静脉分别取8、12、16、20mm移植到自体股动脉,修复动脉缺损。8周时,行肉眼观察,电磁血流量测量,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移植静脉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综合判断自体静脉移植的长度因素对血管近期通畅率和血管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静脉移植长度因素对早期血管通畅率不构成影响(P值>0.05)。(2)自体静脉移植后血管口径增大,静息状态下血流量增加(P值<0.05)。(3)形态学观察,静脉移植后该段静脉有明显的动脉化趋势,内皮细胞修复管腔面,中膜平滑肌层数增多,弹力纤维增生,仍保持血管壁的三层结构。(4)随着血管移植长度的增加,内膜增生明显,中膜胶原纤维组织增多,内皮细胞修复不完全,弹力纤维增生减少,提示:移植长度过长,可能构成对血管功能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关节软骨损伤修复是临床骨科难题之一。在动物实验研究基础上,从1987年1月起,采用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修复43例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的病人,在连续被动活动作用下,促进修复后的关节功能恢复。并对35例病人进行随诊观察,包括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8例、创伤性髋关节炎7例、股骨头低毒性感染1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1例、膝关节内骨折6例和创伤感染后膝关节僵直2例。术中,切除病变的软骨组织达出血的骨组织,从胫骨前内侧切
目的:报告带血管筋膜移植修复膝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的疗效。材料和方法:12个膝关节软骨全厚缺损均采用以膝降动脉为蒂的小腿前内侧筋膜瓣移植进行修复。结果:术后随访1.5~8年,平均3.5年,膝关节活动范围术前平均42°,术后114°,按照美国膝关节学会人工关节置换术疗效评定标准,运动部分术前平均得分55.3分,术后90.7分;功能部分术前平均得分25.8分,术后87分。结论: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相比,采
1990年2月~1994年9月我院做膝关节镜检176膝,有6膝确诊为Wrisberg韧带型盘状半月板(wrisberg ligament typed discoid meniscus,简称WLDM),占3.4%。患者均因膝关节弹响、疼痛入院。查体发现膝关节屈伸弹跳征阳性。镜视下见半月板后角增厚肥大,与胫骨和关节囊无附着,板股韧带短而粗。6例WLDM中3例做半月板成形术,术后疗效不满意;另3例做半月
对29例36髋怀疑或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人进行了MRI检查,其中33髋有阳性发现。依据MRI影像学特征,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为4型。A型:其特点为包绕在代表硬化反应缘的低信号带以内的病变区显示如同正常的脂肪样信号,即T1WI为高信号,而T2WI为中高信号,形成“双线征”,此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特征性改变。B型:即在T1WI及T2WI坏死区均表现为类似亚急性血肿的高信号,表明股骨头缺血性坏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坏死的MRI表现。材料和方法:33例患者选自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男15例,女18例。年龄32~63岁,平均年龄50.8岁。所有患者在MRI检查前均摄X线平片。结果:33例患者36个膝关节共发现42处坏死病灶,大多数发生在股骨远端和胫骨平台的软骨下骨。结论:骨坏死的特征性表现为:(1)病变多位于持重关节面的软骨下骨质区。(2)信号强度在T1WI和T2WI上均呈混杂信号,典型表现为低
以三种标准菌株定量污染颗粒状骨移植物,分别做染菌载体冻干前后γ射线辐照及环氧乙烷(EO)气体消毒试验,结果显示未冻干时环氧乙烷气体比γ射线有更快更强的灭菌效果;冻干使染菌骨粒活菌含量无明显减少,却使细菌对γ射线特别是EO抗性大大增加,提示临床消毒骨移植材料时应注意冻干的影响。纯的EO气体用于颗粒状骨移植物消毒效果满意。
报告采用吻合血管的82例指端断离再植,成活80例,成活率90.9%。根据再植时血管神经吻合平面将指端再植分成4度。Ⅰ°:指甲中1/3断离5指均成活,Ⅱ°:指甲中1/3至近1/3断离17指均成活。Ⅲ°:指甲近1/3至半月线基底断指52指成活46指,Ⅳ°:甲根处断离14指成活12指。缺血时间平均为2.1小时。吻合血管数目:动脉1条者58指,2条者30指;静脉1条者38指,2条者18指,0条者32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