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高一化学兴趣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化学这门学科来说,高一是一个关键年级,承前启后。但在农村高中,也是一个尴尬的年级,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选化学的学生很少,而且有的学生是担心小高考不过关而选学化学,并没有浓厚的兴趣。有学生对笔者说:“学习化学有什么用啊?从我们家乡走出的王庆根得过国际化学竞赛的金牌,但是在工作后也是改行计算机行业。”所以从高一起有些学生就将化学拒于心灵之外,认为用处不大,提不起兴趣。
  其实化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科研成果、食品安全都和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可与教师有着直接关系,教学是一门艺术,从高一起化学就应该进入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产生好感,发觉化学的神奇、奥妙。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有了兴趣,基础不好的学生就能克服困难,锲而不舍,孜孜不倦。
  高一化学教师教学任务并不繁重,完全有时间去围绕教材,联系生活中的趣事、时事、新科技,精心构思,适当降低知识的难度,让一些准备考文科和将来不想选修化学的学生感受到化学无穷的魅力,而不是畏惧、憎恶,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高一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一、新奇独特的引入,别开生面。
  最好的引课方式就是一上来就抓住学生求知的眼球,设计与新课有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好奇和困惑。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这样四平八稳地进入课堂:强调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如必修1“物质的量”这一部分,很多高一学生在这里就怕上了化学。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和笔者交流时就说,到了高二都没搞明白摩尔是怎么回事。有的老师一上来就说明它如何重要,贯穿高中化学始终,是计算的核心,只有学好它才能学好高中化学,一开始就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和畏惧,结果适得其反。笔者在上这节课时带着几瓶道具走进教室,立即引来学生猜测和好奇的目光。展示物品:一盒粉笔,一大烧杯的玻璃球,一瓶小药丸,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知道每种物质的个数?学生立即展开热烈的讨论,总结出对一些较小的物品往往采用“集合体”的方法,将小的集合成大的,部分集合成一个标准,但对于小药丸都觉得太小了,用常用的数数、称量的方法都不方便。笔者再提问:如果是比小药丸还小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如何去计数呢?引导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微粒要用新的方法,学生欣然准备好接受这种新方法“物质的量”,它的有用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重新设计实验使其直观,浅显易懂。
  前段时间,听了南京大学刘霞教授的一次关于教育的讲座,一个互动的环节让笔者记忆犹新:刘霞教授让大家和她一样举起右手,嘴里说:请拍下巴。让人惊奇的一幕出现了:大部分人拍向了脑门。为什么呢?原来刘教授自己拍向脑门,大家跟着去做了。这就启发我们:看到比听到印象更深刻,更容易接受。基础再不好的学生也是热爱探究的,要给予他们发现的机会,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能,感受智慧的力量,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现在高一化学课本彩图比较多,一些实验都有明显的现象图,甚至比我们在实验室做的现象还逼真。有些老师认为本来高一化学课时就少,有了课本这么明显完美的彩图,就不需要做实验了,于是就把分组实验变成演示实验,有的甚至是以讲代做。这样一种赶进度、完全包办的课堂无任何热情,没有激发兴趣,学生觉得压抑、麻木甚至厌烦,对化学的态度很冷淡,化学课毫无活力可言。
  一些知识,讲得再多,也不能代替亲身体验。学生每每遇到实验,都是眼睛一亮,流露出想要探索的欲望。这是因为他们的好动性被长期压抑在教室里。有些实验,教师重新设计,分解成简单易操作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比讲很多遍效果要好很多。笔者始终坚信让学生自己参与探索求得答案的课才是最有效的。如必修1“SO2的漂白性”的知识,课本上是收集一试管SO2,倒扣在水槽中,证明SO2易溶于水,然后用SO2的水溶液漂白品红。笔者在操作时发现实验不易成功,可能是由于SO2暴露于空气中,使水溶液浓度不大,漂白效果不太好。而且SO2有毒,没有尾气处理。笔者改进了方法,将该演示实验设计成分组实验:先搭好SO2的制备装置,再和品红、KMnO4溶液分别用导管连接,最后连一个尾气处理。这样学生易操作,又安全,实验现象很明显,学生还发现了品红、KMnO4褪色原理不同,产生好奇心,想要探索答案。
  三、巧妙设计有效衔接,丰富内容。
  高一化学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初三学的化学知识太简单了,与高一的要求严重脱节。有些知识在初中根本不做要求,升入高中,如果不注意铺垫、设计衔接,学生会感到很吃力,自然无兴趣去探索。高一化学在必修1第一章讲“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对于学生的新知识“萃取”,教材设计跳跃过大。笔者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这样设计:首先将CCl4和水混合于试管当中,学生立刻发现互不相容,分层。再设计问题:如何把两者分离开来呢?学生展开讨论,发现已学的过滤、蒸发等方法不适用。讨论结果:(1)慢慢地直接倒出上层的液体。笔者让学生自己操作了一下,方法不可取。(2)试管下能开一个小口就好了,直接放出下层液体。有学生反驳说不行,不好控制,上层的也会放出来。这时笔者拿出分液漏斗,学生立即明白这种仪器的妙处:从下口放出下层液体,而且有活塞控制。有了“分液”的有效衔接,“萃取”就能给学生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四、发挥语言的魅力,别出心裁。
  化学课为什么就一定要严谨,使用刻板枯燥的专业语言呢?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让学生对化学课产生兴趣,教师就要发挥语言的魅力,将化学性质、反应原理用口语化、时尚化的语言加以描绘,使学生听来既亲切,又容易理解,使课堂紧张气氛变轻松,让学生愉悦地掌握知识,在快乐中学,在学中得到快乐。
  如对于高一学生很陌生的定义“萃取”课本是这样定义的:“利用物质在互不相容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另一种溶剂里提取出来。”概念过长,话里套话,学生难以理解。笔者这样形容两个关键:(1)萃取剂与原溶剂“水火不容”;(2)溶质“见异思迁”、感情转移的原因是溶解得更好。
  再如“强电解质”这样描述:“强电解质如HCl溶于水后H 与Cl-就分手了,两人完全自由,不存在情侣组合HCl分子;离子键阳离子为男方,阴离子为女方。电子就是男方给女方的聘礼;氮气性质很淡定,因为有三键。”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语言,学生爱听,有深刻印象,对我们的概念自然留下印象。
  学生都喜欢上语文课,他们说那是对语言的一种欣赏。用优美的语言形容化学用语也未尝不可。如《硅》这一章,笔者将大标题“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换成“文化底蕴、青春活力、充满潜力的元素——硅”。
  为活跃气氛,扮演角色也是一种方法。如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正误判断,让学生扮演医生,各种题目为病人,让他们去诊断谁有“病”,“病灶”在哪里,学生很愿意去做。一些隐含条件易被忽略,而被一些学生找出错误,笔者及时表扬:“真是名医啊,这种疑难杂症都被你看好了。”学生信心倍增,做题更加仔细了。
  独具匠心的课堂,再加上教师设计的各种形式,学生一上课就很有激情,觉得上化学课很有趣,对下一节课充满期待。
  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笔者一直期望没有考试的压力,还化学以探索科学的本来面目,让高中生也像小學生爱上自然课一样,不再有繁琐的计算、深奥难懂的理论,让高一的学生觉得化学对我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是有用的,不要那么早就放弃化学。
其他文献
期刊
物体间的碰撞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弹性碰撞球实验用于演示正碰撞和动量守恒定律,形象地显现弹性碰撞的情形。现将该实验的实验装置及其原理阐述如下。  一、实验装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穷乡富土一条路王云峰编者按:本文作者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一条新闻记者成长的必由路,那就是无论在贫乡还是富土,都必须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之路。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回答了新
“新闻鼻”要留神异味赵维新闻前辈常说,记者应有“新闻鼻”,要有在复杂的但又平常的社会生活中嗅出新闻特别是有价值的新闻来的本领。这方面,哪一版本的新闻教科书上都不乏经典
1.问题的提出  刚升入高中的学生都有要把功课学好的满腔热情,可在物理学习上往往事与愿违。由于一开始就学习力学这一难度较高的内容,为数不少的学生遇到了难以跨越的高台阶,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降低了他们要学好物理的热情,而且,由于力学没有掌握好又会影响到动力学部分的学习,甚至导致整个高中物理学习困难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不但需要教师对物理教学具有极高的热情,而且需要学生对物理具有极大
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后,课程相对来说比较多,学习任务加重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开始掉队,两极分化现象初现。物理是在初二才开设的一门新学科,科目又增加了一门,再加之“物理难学
摘要: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引入了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学也进入了普及阶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具有非常显著的优点,但也存在局限性。多媒体只能被视为一种教学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式的教学。本文谈谈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误区,以及如何突破误区。  关键词:物理教学;多媒体教学;误区;突破误区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理念,课件时代让我们拥有了无限的空间。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引入了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不断变革,只有运用多元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掘学生创新的潜能。本文从三个方面:建立新型关系,培养积极情感;转变教学方式,培养自学能力;注重方法渗透,培养有效思维,对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进行研究。  关键词:物理教学;多元教学方法;创新潜能  随着物理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教学观念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
《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避免采用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方法。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我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结合自己对《英语课程标准》和任务型教学的学习与思考,就任务型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任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