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和质量,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近几年来中学语文教师普遍关心、探索的问题。的确,根据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教学原则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都提到一个相同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要丰富教学内容,诱发学生进行联想,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采用比较阅读,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作为教与学双方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有效方式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实践运用。从学生的认知过程这一角度来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的过程。这一认识过程的动力,就是学生的认识需要,在课堂上,学生的认识需要往往产生于对所学有疑。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使教师的“提问”成为创新思维的“催化剂”,使学生在自身主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得到提高。因而,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比较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特别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在异中求同,可加深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特征,在同中求异,可提高学生细心观察、对比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文后,可对两文作一个总体比较,让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范进与孔乙己,一个终于中举,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但从思维性格方面说,有什么相同之处?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显露了科举制度怎样的弊病?
2.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设计第一小题的目的是将两篇课文联系起来,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进行一些归纳和比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作品鉴赏能力,加深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设计第二小题的目的不在求同,而在求异,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认识,各抒己见,自由发挥,从中既可以活跃思想,又可以进行说话训练,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观察、对比的能力。经常性地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使学生在练习中有话可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采用迁移训练,培养阅读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课文只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用好用活教材,而不能拘泥于教材。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能密切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材,更增加了文学性比较强的文章,相对重视人文性,重视对人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新教材增加文学性强的文章,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接受文学的熏陶,培养兴趣,热爱文学,从而提高语文水平。正因为此,用好用活语文教材,有着尤为积极的意义。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外,还必须重视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把课文作为学生汲取丰富养料的源泉,让他们从课文教学中捕得“鱼”,更学会“捕鱼”的方法,这样,就使课文成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活水源头。但仅靠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阅读教学中,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以课本所学知识去解决课本以外的问题,即重视学生迁移阅读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迁移训练,才能更高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行阅读教学的迁移训练要特别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及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使学生能把从平时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自觉地、充分地运用于课外阅读训练中。
我们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从中找到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正面的指导,并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触类旁通,那么,语文新课改规定的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就不再是空中楼阁了。
此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必须努力创设语文学习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
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相互配合的原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向无限的课外活动延伸。只有通过课内外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许书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珠海教育学院学报,2000.
[2]苏金德.是喜是忧中学语文新教材[J].新疆教育,2001.
作者简介:林艳,江西省信丰县第四中学,邮编:341600
【关键词】阅读教学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近几年来中学语文教师普遍关心、探索的问题。的确,根据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教学原则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都提到一个相同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要丰富教学内容,诱发学生进行联想,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采用比较阅读,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作为教与学双方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有效方式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实践运用。从学生的认知过程这一角度来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的过程。这一认识过程的动力,就是学生的认识需要,在课堂上,学生的认识需要往往产生于对所学有疑。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使教师的“提问”成为创新思维的“催化剂”,使学生在自身主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得到提高。因而,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比较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特别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在异中求同,可加深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特征,在同中求异,可提高学生细心观察、对比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文后,可对两文作一个总体比较,让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范进与孔乙己,一个终于中举,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但从思维性格方面说,有什么相同之处?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显露了科举制度怎样的弊病?
2.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设计第一小题的目的是将两篇课文联系起来,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进行一些归纳和比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作品鉴赏能力,加深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设计第二小题的目的不在求同,而在求异,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认识,各抒己见,自由发挥,从中既可以活跃思想,又可以进行说话训练,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观察、对比的能力。经常性地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使学生在练习中有话可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采用迁移训练,培养阅读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课文只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用好用活教材,而不能拘泥于教材。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能密切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材,更增加了文学性比较强的文章,相对重视人文性,重视对人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新教材增加文学性强的文章,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接受文学的熏陶,培养兴趣,热爱文学,从而提高语文水平。正因为此,用好用活语文教材,有着尤为积极的意义。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外,还必须重视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把课文作为学生汲取丰富养料的源泉,让他们从课文教学中捕得“鱼”,更学会“捕鱼”的方法,这样,就使课文成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活水源头。但仅靠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阅读教学中,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以课本所学知识去解决课本以外的问题,即重视学生迁移阅读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迁移训练,才能更高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行阅读教学的迁移训练要特别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及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使学生能把从平时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自觉地、充分地运用于课外阅读训练中。
我们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从中找到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正面的指导,并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触类旁通,那么,语文新课改规定的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就不再是空中楼阁了。
此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必须努力创设语文学习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
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相互配合的原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向无限的课外活动延伸。只有通过课内外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许书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珠海教育学院学报,2000.
[2]苏金德.是喜是忧中学语文新教材[J].新疆教育,2001.
作者简介:林艳,江西省信丰县第四中学,邮编:34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