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abyye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需要品德良好、心理健康的人,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需要从小养成。小学品德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密切,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育人实效。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情感健康、意志健全、人际关系良好适应社会的心理健康的人。把品德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机整合,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健康的心理。
  
  一、在品德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行为、性格和生活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在小学阶段有意识加强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养成,提高小学品德教学的实效,可以从源头避免学生将来上了大学或走上社会后因品德和心理方面的问题给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不良后果。在教学中有意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为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和心理成熟的人格夯实基础。教师要有意识将品德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内容的渗透,可以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如在组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真棒”主题系列活动之一《我棒你也棒》教学时,老师有意识将增强自信心、克服嫉妒心理与课程内容整合,通过“说长处、夸自己、做榜样”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自信心,克服自卑的不良心理,从而积极乐观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二、科学设计、巧妙整合, 提高品德教学心理教育的有效性
  
  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的内容,善于发现切入点,抓住关键内容适时引导,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责任心,增强意志品质,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1.积极乐观地生活,正确面对烦恼和挫折
  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情感体验,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愉快积极的情绪占主导,但与此同时,他们也会遇到一些烦恼和不开心的事,培养学生愉快积极的生活态度显得很重要。感受快乐,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和困难,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培养的一种能力,老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导。如在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做个“快乐鸟”》教学时,老师设计了“分享快乐”“消除烦恼”“幸福生活”三个主题活动。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将不同的快乐事写在快乐花的七色花瓣上,让快乐花开满幸福树,将所有的幸福树贴在教室里汇成快乐林,学生在深切感受到自己和他人在生活学习中多层面多角度的快乐。教学时老师在“消除烦恼”部分渗透学生抗挫折心理教育,通过快乐鸟送来三个消除烦恼的“快乐锦囊”的形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学会化解生活中的烦恼。
  2.学习人际交往,适应社会生活
  沟通、交流是人生活于现代社会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活动是提高学生交往能力的平台,学生正是在活动中不断交流思想、培养出人际交往能力的。品德教学主要在活动中养成,安排同桌相互交流学习,设计讨论环节,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在活动中让孩子学会倾听,互相取长补短,互相欣赏帮助,提高合作交往能力。在《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共欢乐”系列主题活动《不一样的你我他》、《换个角度想一想》和《分享的快乐》教学时,组织的“我的自画像”“假如我是他”“他的闪光点”“大家同分享”等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从学生对自己的直接感受出发,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同时,通过与其他学生的比较,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及其与自己的不同,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习合作和分享。
  3.提高控制情绪能力,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困难和挫折,常常失去进取心和勇气,如不及时加以疏导,就容易引起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在品德教学中老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适时引导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毅力,胜不骄,败不馁,不怕困难和挫折。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拥有好心情》教学中,通过“坦言烦恼”“诊断烦恼”活动,引导学生尝试分析、思考造成烦恼的主客观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烦恼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要面对现实,寻求排解的方法。在“排遣烦恼ABC”环节让学生当堂尝试自我宽慰、倾诉、宣泄及情绪转移等办法,培养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在《尝尝苦滋味》教学时,通过让学生搜集关于身残志坚、勇于向命运挑战的霍金、坚强有毅力的音乐家贝多芬、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体育明星邓亚萍和身残志坚的作家海伦·凯勒等资料全班交流,让学生讨论对待生活和学习中挫折和失败的正确态度,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面对生活。
  4.增强集体意识,培养责任心和爱心
  《品德与社会》课程关注引导学生加深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的能力,让学生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人。其中责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人成长中的核心因素,也是人的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的责任》教学时,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和学校的活动,以学校小学生、社会小公民的身份为集体出力,设计了认知、感悟、体验、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感悟自己的责任,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争做有责任心的人。
  
  三、持之以恒,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健康的心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老师要高度重视,长期持之以恒地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加强渗透,在学校各项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养成。教师要拥有高尚的师德,用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理去感染学生,用稳定的心理、成熟的人格去影响学生。
  童年是金色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更应是身心健康的。老师在品德教学中积极探索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构建学生健康的心理,为培养未来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和合格优秀的社会建设者作努力。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随着交管部门对非机动车监管力度的增强,在道路交通监控视频中检测和识别非机动车将逐渐成为电子交警系统的必备功能。由于非机动车密度大,容易互相遮挡,且在监控视频中所占面积往往较小,容易出现检测定位不准确和漏检等问题。针对非机动车检测定位不准确和漏检问题,基于YOLOv3,提出一种改进的非机动车检测与识别模型,通过设计新的特征融合结构降低非机动车漏检率,使用GIOU损失提高定位准确度。实验结果表明,所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逐渐成为主导发达国家政治与行政改革的主导思想,这种思潮随后传播到发展中国家.新公共管理的发展越是迅速、普及,我们越是需要把握其核心内容。Dona
针对冰川提取存在云阴影、山体阴影、结冰湖泊等同物异谱、同谱异物导致难以有效区分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冰川提取的上下文感知深度学习语义分割网络。首先引入resnet50作为基准编码网络,以实现冰川特征提取的精度和效率平衡,其次针对现有语义分割网络存在上下文信息学习不足方面,设计了包括空洞卷积组块和最大池化组块的上下文信息提取层,以便更好地提取冰川的上下文信息。选择多景样本数据和验证数据的多源遥感影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进行变革,由原来的接受性学习转向以探究活动为主的自主性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接受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或称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认识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