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教育的特质及其载体意义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艺术教育有着与专业艺术教育截然不同的内涵界定,因此,它也就有着自身的特质内容。公共艺术教育独有的特质内容决定着它承载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必然发挥着特有的载体意义。
  
  公共艺术教育的特质
  
  综合古今中外的研究,我们认为,公共艺术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公益性、在对象上具有大众性、在内容上具有审美性、在功能上具有迁移性等几个方面的特质。
  
  1.公益栏
  公共艺术教育是教育公益性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表现。教育公益性是指教育是社会公共事业,社会和人民群众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是为全社会、全民服务的,而不是仅为少数人服务,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教育的公益性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教育的本质是为一定的社会培养人,教育是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美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设施、场所都是无偿提供给大学生的,这使公共艺术教育完全成为一种公益性的教育。由此可见,公共艺术教育的公益性就应包括高校为全体大学生提供的公共艺术教育服务和全体大学生应该享受的受教育权利。作为高校本身,应该从客观上为大学生无偿提供公共艺术教育的基本条件,包括引进或培养公共艺术教育专职师资、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设施、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等等。与此同时,大学生应该有自觉参与并享受公共艺术教育的意识和行动。只有高校所提供的公共艺术教育服务充分地得到大学生的利用,才真正体现并实现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公益性。
  
  2.大众性
  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向所有高校大学生的大众性教育,而非个别人的专长教育。在这里,大学生参与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的权利平等、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具体表现。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柏拉图被认为最早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民的教育权利。所有的这些教育思想,归其一点就是教育要平等地面向普通大众。
  上个世纪40年代的《联合国人权宣言》即规定“不论什么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详尽阐述了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它包括“消除歧视”和“消除不均等”两部分。美国的大学无论规模大小,有两处场所几乎是必备的:一是教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另一个就是艺术馆,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哈佛大学自1993年起,每年举行为期4天的艺术节。艺术节充分反映出这所世界一流大学的艺术教育理念。一年一度的艺术节的举办有着很浓的审美教育色彩,体现的是面向全体,师生共同组织、共同参与。哈佛大学的师生人人都是观众,人人都是演员和工作人员。每个参加者的艺术才华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艺术节成为每个哈佛人在哈佛经历中最难忘的事情之一。
  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理应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大众性教育,而绝不是专业意义上的“精英教育”。中国艺术教育的奠基人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在一次美术展座谈会上说:“当代艺术家的第一任务在于艺术教育,在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美育素养。”因此,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大众性教育,充分体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
  
  3.审美性
  柏拉图曾指出:“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亚里士多德充分肯定了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认为艺术具有“卡塔西斯”即陶冶、净化、宣泄、升华等作用。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观点,即主张“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以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这就是说,艺术的教育作用不是游离于艺术的,而是要通过艺术的娱乐作用得到体现和发挥的。
  朱光潜认为,美确实要有一个客观对象,要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美人的客观存在。审美也确要—个主体。美是价值,就离不开评价者和欣赏者。陈旭光教授认为,人的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则是审美,是对艺术作品的经验和“理解”。艺术接受的一个重要意义正在于艺术的人文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意义等的发挥与实现,都必得通过艺术接受这一环节而最终得以实现。王岳川教授指出:“艺术是重新设定生命坐标,使人臻达一种审美的自由之境。”这说明艺术不仅能够陶冶生命个体、并使其走向审美,而且也说明艺术本身包含着审美因素。
  公共艺术教育正是通过艺术理论或具体的艺术实践,特别是艺术作品或艺术活动等形式,首先给大学生一种感官愉悦和审美享受,并从中欣赏、感受艺术,进而升华为—种美的熏陶,使自己逐渐由—个不自觉的欣赏者提升为一个有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的审美主体。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性是艺术教育本身固有的特性。
  
  4.迁移性
  公共艺术教育的迁移性是指公共艺术教育的效果能够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即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创造性思维和整个智能的发展。创立于1967年的美国《零点项目》,投入上亿美元,研究的—个中心问题就是艺术认知的规律、人类智力的潜能和人类的创造性。研究表明:以艺术教育为手段的美育具有开发右脑的作用,能够充分调动“次要半球”的积极性,同时又可补偿“优势半球”的机能,从而左右大脑平衡发展、协调运用,以求大脑的潜能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极大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艺术教育学会会长郭祯祥教授认为,想了解并开发右脑的创造力及整合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艺术,而达到全脑思维的完整性。
  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个硬币的两面,她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钱学森有一段关于艺术教育的论断:“培养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艺术本身就是人创造的产物,艺术美的魅力就在于能扩展人的心理空间,大大激活人的创造性心理活动,继而表现为创造的行动。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方面是有优势的,公共艺术教育的独特的实践品格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这说明,公共艺术教育本身具有整合智力结构、激发人的创造力的迁移性。
  
  载体意义
  
  公共艺术教育包蕴着高尚的情感因素、潜藏着独特的德育价值、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凝聚力和记录时代与社会发展的独特功能。从这些视阈上说,公共艺术 教育具有情感载体、德育载体、和谐载体和时代载体等深远的载体意义。
  
  1.情感的载体
  情感是人所独有的一种稳定而持久、具有深沉体验的感情反映;高级情感,即情操,是人对一定社会事物所产生的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审美情感等等多种情感的复合体。2007年4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的文章《艺术需要“慈悲关怀”》,指出:“艺术说到底是人的情感的载体。”艺术是—种情感的活动。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因此,公共艺术教育这一教育活动本身就是情感的载体。
  荀子《乐论》篇总结先秦儒家乐教思想,在“礼”“乐”相对的意义上由“乐和同,礼别异”论述“礼”作为外在规范,构成社会的秩序条理,“乐”陶冶情感,促进心理、情感上的和谐、团结;指出“乐”与情感的关系,乐是情感愉悦的表现,根源于自然的性情,是“不可免”“不能无”的。因而更要以“正声”引导、陶冶人。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论,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由此凸现了艺术审美活动陶冶情感的意义。梁启超先生也倡导艺术教育,认为:“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高度评价“文章”的作用:“以诗移人性情,是即于诚善美伟强力敢为之域”,充分认识到艺术对人的情感陶冶作用,即“涵养吾人之神思耳”。艺术作品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艺术的审美、娱乐、认识、教育的功能,因此产生“移人性情”“涵养人的神思”的感情,震撼着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左右着人的思想和行为。
  艺术本来是包含着丰富的情感的。是一种情感形式、情感符号、情感表象活动。列夫·托尔斯泰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艺术发挥教育作用的过程自始至终伴随着审美的愉悦和极大的精神上的享受,也正因为艺术教育的这一特点,使得艺术教育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达到以情感人。
  
  2.德育的载体
  柏拉图明确主张文艺必须起到培养优良品德的作用,像“表现勇敢”“表现聪慧”或使人“在战场和在一切危难境遇都英勇坚定”,或能使人“谨慎从事,成功不矜,失败也还是处之泰然”的乐调,就都应该保留下来。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和绘画在培养美德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音乐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供人娱乐,使人解除疲劳,而且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涵养人的理性、激荡人的灵魂,使^、产生巨大的变化。鲁迅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阐述“美术之目的与致用”时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日趣于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又安。”就是说,艺术可以有助于道德的成长,陶冶人的性情,崇高人的品德;同时,艺术本身都内在地蕴含着德育的因素、具有德育的价值,是德育的重要载体。
  心理学上讲,人的认识过程所包括的知、情、意、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逐步深化的过程。艺术教育正是通过培养人们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形成一定的审美意志和审美行动的。席勒曾说:“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美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这也就是说,艺术教育指向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指向道德教育。这也深刻阐明了艺术教育本身的一个重要旨归就是道德教育,即德育。艺术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归根结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这也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所主张的:艺术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使人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3.和谐的载体
  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乐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意思是说。乐的作用在于求同。礼的作用在于存异。求同就会使^们相互亲近,存异就会使人们相互尊敬。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指出:“我国古代的教育以音乐为中心”,而“乐的正常本质,可以用一个‘和’字总括”。和谐,是中国古代儒家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的主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受教育者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使其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音乐作为艺术之一,能够使人的身心发展更加和谐。音乐教育不仅使受教育者个人和谐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美国学者H·F·艾伯利斯曾在论述音乐教育的功能时,明确提出: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于形成—个有内聚力的社会能产生重要的作用,这—点是不容置疑的。
  艺术教育要帮助公民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点和趣味,正确评价各种不同思想倾向的艺术作品,鉴别艺术作品中各种事物的美好与丑恶、高尚与低级、文明与野蛮,让人们在艺术享受中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日从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人与自然的交往、人际各阶层的交往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趋于和谐。在艺术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很多艺术形式(如合唱、合奏、艺术设计等)都要求参与者的集体配合、共同协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态度、协调能力能够获得感性的体验和有效的训练。因此,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和谐群体关系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艺术教育是和谐的载体。
  
  4.时代的载体
  公共艺术教育是时代的载体,具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记录和反映特定的时代。二是与时代同步发展、与时俱进,其内容与形式是动态的。
  恩格斯认为,文学艺术是社会历史特别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实践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着美的事物,艺术的美就是对社会生活中的美的反映。鲁迅在论述美术的目的和效果时,其中就谈到美术能“表现文化”。即是说—个民族的思想和文化、某一时期某一朝代的文化和思想。可以借助美术作品而传承下来。叫也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说:“凡有美术,皆足以征表一时及一族之思惟,故亦即国魂之现象;若精神递变,美术辄从之以转移。”进一步揭示了人们可以从文艺作品中认识时代和民族的精神。
  公共艺术教育包括具体的优秀艺术样式,诸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戏曲等等,都是人类薪火相传的智慧和文化的结晶。陈旭光教授认为,艺术是体现人类文明和人性深度的最根本的表现。它陶冶和凝铸着人类的灵魂和良心,从而连接着人类的时代承传。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杜甫的《兵车行》等现实主义诗歌,都是具有高度时代性的艺术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艺术教育是记录和传承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公共艺术教育与时代同步发展、与时俱进。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这充分证明了文艺本身包含着时代的因素,并以推动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为使命。朱光潜认为,艺术和社会都在不断变化和改变中,经历着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王岳川教授认为,通过艺术,人不仅同现实世界恢复了本真的联系。而且还可以在艺术中超越现实,预感全新的存在之来临。
  综上,我们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的特质及其载体意义,有利于目前高校能更深入地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现实意义,有利于科学务实地在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进而实现以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德育的终极目的。
其他文献
我国瓦斯煤矿的局部通风技术,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是:局部扇风机(以下简称“局扇”)的品种单一,且能耗高效率低、噪声高压头低,特别是在瓦斯环境中运转时,在《煤矿安全规程》
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知识和环境的熏陶,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和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重点是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学生社团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关于学生社团发展的教育实践及教育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对今天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对于和谐校园建设,蕴含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当年学生社团发展的基本概况    张伯苓的教育理想,最终目标是为了克服中国的愚、弱、贫、散、私“五病”。他认为在这五个方面之中,又以私心尤为严重,要改变国民这种无凝聚力和团结力,关键在于培养人们之间的合作精神。他告诫学生们书本
未来的教育,一定离不开人工智能、智慧生产、智能机器人等未来生产力的主体背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者需要想清楚:我们到底要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而学?
期刊
目的将子宫内膜癌及正常的子宫内膜作为对照,比较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探究小剂量甲氨蝶呤是否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HS 832.Tc细胞系的迁移、侵袭
在探索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不少独立学院已结合本校的办学目标、专业特点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制定并实施了不同类型和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方案。其中,大学英语
主位述位理论是研究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一大功能体系.本文利用主位推进模式对一篇文章进行分析,从而说明在英语阅读中主位推进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1984年6月6日至8日由煤炭部技术发展司主持,在开滦马家沟矿召开了矸石粉介质旋流器简易选矸厂工艺及设备技术鉴定会。参加会议的有37个单位共60名代表。马家沟矿煤矸石加工
作物根外施肥,就是将肥料配制成一定浓度喷洒在作物地上部分,使养分通过茎叶的角质层和气孔等器官吸收进入植物体内。这种施肥方法具有直接供给养分,防止土壤固定;养分运转快,保证
作为亨利·詹姆斯早期的一部实验小说,《黛西·米勒》颇受好评,其中,独特的叙事角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部作品摒弃了传统的全知视角,改为采用“意识中心”人物或者说“内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