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典作品的教学实践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io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在浙江省已实施多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内容上设定了“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作为选读内容的《<论语>选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文化论著的研读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去解读《论语》,把《论语》教学和应试、教学和文化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呢?
  作为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学的根本,承载了厚重的传统思想文化,毫无疑问,它跻身“经书”之列,是实至名归。当然,不可否认,《论语》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体现的是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展示。即使在今天,《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对此,把《论语》作为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范本,使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今天,笔者以此三句话为教学的三重境界,就《〈论语〉选读》教学,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探索和尝试。
  一、立足文字学习,体验诵读品味之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的意思是对学得的知识需要按时并经常去温习,只有这样,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最终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一个学生,到高中毕业,接受了十多年的比较系统规范的语文学习。作为母语的学习,能为学生打下比较厚实的文字功底,使其能够熟练地阅读和表达。《论语》的教学,从文字层面来说,要让学生读懂文章,积累知识。《论语》为语录体著作,在传统的本色教学中,往往采取诵读的方式。
  本人在教《为政以德》第16.1章时,学生在朗读背诵“丘也闻有过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时,不少人将句子读成了“丘/也闻有国有家者……”我利用这个问题,问学生这个‘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助词,不用翻译”,我的话音未落,就有同学大声回答了。我表扬了那位同学,又趁势问道:“既然是助词,可不可以去掉?请大家通过朗读体会一下再来回答我。”1分钟后,学生朗读声音渐稀,有学生举手回答:“这个‘也’去掉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我觉得有‘也’字,读起来更加有节奏,似乎没那么急促。”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表停顿”,同时,又写了《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个句子,并让全体学生再次朗读体会。学生反复朗读了几遍之后,说已经体会到并且理解了。事实证明,在后来《<论语>选读》乃至其他的文言文阅读中,鲜有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上犯错误。学生说,通过自己朗读,收获发自内心的豁然感悟后的自得之乐,远比灌输的效果要强得多。
  二、重视教学互动,共享合作共赢之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这里所说的朋友不在于年龄的差异,重要的是有相同的志趣,师生也不失为一种朋友的关系。当师生在课堂上互相探讨合作,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交流,这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一定是高效的。
  我在准备《克己复礼》教学的过程中,大体的备课思路是这样的:1.什么是“克己复礼”?2.为什么要“克己复礼”?3.如何“克己复礼”?具体在备课过程中,预设了几个问题。问题一:“克己复礼”具体包括什么?问题二:“礼”是什么?是指礼物吗?问题三:“礼”的现状如何?问题四:“礼”遭到破坏的后果是什么?问题五:如何“克己复礼”?问题六:如何“正名”?问题七:联系课本解读,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在简单地疏通了重点字词后,我把这些预设和准备的问题,单独放在幻灯片上,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進行合作探究交流,最后形成相对统一的相法。这些问题在设计时,已经考虑到了文本内容,并且在教学环节上也是环环相扣,发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结合文本和自身,用“学生的方式教学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如果知识在合作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闪光,那么这样的互动必然会带来精神的愉悦。
  三、关注能力发展,凸显素养提升之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外人不了解你,不要抱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并从中发现终生学习的乐趣。品读经典文化论著,听圣贤之言,做有德之人。
  中学生阅历尚浅,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带领学生阅读经典,在朗朗的诵读中体会深刻的内涵,作家博大的胸襟。《论语》中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内涵,它们从修性、立身、处世三个方面对人文素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有很多为人之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应谦逊谨慎,取长补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告诉我们应博学多闻,全面均衡发展;“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告诉我们君子取财有道,要有正确的义利观。孟子告诉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些圣贤的思想,在文化论著中随处可见。
  养育人文情怀,滋生文学品性,丰富内心世界,都是文学作品教学应该起到的作用,它不排他,而是兼容的,并且是终身受益的。阅读经典,就是与一个个伟大的灵魂对话,通过心灵间的对话,在情感的碰撞中提升了审美和精神的素养,使学生有豁然开朗般的顿悟之乐。
  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经典文学作品,关注当代文化生活,通过多种途径,去帮助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我们才能使学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作者通联:浙江上虞中学。
其他文献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端,能给我们带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个好的导入能深深吸引学生,使他们很快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为顺利轻松地完成教与学打好基础。在此,我仅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谈谈课堂导入的五种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说明文。在学生的印象里,说明文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一般不招待见。老师可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文理既晓畅,习焉术渐纯。”叶老的话启示我们,语文文本是有语境的不同的字字、语语、段段等语言碎片在语境里形成的相互关联。最近观摩了一场以契诃夫的小说《苦恼》为教学文本的同课异构教学比赛,对同一个文本,不同的老师要上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精彩,就要看教师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了。从这场教学比
《(史记>选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十分微妙,一方面它是中国传统文史材料中的典范,有着重要的传承意义;另一方面它全部是文言文本,学生学起来相对吃力,要解决许多字词句义等工具性问题,要理解其中的人文性也不容易。笔者的思考是:可以本着“组块”的思路,选用串读的方式,来让学生完成对同一主题的文本意义的构建。本文就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的“《史记》的理想人格”这一主题为例,谈谈笔者重
从2009年开始,在往年五个语文能力层级的基础上,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增加了一个探究能力的要求。所谓探究能力,即指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更高能力层级。  探究型题目,一是题型比较陌生,二则能力要求高,三则普遍比较“活”。不少学生感到答题不得要领,近几年考试中,学生的得分率都不高。笔者认为:“解题贵有路,遵路识斯真”,对于解答探究型题目,不能乞灵于机械
鲁迅说:“我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作文批阅对我们语文老师而言则像一座无形的大山一样,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但又不得不艰难前行。为此,我们不得不反思,问题出在哪里?作文教学的出路在何方?我想还是教学理念的转变问题,在作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教师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因此在作文修改方面要讲究方法,指导学生怎样把已有的生活形成文章,使已成型的文
自从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后,“核心素养”成为近几年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热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学会改变、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作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接受一定的教育后习得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可深化,而语文学科则在此培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黄州游赤壁时所作,感情激荡、气势雄壮,是豪放派的代表作。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个性地解读和感悟这首千古名词呢?  一、激趣导入不可或缺  成功的语文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应该悉心创造和演绎精彩,包括开头,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成功课堂的第一道“坎”。  例如,就《念奴娇·赤壁怀古》而言,可以在上课伊始,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整节课
在高二语文课本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描绘的大鹏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外形高大雄伟,胸怀宽广,志存高远,见识非凡。跃于大海时,乘长风破万里浪;翱翔蓝天时,凭扶摇搏击长空。它不满足于现状,开拓新领域,开创新天地。千百年来,它被人们交口称赞。大鹏的形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化鱼为鸟——变化大  起初,大鹏是北海的一条大鱼,名叫鲲。鲲体积非常大,它的身体有几千里宽,可到底有几千里长,人们根本无法知道。
教师设计出一个好的板书不等于就有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却不能没有出色的板书。精美、考究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集成块”。它集教材编者的“编路”,文章作者的“文路”,语文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为一体。板书设计得好,运用得巧,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板书设计上要多下功夫,授课时让板书设计这朵艺术之花绽放于课堂,使语文课堂处处充满美。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从古诗词中体会人物的精神,这是每个教师都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作一简单的剖析,看看如何根据古诗词,带领学生感悟人物精神,体会诗词当中蕴藏的深厚意蕴。  一、理清作者信息,掌握诗词基调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生活在北宋危机不断加深的时期。才华横溢的苏轼,创作出了无数或豪放或婉约的诗词,成为当时文坛的领军人物。在苏轼的笔下,感情是豪放充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