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和突破。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成为中学化学教师的重任。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使之成为乐知者。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弄清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及成因,从而做到“对症下药”。
一、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及成因
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因化学基础不好,对化学缺乏兴趣。先让我们来看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几个片段:
上课时:部分学生一点一点的记录着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老师讲解什么、板书什么,他们就照抄一通,并不去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不求甚解,不知所谓,有“囫图吞枣”之意;更有甚者在课堂上呼呼大睡,干脆和周公聊天。
做作业时:为了应付老师的盘查,草草了事,这里抄抄,那里看看;或者自己随意写上一些答案、胡编乱造,当然也有不交作业者。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最有效的一条途径是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曾经对所任教的班级做过调查,90.35%的学生认为兴趣是他们学好化学的动力,并且在这些学生中85.74%化学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正是因为对化学感兴趣,才导致化学成绩优秀。因此对学生而言,“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二、如何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并养成良好的学习化学的习惯,一直是教师研讨的话题。我从“创新”“构建”“指导”“创造”四个方面做了教学尝试。
1 创新——创造一个新的起点
教师第一次到新班上课,尤其是第一学期第一堂课非常重要,学生出于好奇心和新鲜感,很想知道你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化学课上得是不是很有趣?是不是能够吸引他们?第一次见面他们总是特别注意你的一举一动,这一课你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这一课上好了对今后的化学教学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因此要把握好这一关,尽量让学生一开始就对你感兴趣,从而对你的化学课感兴趣。例如:在我第一次面对新学生时候,我先用简单有趣的化学实验吸引大家,创建一个号的开端。好的开端还远远不够,毕竟老师和学生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要度过,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构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佩服、喜欢任课教师,才会喜欢上他的课,才会对化学感兴趣。“家和万事兴”是和谐文化在中国民间最为流传的一句名言,它准确的阐明了一个真理:任何一个系统,只有处于和谐的状态,才能发挥整体功能。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保持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再认真的教,学生不愿学,成效是很小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爱护学生,学生接受了这位教师,也就接受了这门课,有的教师认为学生一定要惧怕老师才好教,自己课上提的要求,课后布置的作业,学生不敢不执行,就一切得心应手了。
3 指导——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
所谓学法指导,指的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选择和运用恰当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具体学习环境中指导学生掌握的具体学习方法,二是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具体学习方法的适用范围。学生的学法如果指导得当的话,学生就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寻”,这样就不会因学法不得当而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必须积极研究科学的、适用的学好化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教授、指导学习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4 创造——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没有成功感,就没有自信心;没有自信心,就有自卑感;有自卑感,就会失去兴趣,可见成功感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能获得满足感的事物最容易产生兴趣。“成功感”是学生自身的体验。如果总拿高标准去要求他,他就可能达不到标准,就没有什么成功感可言。如降低难度,他达到了,成功的体验就在他的身心产生。强烈的成功感,即使学生在遭遇失败时也会给予他们持续的支持,这比表扬更可靠。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失去了自信心和成功感,就会损失求知欲,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感。
著名的教育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之,兴趣的激发,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也就是迈向了成功,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对化学产生求知欲,达到教学的目的。当然,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不是一朝一夕的,而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教师应做到备好学生、备好教材,设计好每一节课,顾全每一个环节,使课堂有趣味性,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每一个兴趣细胞。
一、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及成因
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因化学基础不好,对化学缺乏兴趣。先让我们来看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几个片段:
上课时:部分学生一点一点的记录着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老师讲解什么、板书什么,他们就照抄一通,并不去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不求甚解,不知所谓,有“囫图吞枣”之意;更有甚者在课堂上呼呼大睡,干脆和周公聊天。
做作业时:为了应付老师的盘查,草草了事,这里抄抄,那里看看;或者自己随意写上一些答案、胡编乱造,当然也有不交作业者。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最有效的一条途径是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曾经对所任教的班级做过调查,90.35%的学生认为兴趣是他们学好化学的动力,并且在这些学生中85.74%化学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正是因为对化学感兴趣,才导致化学成绩优秀。因此对学生而言,“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二、如何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并养成良好的学习化学的习惯,一直是教师研讨的话题。我从“创新”“构建”“指导”“创造”四个方面做了教学尝试。
1 创新——创造一个新的起点
教师第一次到新班上课,尤其是第一学期第一堂课非常重要,学生出于好奇心和新鲜感,很想知道你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化学课上得是不是很有趣?是不是能够吸引他们?第一次见面他们总是特别注意你的一举一动,这一课你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这一课上好了对今后的化学教学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因此要把握好这一关,尽量让学生一开始就对你感兴趣,从而对你的化学课感兴趣。例如:在我第一次面对新学生时候,我先用简单有趣的化学实验吸引大家,创建一个号的开端。好的开端还远远不够,毕竟老师和学生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要度过,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构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佩服、喜欢任课教师,才会喜欢上他的课,才会对化学感兴趣。“家和万事兴”是和谐文化在中国民间最为流传的一句名言,它准确的阐明了一个真理:任何一个系统,只有处于和谐的状态,才能发挥整体功能。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保持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再认真的教,学生不愿学,成效是很小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爱护学生,学生接受了这位教师,也就接受了这门课,有的教师认为学生一定要惧怕老师才好教,自己课上提的要求,课后布置的作业,学生不敢不执行,就一切得心应手了。
3 指导——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
所谓学法指导,指的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选择和运用恰当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具体学习环境中指导学生掌握的具体学习方法,二是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具体学习方法的适用范围。学生的学法如果指导得当的话,学生就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寻”,这样就不会因学法不得当而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必须积极研究科学的、适用的学好化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教授、指导学习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4 创造——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没有成功感,就没有自信心;没有自信心,就有自卑感;有自卑感,就会失去兴趣,可见成功感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能获得满足感的事物最容易产生兴趣。“成功感”是学生自身的体验。如果总拿高标准去要求他,他就可能达不到标准,就没有什么成功感可言。如降低难度,他达到了,成功的体验就在他的身心产生。强烈的成功感,即使学生在遭遇失败时也会给予他们持续的支持,这比表扬更可靠。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失去了自信心和成功感,就会损失求知欲,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感。
著名的教育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之,兴趣的激发,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也就是迈向了成功,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对化学产生求知欲,达到教学的目的。当然,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不是一朝一夕的,而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教师应做到备好学生、备好教材,设计好每一节课,顾全每一个环节,使课堂有趣味性,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每一个兴趣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