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参加社团活动,生活更满意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ebo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 拿大高等研究所、美国堪萨斯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者在研究中发现,与拥有一大群朋友的人相比,加入拥有大量成员的社会团体的人生活满意度更高,自尊心更强。
  研究团队从英国、中国和澳大利亚选取了一群学龄儿童、老年人和一些无家可归的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国家、社区、政治或学生身份拥有强烈认同感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抑郁症的发病率较低。无论参与者的个人背景如何,只要他们愿意参与一个或多个团体活动,就会表现出较高程度的自尊心。但仅仅拥有很多朋友,不加入社会团体的人自尊心提升不明显。而自尊心的提升对生活满意度有积极的影响。
  研究者分析,社会团体往往拥有豐富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当人们对某些社会团体认同时,就会通过这个镜头观察到更宽广的世界。对宗教、文化、民族,甚至是个人爱好产生自我认同感有助于人们活得有目标,提高个人生活的控制感,从而增强了自尊心。因此,应该鼓励人们多参加丰富的社会活动和参加社团组织。
  (陈长缨)
其他文献
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有多少家长能保持平常心?如果孩子的考试成绩欠佳,又有多少家长能给孩子切实的帮助?本期,我们邀请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习问题专家张鸣雁女士,与家长朋友们一起讨论这个话题。  高分固然可喜,切莫盲目乐观  主持人:请问各位家长,当孩子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你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周剑华(13岁男孩的爸爸):當然是兑现诺言。每次重要考试前,我都会跟儿子谈好奖惩标准,比如考进班级前10名
她从不主动与人说话,被男生看一眼就浑身发抖  小君今年17岁,是一名高二女生。她面容清秀、身材高挑,加上学习成绩优异,在校园里知名度很高。但是,大家对她的评价莫衷一是:有的说她善良,低调;有的说她清高,不爱搭理人;有的说她自私,不愿分享学习方法;有的说她有心机,一见男生就脸红,却从不与女生一起议论男生,明显心口不一……小君并不知道同学们在背后议论她,因为她在班里没有知心朋友,但她知道自己不招人喜欢
许多家长把家庭教育通俗地理解为“管孩子”,认为管得越多越严格,孩子就会成长得越好。事实上,家庭教育并非这么简单。有的时候,家长对孩子控制得越多,孩子就越容易失控。那么,家长还要不要管孩子?分寸如何拿捏?本期,我们邀请教育专家、教育心理学教授孙文涛先生,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适得其反的控制  岳晓秋(8岁男孩的妈妈):我和丈夫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儿子出生前我就辞了职,准备在家做全职妈妈。我
孩子喜欢老师,又太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捕捉到一点“风吹草动”,就会严重影响情绪。这天,女儿对我说——  周日,女儿没睡懒觉,早早跑到我和她爸爸的卧室,情绪低落地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学跳舞了。”我问为什么。她说:“老师总让玲玲到前面给大家做示范,其实我跳得不比玲玲差,可老师就是不叫我,我觉得她不喜欢我。”  孩子的世界比我们想的要复杂。他们喜欢老师,又太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捕捉到一点“风吹
当今社会,复杂而充满竞争,一个人要想得到较好的发展,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就是要获得自制自理的能力,自己能照顾自己,不依赖别人。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学会在集体生活中,和人友好相处。而现今的大多数孩子,在亲人的万般宠爱中成长,他们的独立能力、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下面两个案例就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  案例一:胡小乐最近很烦恼。他是家里的三代单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把他当成宝贝疙
韩乔生是中国体育赛事解说的标志性人物,他在解说中爆出的口误常被人津津乐道,人送绰号“韩大嘴”。生活中,韩乔生是个不折不扣的专制老爸,儿子学习不专注,被他用皮带一顿毒打;儿子不守时,他罚儿子跟着汽车后面跑。儿子曾形容和他的关系是“铜哥们儿”,关系并不铁。韩乔生反思做父亲的失误后,努力做个开明有爱的老爸。如今,他和儿子已处得像兄弟般亲密自然……  儿子不守时罚他跟车跑  1987年春节刚过,被借调到中
大家都知道吃粗粮有益健康。对此,宝妈们会有疑惑:小朋友消化系统还没发育完全,也能吃粗粮吗?对此,营养学专家的答案是:儿童吃粗粮,不但有利于平衡营养,预防“三高”和某些癌症,还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人每天应摄入50~150克全谷物(包括粗杂粮、全麦、糙米和杂豆等),这一建议量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即使2岁以下婴幼儿(纯母乳喂养6月龄内
今年暑假,一种叫“全脑开发”的教育培训班在各地非常流行,似乎孩子们上了这个培训班,就真的可以变成“神童”。据媒体报道,一些在居民区宣传“全脑开发”的培训机构声称:“课程基于量子力学理论,能让孩子蒙眼识字、过目不忘。”这些课程的收费不菲,动辄上万元,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家长乐此不疲,对课程的宣传效果深信不疑。  所谓“科学盛宴”仅是骗子们的狂欢  也许有人会问,“全脑
我有一个朋友是皮肤科医生,经常和我说起这样一个笑话:老有人来找他看脚气,还说自己天天洗脚、换袜子,怎么还是得了脚气?朋友就和患者说:你一脱鞋我就知道你多久没有换鞋子了,鞋子又脏又臭,你天天洗脚、换袜子也没用啊!  其实这个笑话一点儿也不好笑,可朋友为什么还是经常和我说起?因为这不是个案,很多人都容易犯这种毛病。联系到家庭教育,这个“鞋子”就是一个家庭的氛围。如果一个家庭的氛围不好,那么,即使孩子学
宝宝挨训,有的乖乖听话,有的充耳不闻;宝宝外出,有的循规蹈矩,有的调皮捣蛋……都是萌宝,差距咋这么大呢?  原来,不同年龄的宝宝对同一件事,有完全不同的应对方式。如果父母能够关注其内心,了解其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在家庭教育中巧妙应对,说不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岁:“不”字当头,撒泼打滚,自私霸道  这时候的宝宝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但不懂得如何表达,甚至他自己有时候也不明白自己想干什么。  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