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weng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复杂而充满竞争,一个人要想得到较好的发展,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就是要获得自制自理的能力,自己能照顾自己,不依赖别人。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学会在集体生活中,和人友好相处。而现今的大多数孩子,在亲人的万般宠爱中成长,他们的独立能力、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下面两个案例就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
  案例一:胡小乐最近很烦恼。他是家里的三代单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把他当成宝贝疙瘩。整个小学六年,他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升初一时,望子成龙的家长花高价把他送进了本市很有声望的外国语学校。这个学校实行寄宿制,每周回家一次。胡小乐一下子傻眼了,饭要自己打,袜子要自己洗,他对此十分不适应。可爸爸妈妈觉得他已经长大了,应该像其他孩子一样在学习和生活上完全自立起来,对他的要求突然变得严格,也给他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考试成绩必须进入班里前五名。胡小乐失落极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案例二:中国某著名教育期刊曾报道这样一个案例:黄愉是小学一年级的新生,父母对他非常宠爱,极少批评他。自他上小学以后,黄愉的父母发现,从前那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有时无故乱发脾气,有时早上起来嘟囔着不愿去学校。父亲有些担心,就去学校向老师了解情况。老师也说不出为什么,只是觉得他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与同学们的交往也较少,一天到晚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的,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也不爱回答问题。父亲问他为什么不积极发言,他说怕回答不正确,挨老师批评。
  以上案例中的两个孩子有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适应性差。
  孩子适应性差,不愿接触新环境,一般在一年级及转校的小学生身上较为多见。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情感上对父母过分依赖。现在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过多的溺爱和娇惯,导致他们对父母产生强烈的依赖。当他们离开父母进入小学,面对陌生的环境,会产生心理紧张和不安,想在老师那儿寻求依赖,而老师不像父母一样围绕自己转,而是要照顾所有的学生。所以,他们就想逃避这种陌生的环境,回到从前快乐的时光,躲在父母的羽翼下,便产生不愿意去学校的情绪。二、心理承受力较弱。有些小学生,由于父母事事顺着他们,听不得批评,这样就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弱。而在学校的学习和活动中,老师会时常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或者表扬或者批评。由于他们心理承受力弱,受到老师的批评,没有勇气去面对,就采取逃避的态度。上例中的黄愉就是这样,在家中听惯了表扬,到了学校,因回答问题不正确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心里很不舒服,想要避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不愿在课堂上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者干脆不愿去学校。三、对学校人际环境的不适应。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幼儿园相比,要复杂得多。有的小学生由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和同学们的交往不是很融洽,加上得不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所以对新环境适应困难。
  前不久,有杂志报道:一名高才生接到出国深造的通知后,权衡再三,终不敢前行,只因母亲不能随其同去,而他无法独立照顾自己。这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报道。这名高才生的不适应问题,不仅仅要引起家人的反省,更要引起教育者的反省,因为这其中也有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長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才能算尽职尽责。
  要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家长平常要多带孩子接触新环境。有的孩子到了陌生环境中会不知所措,无法很快融入。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要经常带他去新环境中,让孩子发现新鲜有趣的事物,从而增强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父母要让孩子多结交朋友,通过与朋友的友好相处,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父母可以先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里接触更多的人,等孩子可以顺利地和他人交往时,再带孩子走出家门。当孩子进入新环境感到不适应的时候,父母最好用握住孩子的手、摸摸孩子的头等方式鼓励孩子,使他在充满安全感的状态中适应环境。当孩子在新环境中结识新朋友时,父母要适当地鼓励和表扬,让孩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自觉融入新环境,更好地和他人交往,获得理想的人际关系。
  二是父母要注意锻炼孩子的心理适应能力。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心理素质的优劣往往决定孩子生活、学习、事业的成败,而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心理适应能力。它对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很多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人,会很快打成一片,但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就拒绝和他交往;还有的孩子,面对新环境会产生胆怯、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绪,这都是心理适应能力不强的体现。心理适应能力是孩子的心理品质问题,反映了孩子面对新环境时的思想、情绪、行为的控制能力。父母可以多培养和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孩子养成遵守规范、乐于合作的意识和习惯。要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心理问题,理解大多数人的想法和做法。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孩子放弃个性,而是懂得与人相处之道。父母还要身体力行地传授对人宽容的豁达心态,这样也会帮助孩子更好地与人相处。
  三是家长可有意地与孩子适当分离。孩子离开父母,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哭闹,这说明孩子对于没有父母的环境心存不安,不想在新环境中独自生活。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旦父母离开自己,就会茫然,这种心理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和孩子适当分离,适当地从孩子的视线中“消失”一会儿。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在附近观察,在孩子需要帮助时给予适当指导,但不要干扰他的活动。有时甚至可以短暂离开,但要清楚地告诉孩子,妈妈离开一下,一会儿就回来,这样可以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安全的,从心理上接受和母亲的分离。
  四是要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技能,但不要过分干预孩子的交往。孩子喜欢与人交往,但是,假如他不掌握交往的技能,就不会得到同伴的认同甚至会受到冷落或被孤立,这会给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带来阻碍。家长应告诉孩子与人交往时要谦让、友好、协商、分享,若孩子这方面做得很差,家长可以提供一定的情景,加强对孩子的训练。学会交往的技能,是与人和睦相处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基本功夫。孩子为了得到他人的接纳,可能会表现出迁就、宽宏大量的行为,家长为此很不高兴,觉得孩子受委屈、受欺负了,有的家长甚至出面干涉或阻止孩子与他人继续交往。孩子的这种行为是与他害怕孤独相联系的。当然,也不排除可能是孩子软弱、缺乏主见。但是,家长不能因此剥夺孩子交往的权利,如果发现确实是因为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所致,家长应注意观察,然后进行分析,指出他哪儿做得不对,哪儿做得对。不对的地方要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做得对的地方要给予表扬。
  五是要注意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调控不良情绪。情绪会决定做事的态度,还会决定人际交往关系是否和谐、人格是否完善。父母要给予情绪不好的孩子适度的关怀和理解,教孩子学会调节情绪。父母要教育孩子客观地看待世界,孩子心胸开阔,情绪就容易稳定。当孩子情绪不好,无法调适自己时,可以让孩子暂时转移注意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父母还应该让孩子学会控制不良情绪,等心情平静下来再处理事情。有理智的孩子一定是可以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他们能够意识到发脾气带来的后果,于是会自觉控制自己。孩子学会了调适自己的情绪,就会很好地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编辑:潘金瑞】
其他文献
问:闺蜜很舍得为孩子投资,报班、旅游、上重点、买名牌……样样不落下。钞票大把大把地花出去,我看着都心疼,可她说:“贵族教育就是这样,不贵咋能叫贵族?”请问,这种说法对吗?  林红霞   答:出生于江苏南通的王淑贞老人活了106岁,其子女5男8女全是博士,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她的13个孩子中,有3个被评为“美国十大杰出青年”。  她的儿子李昌钰被誉为东方的福尔摩斯,从警以来破获案件8000余起,据说工
说到教孩子学走路,大家脑海里肯定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大人牵着宝宝的手,让宝宝学走路。这一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理所当然就一定正确吗?儿科专家给了明确答复,这样做并不正确。  为什么呢?  一是大人太累。牵着不到一米的宝宝走路,父母整个人都被折叠了,过来人都知道“腰已废,真的累”,这种感觉是多么难受!  二是孩子会产生依赖心理,没有自信。在能熟练牵手走路后,很多孩子仍然不愿意尝试自己走路,父母一松
在2018第九届世界武术散打比赛中,90后选手叶翔力挫群雄,再次为中国队夺冠。叶翔身高1.89米,体重125公斤,是业内有名的“大块头”。近几年来,他几乎垄断了国内散打无差别级冠军,并获得2016年散打世界杯冠军、2017年世界级散打王争霸赛冠军等,实现了散打生涯的大满贯。谁能想到,这位中国最耀眼的“散打王子”,曾是一个桀骜不驯的顽劣少年,是别样父爱让他逆袭成了世界冠军……  打不成器,顽劣小子越
一  晚上睡觉时,儿子用胳膊牢牢圈住我的脖子,我稍微动一下,他就会呓语:“妈妈保护我……”  儿子刚过3岁,我和老公千挑万选,送他进了一家离家不太远,条件也不错的幼儿园。入学第一天,儿子脸上就挂了彩,接他放学时,三个老师和两名园长轮番给我们道歉,说是老师没有照顾好孩子,导致我儿子被小朋友抓伤了。  看着哭得像只小花猫的儿子,再看看围在身旁的老师,我和老公只好说上两句场面话,带着儿子回了家。  此后
小学霸人设崩塌  果果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男生。他学习成绩优异,长期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重要考试没有出过年级前10名,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小学霸。可是谁也没想到,在重点中学保送生选拔考试中,他居然作弊,被當场取消选拔资格。  老师和同学们议论纷纷,都不敢相信眼前的现实:  “成绩这么好,为什么要作弊?不会是冤案吧?”  “自己都承认了,还冤什么冤!”  “他以前取得的好成绩,莫非都是作弊的结果?”  “
不敢入睡的宝宝:怪兽会来咱家吗?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叶女士一家三口在家自我隔离了两个月。能每天24小时与家人厮守在一起,那种温馨感基本抵消了对疫情的恐惧。但是没过多久,叶女士就发现4岁的女儿晴晴是个胆小鬼,而且胆小得离谱。  在家闲着没事,只好天天看电视里循环播放有关疫情的新闻。晴晴虽然不知道新冠肺炎是什么,但是她看爸爸妈妈皱眉叹息,她也跟着紧张。  一天,电视里报道各地支援武汉的新闻,其中一个
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有多少家长能保持平常心?如果孩子的考试成绩欠佳,又有多少家长能给孩子切实的帮助?本期,我们邀请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习问题专家张鸣雁女士,与家长朋友们一起讨论这个话题。  高分固然可喜,切莫盲目乐观  主持人:请问各位家长,当孩子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你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周剑华(13岁男孩的爸爸):當然是兑现诺言。每次重要考试前,我都会跟儿子谈好奖惩标准,比如考进班级前10名
她从不主动与人说话,被男生看一眼就浑身发抖  小君今年17岁,是一名高二女生。她面容清秀、身材高挑,加上学习成绩优异,在校园里知名度很高。但是,大家对她的评价莫衷一是:有的说她善良,低调;有的说她清高,不爱搭理人;有的说她自私,不愿分享学习方法;有的说她有心机,一见男生就脸红,却从不与女生一起议论男生,明显心口不一……小君并不知道同学们在背后议论她,因为她在班里没有知心朋友,但她知道自己不招人喜欢
许多家长把家庭教育通俗地理解为“管孩子”,认为管得越多越严格,孩子就会成长得越好。事实上,家庭教育并非这么简单。有的时候,家长对孩子控制得越多,孩子就越容易失控。那么,家长还要不要管孩子?分寸如何拿捏?本期,我们邀请教育专家、教育心理学教授孙文涛先生,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适得其反的控制  岳晓秋(8岁男孩的妈妈):我和丈夫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儿子出生前我就辞了职,准备在家做全职妈妈。我
孩子喜欢老师,又太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捕捉到一点“风吹草动”,就会严重影响情绪。这天,女儿对我说——  周日,女儿没睡懒觉,早早跑到我和她爸爸的卧室,情绪低落地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学跳舞了。”我问为什么。她说:“老师总让玲玲到前面给大家做示范,其实我跳得不比玲玲差,可老师就是不叫我,我觉得她不喜欢我。”  孩子的世界比我们想的要复杂。他们喜欢老师,又太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捕捉到一点“风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