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睡为天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m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睡眠对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代社会,睡个好觉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奢望。最近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人群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仅有13.19%的人表示自己的睡眠是“充足”的。鉴于这种情况,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占文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明确提出——
  作为养生康复营养专家,刘占文教授非常重视睡眠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刘教授指出,睡眠既是补充、储备能量、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主要形式,又是调节各种生理机能,稳定神经系统平衡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对身体的发育,还是保障身体的健康,保持旺盛的精力,都是十分重要的。有研究发现,人能忍受饥饿长达3个星期之久,可是如果一个人连续3个昼夜不睡觉就会表现出坐立不安、情绪躁动、记忆力减退、判断力下降、幻听幻觉,难以坚持正常的生活。有关文献显示,夜间睡眠不足,就可以导致第二天的免疫力下降,而长期维持每昼夜不足6.5小时睡眠,则会形成“睡眠赤字”和“健康透支”,缩短生命。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刘教授指出,对每个人来说,睡眠和食物与水一样,也是不可或缺的绝对需要。睡不好,便食无味,再有营养的食物,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因此,在当前睡眠问题已经关系到人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应该提倡“民以睡为天”。吃人参,不如睡五更
  刘教授说,“中医养生是非常重视睡眠的”,认为“睡眠是天然的补药”。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我的养生之道是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能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清代医家李渔曾指出:“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民间也有诸多“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吃人参,不如睡五更”之类的谚语。意思都是人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跟着太阳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不要跟太阳对着干。天人合一,才能睡得香甜
  睡眠如此重要,可为什么那么多人老是睡不好、睡不着?想通过吃药、打针等方式来解决,为何又总是收效甚微?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记者一连串的提问,把刘教授逗笑了。刘教授说,中医对睡眠的认识,也讲究“天人合一”,要求根据人体和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实现“生态睡眠”。《黄帝内经》早就指出,天有四时,入睡眠也应该符合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那么,今天如何理解两千多年前的“睡眠养生”理论呢?
  从本质上讲,人类并非是夜行动物。我们没有出色的夜视能力,在黑暗中毫无效率可言。只是在进化的历程中,爱迪生于1882年发明了电灯,便把我们的夜晚时间转换成白天的环境。随着开关的拧转,黑夜就变得明亮了。因此,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24小时都可以工作或玩耍的环境。电视、电话从未断过,互联网允许你在半夜3时购物……。现在大多数人比一个世纪以前甚至50年前的入睡得更少,睡眠缺乏成了现代生活方式的代价。
  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具有日节律,人体阴阳消长与其相应,也有明显的日节律。《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天地阴阳的盛衰消长,致一天有昼夜晨昏的节律变化,人与自然相应,故人体的阳气亦随之有消长出入的日节律运动。平旦,人体阳气随外界阳气的生发由里外出,人起床活动;中午,人体阳气最盛;黄昏,阳气渐消;入夜则阳气潜藏于内,人就上床休息。阳人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
  一般而言,每人每天平均要有8小时的睡眠,但要根据不同季节,顺时调整,从而保证天人相应的规律。
  
  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志生。”这是说,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让精神愉悦、身体健康。
  刘教授说,春季时中老年人应该10点睡,5点左右起,保持一致,不要超过12点才睡,也不能睡懒觉。
  
  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之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刘教授说,夏季和春季的特点从性质上是一样的,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睡眠时间都不能超过12点,但夏季日出早,宜在早上4点多起床(编者注:我国幅员辽阔。日出的时间有较大的差异,东北与西北约有2个小时时差,北方与南方也有约1小时时差,应以当地日出时间为准)。“无厌于日”是指不能因为太阳大,就呆在家里不出门,应该在清晨迎着阳光,进行适当的活动。我国传统养生学提倡睡“子午觉”。“子”是指夜间的23点~1点,“午”是指白天的11点~13点。认为睡“子时”可以养精蓄锐,而睡“午时”则可以顺应阳气的开发。在当今,在很多国家睡午觉已成为一种时尚。但午觉时间不能太长,以半个小时至1个小时为宜。不宜超过1个小时,太长会影响人的应激状态。
  
  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这就是说,在秋季三个月,秋风清肃,万物收藏,人起居调摄应与气候相适应,才能避免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侵害。睡可以敛肺气,秋季早睡早起,正符合人体需求。经过一个少眠的夏天,正好借此以补偿。天气凉爽,舒心爽身,又有安睡的条件。秋季早睡,还可以收敛神气,安宁神志,对于人体保健是有好处的,符合“养阴之道”。
  
  冬季:早卧晚起,必待阳光
  《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刘教授指出,冬季天气寒冷,日落也早,睡眠应该相应早一些,每晚10点钟左右睡觉,不能超过12点,晚起也不是“压床头”,应该在日出前起床。
  
  保证睡眠的三要素
  
  刘教授说,出现睡眠问题,跟过去长久的睡眠不规律有关,跟长久以来人体的阴阳消长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不一致有关。因此,要想睡得着,睡得好,睡得香甜,必须长时间地、持之以恒地遵守自己的睡眠规律,让睡眠做到“天人合一”。现代人无法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保证睡眠规律外,更应该把握好情绪、环境、饮食三个影响睡眠的要素。
  
  情绪
  刘教授说:“身体不舒服会影响睡眠,情绪紧张,得不到放松,也会影响睡眠。”
  中医讲究心神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有神、形之分,认为睡眠活动是晤和寐的形神活动交替过程,神静则寐,神动则晤。所以,情志过激就不容易入睡。有人上床之后有一个习惯,就是想问题,把当天所做的事情 “过一遍电影”,又想着明天的工作如何应对,这就自然使入睡变得困难。
  睡觉前不妨做一些“静神”的运动,如“六字诀”(编者注:详情请见2007年第一期、第二期《健身气功新功法——六字诀(上、下)》),让心情舒缓,情绪平和。但切不可做激烈的运动,否则全身大汗,反而会精神百倍。而且,运动时间不能太晚,争取运动后过30~40分钟再睡眠,这样可以让人感觉放松、清爽,容易入眠。
  
  环境
  要睡好觉,还须掌握睡眠中的气象学。寝室小气候有讲究。现代医疗气象研究表明,寝室的温度、湿度、光照等都会对睡眠产生影响。调节卧室的光线和温湿度,保证其幽暗、安静、凉爽、舒适,把卧室设计成一个让人向往睡觉的地方。睡眠时最为适宜室内温度在20℃~23℃,湿度不宜超过60%。在20℃以下人就会因冷而蜷曲身躯并裹紧被子,但超过23℃就会蹬被子。还要防止卧室有噪音或其他干扰,比如鼾声、亮光、干热环境等都会破坏睡眠环境。如遇到上述情况,可用眼罩、耳塞、加湿器和风扇等改善。容易失眠的人,不妨尝试选用红、黑搭配的窗帘,有助于尽快入眠。
  
  饮食
  刘教授说,遇上长期失眠,千万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吃药。因为吃药只是通过短时间促睡来为长期改善睡眠质量做铺垫,是不得已的措施。而睡眠质量的改善需要长时间坚持,采用饮食促眠的措施显然是可以坚持的。某些白领因为应酬多,偶尔失眠,情况不是很严重的,也可以采用饮食疗法改善睡眠。最简单的就是晚上一杯热牛奶。对于长期失眠者,一定记住晚餐不能吃得太饱,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因为人睡觉后,心脏仍在辛苦地工作着,在五脏中,心脏最辛苦,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食物,有益睡眠的食物,如蜂蜜、桂圆、牛奶、大枣、木耳等,还可配合药膳保健。药膳种类很多,可根据人的体质和症状辨证选膳。常用药膳有:茯苓饼、银耳羹、百合粥、冰糖莲子羹、山药牛奶羹、小米红枣粥、黄酒核桃泥、芝麻糖、土豆蜜膏等。
  刘教授还强调,即使出现失眠现象,也不必过于紧张,分清是偶发的失眠,还是得了失眠症,只要心情平和,采取上述针对性的措施,大多可以改善。
  
  熬夜后,不能盲目多睡
  
  当睡眠规律形成后,却不得不因为特殊原因,如需要加班、值班而熬夜的,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呢?刘教授说,对于已经形成良好睡眠规律的人来说。偶尔熬夜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但是没有规律性的加班,或者加班时间长,特别是晚上加到两三点,早上再继续上班,休息得不到保证,就会很快出现“亚健康”状况,造成睡眠不好、情绪不稳。
  有些人习惯熬夜之后大睡特睡,这样也是不对的。熬夜之后也不能盲目多睡,因为睡眠时间超过所需的量,使神经中枢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会导致各器官功能的减退或产生肥胖,从而诱发各种并发症。人应该像控制食欲一样,调节自己的睡眠时间。
  刘教授最后说道,睡眠也好,养生也好,必须符合自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下去,才是养生的最好途径。现在很多人依仗自己年轻,吸烟喝酒,熬夜狂欢,生活不规律,将来必会为此付出代价。因此,他特别寄语年轻人,千万不要跟着感觉走,要有正确的健康理念,调整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将来才会受益无穷。他再三强调,保健养生应从生活做起,从小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做到“不伤就是养”。
  
  编辑 谭 翔
其他文献
2008年,一种新型的男性避孕方法将在广州大面积推广。专家称,这种专门针对男性避孕的新方法,只要在睾丸上切一个小口,在输精管放置一根火柴棍大小的装置,便可以过滤精子,避免受孕,避孕率达到97%。该法同时又是可逆的,“火柴棒”一取出,输精管又可以复通。  专家认为,从理论上看,这种避孕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其他避孕措施带来的麻烦,一劳永逸,而且不会影响性感受。对女人来说,解除了意外怀孕的压力,可能
摘要: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學中的难点,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难点。作文教学应该紧抓经典文本,利用好教材资源,融入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以课堂为阵地,以课本为依据,在教授课文中教授写作,在语文阅读中积累写作经验。  关键词:文本解读;阅读教学;写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2-118-2      在新课改实行以来,语文
清咽方治咽喉炎  我患慢性咽喉炎多年,每当喝酒、熬夜后,咽喉就开始“闹情绪”,疼痛不适。去年开始,我按照一位老中医开的清咽方当茶饮后就很少再犯。清咽方如下:金银花、菊花、麦冬各15克,桔梗、木蝴蝶各10克,甘草5克,用开水泡后,用蜂蜜调味当茶饮。  广东汕头 唐勇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上方名为“清咽方”,是为常见的急、慢性咽喉炎患者而设(尤其是慢性咽炎)。慢性咽炎属中医虚火喉痹
我的血压常为140/90毫米汞柱,已是正常范围的最高限,为了防止血压超标,我坚持每天食用药膳辅助降血压,使血压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到春天百花盛开、遍地野菜吐绿时,我就地取材,采割野菜制作降压药膳来进行食疗,既品尝野菜的美味,又起到保健的作用,更给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现将我的3款野菜降压食疗菜介绍如下。  ◆ 豆腐干拌马兰  原料:马兰200克,豆腐干2块,肉末少许,食用油、食盐、味精、麻油
一季不取隐形镜,角膜浑浊待移植   平时喜欢打篮球,然而双眼近视达500度的王某,不得已选择了隐形眼镜,但是对于隐形眼镜的护理常识,他并不十分清楚,加之嫌麻烦,他戴上隐形眼镜后愣是没取下来过,足足持续了3个月!虽然一度没有任何不适,但上周,他还是出现剧烈眼痛、怕光、流泪和异物感,视力明显下降,于是来到医院眼科就诊。医生检查后发现,问题正是出在隐形眼镜上,而在取隐形眼镜时发现,王某角膜损伤已经非常严
鱼鳞病俗称“鱼鳞癣”、“蛇皮癣”,普通人群中其发病率高达0.3%~1%。患者皮肤比较干燥,上臂的外侧和大腿、小腿的前面,有许多淡褐色鳞屑,紧紧附着在皮肤表面,难以脱落,边缘略微翘起,好像鱼鳞、蛇皮。这些症状在冬天气候干燥时特别明显,好像没有洗干净的污垢。  此病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病,患者机体对维生素A的利用有先天性缺陷。研究表明,鱼鳞病患者血清中维生素A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因此,对鱼鳞病患者补充维
生病未必是坏事    一向生龙活虎的老公病了,而且病得有些难以启齿:龟头炎。医生说这病不要紧,可我还是上网查了好多相关信息。通过我的分析,病因大概找到了,是老公将内衣裤和外衣混洗导致的。其实当时我就阻止老公了,可他只是嘴里答应,后来图省事,还是那样做了。  本来我很生气,不过老公病后表现倒是不错,不仅积极治疗,坚持上药,而且内裤也坚持天天单独手洗,洗后还拿到太阳下曝晒杀菌。这些天也不吃刺激食物了,
1抽筋的原因及应急处理  许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游泳时出现小腿“抽筋”,尤其是在水温较低或游泳时间较长的时候更容易发生。对于缺乏经验的人,尤其是儿童少年,如果游泳时出现小腿“抽筋”,很容易发生生命危险。  运动中出现的这种“抽筋”,除了小腿外,还可发生在足底的肌肉和腹部的肌肉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运动中“抽筋”呢?它是怎样发生的?  运动医学将抽筋称为“肌肉痉挛”,是指肌肉不由自主地强
6.4秒,呼吸养生的最佳节奏    传统养生强调生命活动要张弛有度,最重要的就是慢呼吸养生。《黄帝内经》指出,人体应根据“五十营”调节呼吸节奏,即经脉之气在人体内一昼一夜循行全身五十周,经过换算相当于一呼一吸6.4秒,这是古人呼吸养生的最佳节奏。研究表明,现代人呼吸速度比古人快了1倍,每次只用3.33秒。  慢呼吸养生,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开始呼吸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加以练习,久而久之就会变
冯华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座教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委员、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神经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分会颅脑创伤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中国癫痫及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会神经外科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