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经常观摩一些语文教研课,相声、小品、辩论、实话实说、梦想剧场等形式竞相涌入一些教师的课堂,可谓精彩纷呈、百花齐放。教者可谓用心良苦,欣赏之余,认真反思:语文课的“本色”在哪里?语文课堂究竟是谁做主?
案例描述:
一位老师这样设计随笔散文——《花未眠》的课堂教学:
第一步,导入。
提问1.初中你们学过哪些写花的散文?2.这篇散文描写的对象是什么?3.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4.从这一树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获得了什么样的感悟?
第二步。理清思路。勾画关键句。
1.听前6个自然段录音,勾画每个自然段的关键句。点拨:关键句是指能概括每个自然段中心意思的句子。
2.请一个学生读7-9自然段,勾画关键句。朗读标准:读准字音,声音响亮,感情适度。
3.请学生点评读得如何。
4.全班齐读10-11自然段,勾关键句。
5.请一个学生念1-6段的关键句。
6.请一个学生念7-11段的关键句。
第三步,理清思路,梳理观点。
1.提问:作者发现美的机缘是什么?2.提问:关于美,作者有哪些认识,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
老师将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学习讨论“作者发现美的机缘是什么?”,一组学习讨论“关于美作者有哪些认识,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接着四人为小组,推荐代表朗读本组同学的答案,其他同学点评。
第四步,揣摩语句。
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师点拨:介绍川端康成的成长背景。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师点拨:介绍川端康成的生命观。3.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师点拨:介绍川端康成的生命观。
第五步,拓展延伸。
用文字描绘日本京都的晚霞和长次郎制造的名茶碗。谈谈你对美的认识。(100字左右)
第六步,课后作业。
在网上搜寻并欣赏文中提到的艺术品的图片,写出你从中获得的美的感受。(400字以上)
第七步。教师寄语,再次呼吁同学们学会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品味这堂语文课,虽然流程完整,课件非常精美,但老师始终为学生画了一个圈,学生始终处于启而不发,或者启而少发的状态,我总感觉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情趣的,读学生想读,答学生所想。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灵动的、互动的。
同样的内容,另一位老师却作了这样的设计:
(一)观看图片,引出篇名。这一设计让学生观察京都岚山的美景,观看川端康成的照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美有了感性认识,对作者有了沉思、专注、忧郁、深刻等直观印象。(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二)诵读课题,明确信息。老师抛砖引玉,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课文题目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相回答:“作者凌晨四点起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被充分激发了。)
(三)朗读课文,找出问题。老师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学生朗读、概括,重点体会作者感受: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的美是有限的。2.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3.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学生七嘴八舌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同时,老师又呈现两组图片把艺术美和自然美加以对比,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四)揣摩语言,剖析原因。老师组织学生再读课文,揣摩语言,小组讨论,师生用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一句句紧扣文本的理解喷薄而发。
(注意:当学生由表及里、由点到面找出原因后,已在阅读中体会了融情于景的写法,看到了作者想绽放自己美丽人生的愿望,理解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真正融合,同时也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体会感情,尝试背诵。“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老师让学生换位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再找出课文中描写作者的感悟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品析。然后又让学生试着背诵句子。当堂展示背诵。(欣赏激励,激发学生展示的欲望。)
(六)小结全文,借鉴写法。
(七)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我们在文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无处不在,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畅所欲言。”这一环节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受启发后写出精美的片段。(学生整理所得,这是师生教与学效果的反馈,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案例反思:
反观上述两个案例,第一个设计流程完整,课件漂亮,但学生始终没有成为课堂的主角。第二个设计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笔者更欣赏后者,其成功之处: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第二个案例中,老师提供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始终把自己对文章深入研读后的感情,融会、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用自己的激情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
其次,紧扣要点,体现学生的灵动性。第二个案例从解读课题、理解课文到提炼主旨等都是扣住文本,引导学生感知咀嚼言语,激活学生认知的体验,生成学生的言语能力。
再次,欣赏激励,实现学生的互动性。第二个案例非常重视学生自己读书,充分信任学生,欣赏学生,激励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学。以朗读感悟文本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疑问来自文本,答案归于文本。师生之间互相提问,又互相求解。争议之中,层层深入,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同时,也学会了阅读的方法,这是最宝贵的金钥匙。
诚如郭思乐教授所言,在教学中,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就会调动生命自然的伟大力量。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自主,变得快乐,变得高效!
经常观摩一些语文教研课,相声、小品、辩论、实话实说、梦想剧场等形式竞相涌入一些教师的课堂,可谓精彩纷呈、百花齐放。教者可谓用心良苦,欣赏之余,认真反思:语文课的“本色”在哪里?语文课堂究竟是谁做主?
案例描述:
一位老师这样设计随笔散文——《花未眠》的课堂教学:
第一步,导入。
提问1.初中你们学过哪些写花的散文?2.这篇散文描写的对象是什么?3.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4.从这一树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获得了什么样的感悟?
第二步。理清思路。勾画关键句。
1.听前6个自然段录音,勾画每个自然段的关键句。点拨:关键句是指能概括每个自然段中心意思的句子。
2.请一个学生读7-9自然段,勾画关键句。朗读标准:读准字音,声音响亮,感情适度。
3.请学生点评读得如何。
4.全班齐读10-11自然段,勾关键句。
5.请一个学生念1-6段的关键句。
6.请一个学生念7-11段的关键句。
第三步,理清思路,梳理观点。
1.提问:作者发现美的机缘是什么?2.提问:关于美,作者有哪些认识,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
老师将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学习讨论“作者发现美的机缘是什么?”,一组学习讨论“关于美作者有哪些认识,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接着四人为小组,推荐代表朗读本组同学的答案,其他同学点评。
第四步,揣摩语句。
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师点拨:介绍川端康成的成长背景。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师点拨:介绍川端康成的生命观。3.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师点拨:介绍川端康成的生命观。
第五步,拓展延伸。
用文字描绘日本京都的晚霞和长次郎制造的名茶碗。谈谈你对美的认识。(100字左右)
第六步,课后作业。
在网上搜寻并欣赏文中提到的艺术品的图片,写出你从中获得的美的感受。(400字以上)
第七步。教师寄语,再次呼吁同学们学会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品味这堂语文课,虽然流程完整,课件非常精美,但老师始终为学生画了一个圈,学生始终处于启而不发,或者启而少发的状态,我总感觉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情趣的,读学生想读,答学生所想。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灵动的、互动的。
同样的内容,另一位老师却作了这样的设计:
(一)观看图片,引出篇名。这一设计让学生观察京都岚山的美景,观看川端康成的照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美有了感性认识,对作者有了沉思、专注、忧郁、深刻等直观印象。(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二)诵读课题,明确信息。老师抛砖引玉,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课文题目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相回答:“作者凌晨四点起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被充分激发了。)
(三)朗读课文,找出问题。老师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学生朗读、概括,重点体会作者感受: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的美是有限的。2.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3.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学生七嘴八舌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同时,老师又呈现两组图片把艺术美和自然美加以对比,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四)揣摩语言,剖析原因。老师组织学生再读课文,揣摩语言,小组讨论,师生用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一句句紧扣文本的理解喷薄而发。
(注意:当学生由表及里、由点到面找出原因后,已在阅读中体会了融情于景的写法,看到了作者想绽放自己美丽人生的愿望,理解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真正融合,同时也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体会感情,尝试背诵。“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老师让学生换位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再找出课文中描写作者的感悟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品析。然后又让学生试着背诵句子。当堂展示背诵。(欣赏激励,激发学生展示的欲望。)
(六)小结全文,借鉴写法。
(七)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我们在文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无处不在,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畅所欲言。”这一环节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受启发后写出精美的片段。(学生整理所得,这是师生教与学效果的反馈,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案例反思:
反观上述两个案例,第一个设计流程完整,课件漂亮,但学生始终没有成为课堂的主角。第二个设计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笔者更欣赏后者,其成功之处: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第二个案例中,老师提供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始终把自己对文章深入研读后的感情,融会、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用自己的激情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
其次,紧扣要点,体现学生的灵动性。第二个案例从解读课题、理解课文到提炼主旨等都是扣住文本,引导学生感知咀嚼言语,激活学生认知的体验,生成学生的言语能力。
再次,欣赏激励,实现学生的互动性。第二个案例非常重视学生自己读书,充分信任学生,欣赏学生,激励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学。以朗读感悟文本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疑问来自文本,答案归于文本。师生之间互相提问,又互相求解。争议之中,层层深入,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同时,也学会了阅读的方法,这是最宝贵的金钥匙。
诚如郭思乐教授所言,在教学中,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就会调动生命自然的伟大力量。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自主,变得快乐,变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