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208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经常观摩一些语文教研课,相声、小品、辩论、实话实说、梦想剧场等形式竞相涌入一些教师的课堂,可谓精彩纷呈、百花齐放。教者可谓用心良苦,欣赏之余,认真反思:语文课的“本色”在哪里?语文课堂究竟是谁做主?
  案例描述:
  一位老师这样设计随笔散文——《花未眠》的课堂教学:
  第一步,导入。
  提问1.初中你们学过哪些写花的散文?2.这篇散文描写的对象是什么?3.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4.从这一树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获得了什么样的感悟?
  第二步。理清思路。勾画关键句。
  1.听前6个自然段录音,勾画每个自然段的关键句。点拨:关键句是指能概括每个自然段中心意思的句子。
  2.请一个学生读7-9自然段,勾画关键句。朗读标准:读准字音,声音响亮,感情适度。
  3.请学生点评读得如何。
  4.全班齐读10-11自然段,勾关键句。
  5.请一个学生念1-6段的关键句。
  6.请一个学生念7-11段的关键句。
  第三步,理清思路,梳理观点。
  1.提问:作者发现美的机缘是什么?2.提问:关于美,作者有哪些认识,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
  老师将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学习讨论“作者发现美的机缘是什么?”,一组学习讨论“关于美作者有哪些认识,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接着四人为小组,推荐代表朗读本组同学的答案,其他同学点评。
  第四步,揣摩语句。
  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师点拨:介绍川端康成的成长背景。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师点拨:介绍川端康成的生命观。3.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师点拨:介绍川端康成的生命观。
  第五步,拓展延伸。
  用文字描绘日本京都的晚霞和长次郎制造的名茶碗。谈谈你对美的认识。(100字左右)
  第六步,课后作业。
  在网上搜寻并欣赏文中提到的艺术品的图片,写出你从中获得的美的感受。(400字以上)
  第七步。教师寄语,再次呼吁同学们学会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品味这堂语文课,虽然流程完整,课件非常精美,但老师始终为学生画了一个圈,学生始终处于启而不发,或者启而少发的状态,我总感觉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情趣的,读学生想读,答学生所想。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灵动的、互动的。
  同样的内容,另一位老师却作了这样的设计:
  (一)观看图片,引出篇名。这一设计让学生观察京都岚山的美景,观看川端康成的照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美有了感性认识,对作者有了沉思、专注、忧郁、深刻等直观印象。(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二)诵读课题,明确信息。老师抛砖引玉,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课文题目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相回答:“作者凌晨四点起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被充分激发了。)
  (三)朗读课文,找出问题。老师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学生朗读、概括,重点体会作者感受: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的美是有限的。2.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3.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学生七嘴八舌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同时,老师又呈现两组图片把艺术美和自然美加以对比,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四)揣摩语言,剖析原因。老师组织学生再读课文,揣摩语言,小组讨论,师生用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一句句紧扣文本的理解喷薄而发。
  (注意:当学生由表及里、由点到面找出原因后,已在阅读中体会了融情于景的写法,看到了作者想绽放自己美丽人生的愿望,理解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真正融合,同时也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体会感情,尝试背诵。“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老师让学生换位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再找出课文中描写作者的感悟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品析。然后又让学生试着背诵句子。当堂展示背诵。(欣赏激励,激发学生展示的欲望。)
  (六)小结全文,借鉴写法。
  (七)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我们在文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无处不在,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畅所欲言。”这一环节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受启发后写出精美的片段。(学生整理所得,这是师生教与学效果的反馈,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案例反思:
  反观上述两个案例,第一个设计流程完整,课件漂亮,但学生始终没有成为课堂的主角。第二个设计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笔者更欣赏后者,其成功之处: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第二个案例中,老师提供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始终把自己对文章深入研读后的感情,融会、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用自己的激情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
  其次,紧扣要点,体现学生的灵动性。第二个案例从解读课题、理解课文到提炼主旨等都是扣住文本,引导学生感知咀嚼言语,激活学生认知的体验,生成学生的言语能力。
  再次,欣赏激励,实现学生的互动性。第二个案例非常重视学生自己读书,充分信任学生,欣赏学生,激励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学。以朗读感悟文本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疑问来自文本,答案归于文本。师生之间互相提问,又互相求解。争议之中,层层深入,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同时,也学会了阅读的方法,这是最宝贵的金钥匙。
  诚如郭思乐教授所言,在教学中,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就会调动生命自然的伟大力量。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自主,变得快乐,变得高效!
其他文献
[摘要]生物学案导学最关键是学案的设计。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本文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学案设计应体现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生物 学案导学 六化设计    现在很多地方使用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最关键是学
从2005年实行“3 小综合”考试以来,政治科目在文综考试中占的分值是100分,其中选择题48分,主观题52分。选择题总体难度下降了一些,主观题题型以材料分析题为主,难度有所增加。在文综考试中,学生觉得比较难拿分的是政治主观题,往往是写的答案很多,分数却不多。特别是在最后的三科综合题中,政治问题放在最后,不少同学没有时间写,所以政治科的平均分比较低。在我们农村的高中,学生知识面不广,文科底蕴不高,
湘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说课设计及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结构、内容及重要意义  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对人们生活和生产、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中国的水资源在《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包括地区分布悬殊、时间分配不均、合理利用每一滴水三部分。地区分布不均,是通过利用我国南北部所占全国面积的比例、其
[摘要]政治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探讨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从知识到生活”的循环上升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将学生融入生活情境之中,通过生活引路,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研究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在现实生活中内化所学知识,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践行,做生活的主人。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 生
[摘要]中长跑项目是中学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勇于进取的体育优秀品质,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从教学的实践角度试阐述中长跑项目的三项训练原则与两种训练方法。  [关键词]高中体育 中长跑 教学原则 训练方法    长期以来,中长跑项目是中学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必测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培养学生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吃苦耐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