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阅读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高中生群体都是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被称作“90后”。他们不同于70年代或80年代出生的人,这群年轻人从哇哇落地开始,就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各种新奇玩意层出不穷。小时候可以看到各种进口动画片,听着大街小巷都充斥着的流行歌曲,也许从认得数字的那一刻就知道了该如何打电话。有的孩子小学还没毕业就接触到了网络,到现在已是个熟练的老网民了。
  他们成长在最前沿、最时尚的年代,接触着许许多多的新鲜事物,不论是着装打扮,或是言谈举止,都与以往的学生有很大不同。了解当下学生的阅读趣味是语文老师的义务,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健康向上的阅读。在我校高一年级举行的“我最喜欢的十本书”评选活动中,老牌名著和新生代作家的作品平分秋色。《鲁滨逊漂流记》、《三国演义》、《茶花女》等中外名著依然是很多学生的最爱,他们说从这些书当中可以得到很多智慧和心灵的启示,尤其是《鲁》,倍受学生们的推崇。因为里面冒险的情节,主人公坚忍不拔、以苦为乐的精神,符合高中生的心境和人生追求。按照高中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应该广泛的阅读名著,增加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从这点看,名著的魅力是永恒的,无论时代怎么变,它总是可以起到文学传承的作用。
  但从另一方面看,一些80后作家又对如今出生在90年代的高中生影响颇深。例如郭敬明的新作《悲伤逆流成河》就很受学生追捧。一位学生对笔者说:“小四(郭敬明的爱称)的书我们都爱看,只要他出新书,大家都会买来传阅。”的确,笔者发现,80后作家拥有广大的市场。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岛》等刊物,总是销量前茅,有的学生做了大量的文字摘抄,有的学生甚至在日常的作文中还模仿郭敬明等人的文风。只有了解情况才有发言权。笔者把郭敬明写的小说,主编的期刊通读了一遍,发现里面的文字有着很浓的抒情性,往往一段话里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无论是景物描写,或是人物肖像描写都投下了作者独特的感悟。例如:“在黑色的风吹起的日子,在看到霰血鸟破空悲鸣的日子,在红莲绽放樱花伤势的日子里,在你抬头低头的笑容间,在千年万年的时光裂缝与罅隙中,我总是泪流满面。因为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这是最残酷也是最温柔的囚禁吗?”可以说,像郭敬明这样的写手,正是因为把语言运用得很娴熟,并具有了丰富的情感,才使文章产生了一种新奇美。
  不可忽视的是,如今的学生对80后作家的作品情有独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作品跟他们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充裕的物质生活,让90年代的孩子普遍都是顺利、平稳的成长,信息的丰富化也让他们难于判断和取舍。普通孩子都是在家庭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没有经受过大的打击和失败。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90年代的孩子可以说是敏感和脆弱的。他们喜欢忧伤,不管忧伤从何而来,往往很小的事情都能引发他们的情思。杂多的信息获取渠道也让现在学生的心态过于浮躁,他们喜欢形式美丽的东西,却从不仔细研究事物背后的内涵。比如台湾或日韩的偶像剧就非常受高中生的追捧,女生们模仿里面女演员的发型或服饰,学着嗲声嗲气地说话,有的孩子甚至幻想里面的恋爱情节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爱好从长远看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样,他们对文学的爱好也是这样。郭敬明等人的写作水平的确不错,可以把感受写得很细腻,但仔细推敲起来,题材或情感就太过狭小了。围绕爱情或是友情,情感永远都是低沉的,把忧伤当成了文章的主基调。2004年他的大卖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就是讲述一群朋友如何经历快乐却多事的青春岁月,最后大家分崩离析的。有学生说,喜欢郭敬明是因为他的作品中处处有情,处处可以打动人。“《幻城》的城门合上的时候,我们的忧伤和孤独都已得到了纪念,我们年少时那苍白凛冽的一季也在这里永久埋葬……”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如是写到。郭敬明的小说都是以悲剧收场,赚取了读者的大量眼泪。现在的学生真的有那么多的忧伤吗?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不禁要问。窗外明明是灿烂的阳光,可孩子眼里却是阴郁的乌云,长此以往是不利于学生心身健康发展的。如何让他们从狭小的读书趣味中走出来,是每一个语文教学者所面临的难题。说教或强制性要求学生去阅读名著,显然是不可取的,青春期学生特有的反叛心理会让良好的初衷得到矫枉过正的效果。我认为,要让学生选择正确或健康书籍,对人的一生有着积极向上的指导作用,首先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可以把语文和其他科目联系起来:在历史课上学习过去,在语文课上感悟思考,从历史的兴亡教训中得到人生启示。让学生从宏观上审视问题,而并非狭小的局限在一个小区域内。其次,语文是门审美的学科,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讲美”贯穿其中,而不是完全依照着教参,只注重文本的中心大意,刻意强调时代性,把很优美的文章硬是跟政治扯上关系,与时代的氛围格格不入。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身体力行地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作家作品,例如找到和课文有联系的文章,加以解读,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他们的视野。
  我们期待每一个学生能在自己人生刚启程的时候,从文学中收获知识、陶冶情感,得到可以终身受益的精神食粮,让他们的人生扬帆远航。
  
  郑宏,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其他文献
当语文教师最怕干什么事?如果搞一次专题调查,可以肯定地说,大部分语文教师会回答——“改作文”。语文教师最怕改作文,其主要原因是处于“两难境地”。所谓处于“两难境地”,实际上就是处于选择两种作文批改方法的矛盾之中。  一种是精批细改。其做法是: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要详细地批改出达到此次训练目的的情况,以及除开训练基本要求以外整体上的诸如结构段落、内容中心、语言运用的得失情况,还要标出和改正错别字、病句等
鈴声响了,纹路稀疏  水,已没有更多的路逃向遥远的彼岸  手中的一块令牌  渗透出了斑斑锈迹  花的方向已经迷失,顺着风  可以碰见石头和一座破败之庙  苔藓告诉我  这里的雨季无法彻底隐退  我吹着口哨离开,像一个给自己壮胆的人  山尖埋葬了夕阳  那些若有若无的影子,走着走着  就和黑夜纠缠在一起了,只有星星举着火把  一张白纸上能容纳多少风雨  纸上的风雨,于纸而言,是一种假设  所有的文字
见友人  吃完早餐,天色晴了  远方的事物露出本来面目  昨天,我还穿过风雨  看一个友人,几把未完工的古琴  横在我们中间。我们几乎绕过了诗歌史  像两个赤脚的人  第一次站在秧田中间的惊讶。  我说,留下来吧,小城需要一个诗人  和一个斫琴师。  想起某個夏日,在一个诗人家中  聊天,傍晚了  几乎看不见对面的他  身边的河水,努力的想成为一首诗  我们先后成为黯淡的星光  回去路上,还盘旋着
一次课堂上,本人正眉飞色舞地投入到自己的讲授当中,突见一学生有别于他人,低头望抽屉,凭个人直觉,学生一定在开小差。轻声走到他跟前,发现他正津津有味地看书——郭敬明的《幻城》。心想,又是青春文学。为了不影响上课,我让他集中精神来,别看课外书了。但出乎意外的是,学生反驳了我一句:“老师,你不是说语文要多读书嘛?”  我有点糊涂了。  平时,我总鼓励学生多看书,因为这样对作文与阅读都很有帮助,毕竟语文是
古典小说往往比较重视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比较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刻画,而较少去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而鲁迅先生在进行小说创作时,除了继续使用传统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也更多地去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来揭示人物当前的一种精神状态,从而使人物形象变得透彻深刻;同时使人物由过去的单一的平面式结构变为复调式的立体式结构,从而使人物形象变得鲜活、生动。  车尔雪夫斯
一栋楼房处于荒芜之中  窨井盖也不知所终  当我漫无目的地走到这里  远远地,准备绕开一场空洞和无意义  一只麻雀飞入窨井  也许因为我的脚步声  它又快速地离开了  一位偷猎者到底设想了什么  我低头,  野草、枯叶,塑料机器人的一只腿  一张生出皱纹的纸被上了锁  在许多年前,可能是一封滚烫的信  而今,只是一张白纸  连风声都不曾留下  窨井的后半生接纳了人间的  某些“废物”  在荒芜之前
“诗无达诂”,这一经典论断既为解诗者创造了巨大的阐释空间,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白我辩解的借口。可以说,相较于小说、戏剧和散文,诗歌在现代文体中是最难以阐释的类型。因为诗歌更多的是一种强烈甚至极端的白我呈现。它可能是诗人的瞬间感悟,也可能是诗人过往生活中的一段秘史,无论如何,都是极具个人化的表达,其中的每一个词句,都可能藏着诗人的秘密。阐释者往往筋疲力尽,仍然不得要领,他们所做出的完美解读,大多
戴来是个很有意思的小说家。作为新生代的突出代表,又是女性,戴来不热衷“身体叙事”。她不仅不靠抖露女性的隐私招徕读者,更不靠大胆的器官语言制造轰动效应。戴来的小说世界是中性的,甚至是男性的。戴来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男性,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性。戴来说:“我故事中的主人公极少有女性……我不写女性是因为相对于男性来说,我对她们的了解和体会都要多一些,因此留有的想象空间也就小一些。而男性,那些看似强壮的雄
窗外有鸟在鸣  阳光、树叶、天空、翅膀  这些饵料一粒粒投向我  我拍打,痛哭  如同遗弃的水滴吻着玻璃  因为久违而热泪盈眶  诵经的人来了又去  窗外的紫槐开了又落  青石上的我眼角的水滴互相呼喊  这个叫作“我”的笼子,是谁的?  此时,窗外有风吹动镂空的身体  乌鸦  东有旸谷,谷有扶桑扶木于上  东西向一日进一日出,皆载于乌鸟  鸟恶于光明底下的不知廉耻  上书太阳进诤言若干  帝置之不
时下流行的网络文学叙述口吻,回旋式的叙事结构,机智风趣的调侃语气,“口述实录”的纪实笔调……这是女作家裘山山最近在其小说《野草疯长》中进行的一次颇具匠心的文本试验。相信多数读者都会承认,这部小说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新奇别致的阅读感受。  小说叙述了当下社会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作为叙述人的“我”,一个美丽、真诚、多情的青年女子,满怀着对爱情与家庭幸福的热望,走进了陌生而又诱人的两性世界,先后与三位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