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活动中渗透数学游戏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x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整合”“渗透”是当下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高频词,但落实到教师的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为整合而整合”“简单拼凑”“内容大拼盘”的现象。许多一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有以整体性思维进行一日活动的观念,但往往在具体实施的技术层面跟不上。我园音乐组教师在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的引领与指导下,基于整合教育的理念,围绕“在音乐活动中渗透数学游戏”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与思考,现将我们的经验和反思与幼教同行分享。
  一、教学目标与价值追求
  目标与价值的整合是教育整合的基础。其实,某一学科或领域的学习活动绝不仅仅涉及单一学科或领域的发展价值和内容,其中必然包含其他学科或领域中的多种不同的知识技能。例如,在音乐活动的学习中,幼儿经常面对的数学知识技能有:空间、时间、数量、顺序、统计等。空间概念里经常会遇到:内——外、上——下、左——右、前——后以及对称等。时间概念里经常会遇到:先后、轮流、同时等。幼儿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的教育,它的发展价值绝不仅仅是单一的音乐领域学习。一个音乐活动应该可以同时达成除音乐领域以外的其他不同领域的发展目标。因此,教师在确定活动目标时的价值定位显得尤为重要。音乐领域的学科知识、音乐活动中涉及的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的关注,以及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品质的养成、人格品质的养成等等,都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例如,大班歌唱活动《数字小小孩》的目标是这样的:1.跟随音乐节奏玩‘点数字’的游戏,初步学唱歌曲,基本正确地歌唱。2.通过游戏理解歌曲中相关数字和零的关系,帮助记忆歌词,学唱歌曲。3.愿意积极参加游戏,提高对数字概念进行快速反应的能力。在这样的目标中,我们把有关数学领域的内容和歌曲本身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第二条有关学习素养的目标中,将歌曲中涉及的数字的知识技能渗透到音乐游戏活动中,在游戏中理解相关数学概念,而数学概念的理解又帮助记忆了歌词。在第三条有关人格素养的目标中,“积极”等这些情感态度的发展目标也是通过反复参与数学游戏所表现出来的。
  二、内容选择与情境设定
  成功的音乐教学设计能将音乐领域的内容和其他领域的内容通过有趣的情境巧妙地融于一体。在活动设计中,我们注意将音乐领域的内容和数学的内容紧密联系,使幼儿对数学知识经验的感知和获得与音乐活动所蕴含的情感融为一体。例如:在大班韵律活动《小小特工》中,我们设置了这样的游戏情境:红蓝两队小特工要完成上级交给的神秘任务,他们跟随游戏音乐经过有节奏的攀爬、射击、投弹、快跑,跨越激光线等重重障碍后,游戏达到了高潮,只要获得密码箱的神秘密码,便能拿到上级给小特工的装备。而密码的获得便是一道道有趣的10以内的数学题——有的是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合,有的是10以内简单的加减运算。题目都是围绕游戏的情境,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呈现,如10个手榴弹减去6个手榴弹,还剩几个呢?这样的游戏内容设置和游戏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兴趣,将日常枯燥单一的数学知识技能练习和富有挑战的音乐游戏结合,幼儿通过集体合作,完成数学题目,获得密码,拿到装备,圆满完成小特工的任务,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与满足。
  三、方法手段与策略研究
  方法与策略的整合是提高教育整合成效的关键。在活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既要遵循幼儿音乐教学设计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数学领域的活动特质,发挥好音乐领域和数学领域相融合的教育效能。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方法与策略的整合。
  观察与比较:观察学习对象,聚焦学习内容。例如大班韵律活动《猫和老鼠》,表现的是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只爱臭美、喜欢跳舞的大猫出门散步,变换了各种各样的姿势,一群小老鼠偷偷跟在后面学大猫的样子玩游戏,最终激怒了大猫。游戏中,教师扮演的“大猫”做出了4个各不相同的动作:既有位置的高低变化,还有行进的方向变化、肢体的动作变化等。游戏要求幼儿要仔细观察,用语言表述出动作的特点,“第一个动作是双手向上,两只脚轮流向前的;第二个动作是双手放在身体两侧,向旁边走的;第三个动作是双手摸地,原地转圈走的;第四个动作是双手叉腰,跳着向后走的”。其实,这些动作的感受、表述与表现都牵涉到数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观察、模仿、比较,对四种不同空间位置的动作进行记忆和总结归纳,不断内化创新出新的动作,最后外化为自己的行为,用各种不同的动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爱臭美、喜欢跳舞的猫”走路姿势的多种变化。再如大班歌唱活动《数字小小孩》,整个音乐游戏围绕数学内容开展。教师创设了全游戏情境:学数字游戏——数字找朋友游戏——升级游戏,解决数与数、数与包含的关系。歌曲贯穿始终,并且在玩数字的过程中自然地加强歌曲的不断浸入。幼儿在反复游戏的过程中感受了歌曲,学习了歌曲,同时又巩固了对10以内数序的认识,对数字概念进行快速的反应。
  联想与猜测:联结游戏中的情节与幼儿的原有经验,推断猜测新的游戏内容。例如,大班韵律活动《黑猫警长》,“黑猫警长”要判案的线索只剩下一些碎片,它们分别呈现在一个九宫格内。一遍游戏后,“黑猫警长”便可任意翻动一张线索碎片进行联想与猜测。“黑猫警长”要用数学的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想要翻动的碎片的位置,如“从上往下数第一行第三张”“从左往右数第二排第二张”等。随着游戏一遍遍地进行,线索碎片逐渐扩大,“黑猫警长”联想猜测“犯罪嫌疑人”的范围逐渐缩小,最终找到了“犯罪嫌疑人”,成功破案。让我们来分享一下破案经过——第一次游戏,警长翻开了一个“梅花脚印”,大家意见一致,猜测罪犯可能是一个动物。第二次翻开了一道题“10-6”,答案是数字4。但孩子们猜测的结果可不一致,有的说:“有可能是10个罪犯跑掉6个。”也有的说:“大概是4个人团伙作案。”还有的说:“估计是有4条腿的动物。”孩子们很兴奋,运用数学的逻辑推理,猜测多种可能性,并大胆地用语言进行表述。第三次翻开的是一张“红黑有锯齿状色块”,图片一出,再一次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尖利的爪子?尾巴?松鼠的尾巴还是狐狸的尾巴?”在音乐游戏的高潮处,运用这样的数学游戏提高挑战,给予幼儿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幼儿百玩不厌。这里的挑战是有趣的思维挑战,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在富有挑战的音乐活动中不仅获得了音乐素养的提升,还获得了语言、数学、社会、学习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   迁移与创造:根据已有的学习内容,总结出一定的规律,运用规律创造出新的学习内容。例如在大班打击乐活动《年》中,孩子们用乐器的敲击表现了过年人们通过“打年糕、忙年饭、敲腰鼓、搓元宵”等活动发出的声音赶走年兽的故事。在活动的第一课时,幼儿感受乐曲的节奏时,有一段年兽与村民对抗的情节,节奏较快,幼儿在感受记忆与表现节奏型上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运用了“年兽年兽抓人啦,年兽抓人啦,抓人啦”这样有规律的游戏语言,分两个层次引导幼儿解决了难点:第一,通过倾听感受比较这三句游戏语言,总结出字数是递减的规律,隐形地提示幼儿,乐句越来越短,初步感受乐句;第二,在此基础上用数学逻辑术语进行准确的小结“每一句年兽都喊了几遍?”“年兽年兽抓人啦(2遍),年兽抓人啦(1遍),抓人啦(0遍)”用量化的数字帮助幼儿感受乐段。这样的数学内容在音乐活动中的渗透方式有效地降低了幼儿在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难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大班韵律活动《机器人》中,我们运用“机器人动作是有程序的”这样一个特定的情境,引导幼儿总结出机器人刷牙的动作用语言表述是“刷刷刷刷回”,其实这个动作蕴含的节奏特点用数学语言来表述便是“短短短短长”这样一个数学模型。孩子们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将这个动作模型内化、迁移,教师再提出新的挑战:“你能用这个程序创编出新的机器人的动作吗?”幼儿创编出了各种有趣的机器人的动作,如机器人洗脸——“洗洗洗洗回”,机器人划船——“划划划划回”。数学内容的迁移运用使幼儿在游戏中的再创造更加流畅。
  四、实践中的几点启示
  (一)游戏化教学是整合的关键
  在尝试音乐领域与数学领域有机整合的实践中,游戏化教学的嵌入是关键。当然,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理解与学习。通过游戏内容的有效设计,将理性的数学与感性的音乐有机结合。通过游戏环节的层层递进,将幼儿的学习兴趣不断推进,学习能力不断提升。通过游戏情境的巧妙设置,让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都获得快乐的体验,收获成功的经验。
  (二)儿童的经验是整合的前提
  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是领域整合的前提。明确幼儿在音乐领域和在相关数学内容上的原有经验是我们整合的基础。只有关注到了幼儿的原有经验,整合的新内容才是有效的内容。
其他文献
一、保卫萝卜  1.制作材料  纸板一块(120cm×60cm)、正方体筛子一个(30cm×30cm×30cm)、各色即时贴、签字笔若干。  2.制作方法  初期:  (1)在纸板上贴上萝卜地背景,有红萝卜图案5个,分散摆放。  (2)用即时贴剪若干红色圆点,在筛子六面分别贴上5以内的红色圆点。  后期:  (1)在纸板做的红萝卜地上,增加5个白萝卜图案并分散摆放。  (2)用即时贴剪若干白色圆点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发布了《关于下达2016年第一批认证认可行业标准制定计划项目的通知》(国认科〔2016〕38号),公布了获得正式立项的69项计划项目,《学前教育机构服务认证要求》作为中国学前教育领域的首个行业标准,正式获得立项。据悉,该项目由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指导,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北京中教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参与编制。  《学前教育机
所谓故事类图画书,即指有人物、有情节、有主题的图文并茂的幼儿图画书,它被教师广泛运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基于故事类图画书的特点,教师对图画书的解读有助于幼儿在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内容。第一步:抓住图画书文本分析  故事类图画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  1.从图画特点分析。图画特点可以从美术表现形式,色调色彩,物象形态,细节的设计等方面来分析。如《快腿
为了增强中职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需要加强他们语文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现阶段中职学生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致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
我园座落于南京市河西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地区。建园五年来,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方案教学的儿童主题馆建构的实践研究》为引领,我园建构了绿色、自然、充满生机的“农艺馆”,通过特色环境的营造,引发和支持孩子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得丰富的、鲜活的经验,感受生命的成长,有效促进了幼儿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个性等各方面的发展。  小农场的整体规划和设计  如果说“美”能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