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左手敬礼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x756_34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以武警某部副政委丁晓兵的真实事迹改编创作的电影《我的左手》在北京电视台及一些地方台公映,受到广泛赞誉。上个世纪80年代,丁晓兵参加一次重大军事行动,被炸掉了右臂,荣获了一等战功,荣获为他特设的第101枚“全国优秀边陲儿女”金质奖章。并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亲切接见。
  20余年来,他的背后站着他的妻子,一个叫陶婉珠的女人……他的荣誉有一大半是妻子的。妻子给予他的爱和温暖,成为他源源不绝的前进动力。
  A.他说,只要我看上了你,就不相信你能跑掉
  1984年秋,入伍刚满一年,丁晓兵参加我国一次重大军事行动。经过一夜的潜伏,黎明时分,作为“第一捕俘手”,丁晓兵如利剑出鞘,抓捕住一名走出堑壕的敌人。然而,这一行动惊动了周围3个高地的敌人,密集的火力一下子向他们压来。丁晓兵将俘虏摁倒在一个隐蔽处。突然,一枚手雷在丁晓兵和俘虏身边“哧哧”地冒着白烟。不容多想,他左手按住俘虏,右手抓起手雷顺势就往外扔,就在手雷出手的一刹那,“轰”地一声爆炸了,丁晓兵只觉眼前一黑便失去了知觉。
  当他苏醒过来后,发现俘虏爬起来想跑,便扑上去想掐住他的脖子,可右手却使不上劲,低头一看,他的右手被炸得只连着一点皮肉,他以惊人的毅力用匕首割下残臂别在腰间,和战友一道扛起俘虏在丛林跋涉了4个小时,身后留下了4公里长的血路。当遇到接应小分队时,他一头栽倒在地,晕死过去。战地抢救人员当时以为他已经牺牲,已经开始为他整容,准备送往烈士陵园。恰好那个时候,后方医院巡诊医生路过,便将他紧急送往战地医院,切开他的腿部动脉,强行注入2600CC血浆,经过3天2夜的抢救,他才活了过来。但是,他的右手永远地留在了战场。
  从战场上回来住进昆明空军总医院后,英雄开始了他传奇式的恋情。美丽而聪慧的陶婉珠是和丁晓兵“交情”最深的一个,身为女子三八空运队队员的陶婉珠年长丁晓兵两岁,是副连职护士。在与陶婉珠相处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丁晓兵逐渐喜欢上了这位每天被自己称作“姐姐”的陶护士。从那时起,丁晓兵就开始了对陶婉珠穷追不舍的过程。
  陶婉珠说:“一开始我根本就没有往这方面想过,但是他比较勇敢,他给我写出了第一封信,后来一直不停地写。那时他才19岁,嘴甜甜的,大家都喜欢他。部队规定战士不准谈恋爱,我那时也没有向他表白过什么。但他挺倔的,因为伤势重,他当时享受一级护理,生活全部由医护人员料理,包括洗衣打饭洗碗,他有意每次都让我给他洗衣打饭洗碗。轮到其他护士照料他时,他就把脏碗和脏衣服藏起来不给她们洗。他穷追不舍,他的那种好强,有点近似于狂妄。他把什么事都不放在眼里,他从来不认为有什么事办不到的,就像追我这件事,他一点都没想过我可能会拒绝他,他说,只要我看上了你,就不相信你能跑掉。”
  在1986年3月拿到了南京政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后,丁晓兵连着给一直没答应他的陶婉珠发了6封加急电报,声称陶婉珠如不来送他,他就放弃上学的机会……而陶婉珠真的也就鬼使神差地去了。丁晓兵一见到陶婉珠,就拉着她到处介绍是自己的未婚妻,还背着陶婉珠得意地炫耀:“咱一只手,照样抓了个‘俘虏’回来!”于是,陶婉珠嫁给他了,开始品尝作为一个英雄妻子的苦辣酸甜。
  陶婉珠说:“1988年2月,快过年的时候,他催我去他的老家合肥结婚。其实那时什么也没有准备,连新房都没有布置,但是我们都觉得这个并不重要。我从云南昆明开始往合肥赶。也许好事多磨,由于交通原因,大年三十我竟然在武昌火车站度过了。到了他家,我才知道他在家乡是个大名人,几乎家喻户晓。婚礼被安排在他父母所在单位——合肥钢铁公司大礼堂举行。合肥钢铁公司工会主席主持婚礼。合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作证婚人。”
  迷人的婚礼进行曲在城市的上空飘荡,突然,婚礼中,传出一声稚嫩童音:新郎叔叔抱抱阿姨。整个现场像刚打响的一场战斗又在瞬间结束一片哑然!所有人的目光从声音响起的地方移到了丁晓兵身上,众人盯着他的那只右臂,那一只空空的袖管!
  丁晓兵突然一怔,然后“啪”地用左手第一次给陶婉珠和父老乡亲们致以了不同寻常的军礼。他说:“乡亲们,父老们,我的右手永远留在了前线,今生今世,我无法完成所有新郎应该给予新娘的拥抱,但我可以向我的新娘致以更为崇高的军礼!”话音未落,新娘的泪水和现场许多客人泪水不停地往下流。
  B.她惊呆了,因抱不起来妻子,丈夫在墙角默默流泪
  他是一个“冷色调”的男人,脸上总是布满了军人特有的严肃与不苟言笑。他把真实的感觉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冰山底下。陶婉珠说:“我临产那天,他从几十公里以外的军事训练场冲向医院。分娩让女人感觉到自己原来还可以如此脆弱。见丈夫来到身边,我心里的紧张感有了一些舒松,和他开始探讨给即将到来的生命起个好听的名字。手术车来了,护士们等着他把我抱上手术车。装着假肢而且把假肢揣在裤兜里的他愣住了。他看着我,周围人看着他。
  “你是产妇的丈夫吗?赶紧抱啊,把你妻子抱到手术床上。”“你是男人吗?还愣着干什么,难道还需要别人帮你抱吗?”
  护士的话刺耳穿心。见他面红耳赤,额头上青筋凸起。这一刻,陶婉珠觉得他这个时候是可怜的,到现在还记得他当时的表情。到现在为止,这一辈子唯一感觉他可怜的就是那一次。那一次,已经伤到了他最看重的男人的尊严。当陶婉珠抬头看了丁晓兵时,她惊呆了,因抱不了她,丈夫在墙角默默流泪!
  见到这场面,陶婉珠赶紧说:“对不起,大夫,他不方便,我自己来。”她咬紧牙关,挪动着笨重的身体,艰难地爬上手术车。就在那一刻,羊水破了,血流满地……
  手术车推出来了。陶婉珠身边到处是瓶子、吊针,还有就是生了个儿子。满脸汗水,甚至眼角还残留有泪水出现在丈夫面前。那一刻,她再次克制想他紧紧把我抱住的冲动。感觉丈夫看着她的眼神是那种从来没有见过的,感觉特别特别,让她一下子什么也说不出来,一下子觉得受罪的不是我而是英雄的丈夫。她刚说完没事没事几个字,喉咙似乎就被一块硬物生生卡住了。
  刚推出门的时候,我觉得他想摸摸我但又不敢,不知哪地方能动哪不能动。车往病房推时,他一把帮我抹掉了眼角的泪水,他原本就是战场上枪林弹雨要第一个冲上去堵枪眼儿的人,看不得女人的眼泪。然后,他用手掌轻轻按在我的额头上,手术室到病房的距离很长,天气又热,我感觉他满手的汗顺着我的额头流了下来……   丁晓兵说:“失去手臂以后,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影响还是很大的。比如说射击训练,很多枪种需要两只手操作,少了一只手,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再比如,简单的一个动作——鼓掌,我就完成不了。但我觉得只要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始终对工作、生活充满热爱,充满激情,有时残缺可能会成为激发我们内在潜力的不竭动力,会使我们在不断地战胜和超越自我当中拓展生命的空间,人生的价值。”
  陶婉珠从来不知道丈夫为带兵和训练吃过多少苦,丁晓兵也从不告诉妻子。甚至,丁晓兵的胳膊是怎么失去的,陶婉珠都不知道详细过程,她不问丈夫。
  2003年,安徽寿县瓦埠湖堤坝突然发生特大管涌,如果在8小时内不能有效处置,大堤将毁于一旦。丁晓兵一边冲上去与战士们一起运土扛包,一边领着官兵喊号子,唱军歌,所有的人嗓子都哑了!5个多小时后,管涌堵住了。丁晓兵觉得自己的断臂痛不可忍。脱掉假肢后,他才发现,由于长时间不透气,加上气温太高,断臂的截面捂出了痱子,经水一泡,一小块乌黑的残留弹片从皮下露了出来!
  丁晓兵说:“至于为什么要去抗洪,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是一个军人,我是一个人民的子弟。我觉得在灾难面前作为一个人民的子弟兵参与抗洪救灾是责无旁贷的事,我们当时在大堤上拉的一条横幅最能说明问题“为人民而来,为人民而战”。这就像我们的父母落难了,我们要挺身而出一样,这是我们的责任,人民子弟的责任,军人的责任!”
  丁晓兵去师里开会,陶婉珠想让丈夫捎自己一程,丁晓兵不肯,让妻子去坐公共汽车。等陶婉珠转了几次车到了师里,看到丁晓兵早就到那里了,陶婉珠气坏了,硬是从丁晓兵身边走过去没有理他。丁晓兵有时见到干部家属都会让他们上车,但唯独不让陶婉珠搭车。
  陶婉珠说:“她不是气丈夫不让自己作为家属搭车,是气自己也是个团职干部,本来就有用车的资格,他丁晓兵凭什么因为自己是团政委,就不让也是团职干部的老婆正常用公车!凭什么丁晓兵只在办一些困难事的时候才拉上自己!还有一次,他当政治处主任的时候,我那时已经38岁了,因为团的卫生队级别低,我还是个初级职称,我曾开口说让他帮我报个中级,这也是正常的,话还没说完就被他堵回去了。他一向很注意这种事。可以看得出,他还是觉得对不起我的,但是,为了维护一些他骨子里认为至关重要的东西,他还是无可奈何。所以,我还是能理解他的一些行为,他的大节小节都是把握得非常好的。”
  C.他不看重做什么英雄,但他把人格尊严看得比较重
  陶婉珠说:“我曾无数次听团里的士兵提起:丁晓兵政委独臂单手打背包还特快,独臂单手操冲锋枪还特稳,独臂单手投篮还特别准,甚至独臂单手开摩托车还特快。我虽没亲眼见过,但我相信这些都是事实。我都慢慢习惯了丈夫自己一只手穿衣服,一只手系鞋带,一只手扎腰带,一只手洗衣服,一只手做饭,甚至是一只手能切土豆丝,刀功和三级厨师比划过,都在仲伯之间。日子长了,我甚至忘记了他是独臂,因为我压根就没有这种感觉。”
  两人闹别扭时,丁晓兵更多的时候会扎上围裙下厨房,亲手给陶婉珠做一顿可口的饭菜,用这种方式来解决冲突效果比其它方式好。实在忍得难受,丁晓兵就开门出去躲一会儿。气消了,陶婉珠后悔:丁晓兵身体上、心理上承受的东西太多了,自己不应该跟丈夫吵。
  丁晓兵评价妻子,她是一个爱憎分明、外柔内刚的女人。这也正是他当年看上陶婉珠的原因。当他第一眼看到陶婉珠,就觉得这个女孩子虽然不漂亮,但是清纯善良,给丁晓兵的印象极好。
  丁晓兵是非常顾家的。他就觉得在家里是最安全的,也是最幸福的。他除工作外,一般都不会出去。他的菜炒得很好,自己的衣服他自己也洗。这些事,他只要有空都会做。如果累了,他就睡一会儿。其它时间都在学习,再不就是在房间里练毛笔字、画画。他觉得看书、写字、画画是享受。
  他不看重做什么英雄,但他把人格尊严看得比较重。比如像看见一些老板大款在他面前显示自己有钱,他就特别反感。他觉得,你再有钱,我做人有自己的尊严,绝对不会对你们低三下四。陶婉珠说:“说实话,让我谈他,我实在谈不出他有什么优点,相反更多的可能还是抱怨。在连队的时候,我怀孕后,他从不照顾我,也没买点什么营养品给我,连点肉都吃不着。有个上士不是见我没什么菜吃么,就悄悄地送点东西给我们,他知道后,还把上士骂了一顿。换句话说,他那会儿就是不管你,要管都只管工作。”
  他是属于一个很宽容的人。无论是对他有恩的人,还是关系比较差的人,他是能比较容忍的,这就是他一个最大的优点。在家的时候,他都不允许我谈论谁是谁非,他对任何人都只想他们的好处,不去想他们的坏处。这或许是他成功的最大的一个优点,一般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我呢,其实不怎么会干活,以前我连个鸡蛋都不会打,因为我在家最小,从没干过家务活,到部队后又开始吃食堂。他对我是个很宽容的人,他从来没有说过我炒的菜难吃,也不挑我什么毛病。这是他的生活优点。
  以前就有人问过我,他是不是因为你,他才会这样拼命的。我想,这或多或少有一点吧。因为,当时我的同学都没有想到我会找这么一个,都觉得不可思议。他可能想用他的成功来证明,让我找他并不后悔,让我在同学之中能抬起头来。
  丁晓兵外出办事,喜欢拉着我一起去。无论是安排家属啊,还是到地方为干部找路子啊,他都要把我带去,说是有个女的在旁边,人家要给点面子嘛。他这个人是很爱面子的。说句实话,这么多年了,我们从来没有为家里的事或是他自己的事找过任何一个领导。但是他为那些干部转业啊,什么的,他真的是去求人,为别人求人。他从来没有帮我求过任何人。
  嫁给丁晓兵后,陶婉珠几乎没有出过远门,连一般医护人员经常要去的进修学习等都没有去过。原因不难理解,丁晓兵恨不得天天“种”在连队里,几乎没有精力顾及家庭。孩子小时,陶婉珠不管孩子,谁管?孩子大了,丁晓兵当上了团政委,可以回家了,但是陶婉珠又要照顾丁晓兵,不是丁晓兵不能给自己烧饭洗衣服,而是陶婉珠想尽力减轻丈夫的负担,她心疼丈夫受过重伤。
  可偏偏陶婉珠是个有事业心的人。因为家庭责任不能继续大力发展自己的事业,陶婉珠虽不说,但她为这件事感到痛苦,她没有成就感。所以,当丁晓兵成为全国典型,陶婉珠的心情多少有些苦涩,她甚至有些嫉妒丈夫。当年,陶婉珠是前线三八女子空运救护队队长、三等功臣,陶婉珠是凭借自己能力辉煌过的人!其实这些,丁晓兵都心中有数。
  2007年初,丁晓兵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而在这个荣誉的背后又付出了什么,只有他们夫妻俩自己心里最清楚。
  2011年10月,作为军中名人代表的丁晓兵,在鲜花、掌声和荣誉面前,又一次秉持着清醒和冷静,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胡锦涛主席紧握丁晓兵的手说:“你是党和人民的功臣!”
  丁晓兵说:“在军旅生活的20多年中,也是我的家人奉献的20多年,没有家人,特别是父母、妻子这些亲人的关心、呵护和无私的支持,真的很难想象我还能在部队有所作为。我觉得,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实现人生抱负的港湾和支撑。所以,我要感谢我的亲人,我爱他们!因此说到荣誉,他总把功劳的一大半归功给妻子。”
其他文献
今天是我的生日。
期刊
青虽然常描述舅妈的点点滴滴给我听,今日第一次的见面,仍被舅妈透着活力的声息给吸引着。这天,青按了两响对讲机青按了两下对讲机,一见面忙不迭的一见面舅妈就忙不迭地说:“小青,这么好的假期又跑来看我们,快进来,快进来。”  舅妈个儿娇小、背脊略驼、手指微屈,但思路清晰、声宏气足声洪气足、银白短发服贴银白短发服贴,一袭改良式宽松旗袍平整贴身,依稀可见当年青春岁月的神韵风采,而客厅简洁的摆饰也显示主人勤快利
期刊
在他们相爱的第三年,她决定离开——不仅仅是离开他,而是离开这个城市,出国转转。她总感到自己太压抑,想出去走走。  与他话别,他没有说一句挽留的话,只是在机场为她送行时,送给她一盒拼图:“我不要你很快将它拼完,而是希望在你想起我的时候,就拼一块。当你拼完的时候,想回来了,我在这里等你;如果你不想回来,我会祝福你。”  她带着拼图飞走了,偶尔会给他打个电话,发几封邮件。关于她的归期,她不说,他也不问。
期刊
凯伊拉是非洲一个小村落十几岁的青年,他赤脚横穿非洲大陆,最后到达美国西海岸“徒步到美国”——他这样称呼自己难以置信的故事。  我对她说:“妈妈,我想到美国去上大学。你答应我去吗?”我母亲并不知道美国在哪里。  “很好,”她说,“你可以去,什么时候动身呢?”  我不希望让她有时间去发现美国在很远的地方,因为我害怕她会因此改变主意。于是我说明天就出发。  她说:“我准备一些玉米让你在路上吃。”  第二
期刊
一位在山东读医学博士的小伙子,跟随老师前往德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回国时,在德国机场遭遇了飞机延误,困在机场好几个小时。尽管饥肠辘辘,吃不惯西餐的他们,还是忍着,想上了飞机再说。可一等再等,还是没有登机通知。这时候,大家的行李中,只有这个博士生的箱子里,还有3碗方便面。他给了老师一碗,给了在德国开会认识的北京某医院院长一碗,自己留了一碗。  唏哩哗啦,那位院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吃完了香喷喷的碗面。
期刊
编前语:  很多事情尽力了,但结果却总不尽如意,大人会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事与事之间的不同,但孩子会了解这些吗?  在一次次的努力之后,仍没有理想的结果,我们该如何劝慰这颗小小的心灵,是出于同情和怜悯达成他的心愿,还是帮助他炼就一颗坚强的心。让我们一起来倾听好网网友,著名作家六六给我们讲述她的心得!  今天下午又轮到HYUNKU上汉语课。  我检查他的听写。前面每个字都记得,到最后一个“学习”
期刊
1986年,两个重庆男孩一起入伍,到兰州军区新疆边防某团当兵,新兵训练后两人相约:如果谁不幸牺牲,另一人到对方家当儿子。1992年,其中一人牺牲,另一个到战友家当儿子,至今已经20年。  20年来的信守承诺,让代替战友尽孝的胡继伟和已故战友的一家真正地融为了一体。喊战友的母亲“妈妈”,每月送油送米,每周参加家宴,带妈妈去旅游,陪妈妈散步谈天,在妈妈手术室外焦急地守候,儿子该做的一切,都由他进行着。
期刊
从少年时代起,卡梅伦?芒杰和我就是好朋友。我们都喜欢跳摇摆舞。高中毕业后几年,卡梅伦做了一名无线电唱片音乐广播员。最近,他跟我讲述了当年在他穷困潦倒时怎样用掉最后一美元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初期,卡梅伦?芒杰曾是得克萨斯KYAL电台小有名气的播音员,他见过许多著名的乡村歌手,而且最喜欢与电台老板一起乘坐私人飞机飞往纳什维尔进行节目演出。一天晚上,卡在纳什维尔参加大奥西普里音乐剧的节目制作。演
期刊
天渐冷,首选脚上保暖,只有脚上暖和了,全身才不感到冷。季节柜里都藏着每段时期的鞋子。在多种很有现代摩登味的鞋类中一眼看到一双与众不同,但望过心动的鞋子。这是双珍藏多年的棉布鞋,看着它,就能清醒的记得自己是穿着布鞋长大的就能清醒地记得自己是穿着布鞋长大的。  但凡出生在七十年代中期的同龄人但凡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同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都经历了贫穷,饥饿和痛苦。但我仍能感恩的记得一些事情
期刊
当索菲亚顶着冬天那阴冷的寒风,推开花店的店门时,她的心情就像她那拖不动的脚步一样沉重。  她的生活一直都很安逸。可是,在她怀第二个孩子四个月的时候,一次小小的汽车事故使她流产了。  现在,感恩节到了。在这个星期,如果没有那次事故,她本来是要生下一个儿子的。她为她失去的这个孩子悲伤不已。而且,祸不单行,她丈夫的公司又面临着被迫转让的危险。此外,她的妹妹本来说好会来她家过感恩节的,而她也一直盼望着这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