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城市一起奔跑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andering along the Yarra River, the author followed the track of the historicaldevelopment of Melbourne and gained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its Contemporary art. From the old “Leaf” logo to the new identity “M”of the city, Melbourne has reoriented itself as an international design capital instead of only a regional city. The bridges of various designs, postmodern architectures and theme sculptures of tribal totems on the Yarra River highlight the modern spirits of the city of Melbourne. All these are attributed to the strategic planning and specific norms carefully stipulated by the city.
  
  一、奔跑的城市,奔流的艺术
  1.从一个标志到一个城市品牌
  从一个标志去解读一个商业产品的定位与理念,是及其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通过一个标志来展现一个城市的特色与个性,并引领着这个城市未来的发展走向,就变得非常有趣了。这至少说明了两件事:①这个城市的领导阶层相信设计的力量,并希望通过“整合设计”的理念来规划城市、打造品牌、推广精神;②这个城市是自信的,它的发展规划不盲目、不追随潮流,而是有其明确的发展主张与城市定位。
  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Melbourne)就是这样一个很早就将商业品牌营销的模式延伸至整个城市推广的城市。前不久,墨尔本公布了新的市徽标志设计,这个由全球著名品牌顾问机构Landor设计的新“M”字市徽用以取代上世纪90年代初启用的旧树叶标志。市长道尔(Robert Doyle)决定耗资24万设计新的城市市徽时认为,旧的标志显得过于本土化和落后于时代,面对变化的世界,墨尔本的市徽也需要与时俱进。
  单从外形的角度来说,这个标志是比较常见和普通的,但设计者在其内部赋予了它丰富多样且极具创造性的延展,将平面、空间与色彩富有想象力地组合在一起,在统一中突显标识的多元化与时尚感,以及强烈的后现代建筑风格,甚至我认为如果这不是一个城市的标识,那么它非常适合作为一个建筑事务所的LOGO。这也印证了在城市建设上,墨尔本向国际“设计之城”进军的视野与决心。
  市长道尔表示,“新的市徽将成为墨尔本的一个符号,它象征了墨尔本市的活力、新潮和现代化。墨尔本也将一如既往地保持这些特色。”城市标识的设计决不仅是图像识别上的差异与冲击力,它甚至比一个企业的标志复杂的多。最关键的部分在于,政府是否对城市有准确清晰的定位,标志的最终形象取决于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澳大利亚的设计开始由一批从欧洲游学的青年设计师手中觉醒,随着实践展开的论战也十分实在,那就是有澳大利亚特色的设计是应该回归“家”的温馨,还是创造未来感。从简约维多利亚风格的旧树叶标志到数字化、建筑感的M标志,墨尔本政府非常明确且正面的表态,“设计之都”墨尔本将要出离地域性,创造国际新型都市。
  2.亚拉河,关键是亚拉河
  亚拉河(Yarra River)是墨尔本的母亲河,它横穿这座城市,将其一分为二。这里曾经是Wurundjeri部落原住民的生命发源地,这支部落占据菲利普港湾周边地区至少30000年时间。“发现这条伟大河流的首次文字记载发生在1803年,当时的总督派遣新南威尔士勘查总长南下绘制菲利普港地区的地图,他沿上游划船而行至Dights Falls。他将这条河流称为‘淡水河’,并认为这个流域是‘定居之地’”。
  至1835年始,首批移民定居者就开始沿河搭建帐篷,他们将一座天然岩石障碍之上的淡水用于饮用、洗澡、灌溉和捕鱼,亚拉河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河。随着墨尔本市初具规模,亚拉河的排水能力与处理生活及工业垃圾的能力已经严重超过负荷,河水迅速被污染,甚至导致在19世纪40年代初发生的3次伤寒传染病疫情,每周死亡人数高达20名。随着欧洲工厂企业的迁徙与发展,洗毛厂、屠宰厂、制革厂和肥皂厂等工厂的工业废水涌入原本清澈的亚拉河,致使腐臭味刺鼻,总督搬出了亚拉河旁的政府大厦,对于母亲河的遭遇不闻不问长达一个世纪。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污染情况基本得到了综合的治理,出台的《环境保护法》专门用于实现水道品质的改善。特别是在90年代,面临城市复兴的关键时刻,墨尔本政府非常有远见地把握住了这条母亲河的真正价值,通过20多年长期而高效的公共建设运作,将墨尔本亚拉河畔打造成艺术与休闲并存的优质滨水区。活力的阳光洒落在清澈的河水上,沿河驻足于宜人的公共空间中,欣赏富有品味的城市艺术品,这样的城市难怪连续数年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
  沿河两岸滨水区的设计固然体现了大量设计团队的智慧,河流之上二十几座桥梁的建造也是独具匠心,但这些都只能说是衣裙上华美的装饰,正是由于它们被绣刻在一件版型很好的衣服上,才恰如其分地绽放光彩。而亚拉河就是这些艺术品最好的展台。墨尔本公共艺术最大的成功,在于它发现了城市最大的艺术品——亚拉河,并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将河水本身的光彩打磨出来,其后再用人文的精神,现代的内涵赋予河水当代的属性。
  由一条河水引发的城市复兴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各地方城市蜂拥而夺的法宝:河多的抓主线,河少的拉长线,河窄的拓宽,没河的挖河。城市有水固然好,可是一切的建设贵在因地制宜,恰如其分。亚拉河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放大了墨尔本之亚拉河的优势:阳光、开阔、休闲。这里所提到的休闲不是刻意的打造城市休闲滨河公园,将其与城市、街道、商业区隔离,那是规划之中的、概念的“休闲”。亚拉河畔的公共空间与城市是融为一体的,开敞式的,面对河水是开敞的,面对街区是开放的;滨水区的公共艺术作品延续着一种松散的,比较随性的情调,但是这种松散中又隐含着其内在的联系。
  许多城市都有其母亲河,每一位母亲河都有其独具魅力的故事以及自然环境,设计者应该根据每一块宝玉的质地去打磨开发,毕竟艺术不是工业化的产业链,每一位城市居民都流淌着关于母亲河的记忆,我们又怎么能随意为之呢?
  3.一个城市也可以是一个知识分子
  许多学者都喜欢撰写有关民族品性的文章,用以反思民族劣根性、激发民族自信心;随着城市生活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整体打包人们的生活之后,越来越多的时尚写手与专家开始讨论那几个让人向往之城市的性格属性。爱上美术馆的优雅贵妇是巴黎,夜晚在KTV游荡的都市白领是东京,快步穿行的时尚达人是纽约,活力与自恋并存的文艺青年是北京……
  墨尔本在历史上素有“女王城市”之称,因为他最具欧洲的文化特点和人文氛围。在澳大利亚流行这样一个段子,作为游客若是到了西澳的珀斯,当地人首先会问你从哪里来;若是到了南澳的阿得雷德,当地人首先会问你属于哪一类教派;若是到了东澳的悉尼,当地人首先会问你赚了多少钱;若是到了北澳的布里斯本,当地人首先会问你想不想喝一杯啤酒。然而到了墨尔本,当地人首先会问你上过什么学校。浓厚的人文和学术气息形成了墨尔本人彬彬有礼和温文尔雅的气质。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传教士比利·格雷厄姆曾经称赞墨尔本是“世界上道德标准最高的城市”。
  现代艺术中心建筑的深沉思辨,多克兰新区营造的空前哲学而梦幻的场域,在阳光下长跑的市民,因拥有知名学府而产生的骄傲情怀——墨尔本的城市里到处弥漫着一种这个时代难得的知识分子气质,不是迂腐的知识分子,而是赋予创造力的知识分子。凭借笔者一直和中国各级城市合作的案例经验,中国城市选择公共艺术品及城市复兴建设的趋势,还是比较喜欢热闹的,多半模仿像纽约、悉尼、上海这样的城市;如墨尔本这般决心做一个厚重、思索、新锐的城市并不多见。
  
  二、亚拉河上演时空风尚
  1.亚拉河上演时空风尚
  先有亚拉河后有墨尔本。
  这条272公里长的河流溟溟流淌出沃伯顿以东的亚拉山谷,蜿蜒汇聚到菲利普海湾入海。温柔的亚拉河以一条飘带的超然姿态穿城而过,滋养着城市里复杂多层的生物链,并把城市及城市的历史一分为二。
  没有亚拉河,墨尔本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年绅士;没有墨尔本,亚拉河是没有魅力的邻家女子。亚拉河上沟通南北的十几座桥梁,不仅起着交通连接的作用,似乎也有着草绳记事的人文价值,同时如一粒粒璀璨的珍珠点缀着素颜的亚拉河。南半球的亚拉河由东至西流淌进墨市城区,从1888年修建的王子桥(Princes Bridge),1889年的皇后大桥(Queens Bridge)及1961年竣工的国王大街大桥(King Street Bridge),以一种古典的桥梁风格陈述这个城市欧洲殖民地的历史风情。而其他一些更具特色的步行桥梁,用前卫优美的造型张扬这个城市的活力与新历史。
  为了能够更好地连接两岸的步行街,南门人行天桥并不垂直于河道,而是斜跨河道之上。这不是造型上的心血来潮,而是源于希望创造更人性与积极的休闲互动资源,满足两岸的人行要求,同时探索人行桥与车行桥的不同之处。白色的弧线轻盈的提起桥身,一端止于亚拉河中(设桥墩支撑),另一端直插南岸驳岸,犹如纯净的彩虹浮于河上。弧形拱中央三角形的支撑结构,微微起伏的桥面钢结构作底上铺杉木板,栏杆造型别致轻微内倾;所有的细节都证实这是一座优雅、精致、好用、耐用的步行桥。
  山德里奇大桥是一座有历史意义的桥梁,原为铁路桥。废弃使用之后,于2006年改建为一座富有公共艺术特色的行人和自行车专用桥。这是一具关于城市记忆的公共艺术作品,同时融入了更多这座城市特质的表达。主桥体由老铁路桥拆除了钢轨后保留下来的钢梁构成,只是在西侧加入黄色的钢梁作为新建的人行桥之用。黎巴嫩艺术家纳迪姆卡拉姆的作品《旅人(The Travellers)》立于桥上,由通透的玻璃墙与不锈钢剪影雕塑构成,材料语言及作品形式让沉重的旧铁轨桥焕然新生,更具有亲和力与观赏性。立于山德里奇大桥步行道旁的128块透明玻璃墙上明晰的记载了大量移民者的故事以及墨尔本一次次的移民浪潮历史。玻璃板之上由不锈钢网络编织而成的剪影雕塑作品,在图形风格上流露着土著艺术的符号语言。
  因为有《旅人》的存在,山德里奇大桥才不是一座普通的步行桥,它将艺术与历史轻松自然地留在了桥上,留在了墨尔本居民的生活中。这是公共艺术最好的归宿吧。
  为了解决新展览区巨大的人流及河两岸的频繁的联系,加强场地举行重大活动的能力,墨尔本修建了这座连接北岸会展中心(Convention Centre)和南岸展览中心(Exhibition Centre)的斯宾塞街人行天桥。设计上结合了两座建筑物的设计元素,使之三项成为一个视觉整体。
  韦伯桥(Webb Bridge)造型奇特,是艺术家想象力的极具放大。这里原为韦伯码头铁路线(Webb Dock rail link)的一部分,原来的轨道在上世纪90年代末拆除,2004年在其南端改建了这座步行桥,其设计理念与视觉风格与其所在的多克兰港区融为一体,共同构建了一曲未来派风格的视觉想象盛宴。桥体平面呈自由曲线,在北岸入口处,有一大胆新颖的180度回旋弯道设计,配合银色的拱形金属交错网格,犹如一条奇异妩媚的蛟龙横卧河中。通过镂空的线条望向天空,天空也荡漾起如河水一般的波纹,静谧而唯美,一点没有躁动凌乱之感。
  行至南岸,网状金属由柱形断面的钢梁及间隔而有韵律的弧形拱构成。我不能确定这样的造型是否是对其前生——铁路线的纪念,但是行走其中你很明显地能体验到一种类似列车驶去、光影游移的数字化影像。
  即使如此天马行空的造型,在功能设计上却细致入微:入口桥面由亚光不锈钢栏杆分成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入口转弯处,则由红色混凝土隔离墩隔离自行车和人流。走过180度别针形弯道,路面不再细分,人与自行车混行。这似乎也表明了设计师的某种观点:在桥体平面复杂变化之处,道路将更加细化和明确,而在相对平缓的中央部分,则人车混行,反而增添一种轻松自在之情。
  亚拉河上有曼妙的桥姿,亚拉河两旁有更多创意与视觉同在的公共艺术品,走在河道旁,犹如采集磨菇的孩子时时被隐藏于路旁的艺术品所惊喜。回船池码头位于国王桥和皇后桥之间,是墨尔本滨水改造计划中的重要项目。立于码头之上与亚拉河对话的雕塑作品《星座》,用移植而来的五棵海运船柱部件为基座,上立极富原住民色彩的图腾造像,它们分别是龙、男、女、鸟、狮子。这个作品记录了一个传奇,一个有关早期墨尔本移民开发墨尔本的故事,一个多元始祖的集体祭奠。只有在多元而包容的墨尔本,才会出现将动物与人类并排来膜拜,龙与狮子共同现身在一组图腾之中的景观。
  2.让玛尔公园存留记忆之城
  伯拉让·玛尔公园(Birrarung Marr)在土著居民兰德赫里人(Wurundjeri)语言里的意思是“河边的迷雾”。1859年殖民政府就已经规划出这片河畔沼泽公园的美化及绿地用途。2002年1月26日澳大利亚联邦国庆日,公园被重新设计规划后正式启用。位于亚拉河北岸,连接联邦广场与国家运动公园,同时延伸着城市滨水绿化带的玛尔公园,被市政府明确的定位为“节日公园”,这与墨尔本发展旅游事业,开展国际体育竞赛的国际市场定位是一致的。因此园区的整体规划布局颇费了一些心思,通过一系列“梯田”式的承接起伏,营造了一个既相对开放又使视线聚焦亚拉河的开敞空间,交通系统的划分原则来自于是否能在园区内更好地观赏到城市中主要的地标,在视觉上与地理上通达园区与城市地标的连接。
  玛尔公园作为墨尔本最新的城市公园典范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比如澳大利亚皇家建筑师协会(RAIA)授予的2004年沃尔特伯利格里芬奖(Walter Burley Griffin Award)。然而玛尔公园也是亚拉河畔最古老的公园,见证着土著居民与移民人口的生活变迁。新的玛尔公园,正是通过设计与艺术的方式保存了这段历史文脉,才使得自身形象鲜明,魅力独特,令人向往;这种向往已经超越视觉,而是情感上的一种尊重与热爱。
  靠近联邦广场的公园入口,首先是一个充满设计感与造型感的儿童娱乐设施。这样的布局应该主要是考虑到此处紧连城市中心商业区,城市家庭来此购物休闲,孩子也需要一个玩耍的乐园。国外的儿童娱乐设施与国内有很大不同,即便每一个儿童娱乐公园的器材大同小异,多半是一些砂坑,摇摆吊床、小型攀登场地和平衡梁等,但是国外的儿童公园会将这些设施与空间作为一个景观或者雕塑整体来设计,每一处都自成风格,通过娱乐的空间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而国内的儿童娱乐空间还停留在一个标准件购买的阶段。
  玛尔公园的ARTPLAY儿童娱乐场,由墨尔本公共艺术机构之一的ArtPlay和青年项目咨询小组运营,包括一个儿童艺术中心和画廊,伴随着一系列的互动公共艺术计划,家长可以通过预约的方式让孩子参与到园区的艺术项目中来,让儿童与艺术家、手工业者、音乐家一起创作艺术品。
  《扎营河畔(Birrarung Wilam)》的英文解释是river camp,用河畔扎营这种生活方式指代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生活全景,玛尔公园的这一区域可以说是最具特色的、最有民族性的空间。通过整体的公共艺术营造,生动地演绎土著居民的老故事,展现土著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性。一条充满原住民色彩的道路贯穿这个区域,澳洲古老文明的图饰与线条整体构建的一条鳗鱼的图案。游走于这条别致的路上,需要传达给游人的是这样一个信息:鳗鱼是河畔扎营民族早期最重要的食物。灰褐色的质地和旁边的沙土构成和谐色调,使得道路若隐若现,但走近了,那一条条纹路构造的质感仿佛在祭奠过往岁月的沧桑,也是对延续生命之食物的感谢与缅怀。道路旁边形态自若的毛石,隐喻营造着昔日的风光。
  依附于ARTPLAY儿童艺术中心红色建筑的三块银色触摸屏,是一个有趣的声音互动装置。在视觉造型上,用不锈钢浅浮雕的形式将土著艺术中的纹样编织成犹如声波抑或涟漪的图案;而如果游人触摸这些声波,土著居民会像大家讲述早期土著人生活的故事。
  下层台阶、鳗鱼地铺、河流与五个犹如金属盾牌的立柱,构成了这个富有凝聚力的舞台,或者说有一定戏剧性的空间。五个富有原始意味的立柱分别代表五个土著库林民族。
  原始的造型,野性的色彩,来自本土的艺术家Deborah Halpern创造了这个两头三脚的天使,用以表达他对祖国早期文化的感悟:“野性的、奇异的、丰富多彩的”。雕塑体黄绿对比的主色调,色彩斑斓的图案,以及雕塑下沙土的黄对比场地周边的绿,显示着阳光下的奔腾。
  《联邦钟林》的落成是为了庆祝澳大利亚联邦成立100周年。高低错落、大大小小的39个英式摇铃衍化而来的钟柱,由39台电脑控制,每天间隔一定的时间,装置会响起清脆的铃音。
  将土著文化与殖民历史共同放置于一个公园环境中,这实在是一种胆识,同样流露着澳大利亚文化中的包容性与坦承态度。
其他文献
提起冰岛,人们自会想到那美妙的冰川与瀑布、沸腾的泥浆、喷涌的间歇泉。这个神奇的国度一度成为探险爱好者们最为向往的国度,其令人窒息的神奇美景更成为了众多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源泉。如今,在这个以自然美景著称的北欧国家,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市场正以独特的魅力开始崛起。现在,笔者就对该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现状进行以下解析。  一、天赋之自然,创意之源泉。  冰岛拥有极佳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众多游人,是适合艺术家生存的
神的外表为什么那么朴素?   在古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精美的雕塑无疑是最吸引人的艺术作品。   《穿仙袍的女青年》就是其中一件,这件制作于公元前530年左右的祭祀女神雕塑,是古希腊雕塑艺术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1886年被挖掘出土时,雕塑高大约1.18米,由大理石制成,颜色为白色。古希腊人相信神与人具有相同的形状与人格,所以这件雕像身体比例、肌肉质感接近真实人体,面部表情生动传神。然而,在重视
人是拥有1013个微生物的“生态系统”  现代人也常常把自己称作孤岛。这或许是人们在产生淡淡悲伤,但在生理学上,这句话是成立的——人体上存在着一亿以上的微生物群落,微生物总数超过十万亿个之多,涵盖了细菌、真菌、病毒,甚至还有少部分从远古洪荒穿越而来的古细菌。  如果把人体比作地球,那皮肤、肠道、口腔、呼吸道等部位就是微生物的非洲大草原,他们在这些地方同吃同住,既靠人体的滋养存活,也可以反过来作用于
四五载寒窗,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踏上信息时代的列车,左右难觅持久的风景;攀越雕塑艺术的高峰,前后只是崎岖的山道。处在人生激变的时代,就不能在艺术的拥堵中茫然。只要怀着梦想激进,哪怕是青春的萌动、躁动以及冲动,也是属于雕塑学子自己内心真实的写照。  一百余组作品,杏花春雨江南,铁马秋风塞北  ——以展场作战场,以雕像作心象,以自己作敌人,进行千百遍涅槃式的磨砺与拷问,是否可以对得起修道的灵魂?
“颜值”代表一个人容颜的测定数值和价值,通常指的是外貌、体形、皮肤、气质等身体特征的组合。“颜值”一词诞生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大爆炸”时代,是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新兴词语之一。从古代的“容颜”,到今天的“颜值”,这两个字一直保持着特殊的吸引力。   那么,颜值到底有多重要呢?1831年,达尔文得到了即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机会——乘坐“贝格尔”号军舰远行。然而,船长菲茨洛伊在端详了达尔文之后,竟然说他
编者按:“第七届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暨“原创性在艺术教育中的贯彻”研讨会于2012年7月7日在北京市国粹苑召开。本届学术议题所论“原创性”,旨在探讨通过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促使教师与学生在对雕塑艺术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相互影响、彼此配合,共同构建出一种适合当代雕塑学子艺术学习的教学体系,为帮助大学生奠定艺术基础、提升艺术修养、拓展艺术发展方向、和服务社会等方面打下一个正确的理论和学术基础。  >>
英国当代雕塑的全景是多种影响积累的产物。因此,在不同学院、不同课堂里看到因课程、艺术家背景与兴趣不同而产生的风格迥异的学生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如果我们去识别雕塑受到的整体影响,就会发现这种影响来源于后杜尚时代“将观念作为永恒的方法论”的实践原则,即形式和内容相对于观念是第二位的。在结合了关于新媒体的探索和对装置的延伸后,由这种实践原则产生出了大量的作品,它们追求自我认识、自我转移及一种后现
2012年3月22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召开了“2012年度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雕塑工作会”,会议由叶大华委员主持,市规划委黄艳主任、北京城市雕塑老领导宣祥鎏、赵知敬和老专家曹春生、盛扬等出席了会议,全国城雕委、市委宣传部、中央美院、清华美院、中国雕塑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艺术委员会等单位的有关领导以及在京雕塑行业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纪要如下:  一、会议基本情况  会议分主题发言和学
在当下多元化的艺术语境中,一位艺术家是否具有独立的审美意志,早已成为评价一位艺术家是否“存在”的标准。作为一位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富有创造力的雕塑家吕军,关注更多的却是“公共艺术”领域。置于公共领域中的雕塑与架上雕塑有着不同的价值趋向,与架上雕塑相比较而言,公共艺术解决的不单是艺术问题,更为特殊的是还要解决好公共性问题。因此,公共艺术首先须把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意志完成在对公共性的体现之中,吕军长期以
间皮瘤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肺癌。人患病之后,呼吸困难,咳嗽不止,一旦确诊,不到1年就死去。数十年来,这里的居民一直人心惶惶,生活在恐惧之中。他们每天起来,第一件想知道的事情就是自己是否开始咳嗽,要是发现咳嗽,就明白自己已踏上不归之路。一个咳嗽的人要是走在街上,大家都会用同情的目光注视着他,并在心里惊恐地念叨:下一个大概就轮到自己了。邻近村庄的人对癌症村的人避之唯恐不及,因为他们担心这种疾病会传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