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2年度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雕塑工作会议纪要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7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3月22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召开了“2012年度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雕塑工作会”,会议由叶大华委员主持,市规划委黄艳主任、北京城市雕塑老领导宣祥鎏、赵知敬和老专家曹春生、盛扬等出席了会议,全国城雕委、市委宣传部、中央美院、清华美院、中国雕塑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艺术委员会等单位的有关领导以及在京雕塑行业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纪要如下:
  一、会议基本情况
  会议分主题发言和学术报告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首先由北京城雕建管办副主任王希希通报了《北京“十二五”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城市雕塑)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具体内容和2012年度工作要点;随后,东城区规划分局局长宋志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董书兵、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副总经理陈曦等三位同志进行了城市雕塑和公共环境艺术规划建设经验交流的大会发言。第二阶段由北京城雕建管办主任于化云主持,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王中、北京城市规划设计院李涛两位专家围绕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规划和设计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二、黄艳主任对北京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雕塑工作提出要求。
  黄艳主任对近几年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工作以及本次会议的组织形式进行了充分肯定,并对下一步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和城市雕塑工作,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
  1 充分认识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工作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结合奥运契机,首都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雕塑发展无论在雕塑数量、行业队伍、平台建设方面,还是对工作本身的认识范围、高度和深度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走在了全国前列。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要求进一步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冷静、适度,用科学的态度找准定位,充分认识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以过去城市雕塑的单一模式为基础,向更为综合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拓展,多方位、成系统的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进行管理。
  2 切实推进《规划纲要》实施。
  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和管理,需要通过规划、管理、政策法规等手段,进行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要从精细化管理着手,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推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科学发展。
  各规划分局要依据《规划纲要》,根据区县实际情况和工作重点,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细化分类,有针对性地指导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艺术品规划设计和建设;结合各功能区的规划建设,探索新公共空间的营造方式和方法。
  功能区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城市地区,相关功能区管委会要依据《规划纲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加强对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建设的重视,建立统一规划、统筹考虑、同步实施的理念,推进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和高品质建设。
  3 关注实效,以实事为抓手,全面推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工作。
  ①搭建规划体系。与城市空间布局相结合,与城市规划体系相对应,对重点功能区、重要公共场所等城市公共空间,分区、分类、分项指导,确保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空间布局相结合,有序、高品质、各具特色的规划建设。
  ②加强重要题材的研究和建设。与年度重点工作相结合,加大力量深入研究,运用城市雕塑等艺术手段深刻解读和践行“北京精神”,组织高水平、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新建一批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力的、高品质的公共环境艺术精品。
  ③组织讨论,营造氛围。组织开展专题研讨,讨论什么是先进文化,什么是人文北京,什么是北京精神,在争论、驳斥和共享的过程中推进城市文化和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发展。
  ④加强管理,推进机构、机制改革。抓住事业单位改革契机,积极推动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拓展并强化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行政管理职能。做好城市雕塑信息化建设和面向公众的宣传、普及工作,将北京优秀的城市雕塑信息展示出来,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
  ⑤注重行业管理,加强行业统筹。通过规范行业管理、推动行业发展、提升行业水平等多种途径,解决目前面临的由管理到统筹的各种问题。
其他文献
Flight of Youth: Spiritual Pursuit of Zhang Hua’s Sculptures    著名艺术评论家孙振华先生在看了我的水墨创作画时,这样评价道:“有一句古人爱说、今人常用的话‘画如其人’,这句话看怎么理解。如果搁在陈培一身上,他的画并不如其外表。陈培一是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他的画却非常细腻,非常雅致,完全不似平日对他粗犷外表的直观印象,这是我感到意外和惊奇
2016年11月19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北京图文天地文化集团承办的“回乡的路上——刘巨德艺术作品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圣之空间艺术中心开幕。这次展览既是刘巨德教授在国内举办的首次个展,也是他将于201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艺术展的预热。本次展览由王鲁湘担任学术主持,卢新华任策展人,展出作品65件,包括水墨、油画、陶艺、青铜、玻璃等新作。值得关注的是,刘巨德教授新近创作了一组陶艺作品,简
内容摘要: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特征的西域文化,成为本人雕塑创作精神的根本架构。作为人工与自然合力塑造的综合体,故城废墟是人类寄托视觉、情感与想象的古典之物,它使我迈向“完美的艺术想像空间”,并能享受到与故城切近的交流,这种对残缺元素的审美可引发对未知形态的想象,和对现实中“圆满世界”的追问。  关键词:西域文化;废墟:碎片:书法构成    2008年,当我从俄罗斯留学归来,便开始思考我下一步的创作,
提起冰岛,人们自会想到那美妙的冰川与瀑布、沸腾的泥浆、喷涌的间歇泉。这个神奇的国度一度成为探险爱好者们最为向往的国度,其令人窒息的神奇美景更成为了众多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源泉。如今,在这个以自然美景著称的北欧国家,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市场正以独特的魅力开始崛起。现在,笔者就对该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现状进行以下解析。  一、天赋之自然,创意之源泉。  冰岛拥有极佳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众多游人,是适合艺术家生存的
神的外表为什么那么朴素?   在古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精美的雕塑无疑是最吸引人的艺术作品。   《穿仙袍的女青年》就是其中一件,这件制作于公元前530年左右的祭祀女神雕塑,是古希腊雕塑艺术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1886年被挖掘出土时,雕塑高大约1.18米,由大理石制成,颜色为白色。古希腊人相信神与人具有相同的形状与人格,所以这件雕像身体比例、肌肉质感接近真实人体,面部表情生动传神。然而,在重视
人是拥有1013个微生物的“生态系统”  现代人也常常把自己称作孤岛。这或许是人们在产生淡淡悲伤,但在生理学上,这句话是成立的——人体上存在着一亿以上的微生物群落,微生物总数超过十万亿个之多,涵盖了细菌、真菌、病毒,甚至还有少部分从远古洪荒穿越而来的古细菌。  如果把人体比作地球,那皮肤、肠道、口腔、呼吸道等部位就是微生物的非洲大草原,他们在这些地方同吃同住,既靠人体的滋养存活,也可以反过来作用于
四五载寒窗,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踏上信息时代的列车,左右难觅持久的风景;攀越雕塑艺术的高峰,前后只是崎岖的山道。处在人生激变的时代,就不能在艺术的拥堵中茫然。只要怀着梦想激进,哪怕是青春的萌动、躁动以及冲动,也是属于雕塑学子自己内心真实的写照。  一百余组作品,杏花春雨江南,铁马秋风塞北  ——以展场作战场,以雕像作心象,以自己作敌人,进行千百遍涅槃式的磨砺与拷问,是否可以对得起修道的灵魂?
“颜值”代表一个人容颜的测定数值和价值,通常指的是外貌、体形、皮肤、气质等身体特征的组合。“颜值”一词诞生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大爆炸”时代,是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新兴词语之一。从古代的“容颜”,到今天的“颜值”,这两个字一直保持着特殊的吸引力。   那么,颜值到底有多重要呢?1831年,达尔文得到了即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机会——乘坐“贝格尔”号军舰远行。然而,船长菲茨洛伊在端详了达尔文之后,竟然说他
编者按:“第七届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暨“原创性在艺术教育中的贯彻”研讨会于2012年7月7日在北京市国粹苑召开。本届学术议题所论“原创性”,旨在探讨通过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促使教师与学生在对雕塑艺术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相互影响、彼此配合,共同构建出一种适合当代雕塑学子艺术学习的教学体系,为帮助大学生奠定艺术基础、提升艺术修养、拓展艺术发展方向、和服务社会等方面打下一个正确的理论和学术基础。  >>
英国当代雕塑的全景是多种影响积累的产物。因此,在不同学院、不同课堂里看到因课程、艺术家背景与兴趣不同而产生的风格迥异的学生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如果我们去识别雕塑受到的整体影响,就会发现这种影响来源于后杜尚时代“将观念作为永恒的方法论”的实践原则,即形式和内容相对于观念是第二位的。在结合了关于新媒体的探索和对装置的延伸后,由这种实践原则产生出了大量的作品,它们追求自我认识、自我转移及一种后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