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研究

来源 :总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i84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引言用卡基本知识、交易、信贷模式及其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关键词:信用卡;交易;信贷模式;发展
  
  1 信用卡基本知识
  
  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向个人和单位发行的,凭以向特约单位购物、消费和向银行存取现金,具有消费信用的特制载体卡片,其形式是一张正面印有发卡银行名称、有效期、号码、持卡人姓名等内容,背面有磁条、签名条的卡片。信用卡按是否向发卡银行交存备用金分为贷记卡、准贷记卡两类,贷记卡是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准贷记卡则是先按发卡银行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的信用卡。我们现在所说的信用卡,一般单指贷记卡。
  信用卡起源于美国。据说有一天,美国商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在纽约一家饭店招待客人用餐,就餐后发现他的钱包忘记带在身边,因而深感难堪,不得不打电话叫妻子带现金来饭店结账。于是麦克纳马拉产生了创建信用卡公司的想法。1950年春,麦克纳马拉与他的好友施奈德合作投资一万美元,在纽约创立了“大来俱乐部"(Diners Club),即大来信用卡公司的前身。大来俱乐部为会员们提供一种能够证明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会员凭卡片可以记账消费。这种无须银行办理的信用卡的性质仍属于商业信用卡。
  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首先发行了银行信用卡。
  1959年,美国的美洲银行在加利福尼亚州发行了美洲银行卡。此后,许多银行加入了發卡银行的行列。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银行信用卡很快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并得到迅速发展,信用卡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也盛行起来。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发行信用卡业务。
  信用卡实际上是银行卡家族中的一员。银行卡是指由商业银行(含邮政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除了广义的信用卡(准贷记卡和贷记卡),还包括借记卡。借记卡通常被称为储蓄卡。其主要作用是储蓄存款,持卡人通过银行建立的电子支付网络和卡片所具有的磁条读入和人工密码输入,可实现刷卡消费、ATM提现、转账、各类缴费。消费或提款时资金直接从储蓄帐户划出。不能透支,卡内的金额按活期存款计付利息。借记卡的申办十分简单,开立一个储蓄账户即可申办一张借记卡,无需银行进行审批,一般可实现即办即取。
  
  2 信用卡的交易与信贷模式
  
  在中国,信用卡完整的交易和支付流程为:
  (1)持卡人用卡消费并在签购单上签字。
  (2)商户向持卡人提供商品或劳务。
  (3)商户向发卡银行提交签购单。
  (4)发卡银行向商户付款。
  (5)发卡银行向持卡人发付款通知。
  (6)持卡人向发卡银行归还贷款。
  通常情况下,当持卡人在商户的终端机POS机上刷卡后,商户会通过电话或电脑网络向收单行提请交易授权,收单行随之会通过银联网络向发卡行提请交易授权,在发卡行确认了消费者身份之后,会向收单行批准交易授权,而最终收单行会向商户批准交易授权。这一套复杂的授权批准过程,通过银联网络只需要几秒钟便可完成。授权批准之后,交易并未完成,还需持卡人在购物小票上签名才能最终完成。
  信用卡同时具有支付和信贷功能,一方面持卡人可以凭信用卡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这与使用现金和支票进行支付没有什么区别,另外一方面,使用信用卡支付的款项是由发行信用卡的银行垫付的。银行与信用卡持有者也发生了贷款关系。信用产持有者依赖银行获得了支配资金的方便,银行则加速了资金周转并获得利息收入。
  但信用卡的信贷功能又不同于透支放款和其他消费者信贷。这是因为透支放款的对象必须是在银行开户,经常往来,资信较好的客户;而信用卡持有者并不一定要在银行开户,一般消费者信贷只涉及银行与客户双方,而信用卡除银行与客户外,还涉及接受信用卡的商户,便于银行监控。
  信用卡是银行利润较高的业务之一,信用卡业务收入来源于:
  (1)年费(信用卡客户向发卡行交纳的年度费用,目前许多银行都用刷卡次数充抵);
  (2)循环利息(目前年息18%以上,任何其他业务均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3)刷卡手续费,虽然顾客按标价付款,但商家却要付手续费给发卡行,收单行和结算组织(收单行代收),这也是发卡机构的收入。
  
  3 中国银行卡现状与发展
  
  1979年10月,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为其代办“东美VISA信用卡”协议,代办东美卡取现业务。从此,信用卡在中国出现。
  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标志着信用卡在我国诞生。
  1987年3月,中国银行加入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成为国内该组织的第一家会员。国际支付组织开始进入中国卡市场1993年,国家提出实施以银行卡联合发展为目标的“金卡工程”,以改善用卡环境,实现设备共享、资源共享和市场共享。
  2002年3月26日,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浦东正式成立,标志着全国银行卡的联网通用工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到2002年底,银行卡联网通用"314”目标已全部实现,且绝大多数发卡商业银行系统内异地交易成功率都达到了80%以上,超额完成了任务;在100个城市中同城平均跨行交易成功率达到75%以上。通过建设和运营全国统一的银联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中国银联实现了不同银行间的互联互通,对推动银行卡跨行、跨地区、跨境通用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2003年12月31日,花旗、汇丰银行获得银监会批准,在内地发行双币信用卡。外资银行迈出进入中国银行卡市场第一步。
  2004年1月18日和9月8日,银联卡分别在我国香港和澳门地区实现受理。2005年1月10日,中国银联正式开通银联卡在泰国、韩国及新加坡的自动取款机(ATM)和商户POS受理业务,此举意味着银联卡继在香港、澳门地区实现受理后,首次在真正意义上走出国门。
  2007年底,我国已经累计发行银行卡超过15亿张,2007年银行卡跨行交易总金额达到3.22万亿元,交易笔数39.8亿笔,分别比上一年增长78%和40%。截至2008年5月底,我国境内银行卡受理商户已达88万户、联网POS机138万台、联网ATM机14万台,这表明中国规模化的银行卡受理网络已经形成。
  银行卡的普及使各种形式的支付创新应运而生,并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百姓生活。水电煤气缴费、商旅预定、信用卡跨行还款,甚至是慈善捐款、电视购物、购买基金等,都能通过银行卡轻松实现。而互联网支付、电话支付以及数字电视机顶盒支付等创新支付业务,更是中国百姓支付进入“卡时代”的最新表征。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目前银行卡的使用还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全国广大的二三线地市、中西部地区甚至县乡镇还没能覆盖,现金支付仍占很大比重,很多人没有享受到联网通用的便利。
  到2008年底,全国二级地市持卡消费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将达到10%,进一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同时,与银行卡网络相配套的专业化服务和受理终端将基本覆盖全国的二级地市和经济百强县,银行卡全国联网通用的蓝图已经跃然纸上。
  银行卡产业与中国经济共成长,国际测算表明,银行卡消费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每提高lO个百分点,就能带动GDP增长0.5~0.8个百分点。分散的受理终端通过银联网络连接到一起,点燃了人们使用银行卡的热情。2007年,全国刷卡消费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1%,远高于5年前2.7%的水平,预计这一比例今年将进一步提高到25%。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的银行卡使用状况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在一些大型商场,银行卡消费已占到消费总额的70%以上。
  银行卡消费使得资金活动有迹可循,有利于扩大税基,降低征税成本,同时在政府预算管理、反洗钱、反腐败等领域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一、缘起rn《人民教育》2009年第七期“视点”栏目中的话题是“公民在成长”,其中陆仕桢的《给未来一份责任》、陈立群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让学生走的更远》两篇文章引起了我
消费者群体诉讼制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并非是单一的诉讼制度,它是由不同层次的多数人诉讼制度构成的,因而这类诉讼比一般的“一对一”诉讼和共同诉讼要复杂得多,涉及诸
2011年度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教学成果奖,浙江理工大学斩获颇多,其中基于网络平台的数字化纺织服装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荣获一等奖.该项目是由浙江理工大学
汉藏民族都有门神崇拜的习俗,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崇拜的对象有所不同,汉族门神中有人神崇拜,后出现了驱鬼辟邪的武官门神,再到后来的文官门神。藏族门神中并无人神,崇拜的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在我国日益兴起,并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
地板市场营销靠广告、活动,还是口碑,抑或其他,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广告是否铺天盖地,活动是否如火如荼,这些都需要产品作为支撑.产品创新是支持一线营销的法宝,这也
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_(157):H_7致病性血清型后,该病成为全球稳速增长的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菌,成为新的凶险传染病之一。O_(157)大肠杆菌(包括 O_(15
随着中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需要进一步改革教育模式.共享教学法对于我国现在的教育改革热潮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当中,开始逐渐结合共享教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适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为企业文化建设确立了实践的标准,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而,对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具
期刊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经济形态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中很多因素将会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带来深远的影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