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视域下的英汉习语翻译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wan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语是文化的载体,是各国文化交流的传播媒介之一。英汉习语翻译除了是简单的语言的转换,更是各国不同文化的碰撞,是彼此友好交流的阶梯。因此,对英语语言学习者而言,知晓习语背后的文化底蕴也同样重要。本文就语言文化交流的方向,对英汉习语文化差异进行探究,感受不同风俗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内涵,学习更好的英汉习语翻译方法,进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友好交流与学习。
  【关键词】语言文化;英汉习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113-03
  【本文著录格式】田志英.语言文化视域下的英汉习语翻译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113-115.
  英汉语言是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孕育而出的,所承载的信息和思想必然不尽相同。习语也可视其为文化的晶石,是国家语言的特色与精华,包含着不同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因此,不同国家的习语在语言形态上都是与众不同的。作为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的中英两国,习语是在众多种民族语言中璀璨的一角。英汉习语的翻译自然就成为文化沟通的载体,对促进中西方文化友好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英语习语的对应关系及其文化内涵比较
  (一)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
  不同国家的习语在句式、语法、表象意义及隐藏含义中都存在一定差异,英汉习语就表现出以下几种关系类型:形象和意义基本一致、形象和意义类似或借助另一种语言固定习语的对应关系以及意思相同手法不同、使用场合不同但意思相近、内涵不同但字面意思相近的半对应关系和意义、用法、特征都完全不同的不对应关系。
  首先是近乎对应,表象意义与象征意义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及其文化内涵比较还有隐藏含义都近乎一致,具有相同的文化观点。他们所产生的效果几乎是等同的,例如:
  castles in the air 空中楼阁。
  Wall have ears 隔墙有耳。
  其次,部分对应,指的是具有近乎相同的表述意义,但比体存在差异,可谓意像,但形却大相庭径,只是某部分的描述意义相近。例如: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 杀鸡取卵。
  All the 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 什么东西我都能派上用场。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关系,可谓“不相交关系”,这种习语在英汉语言中属文化空缺现象。如:
  Still waters run deep. 大智若愚。
  pull somebody’s leg 和某人开玩笑,愚弄某人等。
  诚然,完全不对应的英语和汉语还是占据少数部分,更多的是不同程度上的相同或相等。中西方在政治、种族、经济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使得文化的交流也愈加紧密。“借用”习语已经是非常常见,并且逐渐成为彼此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二)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比较
  比喻性词语、谚语、俚语、成语、格言、俗语等都是习语。它们一般语法语义完整,结构固定,并且具有独立的单位的词或词组、句子,这使它们的简练、形象、通俗易懂、幽默且富有情趣。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与蕴意,那么地理位置、风俗文化、宗教信仰、古典文学等都会造成各国习语的差异。
  1.地域环境造成的习语差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人们说话方式和用语习惯的不同,这也是习语的独特魅力所在。山川、河流等气候因素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造就了不同的人文环境和语言特征。以农业耕种闻名的我国就有很多和农业有关的习语,如: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在我国川渝地区多竹,又有:坚忍不拔、立竿见影等习语。
  英国渔业较为发达,自然就有了cry stinking fish(今用来形容愚蠢的叫卖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除此之外,英国人在航海之时常会遇到风浪,由此也便有了与风帆和船舵等相关的习语,例如:trim the sails(随风使舵);hang in the wind (摇摆不定)。
  2.不同的风俗文化导致不同的习语内涵
  不同的习语文化往往与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与人文习惯有关。比如中国人崇拜龙,并且将自己称为“龙的传人”,认为龙是吉祥、美好的象征,有很多与龙相关的成语,像是人中龙凤、龙腾四海、龙飞凤舞等;而在西方国家,龙的含义与我国背道而驰,它们反而是邪恶凶残的代名词。所以通常亚洲四小龙就经常被西方译为“four tiger ”。除此之外,“狗”在各国文化中所存在的意义也大不相同。狗在西方文化中是忠诚的象征、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所以在他们的习语中,狗经常用来形容人,比如:clever dog(聰明的人);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无比高兴);every dog has his day(大家都有走运的一天)等。但在中国尽管有家中宠物狗的意思,还有其他类如贬义词的意思,如鸡鸣狗盗、狗仗人势、打落水狗等成语,那些往往都不算是正面的形象。
  3.宗教信仰造成的习语差异
  习语的产生也有宗教信仰的“功劳”。宗教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人们的认知和思想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在大部分讲英语的西方国家,大多数人通常将基督作为信仰,所以他们常常会有一些出自于《圣经》的习语。如:to heap coals of fire on somebody’s head (明珠暗投);To get enlightment(三皈五戒);To make contribution to(普度众生)等。中国人也同样是有信仰的,大多信仰佛教。于是又有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借花献佛等习语。当然啦,对不同的民族来说,不同的宗教忌讳也经常让他们产生不同的习语。中国人喜欢6、8、9等数字,所以和6、8、9有关的习语更是数不胜数,如:六六大顺、八方来财、九天揽月等。英国则是更喜欢数字7,代表着完美与吉祥的美好意味。诸如:the seven gifts of the spirit (七件礼物)。   4.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习语文化差异
  历史典故是时移世易的历史长河向前奔流时留下的文化珍宝,是前人的智慧和科研成果,记录了各个国家不断发展的足迹。古典文学作品对习语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比如英文中有一句习语就出自莎士比亚的剧本《第十二夜》中:mid summer madness(仲夏疯狂);莎士比亚《麦克白》中screw one’s courage (勇往直前);cry wolf(谎报军情,危言耸听)等。中国也有出自《西游记》的:福星高照;出自《红楼梦》的成语如:敛声屏气、醍醐灌顶等,谚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等;出自《三国演义》的:司马懿之心——路人皆知、草船借箭——满载而归、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等;以及出自《水浒传》中的林冲误撞白虎堂——单刀直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打抱不平等。
  当然,人们也从历史故事和典故中汲取了一些习语。我国就有一些民间传说的画龙点睛、民间神话故事的嫦娥奔月。西方最常见的是习语有《伊索寓言》的a liar will not be believed,even when he speaks the truth. (骗子即便真心告白,也不会有人相信);All must work together or the Body will go to pieces. (人体器官应该同心协力,不然,整个身体就会垮掉);put one’s shoulder to the wheel(全力以赴);blow hot and cold(犹豫不决 、摇摆不定)等。
  各国文化对习语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只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习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比各国的文化差异在各个方面了解到习语的不同发展轨迹,才能够更加灵活的掌握并翻译,更好的帮助和完成两种文化的交流。
  二、英语习语的翻译原则
  (一)准确性原则
  英语学习者在习语翻译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贴合和准确的表达出原习语的意义和特点,而后使其语句通顺,语气相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这就是英语习语翻译的准确性原则。准确性原则要求不得硬译、死译,必须在保证原译文所要传递的文化信息和意味准确的前提下进行,且不可用过多生僻词汇、超出大众的认知范围,避免违背原译文的意义。例如,have access to town 可以翻译为:有道路通往市区;但have access to the teacher 就是有条件向老师请教的意思。除此之外,argee 一词在写作时表示“同意、认同”的意思,但要与介词同时使用,例如argee for 表示支持、认同;argee against则与赞同的意思南辕北辙,译为反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一词多意或特定环境下特指某种意思的情况,确保翻译的准确程度。
  (二)形象性原则
  习语是在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古典文学、历史故事等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因此当文化元素被用作原创作品的语言特征时,应当按照民族的表达习惯和文化传统处理相应的习语,尽可能地保持文化风味;保留、删减或增加一定词汇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并且这只能在不成为目标语言的规范和目标读者的接受度的情况下进行。有的习语可能趣味横生,有的可能充满讽刺,还有的可能庄严肃穆,如die in harness现用来比喻因公殉职,但在莎士比亚的原著中,就需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体会当时的人物环境、人物心情与历史背景。
  (三)可读性原则
  由于中英两国文化的不同,在英汉习语翻译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理解偏差导致翻译偏差的现象。那么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时遵循可读性原则,需要提前对各国的阅读习惯和习语特征进行了解,根据大众的理解能力进行翻译,不应该为了原译文的风格保持而使译文达不到传神、易懂的效果。翻译的目的是使读者能够更好的了解,而不是一昧追求片面的灌输。“注入式”的翻译观点必须终结。例如,An old,mad,blind,despised,and dying king.直译为: 一位老的、疯狂的、瞎眼的、被蔑视的、垂死的国王。这种逐词翻译法便违背了人们理解的习惯,没有很好的传达其中的意思。如遵循翻译的可读性原则,将其译文调整为:一个狂妄自大、众人唾弃的垂死的国王。这样便增强了翻译过程中的通顺性。
  三、文化差异下英汉习语的翻译技巧
  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把读者能够理解和适应的留下,把读者不能适应的“去掉”,保证读者能够在语言文化的阅读中更快更好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因此,可以将翻译技巧分为以下几种。
  (一)直接翻译法
  在不背离译文具体规范的情况下,保留原本的地方特点,比喻和形象特征进行翻译。该方法可以保留译文原本的可塑性和色彩性,但对所翻译的原习语有要求,需要被翻译的习语表述的含义和汉语中的习语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含义。往往这种翻译的原文符合人们的认知,并且不超出人们的理解范围,被翻译的内容形像或意像,所以可进行直接翻译。例如:the cold war 直接翻译为冷战;Go forward courageously 中,forward译为向前,courageously为勇敢地,那么此句就可直接翻译为勇往直前;同理,在Physical and mental pleasure中,Physical为身体的,mental译为精神的,pleasure乐趣,可直译为身心愉悦。
  (二)意译翻译法
  由于各个民族的行为习惯并不尽然相同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也会运用这一方法。对被翻译的习语进行理解之后尽力寻找相近或类似的俗语、成语进行翻译,让译文翻译过后更加通俗易懂,表达的意思也会使人更容易接受。例如,love me,love my dog .如果直译将翻译为:爱我,爱我的狗,这就势必需要用意译翻译法,译为:爱屋及乌。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字面翻譯为:好的药尝起来很苦。但其隐身含义为:良药苦口,忠言逆耳。When the cat is away,the mice will play.这句话直译就是:当猫离开的时候,老鼠们就会玩。但可将其翻译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将全新的文化概念以读者能理解的概念译入,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原本的比喻形象,又能为读者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三)等量代换法
  由于英汉习语翻译中有时会有部分相同的文化碰撞,导致有时候有些译文在翻译的时候表达出来的含义较为直接、生硬,会让翻译出来的句式丧失美感,使得读者或听者觉得平淡无味。所以即便是习语的意义和内容不完全相同,也可以用其他的语句进行代换,使得语句更加通顺,更加生动形象,更富有情趣。在源语言的基础上寻找能使“文化对等”的方案,避开文化障碍,最终实现译文顺畅,并且使译文内容更容易被理解和接收。
  (四)注释法
  有时候在归化总结中很难找到与源语意思相近或者可以替代的喻体,传达文化的特征就会忽视译文的可读性,而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就无法避免对译文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因此,可以采取注释法,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对部分词汇进行解释和翻译,进而帮助读者更快的理解。
  最后还有几种不常用的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兼用法、套用法增补法、反译法。但无论是哪一种翻译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促进文化交流,所以不论是采取哪一种翻译方式都是可行的,需要注意的就是必须依据真实的情况,选择最优方案。
  想要产生一模一样的情感共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尽量将事物的神韵表达清楚,这就需要抓住事物要表达的关键信息,对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将它表示出来,从而使读者的阅读感受可以更加贴近。
  事实上,文化结构差异的复杂性远远要比结构性的差异复杂的多,因此,保证语言和意义上的一致就需要翻译者更加深入的理解。习语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这些思想框架可以在学习习语的时候得到充分的体现,是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
  四、结论
  余秋雨曾說:“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那么习语作为各国文化瑰宝中的典型,更是反映了各国文化所绽放的不同光彩。英汉习语翻译在英汉两国进行语言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着决定性作用也因此,英汉习语翻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翻译者除了将自己视为是语言的传递者,更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架桥,充分掌握英汉翻译技巧,了解英汉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通晓彼此的语言、文化习惯,发挥专业精神,更好地促进英汉两国对彼此文化语言的理解与欣赏。
  参考文献:
  [1]任飞.英汉动物词语的文化喻义与翻译[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3(1).
  [2]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5]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修订本)[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作者简介:田志英(1991-),女,山西大同,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基于传统节日文化德育价值的基础上,以“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为实际案例,探析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方式方法,并提出了深挖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充实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开展多姿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作用、发挥新媒体作用,打造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网络文化等建议。  【关键词】节日文化;高校;德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
【摘 要】目前VR技术在旅游领域中应用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如旅游体验方面等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大同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应该让它们鲜活起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利用VR技术进行大同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研究,在探索过程中要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运用技术,提升体验;资源整合,打造精品等原则。大同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为外地可资本化的文化资源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VR技术的应用使其宗教文化更好
【摘要】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要求,在高校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内容。要使得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富有成效,深化文化认同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其中的红色文化认同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以下重要价值: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有助于增进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红色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
【摘要】通过研究,提炼总结出水族剪纸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现代教育价值,即生态观教育价值、生命观教育价值、劳动观教育价值、形象思维教育价值。然后结合其教育价值内涵提出了水族剪纸融入黔南州小学美术课堂,进行水族剪纸主题课堂内容开发、水族剪纸欣赏课堂开发、水族剪纸探索课堂开发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水族剪纸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
【摘要】房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文明发源地、是始祖文化发源地、是巫文化和楚文化发源地、是中华诗祖的封地和诗经文化核心地、是围棋的发源地、是第一件乐器石磬的发源地。  【关键词】汉水文化;始祖文化;尧帝;诗经;石磬  【中图分类号】J63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053-03  【本文著录格式】袁林,彭杰.房县磬口漫谈[J].中国民族博览,
【摘要】通过对美食夜市的现状和特征分析,将文昌市的地方文化融入美食夜市中去。文章运用文昌市的历史文化、民间习俗、饮食文化以及节日文化等的特色之处为夜市的美食增添故事性和叙事性,并结合现有的夜市美食现状特征,提出可以符合现代人生活的设计建议。笔者运用所学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进行设计,有利于消费者通过地方特色情感化的设计获得更好的感受体验,更重要的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地方特色文化民俗,也便于文昌市文化的
【摘要】音乐的艺术风格、特征于每个民族而言,都有着迥然不同的表现方式。利用丰富的和声织体去揭示音乐内涵,是西方音乐给人留下的强烈感受;以旋律性线条来表现音乐内涵,则是中国音乐的特征。钢琴演奏作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西方音乐众多表现形式之一,同其他音乐表演器乐一样,钢琴演奏也是通过声音塑造将乐谱上的抽象音符演绎成为表达感情的具体意蕴音响,为听众架构起感受作者音乐思维的“桥梁”。自从钢琴文化被引入我国,这
【摘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应的问题,从教师、学生等角度出发,搭建出多元的融合体系。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发现在具体的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尤其体现在学校层面与学生层面,这也直接影响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融合的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合问题进行研究,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发展的现实路
【摘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特别是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教材里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相比更有优势。本文重点阐述如何有效地在语文教学各环节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熏染。  【关键词】民族团结;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