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及复方人参补气颗粒干预机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来源 :中国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方人参补气颗粒广泛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气虚血瘀证,但其作用机制不明确.该研究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CHF气虚血瘀证发病及复方人参补气颗粒的干预机制,进一步挖掘其生物学基础.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给药组、模型组、模型给药组和阳性药对照组,采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复合慢性睡眠剥夺诱导CHF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正常给药组和模型给药组给予复方人参补气颗粒,阳性药对照组给予缬沙坦.6周后采集血清,采用非靶向定量蛋白质组学数据依赖性采集(data dependent acquisition,DDA)技术,比较各组间蛋白表达差异,通过靶向定量蛋白质组学非数据依赖性采集(data 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技术对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进行验证.证候指标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抓力值、脉搏幅度均降低,舌面RGB值升高,病理形态学显示心肌组织发生炎细胞浸润、细胞变性坏死、组织纤维化等,经复方人参补气颗粒干预后多项指标发生回调.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正常给药组分别发现144、111个DEPs;与模型组相比,模型给药组和阳性药对照组分别发现107、194个DEPs;与正常给药组相比,模型给药组发现119个DEPs.经过DIA验证,6个蛋白在各组中的定量与DDA保持一致.证候指标和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显示建立CHF气虚血瘀证模型,模型组的蛋白表达谱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并发现复方人参补气颗粒可逆转免疫蛋白等的差异表达来调控CHF气虚血瘀证,为CHF气虚血瘀证的发病机制和复方人参补气颗粒的干预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其他文献
该文对坤泰胶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进行了再评价.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坤泰胶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0年8月31日,对最终纳入的系统评价使用AMSTER-2量表、GRADE量表及ROBIS工具分别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证据质量等级及偏倚风险评价.共纳入6篇系统评价,28个结局指标.AMSTER-2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显示6篇系统评价中1篇为低质量,其余5篇均为极低质量.GRADE量表对28个临床结局指标进行质量评价,3个为中级证据,其余为低级或极低级证据
对民族医药文献进行系统整理挖掘,是筛选和考证经典名方的关键性基础工作.该文针对其中所涉及的方源考证、文字互译与医学术语对应、药物基原考证、剂量考证等关键问题展开讨论.认为民族医药经典名方的文献整理和挖掘工作,可以借鉴中医经典名方考证的方法和经验,但同时存在诸多民族医药特有的突出问题,①方源考证更要关注其他医学体系传统医学文献,例如印度医学文献是许多藏族医药经典名方的来源,伊本·西那《医学法典》是许多维吾尔族医、回族医经典名方的来源,古印度众多佛教典籍是许多傣族医经典名方的来源.②不同语言体系下医学术语的互
研究竹节参皂苷Ⅳa(chikusetsu saponin Ⅳa,CHS-Ⅳa)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诱导的大鼠心肌肥厚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采用ISO诱导大鼠心肌肥厚模型,同时采用CHS Ⅳa低、高剂量(5、15 mg·kg-1·d-1)进行干预.测量大鼠尾动脉压,心脏超声检查,计算心重指数,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Masson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中胶原沉积情况;q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肥大指标心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
建立HPLC-DAD同时测定壮族药山绿茶中绿原酸、2-羟甲基-3-羟基-1-丁烯-4-O-β-D-(6“-O-咖啡酰基)-葡萄糖苷、pubescenoside B、芦丁、华中冬青黄酮-7-O-β-D-葡萄糖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等8种酚类成分含量.以上述8种成分为对照品,采用Waters XBridge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0.5%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8 min,5%~12%B;8~18 min,12%~18%B;18~30
通过探索血管性痴呆临床常用量表国内应用现状,为精细化临床量表使用提供依据.采用计算机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万方(Wanfang)、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分析在北大核心期刊、CSSCI和CSCD中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有关血管性痴呆量表的临床应用情况,所有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8月31日.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采用NoteExpress软件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文献查重和筛查,根据研究需求,提取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此次研究初步
荆芥和荆芥穗是临床常用的疏风解表药.通过对荆芥和荆芥穗的本草典籍梳理及考证,明确二者的药用部位分离历史,并对比两者的炮制历史沿革、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及饮片选用,为临床应用提供本草依据.经考证,早期本草以荆芥全草入药,自宋代《本草图经》开始有荆芥地上部分全草和花穗2个药用部位分离入药的记载,且部分本草强调仅用花穗入药.二者的入药分离不仅满足了临床用药的不同需求,而且充分体现出中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观念.荆芥和荆芥穗在历代本草中的炮制方法约有十余种,均以生用和炒炭为主流饮片规格并沿用至今,其中荆芥生
为进一步规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中医药临床诊疗决策,将最新临床研究证据转化为临床实践,基于WHO指南制订手册、GRADE系统及卫生保健实践指南的报告条目(RIGHT)的标准和要求,采用动态指南制订的方法,国际中医药推荐意见(international trustworth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commendations,TCM Recs)工作组启动了《中西医结合预防与治疗COVID-19的动态循证指南》编制工作.计划书详细介绍了该动态指南的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是一种新兴的超级微创诊疗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历经十余年的研究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单位正在逐步开展NOTES技术的临床工作.作为一项全新的技术,NOTES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客观问题,有必要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并达成初步共识,以期为开展NOTES工作的单位和医务人员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本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NOTES专委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经过多轮讨论、交流,并对部分关键问题进行投票后总结而成,旨在为从事NOTES技术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
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绞股蓝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的作用机制.利用TCMSP数据库收集绞股蓝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获取疾病相关靶点,并筛选出3个数据库交集靶点后,在UniProt数据库转换为标准基因名称,经Venn工具获取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基因,将交集靶点基因上传至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利用Cytoscape软件进行“药物-活性成分
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结合孤养模式构建抑郁模型大鼠,以行为学指标评价大鼠抑郁行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海马CA3区和前额叶皮质的神经元细胞数目和形态,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BDNF)、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5-羟吲哚乙酸(5-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