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绞股蓝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

来源 :中国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18903827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绞股蓝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的作用机制.利用TCMSP数据库收集绞股蓝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获取疾病相关靶点,并筛选出3个数据库交集靶点后,在UniProt数据库转换为标准基因名称,经Venn工具获取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基因,将交集靶点基因上传至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利用Cytoscape软件进行“药物-活性成分-共同靶点-疾病”网络的构建与分析.借助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运用Pymol软件对药物活性成分与共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和结合能力预测.结果共筛选出绞股蓝皂苷、槲皮素、谷甾醇等绞股蓝有效活性成分24个,包括作用靶点92个,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共同靶点54个,关键靶点包括TNF、IL6、PTGS2、TP53、CCL2、VEGFA等.分析GO生物过程、分子功能、细胞组分及KEGG通路相关条目,主要涉及NF-KB、PI3K-Akt、TNF及HIF-1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绞股蓝皂苷、槲皮素与TNF、IL6、PTGS2具有强烈的结合能力.该研究发现绞股蓝可能从抗炎、抗氧化应激、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多方面发挥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治疗作用,为绞股蓝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该文在经典名方温经汤文献考证的基础上,确定药材基原、炮制方法,并制备了 15批温经汤物质基准冻干粉样品,以专属性成分芍药苷和甘草苷、人参皂苷Rg1、Re、Rb1甘草酸和丹皮酚为指标,建立温经汤物质基准冻干粉HPLC定量评价方法,明确指标性成分的含量范围以及在人参、芍药、牡丹皮、甘草等药材中的转移率.研究结果表明,15批物质基准中芍药苷和甘草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62%~0.86%、0.25%~0.76%,从饮片到物质基准的转移率分别为14.99%~19.42%、28.11%~40.93%,人参皂苷Rg1+
该文对坤泰胶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进行了再评价.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坤泰胶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0年8月31日,对最终纳入的系统评价使用AMSTER-2量表、GRADE量表及ROBIS工具分别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证据质量等级及偏倚风险评价.共纳入6篇系统评价,28个结局指标.AMSTER-2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显示6篇系统评价中1篇为低质量,其余5篇均为极低质量.GRADE量表对28个临床结局指标进行质量评价,3个为中级证据,其余为低级或极低级证据
对民族医药文献进行系统整理挖掘,是筛选和考证经典名方的关键性基础工作.该文针对其中所涉及的方源考证、文字互译与医学术语对应、药物基原考证、剂量考证等关键问题展开讨论.认为民族医药经典名方的文献整理和挖掘工作,可以借鉴中医经典名方考证的方法和经验,但同时存在诸多民族医药特有的突出问题,①方源考证更要关注其他医学体系传统医学文献,例如印度医学文献是许多藏族医药经典名方的来源,伊本·西那《医学法典》是许多维吾尔族医、回族医经典名方的来源,古印度众多佛教典籍是许多傣族医经典名方的来源.②不同语言体系下医学术语的互
通过探索血管性痴呆临床常用量表国内应用现状,为精细化临床量表使用提供依据.采用计算机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万方(Wanfang)、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分析在北大核心期刊、CSSCI和CSCD中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有关血管性痴呆量表的临床应用情况,所有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8月31日.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采用NoteExpress软件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文献查重和筛查,根据研究需求,提取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此次研究初步
荆芥和荆芥穗是临床常用的疏风解表药.通过对荆芥和荆芥穗的本草典籍梳理及考证,明确二者的药用部位分离历史,并对比两者的炮制历史沿革、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及饮片选用,为临床应用提供本草依据.经考证,早期本草以荆芥全草入药,自宋代《本草图经》开始有荆芥地上部分全草和花穗2个药用部位分离入药的记载,且部分本草强调仅用花穗入药.二者的入药分离不仅满足了临床用药的不同需求,而且充分体现出中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观念.荆芥和荆芥穗在历代本草中的炮制方法约有十余种,均以生用和炒炭为主流饮片规格并沿用至今,其中荆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