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被称为公共文化,而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群众文化占有很大的比重。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公共文化;数字音乐;文化馆;录音;音乐制作
随着时代发展,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被称为公共文化,而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群众文化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我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期间发现数字音乐工作非常重要,首先在日常辅导中,我首先会让群众先熟悉谱面信息,识谱,而后跟着钢琴唱谱,最后再对上歌词进行演唱。按照这样的练习步骤,我们会得到一个相对良好的演唱效果;但在以往的演出经验来看,最后效果不是很理想,有部分学生的音准状态都不是很好。
那到底原因在哪里呢?怎样去解决呢?因为我同时从事录音的工作原因,我就尝试着把学生带到录音棚,让他们多录音,多听自己真实的声音,对于一个合唱团,依顺序让每一个声部都有机会录自己的声音,让他们自己去评判自己的音乐基本知识以及歌唱状态。而后再回到课堂,每个人更懂得了聆听自己以及身边声部的声音,更懂得如何调试自己的歌唱状态了。
以前录音对群众文化参与者来说,简直是梦想。但如今随着数字文化馆建设要求的提高,初级录音棚成了很多文化馆的必备硬件设施。由于群众文化的参与者有部分人群是老年和小孩,那么录音对他们而言就如雪中送炭,歌词的问题、音准节奏的问题都是那么的不值一提。排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演,按照日常的要求进行排练,进棚录音似乎不是那么困难。明星能做的,我们也能做了,录音可以让群众上台不再紧张,让听众也能听到更悦耳的声音,但我个人认为,除非一些大型演出和非不得已的情况可以进行录音,我建议大家群众爱好者不要太过依赖录音,因为日常的训练以及现场演唱对自身音乐素养的提高是必须的过程。
说到数字音乐,数字音乐就是用数字格式存储的,可以通过网络来传输的音乐。无论被下载、复制、播放多少遍,其品质都不会发生变化。目前,数字音乐产业己经确立了它在我国数字内容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传统音乐产业、电信运营企业和数字技术新贵们争相进入这一领域,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各自竞争优势的代表性企业相继涌现,对在中国市场条件下发展数字音乐产业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
在群众文化中,数字音乐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以往群众的辅导主要是用钢琴、录音机等常规教学用具。而如今随着数字音乐的普及,课堂上更多使用伴奏、录音等方式,大家之间的素材交流更频繁。歌唱家的录音可以随时网络下载,伴奏可以随时下载,同学间的录音可以互相交流。
在数字音乐中,音乐软件的产生让每个人都能够很快地实现自我的音乐要求,比如音准的调整,伴奏段落的剪辑等。现在我身边就有很多音乐爱好者,继续学习,不断进行音乐实践,自己在家进行录制,与全国的网友进行音乐交流,这当中不乏中老年朋友。
近年来,文化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拓展文化馆发展空间,积极探索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数字文化服务模式,按照要求完成国家文化部公共数字文化馆示范创新建设项目试点工作,建成了示范数字文化馆,初步实现传统文化服务模式向现代化、多元化、便捷化方向转变,满足并丰富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馆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式上取得的创新成果,得到了全国相关行业及各级各类媒体的高度关注。提高了数字文化馆的知晓率和影响力,使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的经验得到更好地普及和推广,为由点及面地带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改革创新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建立统一管理体系,制定了总馆、分馆、服务点三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工作职能职责,制定了总馆长、分馆长、业务副馆长的岗位职责和行为规范,制定了考核管理、资源调配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实现文化馆总分馆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引智借力高标准完成了《文化馆总分馆制度研究》和《文化志愿者制度研究》,深入研究创建规律,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工作机制、平台模式、资源保障、长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模式。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月亮,韩骏伟.电视剧艺术文化学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0).
[2]俞慈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8).
[3]张允熠.中国主流文化的近现代转型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0(9).
关键词:公共文化;数字音乐;文化馆;录音;音乐制作
随着时代发展,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被称为公共文化,而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群众文化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我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期间发现数字音乐工作非常重要,首先在日常辅导中,我首先会让群众先熟悉谱面信息,识谱,而后跟着钢琴唱谱,最后再对上歌词进行演唱。按照这样的练习步骤,我们会得到一个相对良好的演唱效果;但在以往的演出经验来看,最后效果不是很理想,有部分学生的音准状态都不是很好。
那到底原因在哪里呢?怎样去解决呢?因为我同时从事录音的工作原因,我就尝试着把学生带到录音棚,让他们多录音,多听自己真实的声音,对于一个合唱团,依顺序让每一个声部都有机会录自己的声音,让他们自己去评判自己的音乐基本知识以及歌唱状态。而后再回到课堂,每个人更懂得了聆听自己以及身边声部的声音,更懂得如何调试自己的歌唱状态了。
以前录音对群众文化参与者来说,简直是梦想。但如今随着数字文化馆建设要求的提高,初级录音棚成了很多文化馆的必备硬件设施。由于群众文化的参与者有部分人群是老年和小孩,那么录音对他们而言就如雪中送炭,歌词的问题、音准节奏的问题都是那么的不值一提。排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演,按照日常的要求进行排练,进棚录音似乎不是那么困难。明星能做的,我们也能做了,录音可以让群众上台不再紧张,让听众也能听到更悦耳的声音,但我个人认为,除非一些大型演出和非不得已的情况可以进行录音,我建议大家群众爱好者不要太过依赖录音,因为日常的训练以及现场演唱对自身音乐素养的提高是必须的过程。
说到数字音乐,数字音乐就是用数字格式存储的,可以通过网络来传输的音乐。无论被下载、复制、播放多少遍,其品质都不会发生变化。目前,数字音乐产业己经确立了它在我国数字内容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传统音乐产业、电信运营企业和数字技术新贵们争相进入这一领域,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各自竞争优势的代表性企业相继涌现,对在中国市场条件下发展数字音乐产业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
在群众文化中,数字音乐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以往群众的辅导主要是用钢琴、录音机等常规教学用具。而如今随着数字音乐的普及,课堂上更多使用伴奏、录音等方式,大家之间的素材交流更频繁。歌唱家的录音可以随时网络下载,伴奏可以随时下载,同学间的录音可以互相交流。
在数字音乐中,音乐软件的产生让每个人都能够很快地实现自我的音乐要求,比如音准的调整,伴奏段落的剪辑等。现在我身边就有很多音乐爱好者,继续学习,不断进行音乐实践,自己在家进行录制,与全国的网友进行音乐交流,这当中不乏中老年朋友。
近年来,文化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拓展文化馆发展空间,积极探索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数字文化服务模式,按照要求完成国家文化部公共数字文化馆示范创新建设项目试点工作,建成了示范数字文化馆,初步实现传统文化服务模式向现代化、多元化、便捷化方向转变,满足并丰富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馆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式上取得的创新成果,得到了全国相关行业及各级各类媒体的高度关注。提高了数字文化馆的知晓率和影响力,使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的经验得到更好地普及和推广,为由点及面地带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改革创新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建立统一管理体系,制定了总馆、分馆、服务点三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工作职能职责,制定了总馆长、分馆长、业务副馆长的岗位职责和行为规范,制定了考核管理、资源调配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实现文化馆总分馆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引智借力高标准完成了《文化馆总分馆制度研究》和《文化志愿者制度研究》,深入研究创建规律,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工作机制、平台模式、资源保障、长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模式。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月亮,韩骏伟.电视剧艺术文化学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0).
[2]俞慈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8).
[3]张允熠.中国主流文化的近现代转型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