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走红之后:我什么也没变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f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雨欲来风满楼”,当红遍一时的网络文学造就一批批原创网络作家,网络走红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愿望和幻想,但走红之后,面对那突如其来的名利和追捧,他们在网络文学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两岸四大名角对唱心声
  
  大陆
  天下霸唱 网络普及诞生不少原创畅销书作家
  
  天下霸唱简介
  “本物天下霸唱”,也叫“天下霸唱”,笔名来源于网络游戏,原名张牧野,男,1978年出生,天津人。学的是美术,干的是金融,目前与朋友在天津合资开了一家小金融公司,因为工作压力大,所以编出“鬼出灯”故事自娱且娱人。主要作品有:《活见鬼》、《贼猫》、《鬼吹灯》系列、《鬼打墙》系列、《迷航昆仑墟》等,影响力最大的当数《鬼吹灯》系列图书。
  《鬼吹灯》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是2006年在网络上迅速流行起来的一部糅合了现实和虚构、盗墓和探险的网络小说,主要讲述“摸金校尉”(盗墓者)的一系列诡异离奇的故事。2008年4月,畅销近三年的《鬼吹灯》出版大结局《巫峡棺山》。至此,《鬼吹灯》全套八本书同时位列大陆各大文艺类图书排行榜前五十名,创下前所未有的销售奇迹,其衍生出的文化产品除漫画外,还涉及影视制作、声讯、网络游戏,引起海内外出版界的关注。
  
  我是从2005年开始创作网络小说,到现在就没有中断过,我所在的公司曾经换了苹果电脑,我有一个多月适应不了键盘和操作系统,让我在创作上遇到很大的挫折,但与读者的不断交流依然让我产生继续创作的动力。
  我最初没有设想自己的小说能够出版,得到认可。但我认为我的小说得以出版,主要还是因为这个题材写得好,具有可读性。可怕的是许多网络写手一旦变成畅销书作家,就专职化了,将任何行业作为专职,都会变得很无聊。作为网络写手进行创作的目标,还是应该知道让自己的作品不仅有“满意”,还要有“感动”。建议写手们好好写。
  至于我是否还继续写网络小说,以后的事还没认真思索过,如果时间充足,我觉得是可能的。大陆的网络普及了,诞生不少网络原创畅销书作家,相信这是开始,而不是结束。
  
  大陆
  何马 用网络小说记录心路
  
  何马简介
  生于四川,在西藏生活了十年。喜欢探险,曾一人独自穿越可可西里腹地、西双版纳原始森林。《藏地密码》发表后立即引发全球上百家出版商争夺版权,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主要代表作有《藏地密码》、《惊天奇案》、《定时死亡》等。
  《藏地密码》中文简体版权由北京读客图书有限公司携手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繁体版由台湾普天出版社出版。2008年1月15日,《藏地密码》惊现新浪,4月25日上市不到一周,首印20万便一抢而空,5月5日,《藏地密码》在当当网新书排行第一、小说类排行榜第一,卓越网新书排行榜第一、小说类排行榜第二,成为2008年最受关注的超级畅销书。
  
  我2005年开始在网络上断断续续地写《藏地密码》,到现在还没完全写完。我不认为我是在进行网络小说创作,其实我的写作更接近于记录,我只是以小说的形式,记录了我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得。写《藏地密码》,只因为我热爱西藏,我对西藏的兴趣,以及我在西藏的生活经历和对这片圣土的研究和了解。小说里有很多事情都是真实存在的,西藏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故事里的人物身上,也有很多人的影子,有我自己的,也有我所认识的一些人的,甚至有我见过但不认识的一些人的。这些人和事都让我感触颇深。所以说,这部小说准确地说不是在创作,而是在记录。
  《藏地密码》的畅销是一种必然,这和这部作品本身的独特价值有关。出版方跟我接触的时候,明确地指出,这是“一部关于西藏的百科全书式小说”,也许是这一独特价值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出版于我而言,只是一件无心插柳的事情,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位网络写手,我压根儿不是写手,我有自己的工作,很忙。我选择在网络上写作,只是因为这样比较方便,毕竟这是一个网络的时代,我没必要封闭自己。写作只是一种兴趣,或者一种记录,一种表达,我永远不会把自己定位为写手或网络写手。畅销书作家这个身份,其实是媒体加给我的,或者说是市场给我的。是不是畅销书作家,这是由作品决定的,事实上这也确实是个伪命题。如果一定要说畅销书作家和网络的关系,那就是,网络更平等,更自由,互动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这个平台的约束性相对小,当然自由度也就更大,同时就有了各种可能,包括:只要作品写得好,就可能会畅销。
  以前是写给自己的,纯粹是记录一种心境,写完就随便发在网上了,没考虑过读者的因素;但《藏地密码》的火爆让我有了对读者的责任感,我必须拿给他们我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来,因为他们对我是如此喜欢和信任。最近仍然在写《藏地密码》的后续作品。《藏地密码6》刚刚交稿,预计今年4月份上市,《藏地密码7》和《藏地密码8》的构思大致成型,但还需要推敲和打磨,所以还需要一些时间。在《藏地密码》彻底完成之前,尚无暇顾及其他的写作。
  
  台湾
  藤井树 优秀的原创网络小说要靠累积
  藤井树简介
  本名吴子云,高雄人。1995年开始接触网络,1999年在BBS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注定了他“一日创作,终身创作人”的命运。是网络小说史上第一个为自己的作品写歌,第一个为自己的作品制作动画,也是第一个将网络小说分成上下两部完成的人,长期雄霸台湾广大青少年崇拜的新偶像宝座。从第一部成书的作品到现在,他在网络上公开发表的文章己经超过80万字。目前他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影视世界和音乐创作领域。主要作品有:《我们不结婚,好吗》、《猫空爱情故事》、《这是我的答案》、《有个女孩叫FEELING》、《听笨鲸鱼在唱歌》、《十年的你》、《學伴苏菲亚》、《寂寞之歌》、《六弄咖啡馆》、《夏日之诗》、《暮水街的三月十一号》及短篇合集《从开始到现在》等,深受读者喜欢。
  
  某天我到书局去看书,但摩托车违规停车被拖吊罚款之后,为了写一篇文章纪念这件事,不知道为什么就糊里胡涂地写了八万多字。这也是我创作网络小说的开始。一直都知道自己是有创作欲的人,从小就喜欢画漫画;但偏偏我又不是一个有表演欲的人,所以只能较内敛地创作。小时候我非常喜欢把脑袋里面想的东西画出来,因此我曾经努力地想成为漫画家,也曾经幻想过当航天员,也幻想过当建筑师或医师,或是大企业的老板,就是没想过要出书。书能卖得有点成绩,我一直觉得是自己运气好,还有读者们赏脸,我自己对这件事除了带着感激的心之外,对于销售成绩的好坏保持着平常心。
  如今,出书十年了,我想今天这样的成绩应该就是我的一个标准。我未来要继续努力的不只是维持这个标准,更要超过这个标准。所以我依然继续写网络小说,写到不能再写的那天为止,而且必须更努力写出更好看的小说。和读者分享自己的作品是一种乐趣,我会把小说放到网络上,包括结局,不会因为要出版就不放了。有人说我是畅销书作家了,其实我什么都没变。
  当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为从网络上随便写一点东西就能出版成名,这种观念我想是不正确的。创作有很多层面与专业度是必须一步一步累积起来的,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就像你看一个人连续翻了数十下筋斗,对他来说易如反掌,所以你就觉得这件事情你也做得到,但其实你根本没想过他要经过多少努力才能轻松地翻那几十下筋斗。
  创作是很幸福的,因为梦跟你的距离,就是笔尖到纸上那样的近。
  
  台湾
  御我 在网络经营自己的地盘
  
  台湾女性名轻小说作家,成名作包括由冒险者天堂(铭显文化)出版的《1/2王子》和《不杀》,封面画家由同人界漫画界的大师亚砂担任,在台湾刮起一阵畅销旋风。连载结束后因应读者的要求,更推出相关的画集,销售状况极佳。2007年,超人气网络小说《1/2王子》改编成漫画,由少年漫画家蔡鸿忠先生所绘。2007年春天出版社出版的《吾命骑士》也创下轰动销售成绩。主要作品还有:《玄日狩》、《非关英雄》、《神魔交易所》、《GOD》、《恋爱RPG》 等。
  
  四年多前,大约20岁左右,我开始网络小说的创作。刚开始是看了许多网络小说中的女角都十分“花瓶”,而且个性上似乎都差不了多少,除了冰山美人、活泼顽皮美少女、贤妻良母和美艳大姐姐以外,世界上好像没别种女人了,所以才想要来写出一些不太一样的女性角色,这是我最初开始动笔创作的原因。
  写作挫折不少,一开始没有读者看,会让写作动力下降不少,就算有基本的读者支持,后来找不到灵感也是个大问题,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不一样的挫折,但我觉得,其实其他工作也是一样的,挫折绝对都是有的,写作并不会比较特别。
  现在很多文章都是从网络先崛起的,其实在网络贴文,如果持之以恒,至少都会有一定读者支持,有读者的话,就很容易获得出版的机会。只能说,要想比别人多做点事情,那就是要牺牲一些玩乐时间,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打稿子了。我当网络写手的时间并不长,大约半年而已,刚开始创作时,其实根本没有想过出版的问题,当然更期待能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一本书宝宝啰!
  网络是一种趋势,无论哪个行業都是一样的,大家获得信息的方法越来越依赖网络,当然很多事情会从网络发迹,但这也没什么不好的,只是代表一种现象而已。不过,这也给作家一条新的路,除了以前默默投稿给出版社到录取为止,现在有新的方式了,那就是,在网络上经营自己的地盘,到时,有可能是出版社来找你了。
  如今,网络小说跟风的风气很盛,但流行是流行,跟着别人走,永远走不到前头。如果想要当一个真正的、一辈子的作家,请创造流行,而不是跟着流行。
  
  如今,不管是报纸、杂志、网络、手机、影视等,到处都找得到网络文学的身影;网络畅销书、系列书、新创、大奖赛作品等,宣传广告满天飞,出版商也忙得不亦乐乎;成名作家、百万册畅销书作者、作家富豪榜等,又成为许多人网络“窜红”的美梦……
  网络走红之后,尽管有许多光环的笼罩,“我还是我,我什么也没变!”这是我们采访大陆和台湾的四位影响力很大的网络作家得出的结论。网络作家对这一切似乎没多大在乎,他们依然码方块字于自己的营地,和读者交流分享,为网络小说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其他文献
写在前面    寸土寸金的香港,因租金昂贵,书店多开在楼上,也由此,“楼上书店”成为香港文化的一景。然而书店越来越  不好经营,使许多“楼上书店”逐渐从二楼搬到七楼,甚至十一楼。  车水马龙的旺角,西洋菜南街,某栋旧楼的七楼里,安静地开着一家叫“序言”的书店。这家专营中英文学术书的书店,74平方米的小空间,除去仓库、书柜,大方地腾出场地,在靠窗边处摆放着桌椅、沙发,供书友呷茶品咖啡,安心地打书钉。
期刊
中国小说创作源远流长,从《搜神记》到《红楼梦》,古代中国小说家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小说作品。《红楼梦》标志着中国小说创作的高峰,至今无人能够超过它。现在所有题材或类型的小说,在古代都能找到源头。广大城乡读者读惯了枯燥乏味、风格相似的传统作家作品,有些视觉疲劳。而让人耳目一新的网络小说却有别具一格的内容,丰富的人物和情景,风趣幽默的对话,一时间上网读小说形成了一股时尚风潮。网络小说家如蔡智恒、可爱淘、郭
期刊
放眼当代文坛,能像《城南旧事》一样,一部书风行于海峡两岸,作者同时知名于两地,不论简体或繁体字版,同样“叫好又叫座”的例子并不多见。有意思的是,书本虽同样热卖,两岸读者“接受的情况”并不相同──大陆读者透过改编的电影,才认识原著与作家。台湾读者不同:书出版时并没有影片,即使到今天,大多数台湾读者也从未看过据原著拍成的电影。      应凤凰  台北教育大学教授。在台北出生,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
期刊
我总是埋头工作,几乎没有注意过这其间苦与乐,或者说无暇顾及。说到作者,我认为有个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是大多数作者尤其是网络作者对出版方的不信任。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悲哀的事情,但我认为主要责任还应该由我们出版业的同行们来承担。正是因为长期和出版机构打交道所带来的安全感缺失,才导致作者对整个出版行业失去基本信任。  网络编辑有一个问题比较突出,就是作为负责图书的编辑,却不懂图书,他们懂网络,但不
期刊
似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任何一部优秀的网络小说,不管在网络上如何火爆,假使最终没有走向纸本,再优秀的作品也会在网络的浪潮中逐渐退席。毕竟当今网站兴起的VIP阅读或者其他阅读模式,还是大大受限,不如纸本铺天盖地,要印刷多少就可以印刷多少的。纸本图书与市场的直接挂钩,直接挑明了这个商业时代的一个现实:走向市场的网络小说,才是真正优秀的网络小说!曾经出版过台湾著名网络作家九把刀、御我作品的春天出版社认为
期刊
“雇用比自己优秀的人,放手让他们去做。”  ──朱棣文(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国能源部部长)    周浩正  笔名周宁,1941年出生于中国江南小镇南翔。9岁时,随母经香港赴台湾与父团聚,并在台完成学业。1974年自军中退役后,进华欣文化事业中心,从此开始文化工作生涯。从最基层工作起步,一路走来,做过出版社的丛书编辑、主编、总编辑、顾问,以及报纸副刊及杂志主编等不一而足,直到2003年4月
期刊
大陆民营书业长期为中国出版产业做出努力与贡献,尤其是近年来畅销书大体上都是民营书业经手。民营书业希望能正式拥有出版权的情况,似乎因市场实力而出现些微的曙光。这一丝的希望是一种鼓励抑或是一粒麦种,只能抱着希望不敢奢望。大陆民营书业的翻身机会,其实也代表台湾出版业以正式身分进入大陆经营的可能性,不得不让港澳台的出版单位关注大陆民营书业未来的发展。    劉筱燕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媒经济专业博士生
期刊
文学类图书,特别是长篇小说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创作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准备期,所以,无论是出版商还是作家,都应该尊重图书创作的规律,苦心经营,严格把关,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试图以“薄利多销”的速度来争夺市场,而忽略必要的纵向的深度开发,否则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更会砸掉自己和整个文学类图书市场的招牌。    唐正波  北京某出版社文学编辑部副主编,曾策划多本畅销小说。    长期以来,文学类图书在大陆图书
期刊
您听说过《名博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吗?如何知道的?    做过出版的同仁可能都清楚,一本畅销书背后都有推手做有效的策划,这种策划成本越来越高,以致一名普通人写本书想大卖已经渐渐成为一种奢望。  决定一本书是否热卖的,除了内容,更多靠借势和宣传,不晓得这是否是一种无奈。  我们可以看看几本大陆有代表性畅销图书的营销手法。  首当其冲的,是这本从出版伊始就一直位列全国图书畅销排行榜前茅的《货币战争》,
期刊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曩昔学文,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刻。  时序的节奏如此分明,四季的轮替如此精准,岁月的轨迹不容轻忽,日月的抡转,却是易被忽略的运行不息……  然而,为什么,在黑夜等待黎明特别漫长?  由盛夏入新秋,竟有许多情不愿、心不甘?……  少时读多了伤秋、悲秋,甚至怨秋的咏叹调,纵不善感,也受到熏染,往往无端端怅惘怆凉,纠结五内不能去。  某日题之入画自遣,不意受到无病呻吟之讥,无可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