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图书:何去何从?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类图书,特别是长篇小说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创作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准备期,所以,无论是出版商还是作家,都应该尊重图书创作的规律,苦心经营,严格把关,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试图以“薄利多销”的速度来争夺市场,而忽略必要的纵向的深度开发,否则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更会砸掉自己和整个文学类图书市场的招牌。
  
  唐正波
  北京某出版社文学编辑部副主编,曾策划多本畅销小说。
  
  长期以来,文学类图书在大陆图书市场上占据着较大的份额。但近些年来,其市场份额一直在下降, 2008年尤其明显。根据卓越网年初发布的2008年网店图书销售报告,在大陆图书市场重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文学类图书的阅读指数,相比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下滑。 报告显示:
  
  有业内人士表示,2008年文学类图书市场的迅速萎缩令人痛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三点外因使市场萎缩
  
  首先,文学图书市场份额的下降是图书市场发展的客观结果。近些年来大陆图书市场发展迅速,不同品种、不同类型的图书层出不穷,竞争十分激烈。相比创作周期较长的文学类图书,一些如健康类、励志类或经管类的图书由于更新速度快,更能迎合读者的需求,不断挤占着原本属于文学类图书的市场份额。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读者的阅读兴趣逐渐偏向务实和功利。一些生活健康类、自我完善类图书更容易受到读者的青睐。例如卓越網的报告显示:
  
  又如,08年下半年开始蔓延的经济危机,使得一些职场类、经管类和励志类图书大卖。
  新的阅读方式的冲击,是造成文学类图书市场萎缩的第三方面的原因。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手机的日渐普及以及相关技术的进步,电子书等新的阅读方式不断挑战着传统的图书阅读。譬如在当下的读者中占据较大比例的青少年读者,不再以纸质读物的阅读方式为主,而是大幅度地转向电子读物的阅读。
  
  反省应自内部开始
  
  2008年的文学类阅读指数普遍比2007年大幅降低,从某种意义上说明大陆读者对当前文学类图书的不满。文学类图书日渐陷入困境,固然可以归咎于以上三个外因,但更应该从自身内部进行反思。
  有专家分析,文学类图书市场走向低迷的深层原因,是文学不能够积极面对变化着的现状并及时做出有效的调整,这使得文学与读者产生一定的错位。这种错位,体现在创作、教育、评论和宣传等多方面。譬如,一些作家追求个性化写作,却忽略读者的需求;文学教育方面没有与时俱进,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都比较滞后;文学批评则对新的文学现象缺少关注,还基本上局限在传统的文学圈里等等;可以说,正是这种错位,造成或加速文学与新的读者的疏离乃至分离。
  而造成文学类图书市场萎缩的直接原因,则是文学类图书缺乏精品,缺乏新意,缺少亮点。一般来说,文学类图书精品,多出于传统作家的严肃文学,而08年图书市场缺乏名家的重量级作品。根据卓越网08年对图书市场的销售统计:在小说类销售前10名中,严肃文学全面溃败,新一代作家群体的青春文学、穿越、盗墓、职场小说、官场小说等娱乐或类型文学占据主要份额。娱乐或类型文学由于模式简单,可模仿性强,创作周期短,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大量出版商跟风创作,手法越来越简单、粗暴,作品的质量也令人怀疑。以至于有人评论说,现在的一些小说,离感官越来越近,离心灵越来越远。可以说,图书出版的同质化、短期行为和功利化,是在饮鸩止渴。
  此外,除少数几家出版社外,许多文艺类出版社为了迎合市场,投入大量精力转做健康类或经管类图书,放弃或减少推出文学类图书,这就使得原创的文学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下降了。
  
  09年或将迎来转机?
  
  09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成交码洋达25.1亿元,比08年增长两亿元,中国书业“开门红”,而文学类图书市场是否亦可以扭转颓势,走向复苏呢?
  两岸书业从来就不缺乏文学土壤,文学类图书市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容量十分广大。文学类图书市场要复苏,最根本是要重塑社会良好的文学氛围,扩大其影响力,这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努力。尤其是各作者和出版商,更应该明确和强化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振兴文学图书市场。
  对两岸书业而言,最迫切也是最主要的工作,是推出尽量多的文学图书精品,吸引社会和读者的注意力,重新获得读者的青睐。而要创作获得市场认可的文学图书精品,作家就应该避免个人化写作,避免小情感、小情调和无病呻吟,努力贴近现实、民生和百姓生活。从文学的角度上看,则要求作品叙事流畅,故事性强,有创新的情节内容。此外,现代读者普遍生活节奏紧张,他们更希望从审美上愉悦自己,得到阅读快感。作者们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向关注底层生活、贴近时代、开拓生活的新视角方面努力。
  文学类图书,特别是长篇小说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创作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准备期,所以,无论是出版商还是作家,都应该尊重图书创作的规律,苦心经营,严格把关,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试图以“薄利多销”的速度来争夺市场,而忽略必要的纵向的深度开发,否则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更会砸掉自己和整个文学类图书市场的招牌。正确的态度,是静下心来,实行精品战略,努力推陈出新,多出优质图书,这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获得口碑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文学类图书市场要走向复苏,需要若干部重磅作品的直接带动。这类重磅作品,多是传统作家的新作。08年文学类图书市场低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名家新作。可喜的是,在09年初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各大出版社和各大名家合力推出不少重量级新作,如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马未都:活得明白》系列之《枕上卷》、《车上卷》、《厕上卷》,作家阿来苦心经营的《空山》三部曲推出收官之作,安意如推出长篇随笔《观音》,台湾作家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也得以出版,而作家出版社更将陆续推出70余位作家的作品。我们乐见在这些名家新作的带动下,文学类图书市场走上复兴之路。
其他文献
网络文学的兴起,本身就离不开网络所提供的平台。然而,目前文学网站似乎有些泛滥成灾。即使是哪个不出名的写手,在某个平台更新完一篇长篇小说全文, 只要搜索一下小说的标题,便可网出一大堆的“小说阅读网”。不仅如此,稍具规模的新闻网站也开设了自己的读书频道,其中新浪、搜狐、腾讯三大网络读书频道已颇具规模。此外人民网、千龙网、知识在线、中国图书出版网等上百家网站也已经开通或正在筹建自己的读书频道。横空出世的
期刊
混乱的网络聊天室,一群网络小说的热爱者网友正在通宵达旦地闲聊,他们看小说时从不觉疲倦,聊起天来更是带劲。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聊得这么起劲呢?先打断,赶快去窃听一番~~~闪!!    房间一 主题:为什么喜欢上看网络小说?    令狐晓:主要还是因为看起来很方便,网络小说涉及范围很广泛,看起来有味,选择性强,不喜欢还可以随时退出。  春情:方便是一方面,我觉得现在网站更新比出书快,自从有了网络,我就很
期刊
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创作文体开始跃入人们的视线中,并受到人们的欢迎,甚至极力追捧,成为都市年轻人阅读的主要方式。那么,这种创作文体到底是什么呢?它又为何得到那么多都市年轻人的喜爱?它的现状如何?未来的发展趋势又会怎样?这就是本文需要探讨的话题。  这种以网络为载体的创作文体,其实就是现在已经开始在两岸读者中风靡起来的网络小说。网络小说起初源于一些网络写手的自娱自乐,而这些网络写手
期刊
写在前面    寸土寸金的香港,因租金昂贵,书店多开在楼上,也由此,“楼上书店”成为香港文化的一景。然而书店越来越  不好经营,使许多“楼上书店”逐渐从二楼搬到七楼,甚至十一楼。  车水马龙的旺角,西洋菜南街,某栋旧楼的七楼里,安静地开着一家叫“序言”的书店。这家专营中英文学术书的书店,74平方米的小空间,除去仓库、书柜,大方地腾出场地,在靠窗边处摆放着桌椅、沙发,供书友呷茶品咖啡,安心地打书钉。
期刊
中国小说创作源远流长,从《搜神记》到《红楼梦》,古代中国小说家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小说作品。《红楼梦》标志着中国小说创作的高峰,至今无人能够超过它。现在所有题材或类型的小说,在古代都能找到源头。广大城乡读者读惯了枯燥乏味、风格相似的传统作家作品,有些视觉疲劳。而让人耳目一新的网络小说却有别具一格的内容,丰富的人物和情景,风趣幽默的对话,一时间上网读小说形成了一股时尚风潮。网络小说家如蔡智恒、可爱淘、郭
期刊
放眼当代文坛,能像《城南旧事》一样,一部书风行于海峡两岸,作者同时知名于两地,不论简体或繁体字版,同样“叫好又叫座”的例子并不多见。有意思的是,书本虽同样热卖,两岸读者“接受的情况”并不相同──大陆读者透过改编的电影,才认识原著与作家。台湾读者不同:书出版时并没有影片,即使到今天,大多数台湾读者也从未看过据原著拍成的电影。      应凤凰  台北教育大学教授。在台北出生,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
期刊
我总是埋头工作,几乎没有注意过这其间苦与乐,或者说无暇顾及。说到作者,我认为有个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是大多数作者尤其是网络作者对出版方的不信任。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悲哀的事情,但我认为主要责任还应该由我们出版业的同行们来承担。正是因为长期和出版机构打交道所带来的安全感缺失,才导致作者对整个出版行业失去基本信任。  网络编辑有一个问题比较突出,就是作为负责图书的编辑,却不懂图书,他们懂网络,但不
期刊
似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任何一部优秀的网络小说,不管在网络上如何火爆,假使最终没有走向纸本,再优秀的作品也会在网络的浪潮中逐渐退席。毕竟当今网站兴起的VIP阅读或者其他阅读模式,还是大大受限,不如纸本铺天盖地,要印刷多少就可以印刷多少的。纸本图书与市场的直接挂钩,直接挑明了这个商业时代的一个现实:走向市场的网络小说,才是真正优秀的网络小说!曾经出版过台湾著名网络作家九把刀、御我作品的春天出版社认为
期刊
“雇用比自己优秀的人,放手让他们去做。”  ──朱棣文(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国能源部部长)    周浩正  笔名周宁,1941年出生于中国江南小镇南翔。9岁时,随母经香港赴台湾与父团聚,并在台完成学业。1974年自军中退役后,进华欣文化事业中心,从此开始文化工作生涯。从最基层工作起步,一路走来,做过出版社的丛书编辑、主编、总编辑、顾问,以及报纸副刊及杂志主编等不一而足,直到2003年4月
期刊
大陆民营书业长期为中国出版产业做出努力与贡献,尤其是近年来畅销书大体上都是民营书业经手。民营书业希望能正式拥有出版权的情况,似乎因市场实力而出现些微的曙光。这一丝的希望是一种鼓励抑或是一粒麦种,只能抱着希望不敢奢望。大陆民营书业的翻身机会,其实也代表台湾出版业以正式身分进入大陆经营的可能性,不得不让港澳台的出版单位关注大陆民营书业未来的发展。    劉筱燕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媒经济专业博士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