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崖:见证一姓宗族的繁衍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xue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牟平那座千年古县,看似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城市里,河流抑或山川中却藏匿着些许看似熟悉且陌生的秘境,它们犹如天空中的星星,零星散落于牟平广袤的地界里,时空转瞬即变,历尽千年沧桑。七月的酷夏,开往牟平的旅行,就此泌染上文艺的脉搏。
  沿着滨海路一直往东,尽头处的龙泉镇驻地,犹如世外桃源般,虽与大海仅一路之隔,但夏季里郁郁葱葱的绿色田野和山脉,形成与大海那边风格迥异的乡村气息,从海腥味道弥漫到瓜果蔬菜飘香,为我们这次文艺之旅画上了浓烈的戏剧色彩。
  目的地是在龙泉镇深处,临近昆嵛山脉脚下的河北崖村。村子建于明末,因村南有一小河,故名“河北”。1980年7月的地名普查中,又与时属牟平县的莱山镇河北村重名,遂更为今名“河北崖”。村庄二百多户的人家中,除几户外姓,其余都姓赵,且同族同源。据史料记载,他们共奉的始祖为洪武初年的赵怀保。至第五代赵恺(字尚和,号乐恭)有鹍、鹏、鸾、凤四子,家族遂分为四大支,后来赵氏家族散居于牟平县城南门口、北杏林堡、河北崖等地,而这条迁徙线路是沿牟平文登的官道东进的,河北崖即在官道东侧一片朝阳的平缓坡地上,周围群山环绕,村南的坡底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小河自东向西流过,谱书谓之“前有流畅曲水”也,成为建立村庄的绝佳宝地。
  如今的河北崖村,路面在保持原有村落结构的基础上,路面都已硬化,老人孩子闲适地坐在阴凉处纳凉,一派祥和的情景。
  村中心是一条东西向的大街。街东头赵氏祠堂前原有一棵四人合抱的大槐树,传说为明万历建村时栽种,文革时被伐,木料建了村小学等。好在老槐树的根系又长出一颗新槐树来,如今枝繁叶茂,可谓岁月虽沧桑,生生仍不息。街西头原有一个石头垒砌的三角形的树池,名为“积聚”,作风水吉祥之用。
  大街两侧,整齐分布着几十条胡同,这是村庄最大的特色,当地有谚语云:“河北村的胡同多”。这些胡同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空间的构成,不是我们通常所见的建筑物和建筑物之间的道路互不相搭或相连,而是每栋四合院的房脊相连,每栋主屋或倒座的建筑留出一间作为门洞过道,这条过道就是胡同的出入口。沿胡同往里依次若干座院落,每一幢院落依然遵循此例,胡同的另一端出入口同样如此。各个胡同都是单独的,互不相通。由于每户的院子都要朝东侧的胡同开门,因此大多数院子没有东厢房,只有西厢。每条胡同临街的出入口、胡同内的每一个过道,都设有大门。村子东西大街的尽端,也各设两个大门把守。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在旧秩序下的乡村生活场景:每当日暮时分,在吆喝嘈杂声中,东西大街主门关闭;又随着炊烟袅袅,夜色降临,各胡同出入大门、过道门也依此关闭;家家户户也都各自关门闭户,整个村庄处于严严实实的封闭休息中。
  而河北崖村如此的村落结构设置,其初衷在于防护村落的安全。因为村庄处于山峦之中,人烟稀少,尤其是创村之初,不过一座山庵,兄弟几户人家而已。当时整个昆嵛山尚未如此发达,临近的除了龙泉这样的古村驿之外,再无其他村落。那时山林中,时有狼虫野兽出没,家畜或人常遭其攻击。另外河北崖村又处于牟平、龙泉往来暘里、文登一线的官道上,旷远之外,却又处交通要道,人员繁杂,颇有盗匪出没之患。
  在300多年的生存繁衍中,在村庄逐步的扩张发展过程中,赵氏一族出于防护的需要,采用了这种封闭的外部建有壕沟围绕,中部建有大街门卡,内部建有胡同门卡的村落体系。各门封闭,则狼虫不得入,盗匪窒难行,村庄的生命和财产都获得了保障。此种设计或许从创村伊始遭辽人之难,始祖赵应祥的惨痛被杀时,河北村人就开始了这种筹谋规划,于是有了如今颇有特色的建筑群。
  据村里的老人们回忆,小时候经常会和小伙伴在胡同里追逐打闹,孩子们你追我赶,蹿来蹿去,跑在前面的,每过一个过道,就随手把门一关,阻碍后者的追逐,或者干脆用力把门顶住……后来到了文革时期,那些被打成“反动派的牛鬼蛇神”,经常会被赶到胡同里干农活,或者让他们推着载有地瓜的小推车穿过道,或者让他们扛着装有农作物的麻袋穿过道,因为狭长的胡同无意中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村民的生活慢慢变好后,才开始寻思着如何装扮自家屋旁的胡同过道,或种植爬藤植物,或铺水泥路,或彻底翻新一番,虽然这些行为在如今村落保护意义上而言是种破坏,但在当时,确实是人们生活得到改善的一种标志。
  夕阳中,虽在酷夏,但山峦之下的河北崖村却在清风徐徐中,显得越发静谧和古朴,幽深却又笔直的胡同里,孩子嬉闹、老人闲聊的情景,让这个村庄的夏天多了一份闹市之外的幽静致远。
其他文献
“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一曲悠扬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一部部经典的《铁道游击队》影视,让铁道游击队的故事闻名遐迩。松涛呜咽,苍柏凝翠,庄严肃穆。  山东枣庄市薛城区的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内,33米高的纪念碑上,由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题写的“铁道游击队纪念碑”8个金光大字格外引人注目。1995年8月建成的铁道游击队纪念碑坐落在纪念园中心。游击队战士
期刊
今年92岁的赵玉岚老人是一位抗战老兵,十五岁就参军的他参加了数次抗击日军的战斗,多次受伤多次立功。父亲赵鸿集、伯父赵鸿聚、大舅李善厚、二舅李太厚、三舅李怀厚、大表哥李振帮都在抗击日军的战斗中英勇牺牲,赵玉岚老人家真是满门英烈!离休在家的赵玉岚老人近几十年来怀着对党无限的忠诚和对祖国无限的热爱,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阳台的窗户,挥动着旗杆唱着《歌唱祖国》,国旗在六楼的空中飘扬。一家三代十二口
期刊
历经抗日烽火洗礼的复员退伍军人王默村,如今已是93岁高龄。初次见面,笔者惊讶于老人除牙口不好外,依然耳聪目明,手上尚有几分不输青年人的气力。通过老人有条不紊的口述,我们似乎回到了那个“捐躯赴国难”的战争年代。  “额头上的这个伤疤,就是鬼子子弹留下的。”王默村老人侧着头,用手摩挲着左额角上一条长约10厘米的浅沟。老人说,他忘不了那场薛盖战斗,忘不掉通讯员孙凤霄。  1942年1月,为进一步拓展抗日
期刊
4岁时,母亲带着我和弟弟,跟随当兵的父亲在山东境内辗转驻防,跑遍了齐鲁大地,来到省城济南也已经整整40年,可以说济南是我的第二故乡,然而对出生地的老家依然魂牵梦绕。  我的家乡在冀东的兴隆县半壁山镇佛爷来村,紧挨长城之北,那里不仅山川俊秀,空气清凉,还是当年日寇制造千里无人区的重灾区,也是八路军敌后抗战的重要战场。  那段悲惨的历史,已载入史册。我想说的就是那个年代发生在自己家族中的真人真事。  
期刊
1941年11月30日拂晓,时值严冬,寒风凛冽,十八岁的临沂抗大一分校校部侦察队副班长刘钢刚吃完早饭准备“应付情况”——日军扫荡就应敌,不来就休息、继续侦查工作。突然,北边传来三声枪响,刘钢分辨出这是部队没有的“三八大盖”,心中一惊“鬼子来了!是从大青山西北角胡家庄北边的大古台北山摸上来的!”作为抗大的侦察兵,刘钢已经有三年的侦查经验,常常遭遇日军,但这次清晨就遭遇日军,无处躲藏,他深知十分危险。
期刊
“济南の无血占领”——这是1937年底出现在日军画报上的一个标题。1937年12月27日,由于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韩复榘的主动弃守,日军兵不血刃占领济南。济南进入了长达7年半的沦陷期。当时的济南,留给不少世人的印象是怯懦和隐忍。  一个诞生过仲军、秦琼、辛弃疾等伟丈夫的地方,她的气节在哪里,历史真相是这样的吗?在日寇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幌子下,济南人实际上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的所经所
期刊
郑世经的家族在福建福州很有名气。父亲郑承恩,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在福州电气公司任工程师。1939年郑世经福州一中毕业时,日本侵略军已占领半个中国。  国难当头,郑世经与邹宝璋等二十多名同学决心投笔从戎。他们历尽艰辛,从福建的福州步行到四川成都寻找报国途径。  经过不懈努力,1940年,郑世经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校十七期,编入第一总队炮兵第三队。这时的军校一切以实战为目标,设置的课程有政治学、地
期刊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入中国,山东也遭受了被侵占的厄运。曾经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齐鲁大地上一时间遍布烽烟,虎狼横行。日军在山东犯下的累累罪行,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日本帝国主义也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山东的计划图谋已久,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实行“大陆政策”,企图征服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
期刊
风过留痕,时间的刻刀琢磨了大地的模样,风雨之神把黄土雕刻出千奇百怪的形状,特殊的地貌是苍天赋予这颗美丽星球的礼物,它就是“土林”。这里有扭曲的灵魂,有狰狞的面目,这里同样有温馨的画面,有小家碧玉般的清雅,立起来它招摇着风姿无限,倒下去它便化作历史的断壁残垣。它是画轴,它是史诗,它是黄土的生命之舞!  化土为林,传递心灵的震撼  土林,顾名思义“泥土的森林”,它是一种独特的流水侵蚀地貌,是土状堆积物
期刊
在20世纪波澜壮阔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彪炳千秋的伟大贡献。山东是近代以来遭受日本侵略最早最深的地区之一,从甲午战争开始,饱受苦难的山东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全国抗战爆发后,在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山东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历史不能忘却,就如2014年12月13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