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视野”下的英美文学课程探索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estch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期待视野,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评判与阐释。随着读者对作品不断地进行阐释,作品意义的深度和广度随之历史性地叠加,由此形成了文学史。文学期待视野是一种再创造的构成性力量,它会在调整文学作品审美期待的同时,修正读者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据此笔者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究,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分小组任务型阅读,课堂上注重比较中西方文学文化,课后注重反思反馈三个环节。
  关键词:接受反应理论 期待视野 英美文学
  “期待视野”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卡尔·波普尔这一科学哲学家提出,用来描述科学观察和实验之前存在的由生活实践得出的前科学经验,这些经验影响了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尧斯将这一方法论吸收到了文学接受理论中,他认为,读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素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影响其文学接受活动中的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这些因素即期待视野,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评判与阐释。因此,不同读者对于同一部作品的态度不同,源自于不同的前理解,或者说是不同的意向性接受,它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主观选择。这是期待视野的作用之一;并且,在期待视野这个媒介的连接作用下,读者之于作品不再仅仅是被动反应部分,而是与作品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对话关系。随着读者对作品不断地进行阐释,作品意义的深度和广度随之历史性地叠加,由此形成了文学史。更重要的是,文学期待视野是一种再创造的构成性力量,它不仅可以唤醒读者本来的阅读经验,还会在调整文学作品审美期待的同时,修正读者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
  一、‘期待视野”理论的应用
  英美文学课程是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根据地。文学教学与文学批评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20世纪文论的着眼点历经了由作者到文本再到读者的过程,英美文学课程亦应该由专注教师转而专注学生。学生即接受反应论中的读者,作为文本意义的能动构成者,要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因此教师、文本和学生三者之间要实现角色上的转换,不可延续教师一言堂的模式,也要改变文学课堂以文学史为大纲,以作家生平、作品介绍、写作风格和社会意义为顺序的讲授方式。
  二、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依据接受反应理论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期待视野”的三个作用——读者的前理解决定了其对作品的意义取向,读者对作品历史性阐释的累积形成了文学史,期待视野可以通过阅读实践修正读者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笔者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究。
  (一)课前分小组任务型阅读
  由于学生已存在的阅读经验直接影响其对作品的欣赏水平和评判标准,因此在文学课堂之前的预习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经典的文学作品大多篇幅较长,引经据典,难以理解,再加上文法、单词、习惯用语和句子结构与当代英语不尽相同,讲解起来需要的耗时较长。虽然近几年来的文学教学改革已经适当延长文学课的课时,但是仍然时间紧、任务重,无法仅在课堂上取得让学生满意的效果。为了有效缓解这一矛盾,教师可以分小组组织课前阅读,将任务分解,资源共享。笔者选取了英国文学史17世纪作家弥尔顿的《失乐园》进行教学实践。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配给每个小组一个任务:A组负责介绍诗歌的体裁。《失乐园》是一部史诗,因此A组需要将与史诗有关的内容查找搜索出来,将史诗分类,介绍史诗的写作特点以及特殊用途,如它的格律、韵式等;B组负责介绍诗歌创作背景以及诗中与文化相关的各种典故,如诗中所提到的摩西十戒、锡安山、缪斯女神等有特定涵义的文学文化意象。由于弥尔顿的史诗巨作都取材于圣经故事,因而笔者给B组同学推荐了BBC制作的《圣经故事》系列剧作和动画片《埃及王子》,帮助他们了解圣经。适当地观看与文学相关的一些经典电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预习方式。经典文学作品篇幅长,难理解,而改编而成的电影通俗易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c组负责解释诗歌文本解读。由于弥尔顿的语言还属于中世纪英语,与现当代英语在词汇上和文法上均有出入,所以完成这一任务对于学生来说稍显吃力。鉴于此,笔者给C组同学提供了需要讲解的节选部分的翻译和重点词汇的用法和生僻词汇的意义。小组内的各个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相互讨论交流意见,最终在课堂上以课件或者短视频的形式,每个小组指派出代表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本组所负责解读的文学知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多模态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学生有多种途径去查询文学信息,可以方便地找到作家生平、时代背景、作品介绍以及写作风格等方面的图文资料,将它们制作成课件或者短视频。这种学习方法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是带着任务去阅读积累文学知识,并且与教师转换角色,在课堂上需要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小组的知识和学习体会,学生必然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力争当一个合格的“老师”,因此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学知识。
  (二)课堂上注重比较中西方文学文化
  读者对作品历史性阐释的累积形成了文学史。首先,读者对于文本的意向性选择决定了作品意义的深度和广度;其次,不同读者在不同的阅读实践和生活实践的影响下产生了不同的历史观,这又反过来决定了其欣赏评判文学作品的标准。英美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地理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学生现有的审美期待是建立在与之紧密相连的周围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在这样的期待视野下,要求学生去理解英美文学史鉴赏英美文学作品,结果只能是差强人意,得不到理想效果。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隋景演示的方式,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学文化,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解文学知识,加深对已有知识的印象和新知识的认知。
  以弥尔顿的诗《梦亡妻》为例,在学生完成了课前预习阅读后,让学生对比这首诗和古汉语文学佳作,苏轼所写的《江城子》,引导学生从作家际遇、创作背景和文化底蕴等方面进行比较。二人的这一诗一词,都通过描述自己的梦境表达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可以让学生排演短剧,模拟重现两位诗人的生平。通过比较二者的相似之处,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弥尔顿所写的亡妻是凯特琳·伍德考特。作为诗人的第二任妻子,她温柔善良,不仅照顾双目失明的诗人,更给他带来了精神慰藉,却不幸死于产褥。恰逢詩人此时面临严峻的政治形式,危机四伏,因此可以想象诗人此时是何等悲切,对亡妻是何等想念。苏轼所写的是他的第一任夫人王弗。她知书达理,善解人意,是苏轼的伴侣,更是他的知己,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年轻早逝,在这之后,苏轼也在政治上屡屡受挫,孤独寂寞,内心十分渴望能再向夫人倾诉烦闷。在夫人逝世十周年时,写下了这一千古绝唱。二人终于在梦中得以相聚,却是相顾无言,默默流泪,悲从中来,实在令人感伤。
  虽然弥尔顿和苏轼都在梦中与亡妻重聚,但是梦中各自妻子的形象却大相径庭,一则圣洁,一则忧伤,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西方崇尚向死而生,尤其是清教徒,认为人来到世上乃是赎罪,死后可以进入极乐世界,因此亡者的世界是圣洁而美好的,因此作者在梦中看到的亡妻是纯洁美丽、健康安乐的,亡者的国度是诗人十分向往的。与之相反,中国人认为人死如灯灭,对于死亡的未知与恐惧使得死亡这个意向在中国一直都是悲凉的。诗人睹物思人,企盼在梦中相见,然而相见也是无用,还将自己的情绪转接到梦中人身上,人我两悲、物我两悲。通过对比中国经典作品中的熟悉的人物形象,学生感同身受,从而可以与文本积极互动,对英美文学有了更多的启发和感受。
  (三)注重课后反思反馈
  期待视野可以通过阅读实践修正读者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文学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课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反思以及将文学的虚构与现实的真实相结合才是我们英美文学课程的落脚点,这也正是传统授课方式所忽视之处。要改变以往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可只凭一张答卷就判断出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真实水平,这个评判标准过于简单机械,有失公允。应该注重平时课程之下的反思反馈过程,要求学生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每一次的学习体会,在课堂上予以汇报分享,并把它纳入考核机制,主要根据学生的发言以及笔记给出最终的期末分数。教师对学生的见解予以引导、评价、肯定以及补充纠正,扩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结语
  高校英美文学课程需要与时俱进,因此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模式。接受反应理论将英美文学课程的重点从文本阅读转移到文本阅读的体验者学生身上,但是在充分发挥学生审美期待的同时教师也要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从而正确推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20世纪90年代的一部抗战题材的中篇小说,《大顺店》透过一个7岁孩童的目光,讲述了一个“慰安妇”的传奇一生。本文站在抗战女性创伤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揭开宏大历史遮蔽下的深层真相,表达对抗战时期女性创伤的关注与体察。在对小说主题的深入开掘中,笔者发现“身体受难”的女性背后精神创伤的深重与治愈的艰难。  关键词:男权话语 身体受难 抗战创伤 女性形象  《大顺店》是陕西作家高建群发表在《小说
期刊
摘要:高压电气试验作为电力系统运行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通过高压电气试验能够有效的检测电力系统中各电力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由于高压电气试验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需要根据试验的环境、条件及时间等因素进行科学设计,确保高压电气试验结果的准确性。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高压电气试验相关问题,以供参阅。  关键词:高压电气试验;问题;措施  电网设备中的电气设备在外界
期刊
摘要:漆艺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从漆与漆艺、漆材与漆工艺和个人漆盒作品“印象大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结合对云南大理的实地考察与白族民族图案分析、创作漆盒,以作品实例图片展示、文字分析,简要介绍漆艺的部分材料与工艺。通过漆艺作品“印象大理”的设计手法,让事物自身表达本人对云南印象大理的情感感知,让欣赏者能够在观看作品时可以获得云南印象大
期刊
摘要:王莽在中国历史人们对他的评价一直是比较负面的,然而梳理王莽登基前后的历史,可以看到王莽的形象与人们口中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笔者认为:在《汉书·王莽传》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思想变迁,以及王莽推行的各种政策的结果,重新对王莽进行客观的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关键词:王莽儒家理想主义  世人提起王莽往往是嗤之以鼻,对他的认识停留在篡位者和虚伪之徒上面。“滔天虐民,穷凶极恶,流毒诸夏”的评价不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极大发展,已成为国家经济的基础行业。但由于建筑行业在能源方面消耗较大的特点,因此,要做好相关的节能减排工作。民用建筑工程是由众多分工程组成的,为了保障整体工程节能设计方面的有效性,则需做好分项工程的节能减排。本文主要对民用建筑电气设计的节能措施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节能措施  1民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概述  推动节能型、节约型
期刊
摘要:黑格尔在《美学》中详细论述了“冲突”三类型以及其结构在“艺术美”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心灵差異而产生的冲突是黑格尔最为看重的,曹禺的《原野》在无形中符合了其“冲突论”以及悲剧理念的“感性显现”。  关键词:冲突 悲剧 原野  西方对于悲剧的定义,源自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著名界定:“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悲剧的“模仿”本质论雄踞于西方文艺理论领域千年,直到黑格尔为
期刊
摘要:鲁迅的《野草》作为一部具有浓郁象征主义意味的散文诗集,其所呈现出的审美意象具有隐晦的分化性。这些意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属对外探寻,另一类则属鲁迅本身的对内自剖。而无论哪一类,它们最终都体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即人的存在是孤独的,故而只能在孤独中寻找孤独,在存在中反抗绝望。  关键词:鲁迅 《野草》 审美意象 生命哲学  《野草》包括《题辞》在内,总共二十四篇。这二十四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内
期刊
摘要:《项脊轩志》是明文第一的归有光的代表作,作者以自己的书斋项脊轩为背景,记叙了以项脊轩为中心的家族人事变迁,抒发了对故去的祖母、母亲和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简单平淡的笔触,道尽了归有光心中的苍凉和悲伤。本文通过分析《项脊轩志》中的艺术手法来看归有光如何用平淡极简的笔触表达细腻浓郁的深情。  关键词:归有光 《项脊轩志》抒情手法 抒情特点  散文是为了抒情,而这个“情”是作者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所产
期刊
摘要:电能自动抄表技术是适应电力市场和社会群体的基本要求产生的,可大大降低人工抄表所产生的过失率。除此之外,电能自动抄表系统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准确地对用电客户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还能将用电异常的情况传达给相关的客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客户的需要,减少客户的损失,这对双方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采集的数据也存在一定的研究价值,对电力市场的开拓也是极为重要的。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电能计量自动抄表
期刊
摘要:17世纪太湖流域的异常气候给阳羡词人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气候异常造成水旱灾害频发,词人以词为史,详细记载了受灾百姓困苦的生活窘境。寒冷的天气不仅造成词人内心情感上的凄苦迷茫,还使得词人创作了大量的岁寒词,词中充满了孤寂凄清的情感。严寒天气使得梅花盛开,词人互邀赏梅,创作了大量的咏梅词,表达自己的精神寄托。  关键词:17世纪 气候环境 阳羡词人  法国著名史学家丹纳曾指出,环境是决定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