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试题的难度往往出现在实验题中,实验题是学生不易得分的地方,甚至有学生对实验题心存恐惧,这说明学生的能力不够.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重视实验.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是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能力、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基本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化学实验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照实验主体的不同可分功能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是由教师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语言叙述的准确性,操作程序的规范性,仪器使用的完美性,都必须达到准确无误,同时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整个实验的观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不同问题去思考、研究,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新知识的目的.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如演示或操作失误造成实验失败,此时巧妙地以此创设情景,或故意设计一些“意外”创设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实验失败及原因,并创造条件使实验最终取得成功,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空间.
例如,苏教版必修一第98页“喷泉实验”.先取一烧瓶NH3气体,用滴管压进少量水,并将烧瓶倒置于酚酞溶液,此时全班学生正期待着喷泉的产生.谁知怎么也喷不出来,我便说:“这次喷泉实验没有成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再进行第二次实验.”重新收集一瓶NH3气体,重复上述操作,终于形成美丽的红色喷泉,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发出欢呼声.此时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
1.为什么会形成喷泉?而且是红色的?为什么要先压入少量水?说明NH3气体有什么性质?收集NH3气体能否用排水法?吸收NH3要注意些什么?
2.为什么第一瓶NH3气体不能形成喷泉?要使喷泉实验成功,需注意哪些关键操作?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NH3极易溶于水形成一水合氨,产生压强差,从而形成红色喷泉.
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①烧瓶漏气;②空气未排尽;③烧瓶内有水滴;从而得出喷泉实验的关键是:①烧瓶要干燥;②NH3要尽可能纯;③检查气密性.
这样,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做好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
学生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好奇心强,尤其喜欢亲自动手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特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极为有利的因素.如果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操作非常熟练准确,这将对于以后学好其他知识技能也有好处.通过亲手操作,从实验现象的观察诱发探索、创新的动机,从而完成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做好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设计实验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测,也是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方法,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对实验设计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课本知识的实践和应用,也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分析思考能力的有效措施,它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对实验习题进行认真分析,从知识技能、实验能力出发,分析实验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动手动脑设计实验.
以铝为原料制备Al(OH)3实验方案的设计:
①提出问题:铝、氧化铝、氢氧化铝均有两性,与酸和碱反应,所以有多种由铝制取Al(OH)3的方法.那么,哪一种方案最佳呢?
②实验设计
方案一:用稀硫酸与铝反应,使铝转化为Al3 的溶液,再用氢氧化钠溶液(或氨水)使析出Al(OH)3沉淀.
方案二:将铝与浓NaOH溶液反应,再用稀硫酸中和过量的碱至完全生成Al(OH)3沉淀.
方案三:用铝分别与稀硫酸和浓NaOH溶液反应,然后将得到的两溶液混合过滤,再将得到的沉淀洗涤,即可得到纯净的Al(OH)3.
③分析得出结论
从以上反应量的关系看,生成相同量的Al(OH)34mol,方案一需6mol硫酸和12molNaOH溶液(或12mol氨水).方案二需2mol硫酸和4molNaOH溶液.方案三需1.5mol硫酸和3molNaOH溶液.从消耗酸、碱的物质的量来分析,方案三的用量最少;从操作的要求考虑,方案三也最为简单.所以,应采用方案三来制备Al(OH)3.
一、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基本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化学实验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照实验主体的不同可分功能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是由教师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语言叙述的准确性,操作程序的规范性,仪器使用的完美性,都必须达到准确无误,同时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整个实验的观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不同问题去思考、研究,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新知识的目的.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如演示或操作失误造成实验失败,此时巧妙地以此创设情景,或故意设计一些“意外”创设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实验失败及原因,并创造条件使实验最终取得成功,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空间.
例如,苏教版必修一第98页“喷泉实验”.先取一烧瓶NH3气体,用滴管压进少量水,并将烧瓶倒置于酚酞溶液,此时全班学生正期待着喷泉的产生.谁知怎么也喷不出来,我便说:“这次喷泉实验没有成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再进行第二次实验.”重新收集一瓶NH3气体,重复上述操作,终于形成美丽的红色喷泉,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发出欢呼声.此时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
1.为什么会形成喷泉?而且是红色的?为什么要先压入少量水?说明NH3气体有什么性质?收集NH3气体能否用排水法?吸收NH3要注意些什么?
2.为什么第一瓶NH3气体不能形成喷泉?要使喷泉实验成功,需注意哪些关键操作?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NH3极易溶于水形成一水合氨,产生压强差,从而形成红色喷泉.
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①烧瓶漏气;②空气未排尽;③烧瓶内有水滴;从而得出喷泉实验的关键是:①烧瓶要干燥;②NH3要尽可能纯;③检查气密性.
这样,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做好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
学生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好奇心强,尤其喜欢亲自动手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特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极为有利的因素.如果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操作非常熟练准确,这将对于以后学好其他知识技能也有好处.通过亲手操作,从实验现象的观察诱发探索、创新的动机,从而完成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做好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设计实验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测,也是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方法,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对实验设计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课本知识的实践和应用,也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分析思考能力的有效措施,它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对实验习题进行认真分析,从知识技能、实验能力出发,分析实验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动手动脑设计实验.
以铝为原料制备Al(OH)3实验方案的设计:
①提出问题:铝、氧化铝、氢氧化铝均有两性,与酸和碱反应,所以有多种由铝制取Al(OH)3的方法.那么,哪一种方案最佳呢?
②实验设计
方案一:用稀硫酸与铝反应,使铝转化为Al3 的溶液,再用氢氧化钠溶液(或氨水)使析出Al(OH)3沉淀.
方案二:将铝与浓NaOH溶液反应,再用稀硫酸中和过量的碱至完全生成Al(OH)3沉淀.
方案三:用铝分别与稀硫酸和浓NaOH溶液反应,然后将得到的两溶液混合过滤,再将得到的沉淀洗涤,即可得到纯净的Al(OH)3.
③分析得出结论
从以上反应量的关系看,生成相同量的Al(OH)34mol,方案一需6mol硫酸和12molNaOH溶液(或12mol氨水).方案二需2mol硫酸和4molNaOH溶液.方案三需1.5mol硫酸和3molNaOH溶液.从消耗酸、碱的物质的量来分析,方案三的用量最少;从操作的要求考虑,方案三也最为简单.所以,应采用方案三来制备Al(O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