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写作活力的途径探索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tianquan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中,经常运用赏识和鼓励的手法,能挖掘出学生不懈的创作动力。正如美国教育家巴士卡里雅博士宣称的:“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白痴,我都能把他们培养成优等生。”他的妙方就是赞扬和鼓励。在写作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能更好地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不断地去尝试,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提高作文水平。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对不同水平的作文都能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激发情感,张扬个性,拓宽写作天地
  
  鲁迅先生说:“要留心每种事情,多看看”。这里的“留心”、“多看看”就是留心和研究观察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新鲜事物;留心生活中的烦恼、思想上的困惑、父母的唠叨;留心自己身边人的一举一动、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这些皆可入文。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文体、形式和内容上,教师应充分运用自由灵活、开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大自然间,日常生活中蕴涵着无数可描写的事物,只要把学生引向比他们自身生活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思维去感受,用心去探索、思考,这样创新的种子就会埋入心田,写作的源泉就不会枯竭。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创新就是关注自我,从自身出发,冲破种种樊篱来表达自己的个性意识。而这一切都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因此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操,让他们拥有健康的生活心态,积极乐观地投入到生活之中。因为生活是创新的原材料,是创新的巨大能量。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突破常规,寻求变异,拓展思路,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逐渐唤起他们的个性觉悟,激发他们的个性追求,或真诚,或乐观,或宽容,从而形成他们的个性品质。只有把张扬个性放在首位,作文创新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素养
  
  学生有了写作的自由,天南海北,可任意驰骋。作文是记录生活,交流生活的重要手段。有了写作的素材,如何整合素材?我认为,作者还需要具备以下的能力。
  1.感悟能力
  感悟是指作者的感官受到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触动后,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这种活动是写作者文思不竭、获得灵感的重要途径。其中包含着客观事物反映到感官时的“感”和所引起“悟”的审美观念两个方面。
  (1)感知意识,指写作者对大千世界纷纭万物保持丰富而敏感的感受能力,善于在貌似平凡的生活中觉察到人们不屑一顾的东西,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捕捉反映着变化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兴趣,保持一种常规的兴奋状态。这样,就容易感动、激动、冲动,随时准备接受各种信息。不管与自身是否有关的事物,他都会去体验,在不断的发现中获得感受。
  提高这种感知能力,容易激发观察认识的兴趣,产生写作的欲望。随着感知的进一步深化,学生从心灵深处所迸发出来的情感、认识不断堆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2)审美观念,指写作者对客观事物理解、判断的境界和修养。它使感知飞跃或升腾,产生各种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在作文中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社会上的事物产生兴趣仅仅是感知阶段的认识。由于每个学生的看法都不一样,所感悟到的东西也不相同。中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分辨能力较弱,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思潮,往往随心所欲,不能择善从之。增强审美意识,能帮助他们提高对于真、善、美的鉴别能力,在平凡中获得闪烁的生活火花。缺乏这种感悟的能力的人,即使被振奋人心的生活急流冲击着也不会引起写作的冲动,更产生不了写作的激情。
  鼓励学生展开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的思想在感悟中深刻,人格在感悟中升华,写作能力也在感悟中自然萌芽并提高。因此,培养感悟能力,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要求。激活感悟能力,既是新世纪对作文教学的一项要求,也是对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项新挑战。
  2.梳理能力
  梳理能力是指思维条理的组织能力,是如何将零散碎乱的材料和情感等按一定顺序进行组合与构造的过程和艺术。其结果是构成具有文章结构性质的思维条理。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在脑中的时候往往是朦胧的,不完整的。面对着一大堆看似各不相干的材料,有能力的学生会根据它们外部的,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分类,构成有条理的形式。培养梳理能力主要是加强思维能力的锻炼,这是提高谋篇布局能力的主要途径,为提高写作能力提供重要的条件。
  3.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指的是作者运用书面语言去表现思维过程的技巧和方法,其中包括思维技巧和语言技巧两方面,也是整个写作过程最困难的两个方面。表达的结果是使思路形成文章。学生在构思的时候,已经确定了这篇文章要达到的意图、目的,选择了能达到这个目的、意图的情节、事实或理论的根据。就是说,思路中已经包括了构成文章的主题和题材。思路的条理顺序就是文章结构的反映。而这些反映着文章各种构成因素的思路都需要用语言来思维。由于构思的整体思路是一个模糊地轮廓,还必须经过一个一个意思表达和意联的过程。这一个一个意思的具体思维才是语言表达的依据。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否紧密相联,如何能使思路各个步骤都内容饱满、语言丰富,使它们的书面语言形式准确、达意,而且相连,这就需要思维表达的技巧了。因此,增强表达能力是文章写作的基础。
  (责编 雷 艳)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加,提升相关人员的商务英语翻译质效、促进商务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一项急切的任务。就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与技术,有针对性培养商务英语需
众所周知,无论做什么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说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做好它.这一点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就是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那么,在教师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呢?根据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有效的预习是促成这一转变的催化剂.    一、课前预习的好处    首先,预习可以使学生明确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
俗话说“政史不分家”,这道出了政治学科和历史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政治学科的一些内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是必须利用和掌握的,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应用,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掌握好这些观点和原理,并用其去解答历史题目,更容易选出正确答案,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文科综合能力,适应高考文科综合的需要。本文就运用政治知识,解答
学校教育是一个既复杂又艰巨的工程,是一种心灵的唤醒。而班主任是这个工程的直接引领者,是学校班级工作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教学工作的协调者,也是学校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者,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在新课标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成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班主任该如何与学生建立和谐相通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以为:情感是通向彼此心灵的桥梁,班主任须
在解析几何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动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问题,处理这类问题,有时需要对动直线的斜率是否存在进行讨论,有时需要解复杂的方程组.本文介紹几种能优化解题思路、缩短解题过程的技巧,供同学们参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谷氨酸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它与相应的细胞膜受体即谷氨酸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本文对谷氨酸受体及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运
语文课堂教学是审美教育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好的阵地。“如果我们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语文课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语文课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的宝藏!”(韦志诚语)反观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对美文的肆意糟蹋,从字词句讲解到段落大意归纳直到中心思想空洞套路式的所谓分析尚有很大市场。基于此,我认为语文教学的过程与审美活动从来就是血脉相融的。我们的语文课就是一次美的散步,一种